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7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810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五門中明其得舍成就之義。先明其得。先無今有名之為得。毗曇八解脫義釋有二。一簡圣異凡。八解脫唯是圣人功德。于中前三及四空處有漏解脫唯離欲得。離下欲時得上法故。下三空處無漏解脫有二種得。一離欲得。離下欲時得上法故。二者退得。所謂退根退圣果時得于本法。第八解脫唯方便得。得八禪已方便修習然后得之。問曰。何故前七解脫有離欲得。滅盡不爾唯方便得。釋言。前七是離欲法正違下欲。是故離彼下地欲時。便無所待。即便得之。滅盡解脫是滅心法。雖離下欲。上心未已。為是不得。二凡圣通論。凡夫所得通名解脫。于中前三及四空處有漏解脫有二種得。一離欲得。義同前釋。二者生得。凡夫從上退生下時得于下法。良以有漏生上失下故。下生時還復得之。余如前釋。成實無文。準義論之。前七解脫唯離欲得。所謂永斷下地欲時得彼解脫。第八不定。于中所有有余涅槃唯離欲得。無余涅槃或離欲得或方便得。當報不起是離欲得。所謂遠離非想欲時即便得之。現報盡滅是方便得。用邊際智通滅報得故。羅漢滅定亦方便得。大乘法中隨事解脫與毗曇同。觀空解脫與成實同(此一門竟)。

次明舍義。先有今失名之為舍。毗曇前三及下三空處有漏解脫有二種舍。一者退舍。所謂退起下地欲時失上解脫。二者生舍。生上地時失于下法。下三空處無漏解脫有三種舍。一者退舍。彼宗無漏有退失故。二轉根舍。轉鈍無漏無利根時失鈍根故。三得果舍。證無學時舍學道故第七第八唯一退舍。成實前七唯入無余涅槃時舍。第八無舍。大乘法中緣修解脫真證時舍。真實解脫畢竟無舍(此二門竟)。

次明成就。隨所有處名為成就。毗曇法中前二解脫二禪已還隨身何處一切成就。生上不成有漏。生上則失下故。第三解脫四禪已還一切處成。生上不成。下三空處有漏解脫自地及下一切皆成。生上不成。彼三空處無漏解脫及后二種一切處成。然彼宗中前七解脫隨所成處皆得現入。第八解脫在欲色界成而得入。無色雖成而不得入。彼無形色。若復滅心。命則盡故。成實大乘一切解脫一切處成。

第六門中辨其優劣。于中約對八勝處及十一切入以辨優劣。八勝及與十一切入后當具論。毗曇唯就初三解脫望八勝等以辨優劣。初三解脫總相觀故。最以為下。八勝次廣說以為中。十一切入最廣觀故。說以為上成實不爾。彼論宣說。十一切入假想觀故。最以為下。八勝處者初是有漏后是無漏。說以為中。八解脫者唯是無漏。說以為上。于中下者在于外凡。中者在于內凡已去。上者在于修道已上。八解脫義釋之粗爾。

八勝處義四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論體二 就人分別三 就處分別四)

第一釋名辨相。八勝處者。經中亦名八除入也。為此觀行。能息貪欲勝煩惱處。故云勝處。入者亦是處之別稱。除煩惱處故名除入。勝處不同。一門說八。八名是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大智論中名外觀色若好若丑勝知勝見。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青。六黃。七赤。八白。八中初二是八解中第一解脫。己身名內。于己身分未滅未壞名內有色。于外色中始觀一身以為不凈。名外觀少。何故不多。龍樹釋言。學觀之始畏心難攝不敢多觀譬如鹿游未調不可遠放。若好丑者。論言。于彼外色之中善果名好。惡果名丑。又外色中生淫之處名之為好。生嗔之處說之為丑。又彼三十六物之中骨相名好。皮肉等相說以為丑。又外色中忘見凈想名之為好。還見不凈說之為丑。于好于丑不生貪嗔。但觀四大因緣和合名勝知勝見。第二內有色相外觀多者。內有同前。觀心轉熟能為廣觀。周滿大地悉見不凈。名外觀多。次二勝處是八解中第二解脫。于己身分作其死想蟲食火燒盡滅之想。名為內無。多少同前。青黃赤白是八解中第三解脫。于外色中除去皮肉作其骨想。后觀此骨作其青黃赤白等想。為四勝處。觀法云何。欲為青觀。先得四禪。次于外色取少青相。還入定中復觀彼青。如是往返極令純熟。名青勝處。黃等亦然。問曰。此四與十一切入中青黃赤白四一切入有何差別。龍樹釋言。一切入廣普緣一切悉為青等。勝處少緣。有斯異耳(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于中有三。一就有為無為分別。此觀有為。二就有漏無漏分別。毗曇法中一向有漏。成實法中通漏無漏。故彼成實八勝品云。始觀有漏。終成無漏。大乘亦爾。三心法分別。毗曇法中是無貪性。貪欲治故。成實法中是智慧性。大乘法中直觀事者與毗曇同。兼見空者與成實同(此二門竟)。

次就人論。毗曇法中或是外道凡夫修起。或是那含羅漢修起。成實釋言。佛弟子起。不通外道。佛弟子中內凡修起。以初有漏后無漏故。大乘法中十信已去皆能修起(此三門竟)。

次就處論。處中有四。一依禪處。毗曇前四依于初禪二禪修起。后四依于第四禪起。彼成實論八勝品云。依欲界電光及色界定皆得修起。二境界處。三修起處。四成就處。此等具辨。與八解中初三解脫其義相似。八勝如是。

八行觀義兩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就位分別二)

第一釋名辨相。八行觀者。如地持說。于八境界涉求名行。照察稱觀。理實通觀一切諸法。今此且就一色論之。余類可知。名字是何。一者觀色。二觀色集。三觀色滅。亦名色離。四觀色道。五觀色味。六觀色過。亦名色患。七觀色出。八觀色第一義。如地持說。八中前七觀察色義。所謂觀察世諦之義。后一觀察色第一義。就前七中。初四正觀色之體義。后三觀察色之所生。就前四中。初觀色者。觀色體性苦無常等。此即是其苦諦觀也。觀色集者。觀察色因因業煩惱。此即是其集諦觀也。觀色滅者。觀色盡處數滅無為故名色滅。滅離色相故亦名色離。此即是其滅諦觀也。觀色道者。觀察彼色對治之道。此即是其道諦觀也。次三觀中觀色味者。觀色生集。緣色生愛味著境界故名色味。觀色過者。觀色生苦。所生苦報是過患法故名色過。亦名色患。觀色出者。經亦名離。出之與離滅之異稱故。彼滅諦四行之中。或有說為盡止妙出。或復說為滅止妙離。故知出離滅之別稱。此觀色法能生于滅。滅是無法。云何可生。觀色得滅。義說為生。與涅槃中涅槃修得不名不生。其義相似。何故不說觀色生道。道者是后第一義觀。非全不說。第八觀色第一義者。觀色無我。無我有二。一眾生無我色中無人。二法無我色性空寂。八中前七是觀方便。后一正觀觀色既然。受想行等類亦同爾(此一門竟)。

次就位論。文無定判。準義推之。粗亦可知。毗曇法中。初四方便暖等已上漸學觀察。苦忍已去正見分明。次三方便斯陀行去漸次觀察無學究竟。第八門中人無我觀二處通者。成實法中。前七事觀。在思慧地。后一理觀。暖等已上漸學修習。無相已去正見分明。大乘法中實通上下。隨相別分。前七方便在于地前。后一正觀在于地上。八行觀義略辨如是。

八大人覺義

八大人覺者。佛是大人。諸佛大人覺知此法為涅槃因。名大人覺。所覺不同。一門說八。八名是何。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樂寂靜。四勤精進。五守正念。六修禪定。七修智慧。八不戲論。于彼未得五欲法中不廣追求。名為少欲。已得法中受取以限。稱曰知足。離諸憒鬧獨處空閑。名樂寂靜。于諸善法勤修無間故云精進。守法不失名為正念。住法不亂名曰禪定。起聞思修說為智慧。證離分別名不戲論。一一廣辨如遺教經。就此八中。前七方便。后一正證。八大人覺略之云爾。

八法攝摩訶衍義

八法攝摩訶衍出地持論。摩訶衍者是外國語。此名大乘。大乘行廣。八法統收。斯集其中故名為攝。八名是何。一名為信。二名聞思。三名思慧。四名凈心。五初修慧行。六修慧廣。七修慧果成。八畢竟出離。菩薩種性解行位中。于八解處凈信成就故名為信。何者八勝。謂三寶功德。諸佛菩薩神通之力。種種因果。真實之義。得義。得方便。種種因果是世諦法。真實義者是第一義。言得義者。無上菩提。得方便者。謂諸菩薩所修學道。于此八處菩薩皆信。言聞慧者。解行之初欲求出道。于出世法具足聽聞。言思慧者。解行之終于所聞法具足思量。故地持云。菩薩解行聞慧思慧思惟。言凈心者。初地之始見無我理證心清凈。故云凈心。初修慧行者。初地滿心起十大愿修行信等。此即是其修道所收修道之始。故名為初。修慧廣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漸增。名修慧廣。修慧果成者。八地已上報行純熟。名修慧果成。畢竟出離者。謂如來地。如來永離一切諸障名畢竟出。八法攝摩訶衍辨之略爾。

九次第定義

九次第定者。所謂八禪及滅盡正受。如龍樹說。此九唯取根本定體不通方便。根本定時轉相入故。八禪滅定廣如上釋。然此亦名九次第滅。入初禪中滅欲界心。入二禪中滅初禪心。乃至入彼滅盡定時滅非想心。九次第定名字如是。

九想觀義八門分別(辨相一 定體二 所緣三 治患不同四 約對十想辨其同異五 約對諸禪辨定先后六 約對道品辨定本末七 修起所為八)

第一辨相。九想云何。第一死想行者。為欲破淫欲賊。先觀死想。見人死時言語辭別出息不返忽然便死。念我當然所愛亦爾。用呵煩惱。第二脹想。見尸膀脹如韋囊中風異于本形。念我當然所愛亦爾。用呵貪欲。三青淤想。見彼死尸風吹日曝色變青淤壞本形色。念我當然所愛亦爾。四膿爛想。見彼死尸青淤已后不久膿爛臭弊可惡。念我當然所愛亦爾。五者壞想。觀彼死尸風日轉大破壞在地膿血流出。念已當然所愛亦爾。六血涂想。死尸壞已血肉涂漫。念已當然所愛亦爾。七蟲食想。觀彼死尸不燒不埋棄之曠野為諸蟲狩之所食啖。見己身自方亦類所愛亦爾。八骨鎖想彼肉既盡唯見骨鎖共相連柱。九分散想。殘筋既斷骨鎖分離名分散想。大智論中少一死想加一燒想。見彼殘骨為火所燒終成灰燼。忖己當然所愛亦爾。問曰。彼論何故除死。彼以初死形色未變。猶取凈相。為是不說(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論曰。此九是想自性。以取相故。若據終成。是無貪性。貪欲治故(此二門竟)。

次辨所緣。此九唯緣欲界地中不凈之色。以為境界。為破欲界貪欲心故(此三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通州市| 依安县| 瑞金市| 酒泉市| 大连市| 古田县| 库车县| 浏阳市| 哈巴河县| 蓬安县| 鞍山市| 利津县| 水城县| 阿勒泰市| 于都县| 民乐县| 应城市| 中宁县| 四平市| 沙雅县| 鄄城县| 武清区| 房产| 滦平县| 通道| 双辽市| 余庆县| 民丰县| 广南县| 惠安县| 新竹市| 缙云县| 绥江县| 潼关县| 安泽县| 平江县| 隆昌县| 赫章县| 翁源县|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