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716字
  • 2015-11-10 17:21:22

次對境論。問曰。為望所殺所盜所淫等所而發律儀。為于一切眾生邊得。答曰。一切眾生邊得。若望別境。但得不善不名律儀。以其律儀類通故爾。由類通故。殺一眾生得二無作。一惡業無作。二律儀無作。望余眾生。但得一種律儀無作。問曰。已知不善律儀。普于一切眾生邊得。為于現在眾生邊得。亦于過未眾生邊得。論釋不同。若依毗曇。唯于現在眾生邊得。過去未來不可殺故。若依成實。通于三世眾生邊得。三世皆得起惡心故(此三門竟)。

次明得舍成就之義。先明其得。依如毗曇有二種得。一者作得。二受事得。言作得者。有人生在屠殺兒家。未殺已來未得律儀。一殺已后得惡律儀。乃至盡壽。更無新得。言受事者。有人生在非屠殺家。作如是言。我當盡壽殺生自活。爾時即得不善律儀。乃至盡壽。更無新得。盜等皆然。若依成實。隨行惡時。念念皆得不善律儀。不局前二。問曰。七種具作具受方得律儀。不具亦得。毗婆沙說。具足乃得。若不具者不名律儀。毗曇成實不具亦得。故成實言。若具不具皆得律儀。雜心說言。不能言者。得身律儀。非口律儀。明知不具。次辨其舍。依如毗曇。有四時舍。一受善戒。二者命終。三得諸禪。四二形生。設有眾生。發深善心。作永斷意。若不受戒。皆不能舍成實法中。有三時舍。一受善戒。二者命終。三發深善心。要期不作。此三時中。舍惡律儀。得禪舍者。彼論不說。二形生者。論言不舍。故彼論言。不能男等亦得律儀。云何二形能舍律儀。問曰。有人受八戒時。舍惡律儀。至明清旦。舍八戒已還復得彼惡律儀不。有人言得。復有人言。受八戒時舍惡律儀。得善律儀。至明旦已舍善律儀。亦更不得不善律儀。以無作事及受事故。舍義如是。次辨成就。問曰。幾時成就惡戒。依如成實。未舍已來現在時中念念成就。以惡律儀念念生故。過未不成。毗曇法中。最初一念現在成就。第二念后。若未當舍。念念之中現在成就。及成過去。非心法故不通未來(此四門竟)。

次就形趣分別其相。趣謂五趣。五趣之中。唯人成就。余趣之中。但有業道無惡律儀。故成實言。但人成就。毗曇亦爾。問曰。成實宣說龍等得善律儀。何故不得惡律儀乎。以善律儀從師而受。以緣強故。所以得之。惡不如是。所以不得。趣別如是。形別如何。依如毗曇。男女二形。得惡律儀。余皆不得。成實法中。不能男等亦皆得之。不善律儀。略之云爾。

八種語義

八種語者。所謂見聞覺知而說不見不聞不覺知說。相狀如何。今先明其見聞覺知四種心異。后明見等發語差別。見聞覺知分別有三。一隨根分別。如毗曇說。眼識隨生見。耳識隨生聞。鼻舌及身塵到方知合名為覺。意識名知。二約境分別。如成實說。六識之心。得現境界。名之為見。故論說言。見名現信不現境界藉教而知。說之為聞。故論說言。聞名信于賢圣之語。于彼不見不聞境界。依前見聞。譬度知者說以為知。故論說言。知者比知前三心。后重分別心名之為覺。云何分別。先因見已后重思惟起于見想。或忘前見起不見想。此則是其見后覺也。聞知后覺類亦可知。然此覺心。非直從于見聞及知。三心后起。蓋亦從于不見不聞不知后生。如先不見。后忘不見生于見想。此則是其不見后覺不聞不知生覺例然。此是第二約境分別。三就四心隨義分別。識心名見。得現境故。想心名聞。境不現故。又復想心知于假名。故說為聞。受心名覺。覺違順故。行心名知。強分別故。四心如是。次明見等發語不同。要略唯八。廣則眾多。廣相如何。若依毗曇所說。見等發語不同有三十二。十六正語。十六邪語。是故通合有三十二。十六正語者。心境俱實有其八語。境虛心實。復有八語。故有十六。心境實者。有人實見亦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即以為四。有實不見不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即為八種實也。境虛心實八種語者。有實不見后忘不見便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其境雖虛以心實故亦名實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人實見后忘此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雖不稱事。以心實故亦名實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復以為四。通前為八。此前十六。是其正語。就邪語中。心境并虛。有其八語。境實心虛。復有八語。是故通合有十六語。境心并虛八種語者。有人實見還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實不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境實心虛八種語者。有人實見后忘此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雖當前事。以心虛故亦名妄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實不見后忘不見便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雖當前事。以心虛故亦名妄語。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并上八種合為十六。彼成實論所明見等發語差別。人釋不同。有人釋言。見聞及知。此三是本。各別發語。覺者是前三種之后重分別心。無別所知。不別發語。若存此義。所發但有二十四語。見中有八。四正四邪。聞知亦然。是故通合有二十四。于中具辨與前不異。驗求成實覺亦發語。云何得知。如彼成實八語品中。明見發語差別已竟。聞覺知等亦復如是。論中既以聞覺知等類同見心。明知覺心亦別發語。若存此義。所發亦有三十二語。與上相似。問曰。覺心云何發語。有人先來曾起覺心。亦生覺想。他問覺不。答言。實覺。此是初句。有人先來不起覺心。生不覺想。他問覺不。答言。不覺。此是兩句。有人先來曾起覺心。后忘覺心生不覺想。他問覺不。答言。不覺。雖違前覺不違已想。猶名實語。此是三句。有人先來不起覺心。后忘不覺便生覺相。他問覺不。答言。實覺。以稱想故亦名實語。此四正語。后四邪語。翻上可知。八種語義。略辨如是。

九業義三門分別(列名辨釋一 三性分別二 就趣分別三)

第一門中。列名辨釋。九業之義。出成實論。名字是何。如彼論說。欲界系業有其三種。一者作業。二無作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色界亦爾。即以為六。無色有二。一無作業。二者非作非無作業。通前為八。及無漏業。通前為九。言作業者。謂身口業。無作業者。所謂身口無作業也。無作差別。泛釋有九。一形俱無作。所謂五戒出家戒等二心俱無作。所謂禪戒無漏戒等。三要期無作。謂八戒等乃至一切善惡諸業。皆有要期。相狀如何。如似世人。起要期心。我齊某時。常為此業。隨所要期。分齊已來。無作常生。過期則止。故曰要期。四悕望無作。如有人言。我從今日常為此業。不作期限。自從悕心。未息已來。無作常生。心息便止。故曰悕望。五作俱無作。如人造作善惡業時。即有善惡無作隨生。六從用無作。如人造作橋梁等事。隨人受用。無作隨生。名為從用。七事在無作。如人造作塔廁等事。未壞已來常有善生。名為事在。八異緣無作。如人手書而成口業。如是一切。九助緣無作。如人教他自得罪福。此前九種。身口無作。依如成實。更有一種。心法無作。唯從心生。毗曇無之。此無作中。除卻心俱道共無作。余者皆名無作業矣。所言非作非無作者。所謂意業。思是意業。不同向前身口作業故名非作。不同身口無作之業名非無作。無漏業者。所謂無漏身口意業。道共無作。是身口業。無漏思心。是其意業。問曰。無色以何義故無其作業。以無身口造作業故(此一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其相。言三性者。所謂善惡無記業也。欲界作業通其三性。色界作業唯善無記。不通不善。若言寄起欲界惡業。得有不善。毗曇法中。悉無寄起。界地斷故。欲界無作。唯善與惡不通無記。無記羸劣。不能發生無作業。故色界無作其唯善業。若言寄起下界惡業。得有不善。無色無作與色界同。欲界非作非無作者。該通三性。色界非作非無作者。當界以論唯善無記。若言寄起欲界惡業。得有不善。無色非作非無作者。與色界同。無漏業者。局唯在善(此二門竟)。

次就趣論。趣謂五趣。若依毗曇成實法中。人天二趣。具起九業。余之三趣。唯起欲界三種之業。自余六業。皆悉不起。依雜阿含天品之中。有鬼神母。名富那婆藪。佛為說法得入圣道。案如彼文。鬼道亦得起無漏業。方等經中。亦同彼說。然彼既能起無漏業。明知亦能起上界業。以無漏法依禪生故。九業如是。

十不善業義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業起次第三 資料簡寬狹四 作無作五 三毒分別六 界趣分別七)

第一釋名。十不善業者。所謂殺生乃至邪見。多生相續名曰眾生。隔絕相續目之為殺。于他資財。非理侵奪。故名為盜。奸行違禮稱曰邪淫。此三身業。問曰。一切打縛等事。亦是身業。何故不說。以彼輕故。所以不論。又打縛等。是殺眷屬助成殺業。但舉正業助亦隨之。是故不論。又十業道。唯論根本。彼是方便。所以不說。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于舌起故曰兩舌。言辭粗鄙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前言兩舌。此言惡口。綺互言耳。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此四口業。順境染愛目之為貪。違境忿怒說以為嗔。迷正道理。邪心推求。故曰邪見。問曰。三根三毒之中皆說為癡。今此何故說為邪見成實釋言。夫邪見者。癡中增上。暢思煩惱。必是增上。故說邪見。此后三種。是意業道。然此十種起作名業。能通曰道。總相如是。于中別論。釋有三義。一對思以辨不善業。思能起殺等故名為業。殺等十種。通暢前思。名為業道。二對果以釋。殺等十種。能起來報。故名為業。通人至果。稱曰業道。三當相辨釋。殺等十種緣中集起。故名為業。若望業思。通思名道。若望后報。通人至果。故名為道。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台安县| 南城县| 波密县| 民勤县| 皮山县| 盈江县| 卓尼县| 宁陕县| 邯郸市| 石河子市| 安化县| 德清县| 象州县| 诏安县| 磐安县| 大埔区| 兴国县| 肃宁县| 郴州市| 荃湾区| 浙江省| 外汇| 奇台县| 胶州市| 裕民县| 喀喇沁旗| 潍坊市| 永昌县| 繁昌县| 通海县| 怀来县| 西畴县| 虹口区| 扶沟县| 霞浦县| 白沙| 古交市| 神池县| 邵东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