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番中。亦有四門。一定障相。二釋障名。三明斷處。四對障辨脫。言定相者。云何得知。五住性結及事無知。為煩惱障。分別之智。以為智障。如勝鬘中。五住及起。同名煩惱。明知五住及事無知。是煩惱障。言分別智為智障者。如寶性說。有四種障。不得如來凈我樂常。一者緣相。謂無明地。以是障故。不得如來究竟真凈。二者因相。謂無漏業。以是障故。不得真我。三者生相。謂意生身。以是障故。不得真樂。四者壞相。謂變易死。以是障故。不得真常。彼既宣說。無漏業障不得真我。是故定知。分別緣智。是其智障。又如地論六地中說。智障凈因事謂不分別空三昧。以不分別。為智障凈。明知。即用分別之智。以為智障。又楞伽云。妄想爾炎慧彼滅我涅槃。滅爾炎慧方為涅槃。明知。所滅妄慧是障。又龍樹說。如彼覺觀。望下為善。望第二禪。即是罪過。乃至非想。望下為善。望出世道。即是罪過。如是慧觀。望世為善。望其實相。亦是罪過。既言罪過。何為非障。定之粗爾。次釋其名。五住性結及事無知。體是闇惑勞亂之法故名煩惱。分別之智。能礙真證無分別慧。故名智障。問曰。此智能顯真德。何故言障。釋言。此智能除闇惑。分能顯真。是故經中說為了因。多義妨真。故復名障。如藥治病。若藥不去藥復成患。此亦如是。云何妨真。如維摩說。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此智是相。所以是障。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此智是緣。所以是障。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此智憶念。所以是障。斷是菩提。斷諸見故。此智是見。所以是障。離是菩提。離妄想故。此智妄想。所以是障。障是菩提。障諸愿故。此智是愿。所以是障。菩提真明。此智性闇。所以是障。如世樂受性是行苦。如是等過。不可具陳。皆違真德。故說為障。名義如是。次辨斷處。斷處有二。一地前地上相對分別。二直就地上世出世間相對分別。就初對中。義復有三。一隱顯互論。解行已前。增相修故。斷煩惱障。初地已上。舍相修故。斷除智障。云何增相。能斷煩惱。煩惱正以闇惑為患。從初以來。修習明解。緣智轉增。闇惑漸舍。至解行時。明解增上。惑障窮盡。說之為斷。云何舍相能斷智障。智障正以分別為過。初地已上。窮證自實。緣修漸舍。分別過滅。名斷智障。二優劣相形。地前菩薩。唯斷煩惱。初地已上。對治深廣。二障雙除。三就實通論地前地上。并斷二障。煩惱通除。義在可知。云何地前能滅智障。事識中解。以漸息滅。妄識中智。漸現前故。如地持云。種性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當知。即是真實行德。既得證實。寧不舍妄。故知。地前亦斷智障。此初對竟。次就地上世出世間相對分別。初二三地。名為世間。四地以上。名為出世。于中亦有三門分別。一隱顯互論。三地以還。世間之行。斷煩惱障。四地已上。出世真慧。斷除智障。云何世間斷煩惱障。如地論說。初地斷除凡夫我障。凡夫我是見一處住地。第二地中。斷除能起犯戒煩惱。犯戒煩惱。即是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第三明地斷除闇相聞思修等諸法妄障。闇相即是無明住地。云何出世間能斷智障。智障有三。一是智障。所謂分別空有之心。二是體障。所謂建立神智之體。相狀如何。謂彼緣智正觀諸法非有非無。舍前分別有無之礙。雖舍分別有無之礙。而猶見已以為能觀。如為所觀。見已能觀。心與如異。如為所觀。如與心別。由見已心與如別故。未能泯舍神智之礙。說為體障。三是治想。通而論之。向前二種。俱是治想。但此一門。治中究竟。偏與治名。然此治想。亦是緣智。對治破前神智之礙。實心合如。雖復合如。論其體性。猶是七識生滅之法。障于真證無生滅慧。故名為障。障別如此。治斷云何。始從四地乃至七地。斷除智障。入第八地。斷除體障。八地已上。至如來地。斷除治想。云何斷智。四五六地。觀空破有。舍離分別取有之智。故地論中廣明。四地觀察諸法不生不滅。舍離分別解法慢心。第五地中。觀察三世佛法平等。舍離分別身凈慢心。第六地中。觀法平等。舍離分別染凈慢心。此皆觀空。破取有心。第七地中。觀諸法如。舍前分別取空之心。離如是等。名斷智障。云何八地。斷除體障。前七地中。雖觀法如。猶見已心以為能觀。如為所觀。以是見故。心與如異。不能廣大任運不動。入第八地。破此智礙。觀察如外由來無心心外無如。如外無心。無心異如。心外無如。無如異心。無心異如。不見能知。無如異心。不見所知。能所既亡泯同一相。便舍分別功用之意。舍功用故。行與如等。廣大不動。名入八地。此德成時。名斷體障。云何八地至如來地。斷除治想。向前八地。斷除體障。治想猶存。故八地云。此第八地。雖無障想。非無治想。然此治想。八地已上。漸次斷除。至佛乃盡。彼云何。斷分別息故真相現前。覺法唯真本來無妄。以此見真無妄力故。能令妄治前不生后后不報前。于是滅盡。至極微細。不復可以觀解破遣。唯可修力任運舍之。八地已上。熏修力故。令彼治想運運自謝。真證行德運運自顯。至如來地妄盡究竟。真德窮滿。名除治想。此是第一隱顯互論。二優劣相形。初二三地。對治微劣。唯斷煩惱。四地已上。對治深廣。二障雙除。三就實通論。始從初地乃至佛地。當知念念二障并斷。緣智漸明。斷煩惱障。真德漸顯。滅除智障。治斷如是。次對障辨脫。就此門中。除斷煩惱。二脫俱生。息除智障。二脫俱顯。相狀如何。前修對治斷煩惱時。能治之道。必依真起。所依之真。恒隨妄轉。故以妄修薰發真心。令彼真中二脫德生。真德雖生。猶與七識緣智和合。為彼隱覆真德不顯。息除彼智。真德方顯。其猶臘印臘與泥合。令彼泥上文像隨生。泥文雖生。臘印覆之不得顯現。動去臘印其文方顯。彼亦如是。二障之義。難以淵窮。且隨大綱略標旨況。
三障義兩門分別(釋名一 斷處二)
言三障者。謂皮膚骨。論其體性。唯一無明。故地持中說為智障。粗細不同。分為此三。相狀如何。所障法身事等如髓。能障無明階降不同。如皮膚骨。粗品無明。浮淺如皮。故就喻名說為皮障。中品無明次深如膚。故從喻稱說為膚障。細品無明。窮深如骨。從喻立目說為骨障。亦可從于所障為名。所障法身階降有四。一皮二膚三骨四髓。地前菩薩法身如皮。初地已上乃至七地法身如膚。八地已上至第十地法身如骨。如來地中法身如髓。能障無明差別有三。謂粗中細。粗品無明有兩種義。說為皮障。一粗品無明與彼先成下品法身。一處在同。如似世人皮中之患故曰皮障。二粗品無明。障于未起下品法身故云皮障。中品無明亦有兩義。說為膚障。一中品無明與彼先成中品法身。同在一處。如似世人膚中之患故名膚障。二中品無明。障于未起中品法身故稱膚障。細品無明。亦有兩義。說為骨障。一微細無明。與彼先成微細法身。同在一處。如似世人骨中之患故名骨障。二微細無明。障于未起微細法身故名骨障。法身之髓。精窮出累。故不說障。隨義細分。理亦有之。故地論中說如來地有微細障。名義如是。
次辨斷處。初皮障者。始從解行至歡喜地。斷之窮盡。故地持云。初阿僧祇解行住過入歡喜地。皮障斷也。第二膚障。始從初地至第八地。斷之究竟。故地持云。第二僧祇遠行住過入不動地。膚障斷也。第三骨障。始從八地至如來地。究竟窮盡。故地持云。第三僧祇過畢竟住入如來地。骨障斷也。相續解脫。亦如此說三障之義。略辨如是。
三根三道三毒煩惱義四門分別(釋名一 廢立二 相對辨異三 料簡優劣四)
第一釋名。言三根者。謂貪嗔癡。染境名貪。忿怒曰嗔。闇惑名癡。此三乃是思前煩惱。發生思業。故名為根。言三道者。所謂貪嗔及與邪見。貪嗔同前。言邪見者。謬執乖理。目之為邪。邪心推求。說之為見。以何義故。前三根中。第三名癡。此三道中。說名邪見。成實釋言。癡中增上說名邪見。暢思煩惱。必是增上。故說邪見。此三乃是思后煩惱。通暢前思。故名為道。言三毒者。名同三根。以何義故。不同三道。乃同三根。三根之中。癡名是寬。故此同之。三道之中邪見義狹。故此不同。然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就喻說名為毒。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約對十使料簡廢立。問曰。三根十使之中具攝幾使。依如毗曇。唯攝三使。謂貪嗔癡。不攝余七。何故如是。釋者相傳。以五義故。建立三根。一明貪等遍通六識。故說為根。以能具生一切惡故。不同慢等唯在意地。二通五行。謂迷四諦及障修道。以能具生一切惡業故。說為根。不同見疑局在見諦。三具使性。力強能生一切惡業。故說為根。不同纏垢慳嫉等也。四斷善根時。為方便。是故證之為不善根。不同一切無記煩惱。五能發業。不同過未性成之結。要現行者。能發業故。又此三種。多惱眾生。名偏說之為不善根。又此三種眾生多起。乃至蟻等亦常起之。是以偏說為不善根。若依成實。三不善根具攝十使。貪嗔二使。當相各一。余之八使。總名為癡。何故如是。以依三受及三境故。言三受者。謂苦樂舍。依苦生嗔。依樂生貪。依舍生癡。言三境者。謂違順中。依違生嗔。依順生貪。依中生癡。余之八使。同依舍受中容境起故通名癡。次辨三道。問曰。三道十使之中具攝幾使。若依毗曇。具攝五使。所謂貪嗔邪見戒取及與見取。五中前二。當相各一。后三合為邪見業道。以此五種是其增上。能暢思業發動身口。是故偏說為惡業道。以何義故不攝余五。身邊二見。是無記故。不得說為不善業道。疑慢及癡。非增上故。不能暢思發動身口故不說之。問曰。毗曇說。邪見等迷理煩惱。不動身口。云何說為不善業道。論自釋言。迷理煩惱。雖復不作剎那等起動身口業。而能遠作因等起。故說為業道。若依成實。具攝七使。為三業道。貪嗔二使。當相各一。五見之心。通名邪見。彼宗宣說。五見之心。同能發起不善業。故次辨三毒。問曰。三毒十使之中具攝幾使。當知。三毒最為寬通具攝十使。貪嗔各一。余之八使。同名為癡。同依舍受中容境故。
第三門中。約就三界二輪煩惱。辨其三根三道三毒差別之相。先辨三根。若依毗曇。三不善根。唯在欲界。非上二界。上二界中。無不善故。就欲界中。通說見修二輪煩惱為不善根。同能發起不善思故。若依成實。三不善根亦在欲界。非上二界。上二界中。設起不善。系屬欲界。是故偏說在于欲界。然成實中。在上二界。亦得寄起欲界不善。不同毗曇一向不起界地斷故。復欲界中見諦煩惱。一向定說為不善根。修惑不定。若望殺等根本業思。修道煩惱。非不善根。何故如是。凡夫之時修道煩惱。但可成就而不現行。不現行故。不能發起不善業思。及在圣時修道煩惱。雖復現行。圣人不起殺等業思。是故修惑非不善根。若望打縛。如是等思修惑。亦得為不善根。圣人亦起打縛等故。次明三道。依如毗曇。三道煩惱。亦在欲界。上二界中。無不善故。就欲界中。亦通二輪。于中貪嗔通于見修。邪見業道正在見惑。何故如是。修道惑中。無邪見故。若依成實。三道煩惱與中三根同也。但可優劣。上下為異。次明三毒。三毒煩惱。二輪齊等。通攝三界一切煩惱。斯名三毒。
第四門中。三門相對辨其優劣。煩惱有三。謂上中下。三道煩惱。唯在上品。不通中下。故雜心云。于中增上說為業道。又成實云。暢思煩惱。必是增上故說邪見。若論三根。通取中上。不通下品。微下煩惱。不發業故。三毒則寬。三品俱攝三根等義。略辨如是。
三使義三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斷處二 約對三障辨同異三)
三使之義。出在相續解脫經中。煩惱之性。隨而系縛。名之為使。使義不同。一門說三。一害伴使。二者羸使。三者細使。論其體性。乃是四住性成之結。粗細不同。分為此三。言害伴者。四住使中粗品之使。能生現起諸煩惱結。所生煩惱。與彼能生粗使為伴。初至五地斷除彼使。伴亦同已。名害伴使。故彼經言。不俱生惑。與彼俱生煩惱為伴。初至五地。修習抑止令其不行。名害伴也。不俱生者。猶是所生現起煩惱。對緣現生。不同使性與報俱起。名不俱生。言俱生者。猶是能生粗品之結。久習性成。與報俱起。名曰俱生。不俱煩惱。與俱生使相隨名伴。斷彼使地。伴亦隨傾。故說害伴。此舉害伴彰其所伴使之粗也。言羸使者。四住使中中品之使。微劣于前。不能發生現起煩惱。故名為羸。言細使者。四住使中下品之使。殘余習氣。微下于前。故名為細。名義如是。
次辨斷處。如經中說。初至五地斷除害伴。六地七地。斷舍羸使。八地已上。斷除細使。以八地上所依智障無明薄少故。令四住習氣不行。斷處如是。
次辨同異。今此三使與皮膚骨三障何別。釋言。三使是煩惱障。彼三障者。是其智障。故彼相續解脫經中。就煩惱障。宣說三使。就智障中。宣說三過。三過猶是。地持論中皮膚骨等智障所攝。煩惱即是四住之惑。智障即是無明住地。三使之義。略辨如是。
三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