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218字
- 2015-11-10 17:21:22
凈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二門(三歸義 三學(xué)義三聚戒義 三種律儀義 止觀舍義 三慧義 三種般若義 三智義 三量智義 同相三道義 別相三道義 三種住義)。
三歸義三門分別(釋名一 所歸二 能歸三)
第一釋名。言三歸者。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依。歸依不同隨境說三。所謂歸佛歸法歸僧。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稱歸法。依僧為友。故名歸僧。問曰。何故偏歸此三。以此三種畢竟歸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稱涅槃故。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別明所歸三寶境界。三寶義中三門分別。一釋其名。二辨體相。三明次第。先釋其名。所言佛者。外國正音名為佛陀。此云覺者。覺行成人。故名覺者。又人有覺亦名覺者。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二覺悟名覺。言覺察者。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其猶世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彼亦如是。故名為覺。言覺悟者對于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唯圣獨悟不為覆障。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迷理無明。對除彼故覺法實性。故名為覺。二迷事無明。對除彼故覺知一切善惡無記三聚之法。故名為覺。地持論中同此后義。所言法者。外國正音名為達摩。亦名曇無。本是一音傳之別耳。此翻名法。法義不同。泛釋有二。一自體名法。如成實說。所謂一切善惡無記三聚法等。二軌則名法。辨彰行儀。能為心軌故名為法。今三寶中所論法者。軌則名法。所言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一。目之為眾。此之三種何故名寶。世間瓊瑤人之所珍。此之三種世所尊重如世珍奇。是故就喻說之為寶。寶性論中釋有六義。喻之如寶。一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有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二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可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殊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凈法身。故說為寶。五最勝義。如世寶璧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六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等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名義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體相。于中略以三義辨之。一明別相。二明一體。三明住持。初別相者。經(jīng)中亦名階梯三寶。三寶寶相異。故稱別相。隨化階降佛上法中僧為最下。故曰階梯。此階梯。中先明佛寶。佛寶之中四門分別。一定其體性。二開合辨相。三明佛德。四論修成。體性如何。經(jīng)論不同。所說各異。毗曇法中宣說。如來五陰之外無別假人。但就陰上假施人名。如貧賤人名字富貴。彼亦如是。以無人故不說假人以為佛寶。就五陰中唯取方便修成善陰以為佛寶。報無記者非是佛寶。以無記法非可重故。修成德中無漏功德是其佛寶。有漏則非。漏有有漏功德非可重故。是故彼宗諸佛如來相好之形種智之德斯非佛寶。相從說佛亦得無漏。成實法中唯說假人以為佛寶。五陰實德于彼宗中法寶所收。故非佛寶。何故彼宗唯說假人以為佛法。彼宗說有假名行人。為師匠益要在假中。故說假人以為佛寶。大乘法中佛寶門攝。假人實德悉是佛寶。體性如是。次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唯一佛。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生身法身。開分二種。父母所生相好之形是其生身。方便修起戒定慧等五分功德名為法身。二真應(yīng)。分二或分為三。三有兩門。一法報與應(yīng)開分三種。如地論說。二化應(yīng)及真開分三種。如金光明三身品說。或分為四。四有兩門。一開真合應(yīng)以論四種。是義云何。如楞伽說。一應(yīng)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四中初一猶上應(yīng)身。中二報身。報隨福智故分二種。后一法身。二真應(yīng)并開以論四種。是義云何。真中有二。謂法與報。應(yīng)中亦二。謂應(yīng)與化。王宮所生示修成佛。名之為應(yīng)依此應(yīng)身起余化佛。如涅槃?wù)f。釋迦如來化無量佛受諸大眾所奉供等。或分為十。如華嚴說。廣則無量。此等如后三佛章中具廣分別。辨相如是。次明佛德。佛德雖眾要唯二種。一菩提行德。二涅槃斷德。行德不同。一門說三。所謂般若解脫法身。依于般若而起解脫。依于解脫而成法身。此三同時。義別先后。涅槃斷德亦有三種。一煩惱斷。二者業(yè)斷。三苦報斷。先斷煩惱。斷煩惱故業(yè)結(jié)不生。業(yè)不生故苦報隨己。由前般若故斷煩惱。與前解脫故能離業(yè)。與前法身故能滅苦。佛德如是。次辨修成。大智論中明。迦旃延子所說修成略有四階。第一先于三阿僧祇劫修習有漏六波羅蜜。不習無漏。不斷諸結(jié)。以其不修無漏道故。則無習種性種解行乃至法云圣位差別。第二度于三阿僧祇。次于百劫修相好業(yè)。是中亦未修習無漏斷諸結(jié)縛。第三分中于最后身修世八禪。以有漏道攀上厭下。斷除欲界至無所有一切煩惱。修習初禪斷欲界結(jié)。修第二禪斷初禪結(jié)。乃至修習非想地定斷無所有結(jié)。非想一地無上可攀。等智不除。第四分中修習諦觀。觀察四諦十六圣行斷非想地見修兩惑。有十六心斷除見惑。謂見道中八忍八智。有十八心斷除修惑。謂非想地九無礙道九解脫道。通合具有三十四心。前三十三心因中無漏。非佛寶體。第三十四果中無漏。是佛寶體。毗曇宗中依此義。成實與前大同少異。所言同者。四分所修與前相似。所言異者。第三分中所修八禪但能伏結(jié)。不能永斷。第四分中所修圣道總觀諦空。通斷三界見修兩惑。不同前宗別觀諦有局斷非想。又復(fù)成實多心斷結(jié)。不局在于三十四心。大乘法中行修多階。略有十五。一于外凡善趣位中修習凈信。第二次于習種位中修習正解。第三次于性種位中修起諸行。第四次于解行位中修學(xué)如觀。第五次于歡喜地中發(fā)諸大愿。第六次于離垢地中修習凈戒。第七次于明地之中修治凈定。第八次于炎地之中修道品觀。第九次于難勝地中修習諦觀。第十次于現(xiàn)前地中觀十二緣。第十一遠行地中修習一切菩提分法。第十二不動地中修凈佛土。第十三善慧地中修習一切說法智行。第十四法云地中修習一切殊勝智行。第十五十地窮終起金剛定斷絕微障入佛境界。當知于此一一位中皆具修習法界行德。隨其說相且分如是。佛寶門竟。
次辨法寶。于中義別略有五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助道法。四涅槃法。五化用法。言教法者。所謂三藏十二部經(jīng)。是義如前教法聚中具廣分別。言理法者。毗曇法中宣說。四諦十六圣行以為法寶。十六圣行如四諦章具廣分別。成實法中宣說。四諦名用假有為世諦理。無性之空為真諦理。大乘所論義別有三。一就相明理。二相實相對。三唯就實言。就相者就彼妄情所起法中以辨道理。離相之有為世諦理。無性之空無相之空為真諦理。所言相實相對辨者。以彼妄情所起之相對于真實如來藏情以辨道理。性相之法相有體無為世諦理。如來藏性相界體有為真諦理。此義如彼地經(jīng)中說。觀十二緣法相有體無名世諦觀。觀察真心名第一義觀。言就實者。直就真實如來藏中作用法門為世諦理。寂滅如門為真諦理。理法如是。助道法者。所謂三十七道品法。毗曇法中釋有兩義。一者壞緣。二不壞緣。言壞緣者。不分三寶境界差別。故名壞緣。于此門中一切三乘無漏功德悉皆是其助道法寶。不壞緣者。三寶境界各別建立名不壞緣。于此門中唯取菩薩無漏功德及緣覺人因果無漏為助道法。自余聲聞無漏功德判為僧寶。如來無漏判為佛寶。是故不說為助道法。問曰。助道道諦所收。前理法中已說道諦。何須更說助道法乎。釋言。道中有理有事。通者是理別者是事。戒定智慧三十七品行數(shù)差別。是其事道道。如跡乘四義寬通是其理道。前理法中所明道諦是其理道。今此所論助道法者。其事道。事理不同故復(fù)明之。成實法中宣說。假人為佛僧。故一切三乘無漏功德悉是助法。大乘亦說。一切三乘無漏功德為助道法。涅槃法者。毗曇唯說煩惱業(yè)思盡滅之處數(shù)滅無為為涅槃法。問曰。涅槃體是滅諦。前理法中已說滅竟。何勞更說涅槃法寶。釋言。滅中亦有理事。別名為事。通名為理。約對所除煩惱業(yè)等品數(shù)上下以論其滅。滅則階降優(yōu)劣不等。名為事滅。盡止妙出四義寬通是其理滅。前理法中所論滅諦是其理滅。今涅槃法是其事滅。事理不同。故復(fù)須論。成實法中煩惱業(yè)苦盡無之處同為涅槃。大乘法中涅槃有二。一數(shù)滅無為為涅槃法。二以善有萬德圓寂為涅槃法。化用法者。如經(jīng)中說。行于非道通達佛道。如是法也。法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