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514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七門中。明其四諦體之同異。于中四諦義差別有二。一者諦相二者諦實。今先就相辨其同異。于中滅道有其二種。一者緣修對治滅道。謂三乘人除結無為緣修之治。二者體證真實滅道。謂佛菩薩體證無為圓通實德。今先以彼對治滅道。望于苦集。辨其同異。于中滅諦。是無為法。望余三諦。一向別體。苦集道諦。同異不定。若依毗曇。苦集有二。一粗二細。過業煩惱得今苦果。現業煩惱得當來報。是其粗也。此乃是其事苦事集。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就此者為。義分苦集。說之為細。以為理苦集也。就粗以論。若就事論。苦集及道。一向別體。若據細辨。苦集同體。道諦不同。相狀如何。一念有為。從前集起。義說為苦。即此有為。能生于后。義說為集。其猶世人望父為子望子為父。是故苦集。一向同體。道是無漏。不同前二。若依成實。唯說結業。以之為集。所受生死。名為苦諦。微細生滅。悉是苦攝。一種事相苦集。然彼所說集道別體。苦望集道。義別有三。一者苦諦與集同體。謂依報心造作集因。集體是苦。故云同體。以彼宗中宣說報心體是苦故。二者苦諦與道同體。謂依報心修起圣道。道諦是苦。故云同體。問曰。毗曇何不如是。釋言。毗曇明其報心不常續故。集道起時。無其報心。是故苦諦。不與集道二諦同體。彼成實中。說報常續。集道起時。恒有此報。是故苦諦得與集道二諦同體。三者不同。謂余一切無記心中。苦報之心。不與集道二諦同也。大乘之中。所說不定。先就分段辨其同異。于中苦集略有二種。一就三世因果不同。以分苦集。若據斯義。苦集望道所辨同異。與成實同。第二就彼微細生滅。義分苦集。若據斯義。苦集二諦。一向同體。與毗曇同。即此苦集望于道諦。不同毗曇。云何不因。分別有二。一者苦集與道同體。謂依報心起于圣道。報心即是苦集所攝。是以苦集與道同體。良以大乘亦說報心常相續故。二者苦集諦與道別體。謂余一切有漏法中苦集諦也。分段如是。次就變易辨其同異。于中不定。若就凡時隨相粗分。單有集諦。隨義通論。得有苦集同體之理。無明住地。是其集諦。即此無明生滅之義。即說為苦。是故苦集同一體也。若據圣時三諦同體。一念無漏當分治結。即是道諦。即此道者。從前無漏變易業生。即名為苦。復能生后。即名為集。是故三諦同一體性。對治滅道。望于苦集同異如是。次就真實滅道二諦。辨其同異。此二相望。一向同體。萬德圓寂。即說為滅。虛通之義。即說為道。更無別體。是故宣說滅道同體。望彼苦集對治滅道。一向別體。真妄異故。諦相如是。次就諦實辨其同異。據實以論四諦同體。苦集二諦無別體。故用滅道性。以之為體。故涅槃中說。彼苦集二諦之實。即是佛性。即是涅槃。即是如來。常樂我凈一切佛法。寶性論中亦說。法身如來。圣諦及與涅槃四法無別。滅道二諦無別體。故還即說彼苦集實性。以之為體。是以經中說。十二緣以為佛性。見十二緣。名為見佛見法見僧。又說。五陰以為佛性一苦滅等。良以染凈無別體故。經中說言。凡夫未成佛菩提為煩惱。眾生成佛時煩惱為菩提。義在于此。其猶迷人所取之南。與彼悟時所解之北無有二性。同異之義。其相像此。

第八門中。辨其虛實。虛實之狀。難以一定。于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就諦相優劣分別。苦集是虛。滅道是實。苦集迷生。所以是虛。滅道解起。所以是實。苦集既虛。云何稱諦。實是虛誑顛倒之法。是故云諦。非同滅道二諦實也。二攝法從情。四俱是虛。皆是妄想分別法故。故維摩云。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即戲論。地經亦說。五地中分別四諦。名取染凈分別慢也。三廢情論法。四俱是實。經中設遣除情計不破其法。是以經言。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法云何實。實有五重。如初門中具廣分別。究竟窮之。唯有二種。一者體實。窮諦本性。唯如來藏真實法界。亦名真如。亦名實際。亦名法性。亦名一實。亦名佛性。二緣用實。謂清凈心不染而染。緣起生死。苦集二門。不凈而凈。緣起涅槃。滅道二門。實相如是。

第九門中。十諦分別。言十諦者。如地經說。始從世諦乃至第十菩薩地成如來知諦。然彼四諦。統含法界恒沙佛法。隨義別論。繁難計。且從一數十門觀之。此十一一皆通四諦。就彼四中。直知苦集滅道法相。名為世諦。知其空寂無人無法。名第一義。知其苦等有二無二一實之相。名為相諦。知其緣起法界門別。名差別諦。就彼別中隨說不同。集成各異名說成諦。迷彼四諦。苦果事起。名為事諦。迷之造集。能生后苦。說為生諦。解彼四諦。能滅染累。名盡無生諦。解達苦等。名入道諦。窮其體實緣起法門。便成大乘如實行德。行分因果。是故名為菩薩地。成如來智諦。然此四諦。統攝淵廓。難以究窮。且隨詮況略示網緒。

四緣義四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就法分別三 大小同異四)

第一釋名。所言緣者。由籍之義。緣別不同。故分為四。一者因緣。二次第緣。三者緣緣。四增上緣。言因緣者。親生之義。目之為因。用因為緣。故曰因緣。次第緣者。籍前心法。次第生后。所生之心。次前后起。故名為次。以后生故。說之為第。前心與后。次第為緣。名次第緣。言緣緣者。六塵境界。為心所緣。故名為緣。由彼所緣。與心作緣。故名緣緣。亦可疏助。名之為緣。以緣故名緣緣。增上緣者。起法功強。故曰增上。以此增上為法緣。故名增上緣。于中亦有非增上者。從勝受名。故曰增上。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四緣之義。諸論不同。成實論中。宣說三因。以為因緣。一者生因。所謂一切善惡等業。能生一切苦樂等報。故名生因。二者依因。所謂色心互相依立。故曰依因。其猶尼干立拒舉瓶相假而立。彼亦如是。三者習因。如人習善增長善法習惡增長惡法。如是一切。后起增前。故名為習。用習作因。名為習因。用此三因。以為因緣。心法續起。為次第緣。六塵生識。以為緣緣。六根生識。為增上緣。故成實論云。言緣緣者。所謂色等。增上緣者。所謂眼等。若依毗曇。就彼六因離合為四。何等為六。一所作因。二共有因。三自分因。四者遍因。五相應因。六者報因。所作因者。諸法起時。除其自體。萬法不障。令其得生。名所作因。如空生色。如是等也。共有因者。諸法起時。同時同性。共有之法。展轉為因。名共有因。自分因者。同類之法。籍前生后。名自分因。言遍因者。苦集諦下疑見無明。增上一切染污法。故名為遍因。于中差別乃有十一。苦下有七。所謂五見疑及無明。集下有四。邪見見取疑及無明。相應因者。止在心法。如心起時。同時即有諸心數法。與心相應。是相應法。展轉相助。能有所作。名相應因。前共有因。相扶體立。此相應因。相扶有用。言報因者。一切有漏善不善法。能生一切苦樂等報。名為報因。此義廣釋如六因章。于中自分遍因報因相應共有。此之五因合為因緣。所作因中離為三緣。以彼所作寬通故爾。就所作中。分取心法生后之義。為次第緣。總相如是。于中別論。乃有三門。一定別諸心。二就生死辨定諸心。三明諸心相生次第。言定別者。心別有十。一方便善心。所謂一切聞思修等相應之心。二生得善心。謂從過去修習所成。信進念等相應善心。三不善心。謂欲界中。除身邊見余煩惱業相應之心。四穢污無記。亦名隱沒。謂欲界中身邊兩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相應之心。五報生心。謂三界中報無記心。六威儀心。謂行住坐臥見聞等心。七工巧心。所謂一切營生之心。八變化心。謂依諸禪起化之心。九者學心。謂三乘人無漏因心。十無學心。謂三乘人無漏果心。此十心中。欲界有八。除學無學。成實法中。欲界地中。有電光定。得發無漏。若從是義。欲界亦有學無學心。毗曇不立。色界有八。除不善心及工巧心。一切上地。無有不善及工巧心。故成實法中。上界得起欲界不善。毗曇不立。無色界中下三空處。但有六心。除不善心威儀工巧及變化心。有余六種。成實法中。無色亦起欲界不善。大乘宣說無色界中有形色故亦有威儀變化等心。毗曇不立。非想地中。但有方便生得穢污報生四心。彼無無漏。除學無學。余如上說。心別如是。

次就生死辨定諸心。此十心中。二心得生。所謂不善及穢污心。一切受生依煩惱故。五心得死。謂生得善.不善.穢污.報生.威儀。此五心中。得命終也。不善命終。唯在欲界。威儀命終。通欲色界。生得穢污。遍通三界。報心不定。毗婆沙中。有二種說。一家宣說。三禪已還無舍受報。若從是義。三禪已還無有報心而命終者。命終必在舍受心。故一家宣說。三禪已還亦有報舍。若從是義。報心命終。遍通三界。于中下死。向上生者。必在生得報生威儀三心中死。若有下地不善穢污不上生故。若色界死向下生者。必在生得穢污報生威儀心死。一切上地無不善故。若無色死向下生者。必在生得穢污報生三心中死。彼無不善威儀心故。若欲界死欲界生者。五種心中。皆得命終。若色界死當地生者。四心命終。除不善心。三禪已還報心有無義。如上判。今且論有。若無色死當地生者。必在生得穢污報生三心命終。彼無不善威儀心故。問何故方便善心學無學心工巧變化心。不得命終。以命終時心微劣故。不得在此強心中死。生死如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古交市| 永修县| 嵊泗县| 云林县| 瓮安县| 宜良县| 安远县| 家居| 康乐县| 白城市| 逊克县| 吉隆县| 上虞市| 瑞丽市| 阆中市| 无极县| 武城县| 甘肃省| 德令哈市| 新干县| 怀集县| 石嘴山市| 临武县| 玉树县| 克山县| 广元市| 夹江县| 麟游县| 称多县| 陇南市| 棋牌| 岳普湖县| 古丈县| 当雄县| 南京市| 喀喇沁旗| 大庆市| 兖州市| 金溪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