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三十一門(五愿義 五戒義 五品十善義 五停心義 五圣支定義 五圣智三昧義 五智義 五忍義 五種菩提義 五種方便義 五種善法義 五行義 五生義 五無量義 五德舉罪義 五種教誡義 六波羅蜜義 六念義 六種決定義 六妙行義 六種善法義 六和敬義 六修定義 六三昧義 六攝義 七善律儀義 七凈義 七財義 七種大乘義 七地義 七戒齊義)。
五愿義
五愿之義出地持論。求義名愿。愿別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發心愿。二者生愿。三境界愿。四平等愿。五者大愿。五中初一是自利愿后四利他。發心愿者。菩薩自為發菩提心求大菩提名發心愿。后利他中言生愿者。求利他身。為眾生故愿未來世隨善趣生以道益物。名為生愿。問曰。何故不愿惡趣。釋言。愿心有其二種。一為拔苦愿生惡道。二為授善愿生善趣。善趣眾生堪受道故。境界愿者。求利他智。愿未來世成就五種無量之智。正知五種無量境界名境界愿。五無量者。一眾生境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調伏界無量。五調伏界方便界無量。此義如后五無量中具廣分別。平等愿者。求利他行。愿未來世一切菩薩四攝之行平等成就名平等愿。言大愿者。正求利他。愿未來世于眾生以四攝法平等饒益。名為大愿。故論釋言。大愿者即平等愿。用前等行廣利人故。五愿如是。
五戒義五門分別(列名解釋科簡廢立一 遮性分別二 得有分別具三 就時分別四 約就人趣形報分別五)
言五戒者。所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不飲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種通防身口。護前四故。問曰。身中打縛等事并是不善。何不說離。釋言。打縛是殺眷屬。但言離殺則已具攝。故不別論。又此過輕世人難持。故不說離。問曰。離殺離盜之中不言離邪。離淫之中偏言離邪邪。釋言。殺盜唯邪無正。有皆須離。是故不須以邪別之。淫則不爾。有正有邪。自妻為正。侵他為邪。為簡正淫故說不邪。問曰。何故余戒法中有淫皆離。五戒之中偏離邪淫。釋言。五戒被在家者。在家之人自妻難斷故偏離邪。又成實言。若淫自妻不墮地獄。是故簡之偏言離邪。問曰。八戒亦被在家。以何義故有淫皆離。不說離邪。釋言。八戒是在家人持出家法。故似出家者有淫皆離。又復八戒時短易持有淫皆離。五戒盡形時久難持。故偏離邪。以難持故。乃至在家初果圣人亦不能離。問曰??谶^乃有四種。以何義故偏離妄語不離余三。龍樹釋言。妄語重故偏說離之。又復妄語故作心起。余則不定。或有故作?;虿还首?。又復妄語攝余口過。兩舌等罪不應法故皆名妄語。若說離妄余者皆隨故不別論。又兩舌等在家難持故不說離。故雜心言。出家之人尚不能離。況在家者。問曰。飲酒不惱眾生。何故須離。論言。飲酒是放逸門多生罪過。是故須離。問曰。一切歌舞等事何不說離。以過微故又。在家者難常持故。所以不說(此一門竟)。
次辨遮性。五中前四遠離性罪。后之一戒防禁遮惡。前離性罪是其戒體。后離遮惡是助戒法。又前戒體是其所護。后一助法是其能護。所護如果。能護之者如似園墻論說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得戒。有分有具。有人說言。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有人宣說。不具亦得。若依毗曇具受乃得。分受不得。門曰。若言具受得者是義不然。如經中說。優婆塞義差別有五。一者一分。二者小分。三者多分。四者具足。五者斷淫。若具受得云何得有一分等異。毗曇釋言。此據持中宣說一分小多分等。不關受事。于五戒中具受得竟。若于一戒名為一分。若持二戒名為小分。若持三四名為多分。若具持者名為具足。若于自妻亦不淫者名為斷淫。若依成實分受亦得。量其分齊或受一二乃至具足。故彼論言。隨受多小皆得。據極說五。以分得故經中宣說一分多分乃至斷淫。大智論中同成實說(此三門竟)。
次辨時分。于中有二。一約要期以辨時分。二約法辨時。言約要期辨時分者。要期有三。一者要期盡一日夜。所謂八戒。二者要期盡于一形。所謂五戒出家戒。等三者要期盡未來際。謂菩薩戒。言約法者如毗曇說。有佛法時受戒則得。無時不得。以戒必依佛法受故。若先受得佛法雖滅成就不失。成實法中乃至法滅人十歲時受戒亦得。問曰。爾時既無佛法。依何受得。釋言。爾時雖無人授但自要期。結誓斷惡亦能得之(此四門竟)。
次就人趣形報分別。趣謂五趣。依如毗曇五戒唯在人天中受。不在余趣。成實法中人天鬼畜一切皆得。趣別如是。言就人者。依如毗曇佛弟子等得受此戒。外道不得。成實法中外道亦得。阿含經中宣說。外道得受八戒。當知五戒亦應得受。涅槃經說。供養外道持戒之者得無量報。明亦得受。人別如是。言就形者。依如毗曇男女得受。余皆不得。依如成實律儀品中黃門無根不能男等皆得之。不局男女。五戒之義略辨如是。
五品十善義四門分別(一釋名 二開合辨相 三約就人位辨其通局 四所治同異)
第一釋名。五品十善出地經論。順義名善。順有三種。一順益上升名之為善。若從是義下極三有人天善法齊名為善。二順理名善。謂無漏行。若從是義下極二乘所修善法皆名為善。同順理故。三體順名善。謂真識中所成行德。相狀如何。法界真性是己自體。體性緣起集成行德。行不異性。還即本體。即如不乖稱曰體順。若從是義唯佛菩薩體證真行是其善也。良以所對惡有三故善分此三。言三惡者。一違損名惡。若從是義唯三涂因及人天中別報苦業是其惡也。翻對此故宣說初善。二違理名惡。取性心中所造諸業皆違法理同名為惡。若從是義上極凡夫有漏善業猶名為惡。翻對此故說第二善。三體違名惡。一切妄心所起諸業違背真體同名為惡。若從是義上至三乘緣照無漏齊名為惡。妄心起故。翻對此故說第三善。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開合不定。總唯一善。簡凡異圣。分之為二。圣別大小。通凡說三。小中開分聲聞緣覺。二種善異。通余說四。大中離其佛與菩薩。兩種善別。通余說五。凡中別分人天善異通余說六。廣則無量。今據一門且論五種。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約人位辨其通局。人有五階。所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通局如何。善有二種。一者善法。二者善行。此二何別。別有四種。第一義者。法通理事。行唯在事。第二義者。法通有情及與非情。行唯在有情。第三義者。法通善惡及與無記。行唯是善。第四義者。法通自他行唯局別。法云何通。他人所行得為己法己之所行得為他法。行云何別。己行不得說為他行。他行不得說為己行。有斯差異故分兩門。今先就法辨其通局。義別有四。一隨人別分。凡夫善法唯就凡說。乃至佛善唯就佛說。無相通理。二簡勝異劣。于此門中下不兼上。上得兼下。以是義故凡夫最劣。唯有凡善無余四種。聲聞次勝。其有聲聞凡夫善法無余三種。緣覺轉勝。具有緣覺聲聞凡夫三種善法無余二種。菩薩具四。無其佛善。如來具足一切善法。三簡大異小。凡夫二乘是其小故下不兼上上得兼下。備如向辨。菩薩及佛是其大故并皆具足一切善法。精粗為異。以并具故。二地菩薩攝五十善為善攝善戒。四就實通論。凡夫二乘菩薩及佛一切皆具五品善法。此就真實如來藏中十善法門以論具矣。凡夫心中即具法界一切善法。今雖未現法實常有。二乘亦然。菩薩小見。至佛圓見。良以法界無增減故一切皆具。法之通局辨之粗爾。次就善行以論通局。于中有三。一隨人別分。二簡勝異劣。三簡大異小。與前法中初三相似。行唯在事不同法。故闕無第四凡圣皆具。通局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所治同異之義。五品十善所治之障義有同異。所言同者。莫不皆離十不善業。所治既同。何緣得分五品善別。釋言。離之有遠有近。故得分為五品善別。凡夫十善離之最近。乃至佛善去之最遠。所言異者。凡夫十善正離業道。余之四種離業根本。五住煩惱是業根本。聲聞緣覺同治四住。聲聞解劣見法粗昧。所治不精。緣覺智勝見理深明。所斷精盡。菩薩及佛同滅無明。菩薩智淺離之未窮。佛智圓極斷之畢竟。有此差別故分五品。五品十善辨之略爾。
五停心義四門分別(一釋名辨相 二治患不同 三三善分別 四就地分別)
就初門中先釋其名。后辨其相。名字是何。一不凈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界分別觀。五安那般那觀。此五經中名五度門。亦曰停心。言度門者。度是出離至到之義。修此五觀能出貪等五種煩惱到涅槃處。故名為度。又斷煩惱度離生死亦名為度。通人趣入。因之為門。言停心者。停是息止安住之義。息離貪等制意住于不凈等法。故曰停心。名字如是。相狀云何。不凈觀中略有二種。一厭他身觀他不凈。二厭自身觀自不凈。觀他身中有其九相。一者死相。二者脹相。三青瘀相。四膿爛相。五者壞相。六者血涂相。七蟲敢相。八骨鎖相。九離壞相。大智論中加一燒相少一死相。此義如后九相章中具廣分別。觀自身中有五不凈。如大智論說。一種子不凈。是身過去結業為種?,F以父母精血為種。二住處不凈。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界之間安置己體。三自相不凈。是身具有九孔常流。眼出眵淚。耳出結[月*寧]。鼻中出洟??诔鲅油?。大小便道流出屎尿。四自體不凈。是身具有三十六物所共合成。如大智論說。一發。二毛。三爪。四齒。五皮。六肉。七骨。八髓。九筋。十脈。十一牌。十二腎。十三心。十四肝。十五肺。十六大腸。十七小腸。十八胃。十九胞。二十屎。二十一尿。二十二垢。二十三汗。二十四淚。二十五結[月*寧]。二十六洟。二十七唾。二十八膿。二十九血。三十黃陰。三十一白陰。三十二肪。三十三[月*(冉-土+二)]。三十四腦。三十五膜。三十六精。于此門中要唯二種。一皮等觀。二除去皮肉為白骨觀。骨觀有三。如毗曇說。一者始業觀察自身。從頭至足除去皮肉作其骨相。二已習行觀彼骨鎖。以漸寬廣周滿大地。又觀彼骨展轉相對大風飄搏變為雪聚。修此骨相極令純熟不作心想任運現前。三思惟已度于彼骨鎖。以漸略之還至自身。于其所緣清凈寂靜唯觀一色。此是第四自體不凈。五終竟不凈。此身死已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成灰。究竟推求無一凈相。名終竟不凈。慈悲觀者。普緣眾生作其與樂拔苦之想名慈悲觀。于中廣有七品修習。如前四無量章中具廣分別。因緣觀者。于彼生死十二因緣分別觀察。是觀不同。略有二種。一順。二逆。逆順不同略有兩門。一前后分別。從前向后次第觀察名為順觀。從后向前次第推之名為逆觀。二空有分別。有觀名順。順法相故空觀名逆。逆諸法故。五度門中因緣觀者。就初門說。界分別者。依如毗曇為六界觀名界分別。言六界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如論中釋。地為水界潤故不相離。水為地界持不流散。火成熟故不淤壞。風動飄故得增長。以空界故食等出入。識界合故有所造作。此六差別無我人故。若依涅槃經觀十八界名界分別。十八界義如上廣釋。于此分別知無我人。數息觀者。觀自氣息系心數之無令妄失名數息觀。于中分別略有四種。一者增數。以一為二。二者減數。以二為一。三者亂數。出作入想入作出想。四者等數。以一為一。心散亂者。為前三數。心不亂者。為后一數。數之至幾極不過十。于彼十中不滿心忘還從一起。若心不亂至十便回。何故唯十不增不減。論自釋言。畏心散故不得過十。懼心聚故不得減十。出入息中數何為十。是義不定。內氣增者偏數出息。內氣小者偏數入息。氣息調者入出俱數。如雜心說。入五出五合為十也。出入息中先數何者。如論中說。先數入息后數出息。良以生時入息在前故先數入。命終之時出息在后故后數出。相狀粗爾(此一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