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988字
  • 2015-11-10 17:21:22

五下分結義

五下分結者。一名貪欲。二名嗔恚。三名身見。四名戒取。五名為疑。欲界之愛貪外五欲。故名貪欲。亦可貪心悕欲前境。故名貪欲。違境忿怒。說名為嗔。于身見我。名曰身見。取戒為道。故名戒取。理實亦取施等為道。但彼世人多取戒故。偏說戒取。據實應名戒等取矣。故雜心云。是中除等但云戒取。于理猶豫。故名為疑。然此五種。依如成實。具四下結故名五下。一者界下。二者果下。三者人下。四所障下。言界下者。貪欲嗔恚。唯在欲界。非上二界稱曰界下。故成實言。貪欲嗔恚。不出欲界。言果下者。貪嗔戒取能得三涂下蔽之果。故名果下。故成實言。貪欲嗔恚。名生惡道。戒取亦然。如持牛戒。成則為牛。若持不成。則起邪見。謗無因果。生地獄中。烏雞狗戒類。亦如是。言人下者。所謂身見戒取及疑。唯凡夫起不在圣人。故名人下。故成實言。此之身見戒取及疑。不出凡夫。所障下者。即此身見戒取及疑。能障初果。名所障下。問曰。十使皆障初果。以何義故。偏說此三障初果乎。涅槃經云。此三重故。所以偏說。譬如世間王來王去主得其名。彼亦如是。又十使中見及疑。此之六使唯障見諦。入見道時。名體俱盡。貪嗔癡慢。通障見修。以通障故。入見道時。雖分除斷。以不盡故。不與斷名。就前所斷六使之中。三使是本。余皆是隨身見是本。邊見是隨。以依身見取斷常故。戒取是本。見取是隨。以依戒取起彼見取為勝故。疑復是本。邪見是隨。以從疑心起邪見故。但今就本。偏說身見戒取及疑能障初果。余則皆隨。是故不論。以彼三本攝三隨故。不須別說邊邪二見及與見取為下結也。問曰。何故不說癡慢以為下結。無彼上來四種下故。成實如是。若依毗曇。正具二下。名為下結。一是界下。貪欲嗔恚唯在欲界。二是人下。所謂身見戒取及疑。唯凡夫起。論文正爾。其果下者。論雖不說。準依成實。理亦無傷。所障下者。一向不同。何故而然。成實法中。宣說身見戒取及疑定障初果。是故須立所障之下。毗曇法中。此之三結。所障不定。戒障初果。如次第人所斷者是。戒障二果。超越斯陀所斷者是。戒障三果。超越那含所斷者是。以是義故。無所障下。五下分結。略標如是。

五上分結義

五上分結者。如經中說。一是無明。二是憍慢。三是掉戲。四是色染。五無色染。癡闇之心。名曰無明。自舉陵物。稱曰憍慢。躁動之意。名為掉戲。色界貪愛。愛己色身。名為色染。無色界中貪愛煩惱。愛著己心。名無色染。然此五中。具三種上。名為上結。一者界上。二者人上。三所障上。言界上者。此之五種。同皆在于上二界。起故名界上。故成實言。有人謂。彼色無色界。為解脫故說為上結。言人上者。此之五種。斯皆是其學人所起。故名人上。故成實言。此五皆是學人行故。名為上結。所障上者。此之五種。通能障于無學上果。故名上結。若別分之。色無色染及彼掉戲。上界所起故名上結。問曰。掉戲欲界亦起。以何義故偏說上界以為結乎。成實釋言。上二界中。無粗煩惱。掉戲明了。故偏說之。無明憍慢。此之二種。學人所起。以人上故。名為上結。問曰。癡慢凡圣此通起。何故偏說學人起乎。釋言。理實凡圣通起。但今分取學人起者為上結也。若爾貪嗔亦凡圣通起。何不分取圣人所起以為上結。經中乃說。貪欲嗔恚。以為下結。齊類應然。但今貪嗔。系屬下界。相狀分明。故從下界判為下結。已判下結。不宜復說圣人起者以為上結。若論障果。不異前釋。此之五種。通能障于無學上果。故名上結。問曰。下結能障下果。五上分結。能障上果。中間二果。誰為障乎。釋言。就彼五下結中。貪嗔二結。以下界起說為下結。若論障果。通能障彼中二果。五上分結。略之云爾。

五慳義

五慳之義。如成實說。堅著不舍。目之為慳。慳隨境別離分為五。一住處慳。二者家慳。三者施慳。四稱贊慳。五者法慳。住處慳者。有人于己住處生慳作如是念。我獨住此。不用余人。令我自在。是慳過患。凡有五種。一于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二于已來諸善比丘。嗔恚不喜。三欲令去。四藏僧物不欲與之。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此是五過。是人于彼共有法中。當不能舍。何況自身所有諸余。以是過故。于解脫中。終無有分。言家慳者。有人于彼往還俗家。生慳吝心。作如是念。我于此家。常獨出入。不用余人。設有余人。令我最勝。是慳過患。亦有五種。一者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二者白衣。有利益事。與之同喜。三斷白衣所為勝福。四斷受者令不得施。五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言施慳者。有人于彼施物之中。生慳吝心。作如是念。令我于此獨得施物余者不得。設令與之。勿使過我。是慳過患。亦有五種。一常乏資生。二令施者不得為福。三令受者不得財利。四毀呰善人。五心常憂惱。以此過故。是人未來生地獄中。設得為人。常在貧窮無有資財。稱贊慳者。有人于他稱贊之中。生慳吝心。作如是念。令獨贊我莫贊余人莫使勝我。名稱贊慳。是慳過患。亦有五種。一聞贊余人。心常擾動。二毀呰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惡名。五于未來百千世中。常無凈心。言法慳者。有人于法生慳吝心。便作是念。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設令他知勿使勝我。又自知義。秘而不說。是過差別。乃有七種。一所生常盲。二常為愚癡。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圣胎。五諸佛怨賊。六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五慳之義。辨之略爾。

五心[打-丁+裁]義

五心[打-丁+裁]義者。如成實說。[打-丁+裁]謂[打-丁+裁]蘗。疑謗之罪。心中發生。如世毒種所生[打-丁+裁]蘗故曰心[打-丁+裁]。[打-丁+裁]別有五。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戒。四疑教化法。五讒刺善人。言疑佛者。有人于佛心不正信。作如是念。為佛大邪。為大師大。言疑法者。有人于法心不正信。作如是念。為佛所說經法是邪。為當外道所說是邪。言疑戒者。有人于戒心不正信。作如是念。為佛所說戒法是勝。為外道說牛戒等勝。疑教化者。有人于彼五度門等。心不正信。作如是念。此五度等。實能令人得于涅槃。為當不得。言讒刺者。有人于彼善比丘所。橫為讒刺。令人輕薄。五中初一。違于敬佛。中間三門。違于敬法。后之一門。違于敬僧。五心[打-丁+裁]義。略之云爾。

五心縛義

五心縛者。如成實說。煩惱惡法。纏心不舍。故名心縛。心縛不同。略論五種。一貪己身。二貪外五欲。三樂與在家出家眾合。四于圣語心不喜樂。五于善法。得小為足。五縛如是。

六垢義七門分別(列名辨釋一 約對使纏彰其差別二 約對十使彰其依別三 就識分別四 就界分別五 就性分別六 約道分別七)

第一列名。辨釋其相。六垢之義。如毗曇說。所謂害恨誑高諂惱。于諸眾生。殘害之意。名之為害。嫌怨不舍。目之為恨。欺詐名誑。自舉曰高。邪曲稱諂。燋憂曰惱。此六皆能污穢凈心。名之為垢(此一門竟)。

次對使纏彰其差別。如雜心說。煩惱之中根本增上。說之為使。所生津液說為纏垢。故彼喻言。如瓶盛蘇津液流出。所盛之蘇。喻使煩惱。所出津液。喻于纏垢。就此所生津液結中。急縛之義。說以為纏。輕系之義。說之為垢。如雜心中。注釋如是(此二門竟)。

次對十使彰其依別。如雜心說。害恨二垢。依嗔恚生。由嗔使故。欲殘害彼。亦以嗔故。結恨不舍。誑高二垢。欲生。由貪使故。欺誑前人。取其財利。又以貪故。得利自高。亦以貪故。愛著自身。便自高心。諂垢依于五見而生。非聰利人。不能諂故。惱垢依于見取而生。以見取人取小乃勝。求勝不得。便生惱故。故雜心言。害恨依嗔恚。誑高依貪欲。所謂五邪見諂依。由是生。說依見取果是惱。應當知(此三門竟)。

次就識分別。識謂六識。此之六垢。起在意地。不通五識。毗曇成實。例同此說(此四門竟)。

次就界分別。界謂三界。六垢之中。害恨及惱。是嗔恚性。唯在欲界。諂之與誑。上極初禪有其諂故。初禪梵王。誑諂梵眾。言我最勝。莫至佛所。又以諂故。黑齒比丘。往彼難詰。默然不對。執黑齒手。屏地求之。高至三禪。若依成實。上界雖起。系屬欲界。彼宗煩惱。得寄起故(此五門竟)。

次就性分別。性謂三性。此六垢中。害恨及惱。一向不善。余三不定。在欲界者。一向不善。在上界者。論宗不同。若依成實。亦是不善。依阿毗曇。上界所有。悉是無記(此六門竟)。

次約道分別。道謂見修。此之六種。是修道惑。修道所斷。緣事生故。不通見諦。六垢之義。略辨如是。

七漏義

七漏之義。涅槃經中具廣分別。如成實云。七漏之義。如七漏經。當應于彼涅槃經矣。一切煩惱。流注不絕。其猶瘡漏。故名為漏。漏別不同。一門說七。七名是何。一是見漏。二是修漏。三名根漏。四名惡漏。五親近漏。六名受漏。七名念漏。言見漏者。蓋乃從于所障為名。見疑煩惱。能障見道。故名見漏。言修漏者。亦從于所障為名。三漏煩惱。能障修道。故名修漏。言根漏者。如經中說。眼耳鼻等。能生曰根。依根生漏。故名根漏。言惡漏者。所謂一切惡象惡王惡國惡知識等。能損害人。說之為惡。惡能生漏。故名惡漏。親近漏者。衣服飲食房舍醫藥。于此四事。近而生漏。名親近漏。言受漏者。受覺能生諸漏。故名受漏。三惡覺者。如涅槃說。欲嗔及惱。是三覺也。言念漏者。邪念名念。念能生漏。故名念漏。名義如是。七中前二。是其漏體。后五是其生漏因緣。體謂一切諸結煩惱。約道不同。故分二種。障見諦者。說為見漏。障修道者。說為修漏。就后五種漏因緣中。根惡親近。是其漏緣。受之與念。是其漏因。就彼緣中。有內有外。根漏是內。余二是外。外有違順。惡漏是違。親近是順。此三同能遠助生漏。故說為緣。就彼因中。因受三覺而生漏故。說受為因。因于邪念而起漏故。說念為因。問曰。經說。受想觸欲同是漏因。今是何故不說為因。釋言。皆是直是圣教隱顯言耳。七漏之義。略辨如是。

七使義

七使義。如雜心說。隨逐系縛。名之為使。使別不同。一門說七。七名是何。一貪欲使。二有愛使。三是嗔使。四是癡使。五是慢使。六是見使。七是疑使。然此七種。猶是十使。貪分為二。五見合一。故有七也。貪欲使者。欲界貪心。貪求五欲。名貪欲使。有愛使者。上二界中貪愛之心。名有愛使。外道謂彼色無色界以為涅槃。無有貪愛。為破彼見故說有耳。忿怒名嗔。愚闇曰癡。自舉名慢。邪求稱見。猶豫曰疑。此義廣釋如十使章。問曰。何故貪愛之心隨界分二。余不如是。釋言。貪心染事而生。事別內外上下之殊。故隨所染上下分二。又復貪愛。受生上下。系力增強。故分為二。余不如是。故合為一。相狀如何。如彼嗔使。正在欲界。上界無嗔。故說為一。癡見及疑。迷理之惑。理同一味。故隨所迷通以為一。不隨界別分為二矣。慢使雖復緣事而生。自舉卑他。上下相同。無多異狀。故合為一。不同貪使欲界貪外上界貪內。又復慢使。于上下界。系力微薄。是故不分。蓋乃且就總相而言。若入九十八使門中。亦隨界別分之為多。七使之義。辨之略爾。

八慢義

八慢之義。出涅槃經。成實論中。具廣解釋。自舉陵他。名之為慢。慢別不同。離分為八。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增上慢。八名邪慢。八中前五對人以分。后三就其所恃以別。就前五中。初之一慢。于下境界及等處生。次有一慢。唯等處生。后之三種。上境處生。初言慢者。于下自高。于等計等。此過輕故。直名為慢。此無所陵。何故名慢。成實釋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說為慢。言大慢者。于等自大。名為大慢。言慢慢者。于上境處。謂己勝彼。此過最重。名為慢慢。不如慢者。他實過己。玄絕非伴。謂己少劣。名不如慢。陵他多邊。故說慢矣。言傲慢者。有人于彼父母師長。不能恭敬。名為傲慢。此前五種。對人辨也。后三就其所恃以別。言我慢者。有人于陰橫計有我。執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然此我慢。通于凡圣。在凡名為示相我慢。在學心中。名不示相。迷見諦故。說示相慢。不迷見諦。名不示相。增上慢者。實不得圣。而謂己得。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言邪慢者。無德自高。恃惡陵人。名為邪慢。就此八中。我慢是通。余者是別。八慢之義。辨之粗爾。

八種惡覺義

八惡覺之義。出地持論。邪心思想。名之為覺。覺違正理。故稱為惡。惡覺不同。離分有八。八名是何。一是欲覺。二是嗔覺。三名害覺。四親里覺。五國土覺。六不死覺。七族姓覺。八輕侮覺。思量世間可貪之事。而起欲心。名為欲覺。思量世間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為嗔覺。亦名恚覺。念知打罵乃至奪命。名為害覺。亦名惱覺。追憶親戚。名親理覺。念世安危。名國土覺。謂身不死。為積眾具名不死覺。又積眾具。資身令活。亦名不死覺。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性覺。念陵他人。名輕侮覺。侮猶慢也。此八猶是修道四使。欲親國土。貪分攝。嗔害二覺。是嗔分攝。不死覺者。是癡分攝。族姓輕侮。是慢分攝。八覺如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霸州市| 通化市| 罗山县| 丹棱县| 丹巴县| 金坛市| 罗源县| 仪征市| 大港区| 景宁| 拉孜县| 巴楚县| 涿鹿县| 信丰县| 阳高县| 息烽县| 龙川县| 新沂市| 孟州市| 高青县| SHOW| 措勤县| 乐安县| 泽普县| 嘉定区| 仁化县| 丹江口市| 鄂伦春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 横山县| 宣化县| 襄樊市| 龙陵县| 登封市| 平罗县| 新民市| 清流县| 宁化县| 穆棱市|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