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534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七門中。有無分別。諸論不同。毗曇法中。三無為法。一向是有。何故如是。彼宗之中。無不生心。三無為法。為心所緣能生心。故明知。是有。問曰。若有何故經中說作無為。此言無者。無他有為。非無無為。以非無故。謗涅槃者。名為邪見。得大罪報。成實所說。三種無為。并是無法。如人無手。是中更復何所可有。又復經中說作無為。明知。是無。問曰。若無云何生心。釋言。彼宗緣于無法。得生心故。不妨是無。如人夢中所見境界悉是無法。故知。緣無亦得生心。又問。若無謗涅槃者。何故得罪。釋言。煩惱其實盡滅。謗言不盡。違于滅義。是故得罪。非由謗有所以得罪。有無兩競。備如成實涅槃中說。大乘法中。義說不定。就事以論。得言是無。故經說言。虛空無故不生不滅。余二類然。以是無故。經名無為。望理而辨。此三乃是待對之法。無有別體。得言是有。故地持言。有為無為。名之為有。無我我所。名之為無。又地經說。虛空界集。無為界集。涅槃界集。若令無法。知何所集。良以大乘非定有。故破有定執。故涅槃言。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三無為一向定有。非定無。故破無定執。故涅槃言。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三無為一向定無。以斯準驗。有無之義。難以偏定。有無如是。

第八以常無常分別。小乘法中。說三無為一向定常。大乘法中。義別有五。一隨相分別。三無為法。俱皆是常。不生滅故。二望本以釋。虛空本有。一向是常。余之二種。滅事方有。義說無常。非是終盡名為無常。三望終以論。數滅是常。余二無常。數滅無為。證理而成。一得永寂故名為常。余二情有。得理則舍故曰無常。故大集云。虛空情有。離心則無。是故無常。虛空既然。非數同爾。問曰。得理若舍虛空。諸佛菩薩。為何所依。釋言。舍空依于真如。離真如外更無所依。故華嚴云。普賢菩薩。依于如如不依佛國。虛空亦是。佛國所攝。四攝法從情。三俱無常。以從妄心有起盡故。問曰。經說。虛空無為不生不滅。今云何言從心起盡。釋言。有以。隨心現時不生滅。故名曰無為。以無為故不生不滅。以理論之。心外無空。但是心有。故得說空。隨心起盡。故馬鳴言。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心外無色。亦無虛空。心外既無。寧不依心。以依心故。隨心起盡。虛空既爾。數非數滅理亦同然。云何有起。如人夢中見虛空界見諸法滅見煩惱盡。悉是心起。無為同爾。皆妄心起故。地經中說。虛空界集。無為界集。涅槃界集。云何有盡。如人夢中所見空等寤時悉舍。無為同爾。妄息皆舍。問曰。向言虛空非數情有法故。得理則舍。名為無常。數滅無為。證理而成。一得永寂。名之為常。今云何言數滅無為亦隨心盡。釋有兩義。一簡妄異真。數滅之中。有妄有真。緣治斷得。名之為妄。證實舍妄。說以為真。前言常者。是真數滅。此言盡者。是妄數滅。故地經言。如人夢中見身墮河。施大方便欲出此河。忽然便寤即離一切勇猛據事。夢中墮河。喻在煩惱。夢中出河。喻得涅槃。寤喻實證。夢中出沒。寤時悉舍。明知。妄滅得實。皆舍。二情實相望。隨義分別。據情望實。情外有實。得實舍情。以為數滅。是故數滅。一得永常。證實返望。由來無情。知何所斷為今數滅。故說非常。故地論言。自性常寂。非先有染后時離也。第五攝法就實分別。于中有二。一就實性。三無為法。非常無常。據實本無。知復說何為常無常。二就實用。三無為法。亦常無常。用隨心現。名為無常。無時不現故說為常。是義云何。如地經說。菩薩以十身作空??兆魇?。或于自身一毛孔中?,F虛空界?;驈筒滑F。是故得言虛空無常。菩薩常住虛空三昧。令一切法悉為空界。無時暫廢。故得言常。如龍樹說。菩薩或入滅盡三昧。令三世法悉皆滅盡?;驎r入彼不滅三昧。令三世法皆悉不滅。如夢所見。故得言非數無常。入滅三昧。無時不滅。是故得言非數是常。菩薩有時?,F斷煩惱。有時現行。是故得言數滅無常。菩薩住彼寂靜三昧。畢竟永寂諸煩惱等。是故得言數滅是常。常無常義。具辨如是。

第九門中。約對四無。共相收攝。言四無者。如涅槃說。一已有無。二未有無。三者互無。四畢竟無。起已謝往現。今無法名已有無。當法未起。名未有無。牛中無馬。馬中無牛。如是一切。名為互無。如龜無毛兔無角等。如是一切。名畢竟無。四無如是。攝相云何。于中略以兩門分別。一就四辨三。二就三辨四。就初門中。先就已有辨三無為。宗別不同。依如毗曇。已有之無。非三無為。何故如是。過去之法。當時滅壞。是四相中無常之滅。故非無為。謝往已竟成在過。是過去有。復非無為。彼過去法?,F無集用。是其有為虛空所攝。故非無為。問曰。毗曇說有現得得過去世煩惱染業。斷現得故。令過去世煩惱與業不屬行人。此之數滅。是已有無。云何說言已有之無無為不攝。釋言。彼宗雖復宣說斷現得故令過去世煩惱染業不屬行人。而過去世煩惱與業。有體常在故非無為。問曰。毗曇說斷現得。如是現得。被斷滅已名為數滅。此之數滅。是已有無。今云何言已有之無非三無為。釋言。彼說斷現得者。但令現得不能生后。不斷得體故。彼得體雖被斷已謝滅過去。而非數滅。成實法中。過去之法。當時滅壞。是無常滅。與毗曇同。謝滅已竟。今望全無。此之無處。是虛空攝。彼宗宣說過去未來二世無故。問曰。已無何故不名非數滅攝。釋云。非數但滅未來未起法故。此云何知。毗曇非數。但滅未起。成實不非。明知。共用。問曰。何故已有之無不名數滅。一切圣道。但遮未來。已起之法。不可斷故。問曰。現解斷過去因。遮未來果。名為斷滅。今云何言但遮未來不斷過去。此如上釋。過因已滅?,F無可斷。但遮未來令不起時。使彼過因牽義不成。名斷過因。理實現無過因可斷。大乘法中。與成實同。問曰。大乘斷同體惑。同體之惑。與智俱現。被斷謝往。即是數滅。如是數滅。是已有無。何說言與成實同已有之無皆非數滅。釋言。大乘斷同體者。但斷此惑生后之義。不斷惑體。故此自體無明盡處。亦非數滅。問曰。何故不斷惑體?;篌w無常。自然滅壞。不假斷故(此已有竟)。

次就未有辨三無為。宗別不同。毗曇法中。分別有三。一者未來當起之法。現今未起。雖復未起。性有在當。此未來有。非無為攝。二者未來應起之法。以有現在見修二道。令彼永滅。是數滅攝。三者未來應起之法。余緣力故。令其不起。是非數滅。成實法中。未有之無。三無為攝。一者當起而令未起。即此無法。是虛空攝。二者當起以道力故令其不起。是數滅攝。三者當起余緣力故令其不起。是非數滅。大乘法中。未有之無。相同成實(此未有竟)。

次就互無辨三無為。宗別不同。毗曇法中。有為之上互無他法。從其說處。有為所攝。三無為上互無他法。亦從說處。三無為攝。成實法中。有為之上互無他法。是虛空攝。以彼有為不攝無故。三無為上互無他法。義則不定。若虛空中。互無他法。是虛空攝。數滅之上互無他法。義有兩兼。一望所滅諸煩惱等。以說互無。是數滅攝。正說彼無為數滅。故二望余法以辨互無。是虛空攝。不無彼法為數滅故。非數滅上互無他法。義亦兩兼。一望所滅以辨互無。非數滅攝。正無彼法為非數滅故。二望余法以辨互無。是虛空攝。不無彼法為非數滅故。問曰。何故有上無他非有為攝??罩袩o他。即虛空攝。釋言。有上辨互無者。附有說無。不用彼無以為有故。有法不攝??罩袩o他。正說此無為虛空。故虛空所攝問曰。何故空中無他令攝虛空。余無為中。互無他法?;蚴菙禍绶菙禍鐢z?;蛱摽諗z。釋言。虛空是其寬故??罩袩o他。全虛空攝。余無為中。除其所滅互無他法。亦虛空攝。余二狹故。唯望所滅以說互無。是其數滅非數滅攝。大乘法中。若就有為虛空無為非數無為。以辨互無。與成實同。若就數滅以辨互無。粗同成實。窮實別異。所言異者。大乘法中。說一切法但是心有。如夢所見。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得涅槃時。妄心息故。隨心所見。一切法滅。故數滅中。互無他法。皆是數滅。問曰。若使得涅槃時諸法皆滅。便無眾生。佛何所化。釋言。據凡以望諸佛。道佛化生。就佛論佛。無佛異生。無生異佛。無佛異生。則無能化。無生異佛。亦無所化。故經說言。平等法界。佛不度生。眾生分別說佛度生(此互無竟)。

次就畢竟辨三無為。宗別不同。若依毗曇。龜無毛等。就事說無。即彼事攝。彼宗緣無。不生心故。三無為中。畢竟無其生住異滅色心等法。還即是彼三無為攝。問曰。就彼三無為中。無生住等。應是互無。今云何言是畢竟無。釋言。有義。若望其余有為法中生住滅等。以說其無。是互無攝。若說虛空數非數滅體無生等。是畢竟無。如兔無于牛羊等角。是其互無。兔自無角。是畢竟無。若就諦理。宣說畢竟。無我人等。諦理所攝。成實所說。龜無毛等事上無事。是虛空攝。三無為法自體。畢竟無生住等。還即是彼三無為攝。一切法中。畢竟無性。第一義攝。第一義中。畢竟無于一切諸相。當知。亦是第一義攝。大乘法中。若就世事虛空非數。說畢竟無。與成實同。若就數滅說畢竟無。亦數滅攝。于中分別。粗同小乘。細則不同。不同云何。小乘未能見一切法畢竟寂滅以成涅槃。故涅槃中。但無自體生住滅等。不能畢竟無一切相。大乘法中。見一切法畢竟寂滅以成涅槃。故涅槃中。畢竟無于一切世相。故涅槃云。世法涅槃。終不相對。得涅槃時。涅槃之外。無有世法對涅槃。故數滅如是。一切法中。畢竟無性。畢竟無相。第一義攝。上來至此。歷就四無辨三無為(此一門竟)。

次就三無以辨四無。先就虛空以辨四無。宗別不同。毗曇法中。虛空無為。二無所攝。一者互無。二畢竟無。空中無余色心等事。是其互無。空體畢竟無生住滅。是畢竟無。已有未有。此之二無。虛空不攝。備如前釋。成實大乘。所說虛空。皆具四無。義如上辨。次就數滅以辨四無。數滅之中。具攝三無。所謂未有互無畢竟。當來世中。染法不起。是未有無。無余世事。是其互無。是數滅法自體畢竟無生住滅。是畢竟無。已起之法。道不能滅故已有無數滅不收非數無為亦具三無。與數滅同。但藉余緣。不依見修二道對治。以為異耳。

第十約就四諦分別??嗉瘻绲?。是其四諦。若依毗曇。數滅無為體性不定。或滅諦攝?;驈筒粩z。差別有四。一者圣人圣智斷結。所得數滅。一向滅諦。二者圣人等智斷結。與彼無漏同。治修故。所得數滅。亦是滅諦。三者凡夫等智斷結。得其數滅。后入圣道。重為圣智。所印證故。亦是滅諦。云何印證。有人先在外凡夫時。用世俗智斷欲界結?;虮M六品?;虮M九品。后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無漏得生。得彼凡時所得無為。名為印證。若在凡時。斷六品者。至道比智。不證第一須陀洹果。超證第二斯陀含果。先在凡時斷九品者。至道比智。不證須陀及斯陀果。超證第三阿那含果。何故唯說斷欲界結或六或九圣智所印。不說余品。斷欲界結六品九品。應證果處故為圣印。余非果處。是以不印。問曰。圣智為緣故印為當不緣。釋言。不緣。云何得知。道比智心。緣上界道。而印欲界煩惱無處。故知不緣。此第三竟。四者凡時等智斷結。雖得數滅。不入圣道。不為圣智所印證故。非是滅諦。數滅無為。體性如是。若作境界。與苦集道三諦為境。證涅槃者。聞有涅槃則生苦惱。故為苦境。邪見等緣故為集境。圣智緣故。能為道境。虛空非數。體非四諦。若作境緣。唯與苦集二諦為境。非滅道境滅非緣智。故非滅境道諦不緣無記無為。故非道境。成實大乘數滅無為。一向是其滅諦正體。若作境界與毗曇同。虛空非數。體非四諦。能與苦集滅道諦為境。樂有之者。緣無致惱。故為苦境。緣起諸見貪嗔癡等故為集境緣之無性。破以入實。故為道境。三無為義之辨粗爾。

四空義兩門分別(辨相一 攝相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云龙县| 弥渡县| 彭州市| 渑池县| 岐山县| 沐川县| 夏河县| 西林县| 广德县| 南开区| 兴业县| 伽师县| 湘乡市| 兴仁县| 东山县| 马公市| 日喀则市| 峨眉山市| 长武县| 平遥县| 麻城市| 丰台区| 泽库县| 大田县| 潞西市| 久治县| 镇巴县| 新乡市| 七台河市| 巨野县| 文化| 甘洛县| 九龙城区| 封开县| 大洼县| 枝江市| 仙游县| 林西县| 子长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