
大乘義章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義有五聚(一者教聚 二者義聚 三者染聚 四者凈聚 五者雜聚)。
教聚之中別有三門(一眾經教跡義 二三藏義 三十二部經義)。
眾經教跡義三門分別(一敘異說 二辨是非 三顯正義)
言異說者。異說非一。晉武都山隱士劉虬說言。如來一化所說。無出頓漸。華嚴等經。是其頓教。余名為漸。漸中有其五時七階。言五時者。一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五戒十善人天教門。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宣說三乘差別教門。求聲聞者。為說四諦。求緣覺者。為說因緣。求大乘者。為說六度。及制戒律未說空理。三佛成道已三十年中。宣說大品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三乘同觀。未說一乘破三歸一。又未宣說眾生有佛性。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破三歸一。未說眾生同有佛性但彰如來前過恒沙未來倍數。不明佛常。是不了教。五佛臨滅度。一日一夜。說大涅槃。明諸眾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是其了義。此是五時。言七階者。第二時中。三乘之別。通余說七(此是一說)又誕公云。佛教有二。一頓二漸。頓教同前。但就漸中。不可彼五時為定。但知昔說悉是不了。雙林一唱是其了教(此是二說)又菩提流支。宣說如來一音。以報萬機大小并陳。不可以彼頓漸而別(此是三說)。
次辨其非。劉虬所云。佛教無出頓漸二門。是言不盡。如佛所說四阿含經五部戒律。當知非是頓漸所攝。所以而然。彼說被小不得言頓。說通始終。終時所說。不為入大。不得言漸。又設余時所為。眾生聞小取證。竟不入大。云何言漸。是故頓漸攝教不盡(此是一非)又復五時七階之言。亦是謬浪。若言初時為提謂等。說人天法。不論出道。何所依據人天教門。如來一化。隨諸眾生。有宜便說。豈局初時。又提謂經說。諸眾生吾我本凈。吾我本凈。是眾生空。又說諸法皆歸本無。諸法本無。即是法空。又復提謂。為眾懺悔五逆等罪。悟解四大五陰本凈。陰大本凈。亦是法空。二空即是出世直道。云何名為人天教門。又說法時。提謂波利。聞法獲得不起法忍時。四天王得柔順忍三百賈人。得成信忍。三百龍王。得信忍根。阿須輪等。發菩提心。山神樹神水火神等。皆得十善。作菩薩道。二百賈人。得須陀洹。不起法忍者。是七地已上無生忍也。柔順忍者。四地已上所得忍也。信忍在于初二三地。信忍之根。當應在彼解行終心。菩提心者。解行之初。言得十善作菩薩者。當應在彼種性已上。亦可在彼賢首已去。須陀洹者。小乘初果。此皆成就出世正道。云何名為人天教門。又普曜經明。佛與彼提謂波利二人授記當得作佛。號曰密成。明知。所說非人天教。又提謂等。聞法已去。不向鹿苑。憍陳如等。未豫斯會。云何以此與后作漸。是大難解。第二階。云如來于彼十二年中。唯說三乘差別教門。依何文證。經中但云求聲聞者為說四諦。求緣覺者為說因緣。求大乘者為說六度。何曾說言在十二年。又若眾生。于余時中樂聞是法。或在此時樂聞余法。佛豈不說。判無斯理。然實別教。如來一化有宜便說。不得定言在十二年。云何得知。如四阿含五部戒律。是小乘法。戒經說言。釋迦如來于十二年中。為無事僧略說戒經。從是已后。廣分別說。增一阿含。亦同此說。明知。戒律始終通制。又長阿含游行經者。佛涅槃時。方始宣說。明知。經法始終通說。不止在于十二年中。又佛于彼五年之中。說十萬偈摩訶般若。明諸法空。七年之中。為諸菩薩。說般周經。亦說色心一切法空。云何而言十二年中未明空理。以斯準驗。人言定謬。第三階。云三十年中。宣說大品空宗般若維摩思益。未曾破三以歸一。又未宣說眾生有佛性。言義未了。是故彼法華為漸。然般若經。佛成道已五年便說。云何定言在三十年。又大品經往生品中。諸比丘等。聞說般若贊嘆檀度。遂脫三衣。以用布施。龍樹釋言。佛制三衣。不畜得罪。何故不重尸波羅蜜。犯戒行施。以此在于十二年前佛未制戒。是故不犯以是證文。非局在于三十年中。維摩思益三十年者。依何文證故知。但是妄情安置時分且爾。若言般若說三同觀淺法華者。涅槃經中亦言。此經出聲聞故名聲聞藏。出辟支佛故名緣覺藏。出菩薩故名菩薩藏。又師子中說十二緣。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觀故。緣覺菩提。上智觀故。菩薩菩提。上上智觀。阿耨菩提。彼經亦說三乘同觀。應淺法華。又勝鬘中說。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及出世間一切善法。彼經亦應淺于法華。彼既是深。大品同觀。何為獨淺。若言般若不破三乘淺法華者。大品經中舍利弗問。若都不退。空復不異。何故得有三乘差別。不唯一乘須菩提答。無二無三。若聞不怖。能得菩提。此與法華無二無三。其言何別。而言非是破三歸一。又龍樹云。當知。般若于華手經法華經等無量經中。最以為大。云何言淺。若言般若不說佛性淺于涅槃者。經說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第一義空。大品所說般若及空。即是佛性。云何說言不明佛性。又大品中。宣說真如實際法性。龍樹釋言。法名涅槃。不戲論法。性名本分。猶如黃石金性白石銀性。一切眾生。有涅槃性。此與佛性有何差別。而言不說佛性。既齊淺深之言無宜暫施。又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為宗。斯乃十解脫中。初解脫門。當知。此是頓教法輪。云何言是不了義經。思益亦爾。第四階。云四十年后宣說法華。破三歸一。未明佛性。又說如來前過恒沙未來倍數。猶是無常。是故與彼涅槃為漸。經中實說。佛成道已過四十年說法華經。然與大品前后難定。何故如是。龍樹菩薩釋大品經云。須菩提聞說法華。舉手低頭。皆成佛道。是故今問退不退義。以此文證。前后不定。若言法華破三歸一深于大品。此如前破。若言法華未說佛性淺于涅槃。是義不然。如經說性即是一乘法華經中辨明一乘。豈為非性。又法華中不輕菩薩。若見四眾高聲唱言。汝當作佛。我不輕汝。以知眾生有佛性。故稱言皆作。但言皆作。即顯有性。若言如來前過恒沙未來倍數未明常者是義不然。當知。彼說踴出菩薩所見之應。前過恒沙未來倍數不論真身。若論真身。畢竟無盡。云何得知。是應非真。經言我成佛已來。說法教化。踴出菩薩。復言我常在靈鷲山及余住處天人所見。明知。是應。此應何故未來倍數。以其所化踴出菩薩。于未來世過倍數劫。皆悉作佛。不假佛化。如來爾時。息應歸真。故言倍數理實佛化畢竟無盡。問曰。若言前過恒沙是應非真。何故論中說為報佛。釋言。約化顯實。故爾來多時明真久矣。彼既說應未來倍數。何得。此疑真不了。又涅槃中。嘆涅槃經有大利益。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授記莂。成大果實。得益既齊。所明寧異。如龍樹云。法華經者。最為甚深。以說聲聞得作佛故。是故余經。皆付阿難。唯法華經獨付菩薩。準驗斯文。不得言淺。第五階。云如來垂終說大涅槃。獨為究竟了義之唱。然實涅槃垂終。所說未必垂終。偏是了義。如雙林前。宣說勝鬘楞伽法鼓如來藏經鴦掘摩羅寶女經等。皆是圓滿究竟了義。何獨涅槃偏是了義。如佛初年說寶女經及尼揵子。二年宣說廣博嚴凈。五年宣說摩訶般若。七年宣說般周三昧。九年宣說鴦掘摩羅及法鼓經。十年宣說如來藏經。如是等經。皆是圓滿究竟了義。何獨涅槃偏是了義。誕公所言頓漸之言。義同前破。然佛一化。隨諸眾生。應入大者。即便為說。隨所宣說。門別雖異。無不究竟。何獨涅槃偏是了義菩提流支言。佛一音以報萬機判無漸頓。是亦不然如來雖復一音報萬隨諸眾生。非無漸頓。自有眾生。藉淺階遠佛為漸說。或有眾生。一越解大。佛為頓說寧無頓漸。辨非如是。
次顯正義。于中兩門。一分圣教。二定宗別。圣教雖眾要唯有二。一是世間。二是出世。三有善法。名為世間。三乘出道。名出世間。就出世間中。復有二種。一聲聞藏。二菩薩藏。為聲聞說名聲聞藏。為菩薩說名菩薩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余十一部。是聲聞藏。彼文復言。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菩薩所行為菩薩藏。龍樹亦云。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圣教明證。義顯然矣。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也。聲聞藏。法狹劣名小。未窮名半。菩薩藏。法寬廣名大圓極名滿。教別如此。言定宗者。諸經部別。宗趣亦異。宗趣雖眾。要唯二種。一是所說。二是所表。言所說者。所謂行德。言所表者。同為表法但法難彰。寄德以顯。顯法之德門。別無量。故使諸經宗趣各異。如彼發菩提心經等。發心為宗。溫室經等。以施為宗。清凈毗尼優婆塞戒。如是等經。以戒為宗。華嚴法華無量義等。三昧為宗。般若經等。以慧為宗。維摩經等。解脫為宗。金光明等。法身為宗。方等如門。如是經等。陀羅尼為宗。勝鬘經等。一乘為宗。涅槃經等。以佛圓寂妙果為宗。如是等經。所明各異。然其所說。皆是大乘緣起行德究竟了義。階漸之言。不應輒論。教跡之義。略之云爾。
三藏義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開合廣略三 制立四 大小有無五 三藏次第六 料簡寬狹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