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763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三門中。約就時類彰假差別。因生假中。差別有四。一者同類同時因生。如天上日生水中日。如面生像。如聲發響。如因香樹生孤游香。如是一切色聲香等。當分相生。故名同類。一時相起。稱曰同時。二者同類異時因生。如麥生麥谷生谷等。三者異類同時因生。如從眼色生于眼識。如鐘生聲。如巖發響。如是一切。四者異類異時因生。如過去世業與煩惱生今苦樂。斯乃緣生。同名因生。緣成假中。亦有四種。一者同類同時緣成。如以細色成于粗色。眾多小聲成于大聲。如是一切。二者同類異時緣成。如十二時合成一日。如是一切。以時成時。故名同類。前后合成。稱曰異時。三者異類同時緣成。如大乘中五陰成人。毗曇亦爾。所謂四大。成諸根等。四者異類同時異時和合緣成。如成實中。五陰成人。陰與人別名為異類。色心并故稱曰同時。四心前后故云異時。若依余論。五陰成人。一向同時。斯乃因成通名緣成。相待假中。亦有四種。一者同類同時相待。如現在世人人相形天天相比。如是一切。二者同類異時相待。如以今人比劫初人。如是一切。三者異類同時相待。如現在世色心相形空有相待。如是一切。四者異類異時相待。如對過因宣說今果。如是一切。相續假中。亦有四種。一者同類同時相續。如現在世同類色物互相接續。以繩相接。如是一切。二者異類同時相續。如現在世異色物迭相接續。以梨接杜。如是一切。三者同類異時相續。如從前色生于后色。如是一切。四者異類異時相續。如從過因續生今果。如是一切。時類同異。略之云爾(此三門竟)。

第四門中。辨其寬狹。于中有二。一就有無辨其寬狹。二就常無常辨其寬狹。就有無者。四假之中。相待緣成及與相續。通于有無。因生一種局在于有。問曰。相待通于有無。義在可知。緣成假中。云何通有無。此如經說。大涅槃中。總攝一切智斷功德。智斷功德。緣成涅槃。智是其有。斷是其無。是故緣成。得通有無。又地持說。二斷二智。以成菩提。此亦緣成。得通有無。問曰。相續云何通有無。釋言。相生相續之義。局在于有。接對之續。義通有無。如涅槃法接續生死。就常無常辨寬狹者。四假皆通常與無常。云何皆通。因生假中。句別有四。一者無常還生無常。謂世間中。從無常因生無常果。二者無常生常。謂從世間無常之善。生彼出世菩提常果。故涅槃中佛答阇提。汝法之中。從其常性生無常果。我佛法中。從無常因生于常果。竟有何過。此則無常生于常也。三常還生常。謂從佛性出生菩提。故經說言。復有生因。謂首楞嚴阿耨菩提。首楞嚴定。即是佛性。四常生無常。謂依真識發生妄識。依于常身起化生滅。緣成假中。句別有三。一者無常還成無常。謂世間中。攬五陰成人。人成眾等。二常還成常。謂出世中。常住五陰。成佛菩薩。三常無常和合緣成。謂以八識合成眾生。前七無常。后一是常。相待假中。句亦有三。一者無常還待無常。謂世間中。長短相形。大小相比。二常還待常。謂佛菩薩上下相形。如是一切。三無常待常。謂待生死。宣說涅槃。如是一切。相續假中。句別有四。一者常還續無常。謂世間中有為相續。二常續無常。謂彼出世常住果德。接對生死。三無常續常。如成實說。從于滅定起后心識。四常還續常。謂以常因續生常果。故地持云。種性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問曰。常法則無遷變。云何說續。釋言。常法無遷變。故不就一法起盡說續。但說后起接于前德。故名為續。如二地中常德起時。接于初地。如是一切。又就一法隨緣轉變。得說續。如地持說。六入相續。即其事也。寬狹如是(此四門竟)。

次對三假共相收接。言三假者。如上所說受法名也。接相云何。釋言。法中通具四假。如一色法從前起后。是因生假。過因所起。亦是因生。以細成粗。是緣成假。苦無常等諸法相成。亦是緣成。大小相形粗細相比。是相待假。前后相接。是相續假。受假之中。亦具四假。如說眾生。以之為受。眾生各從過因而生。是因生假。攬陰而成。是緣成假。尊卑相形貴賤相比。是相待假。起盡相接是相續假。如是一切。四中緣成。是其正義。余三是傍。何故如是。夫言受者。緣成假中。接受多法。故名為受。是故受義。正當緣成。余非受義。故說為傍。名假之中。亦具四假。依如成實。名是聲性。從于四大擊發而生。是因生假。依于余論。名是非色非心之法。從于想生名因生假。故地持云。建立施設地等假名。是名地想。故知。名字從想而生。依如成實。名是假聲。攬彼實聲和合而成。是緣成假。依如余論。名是非色非心之法。然此有為。一念之頃具生住滅。以生住等四相合成。名緣成假。多少相形善惡相比。是相待假。前后相接是相續假。若依成實。此四種中。緣成相續。是其正義余二是傍。何故如是。彼說名字是其假聲。攬彼實聲。前后續成。是故正當緣成相續。余不正成。故說為傍。若依余論。因生緣成及與相續。是其正義。相待是傍。何故如是。彼說名字是非色非心依想而生。又生住等四相合成。前后續成。故說因生緣成相續。以為正義。相待非是親成名。故說之為傍。問曰。成實亦說。名字依四大生。何故彼宗不說因生以為正義。釋言。有以。彼成實中。宣說四大和合生聲。是聲和合。方得成名。疏挾一重。是故因生不名正義。地持等中。宣說名字。親依想生。故說因生以為正義。不類譬斯。問曰。何故法假之中。四假皆正。名受二中。有正有傍。釋言。法通四俱是正。名受局故有正有傍。隨法異論。假乃無量。假名義。略辨粗爾。

入不二門義三門分別(釋名一。辨相二。約說分異三)

第一釋名。入不二門。如維摩說。言不二者。無異之謂。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問曰。諸法有一二三乃至眾多。翻彼說理。理應不一不二不三乃至不多。以何義故偏言不二。釋言。不一乃至不多。經有說處。故涅槃云。除一法相。不可算數。華嚴亦云。眾多法中。無一法相。于一法中。亦無多相。但今且就一不二門而辨道理。余略不論。良以二者彼此通謂。是故偏對而說不二。又復二者別法之始。今此為明理體無別。故偏對二而說不二。雖說不二。不一不三乃至不多。悉入其中。是義云何。若立一相。以一對多。即是其二翻對彼二。故名不二。若立多相。以多對少。還即是二。翻對彼二。故名不二。又立多相。于多法中彼此相對。亦即是二。翻對彼二。故為不二。以是義故。遣多悉入不二。多少既然。遣染遣凈。遣縛遣解。遣有遣無。類亦同然。若立有相。以有對無。即是其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若立無相。以無對有。還即是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翻若當定立非有無相。以非有無對有對無即復是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乃至建立不二門相。不二對二。還復是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故偏名之理體名法。又為心軌。亦名為法。此不二法。形對佛性空如等義。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又能通人。趣入名門。舍相證會。名之為入。名義如是。

第二辨相。此不二門。是法界中一門義也。門別雖一。而妙旨虛融義無不在。無不在故。一切諸法。悉是不二。諸法皆是。豈有所局。但維摩中。且約三十三人所辨。以彰其異。所辨雖異。要攝唯二。一遣相門。二相雙遣名為不二。非有所留。二融相門。二法同體名為不二。非有所遣。遣相門中。曲復有三。一就妄情所取法中相對分二。翻除彼二故名為不二。如維摩說。我我所二。因有我故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不二。如是等也。二情實相對以別其二。翻對此二名為不二。是義云何。據情望實。情外有實。將實對情。說之為二。據實望情。情本不有情。既不有實。亦亡對故云不二。如維摩說。實不實二。其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如是等也。三唯就實。離相平等名為不二。是義云何。就實論實。由來無異。異既不有一。亦亡對故曰不二。維摩默顯義。應當此遣相。如是融相門中。義別亦三。一就妄情所起法中。義別分二。二法同體名為不二。如經中說。無常即苦。苦即無常。是苦無常同體無別。名為不二。如是一切。二真妄兩別。名之為二。相依不離。名為不二。如維摩說。明無明二。無明性即是明。名為不二。如是一切。三就真中義別分二。二法同體。名為不二。于此門中。曲分有四。一直就真體。隨義分二。如來藏中。具過無量恒沙佛法。彼法同體。名為不二。又如經說。空即無相。無相即無愿。名為不二。如是等也。二就真中體用分二。如依真心緣起集成生死涅槃。用不離體。體用虛融。名為不二。如經中說。佛性如來。無二無別。如是等也。三就真體所起法中。相別分二。如經中說。佛性之性與不善。俱名為無明。明與善法。俱名之為明。如是等輩。彼二同依一佛性體。名為不二。故涅槃云。明與無明生于二相。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相即是實性。如是等也。又如經說。一實諦中開分二諦。二即一實。亦當此門。四就真性所起法中。相別分二。如依佛性緣起集成一切行德。德別名二。于彼德中。門別相即名為不二。如維摩說。佛法眾三。佛即是法。法即是眾。名為不二。如是等也。不二雖眾。要不出此。言其入者。義別有四。一就信明入。于此不二。信順不違。故名為入。二就解說入。于此不二。解觀相應。名之為入。三就行論入。依定照見。明了現前。不見二相可以住中。名入不二。不見二相。即是止也。明了不二。是其觀也。四就證辨入亡情契實。名之為證。于得證時。不見如外有心能證。既無有心。寧復心外有如可證。不見能證。妄想不行。不見所證。虛偽不起。如不離心。妄想不行。心不離如。如心不異。是即真名入不二門。入不二義。辨之略爾。

次第三門。約說分異。如維摩中。義別三階。一維摩問諸菩薩等。以言遣相。明入不二。二諸菩薩。問文殊師利。以言遣言。明其不二。三文殊問彼維摩詰。以默遣言。而顯不二。此三皆是化益方便分齊。息相教入。之階降也。若論自覺相應境界。不可言彰。叵以默顯。何故如是。據實以求。法外本無音聲文字。何言能彰。法外亦無形相可得。誰用默顯。無言能彰證處亡語。非默能顯證處絕相。詮相悉無他所莫測是故名為自覺境界。對處無他。自亦亡對。問曰。維摩闡玄之極。亦使默外猶有自覺相應境界。何故不論。釋言。為化極于言默。言默之外。不復可陳。不可陳處。從來未辨。豈獨今哉。不二之義。辨之略爾。

二諦義兩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第一釋名。言二諦者。一是世諦。二第一義諦。然世諦者。亦名俗諦。亦名等諦。世名為時。事相諸法。生滅在時。就時辨法。故云世諦。若爾無為非生滅法。應非世諦。釋言。有名不盡諸法。何諦之中。該攝有為無為之法。有為是世。無為非世。從有立稱。故云世諦。與前眾生假名相似。又云世者。是其世人。一切事法。世人所知。故名世諦。故涅槃云。世人所知。名為世諦。問曰。世法圣人亦知。何故偏言世人所知名為世諦。釋言。圣人雖知此法。隨世故知。是故猶名世人所知。又復圣人。就彼世人所知法中。知其虛假。虛假是其世法之實。故名世諦。若爾圣人。亦就凡夫生死法中。知其苦集。所知苦集。應名凡諦。然彼苦集。雖是凡法。圣人知故得名圣諦。世諦似彼。何緣偏就世間之人。說為世諦。釋言。互從皆得無傷。但經論中。為明苦集非圣不知故名圣諦。又知成圣。亦名圣諦。世法虛假。雖是圣知非精上。故非第一。非第一故。判入世中。言俗諦者。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諦。言等諦者。等謂齊等。統攝之義。世法非一。不可別論。等舉諸法。故云等諦。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勝之目。所以名義。真者是其絕妄之稱。世與第一。審實不謬。故通名諦。真即可實。世法虛誑。云何名諦。言虛誑者。對真辨義。然于世法。事實不無。故得稱諦。又復世諦實是虛誑。故名世諦。然彼世諦。若對第一。應名第二若對真諦。應名妄諦。第一義者。若對世諦。應名出世。若對俗諦。應名非俗。若對等諦。應名非等。立名不可一一返對。是故事法。且名世諦俗諦等諦。理法且名第一義諦乃至真諦。諦者猶是真實之義。何故二種并得稱諦。不得并說為真諦乎。釋言。今此諦門辨義。故通名諦。為分真俗。是故世諦不得名真。若當就彼真實門中。以論諸法。是即理事俱名為真。故地持中。事實二性同名真實。今據諦門。二俱名諦。二諦名義。略之云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闵行区| 鄂州市| 延寿县| 南丹县| 上林县| 南康市| 鹤岗市| 中超| 顺平县| 高雄市| 拉萨市| 沧源| 临桂县| 榆树市| 陕西省| 天门市| 龙游县| 英吉沙县| 革吉县| 上栗县| 佳木斯市| 隆子县| 云龙县| 远安县| 廊坊市| 兴仁县| 永年县| 永兴县| 正宁县| 任丘市| 乌兰察布市| 子洲县| 东港市| 漳平市| 枝江市| 固阳县| 德清县| 兴宁市| 双桥区|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