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178字
  • 2015-11-10 17:21:22

次立正義障有總別。所言總者。凡夫我障以為一品。乃至障佛微細智障。各為一品。所言別者。直就凡夫我相障中。品別百千。乃至第十品別例然。唯第十一微細智障品定為一。不別為多。以窮終故。障相如是。若對總障以明斷處。初地家障解行地滿所修諸行。為無礙道。正斷彼結。故地持云。諸見結者。解行時斷。彼文復言。解行住中行下忍時。五怖畏等諸過之相。增中忍時。中上忍時。下行上忍時。斷此過相入歡喜地。又彼復言。解行住中有軟中上方便展轉凈解脫故知。解行無礙正斷。初地心起解脫證除故。地持云。五怖畏等一切過相。得歡喜時。悉無復有。彼文復言。歡喜住出障解脫無罪清凈。解脫種種煩惱上纏故知。初地累外證除。凡夫我障斷處如是。乃至最后微細智障。十地終心無礙正斷。佛地證除。然彼最初無礙道者。義說不定。若當分因以別。其果判屬解行。若當攝因以從果者。得言此道與彼初地為方便。故判屬初地。諸地無礙類皆同爾。若對別障以明斷者。就彼凡夫我相障中。品別無量。彼初品者。解行終心無礙正斷。初地始心解脫證除。第二品者。即前證邊。復有緣照對治心起。為無礙道。斷除彼結。無礙謝已。第二念中真證心證心現為解脫道。證除彼結。第三品者。即彼第二證心起時。復有緣照對治心生。為無礙道。治第三品。彼心謝已。第四念中真證心起。解脫證除。如是次第乃至十地治斷齊然。是故十地名為漸凈。不同佛地頓得清凈。然第十一微智障者。局唯一品。金剛心起無礙正斷。種智初起解脫證除。更無異品。故地持云。如來住者。頓得清凈。不如余住。漸次清凈正義如是(此三門竟)。

次難正義。若言初障。解行終心無礙斷者。何故地前不名見道。不名出世。不名歡喜。又若地前無礙永斷。何故仁王宣說地前以為伏忍。又若地前無礙永斷。何故經說初依菩薩具煩惱名為凡夫不名為圣。又若解行斷初障者。何故地論說諸見縛初地時滅。又若初障解行終心無礙斷者。彼小乘中障見諦惑。亦應以彼世第一法為無礙道正斷彼結。然小乘中。障見諦惑。要苦忍等見道心斷。大乘亦爾。何得異解(此四門竟)。

次解邪難以通正義。何故地前正斷見惑。而不得名為見道者。大乘法中見有二種。一者解見。緣觀諦理而斷煩惱。二者證見。緣觀心滅真照現前。若通論之。解行終心。緣觀諦理斷除見惑。亦得名見。故地持中。說諸見縛解行時斷。但大乘中。滅觀真見方是出世。出世分中。宣說見道。故解行中。雖能緣見。不與其名。如七地中修無功用而不得名無功用。何故不名為出世者。良以對彼滅觀真德為出世故。地前緣見三界心心數法為體。故非出世。何故不名為歡喜者。正與惑對未得出離。心無安泰故不名喜。如未來禪雖斷欲結以未出故無其喜支。此亦同爾。已能永斷。何故仁王說為伏忍。釋言。地前具有三義。一有斷義。謂于四住增上及中并粗無明漸次斷除。趣入歡喜。故地持中。說種性地二障清凈。解行住中斷諸過相。入歡喜地。二有伏義。于細四住及中無明。但能遮伏未能永斷故。仁王中說為伏忍。三有未斷未伏之義。于彼四住微細習氣及善煩惱并細無明。未能斷伏故。彼相續解脫經說。地前菩薩。煩惱亦行。善法亦行。是故不名上波羅蜜。彼仁王中。為別五忍。對后彰劣故。就伏邊說為伏忍。不可執此定言不斷。若以仁王說為伏忍。即令于中全無斷者。仁王亦說金剛已還皆名為伏。唯佛一人方能永斷。十地已還。悉應不斷。彼說為伏于中有斷。地前亦爾。何勞致疑。又若仁王。宣說地前名為伏忍。即使于中全無永斷。仁王宣說初二三地名為信忍。豈可于中唯信無證。彼說信處于中有證。彼說伏處何為無斷。何故經說。初依菩薩具煩惱性名凡夫者。地前菩薩。雖斷五住。無一住中遍漏盡之處。名具煩惱性。非全無斷。如小乘中。貪嗔癡慢見諦道中雖分除義。由斷不盡不與斷名。此亦如是。又復地前雖除六道分段生死。殘氣猶在于六道中。無漏盡處故名凡夫。非無圣德。論言。見縛初地斷者。彼說證除不關無礙。如說無明佛菩提斷。豈是無礙。此亦同爾。若以小乘類同大乘。是所不應。小乘望大有三不同。相類。所言三者。一小乘中見道已前全無無漏。大乘有之。小乘無故不斷煩惱。大乘有故能為無礙。正斷初障。二小乘中唯有一種緣照無漏。更無真證。是故所有斷結無漏。判屬出世大乘之中有二無漏。一是緣觀斷結無漏體是世間。二是滅觀無結無漏體是出世。以彼世間有緣治故。能為無礙。正斷見惑。滅觀真德體是出世。故說初地解脫證除。三小乘中智解微淺。以微淺故。未見未斷名為世間。有見有斷即名出世。大乘智深。有見有斷判為世間。息見息斷無見為見無斷為斷。方為出世。以此三別。是故大小不得相類。望彼初地。說治既然。乃至望佛說治齊爾。十障之義。略辨如是。

十四難義

十四難義。出涅槃經。彼大品經佛母品中。亦具分別。所言難者。執邪征正。目之為難。亦可邪執礙于圣道。能與出世為留難。故名之為難。難別不同宣說十四。就十四中。常無常見。有其四種。邊無邊見。亦有四種。如去不如去。復有四種。身神一異有其二種。是故合有十四難也。常無常中四種見者。一神及世間二俱是常。二神及世間二俱無常。三神及世間亦常無常。四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今先就神分別其相。后就世間。所言神者。謂諸凡夫顛倒憶想。橫計我人。名之為神。言神常者。有諸外道。說神是常。于中有二。一鈍二利。鈍根之者。為是神故。修持所行。未來受報。又為苦行令神得脫。利根之者。說神定常苦樂不變則無罪福。多起邪見。言無常者。有諸外道。說神無常。計無常故。為今世樂。多起放逸。所言亦常無常者。有諸外道。說神有二。一細二粗。細者是常。身死神在。粗者無常。身死神滅。如仙尼說。所言非常非無常者。有人見彼常與無常二俱有過。云何有過。若神是常。則無罪福苦樂等報。猶如虛空風雨不變。若神無常。便為苦樂之所變改。猶如牛皮風雨在中則便瀾壞。以是過故。說神非常亦非無常。雖復宣說非常無常。以我心故必說有神。就神如是。次就世間明常無常。言世間者論說有三。一眾生世間。二五陰世間。三國土世間。于此三中。隨人取別。亦有常等四種異見。言世常者。有人說。彼三種世間。自然而有。不從因起。名之為常。言無常者。有人宣說。一切世間終歸斷滅。更無后續。故曰無常。所言亦常亦無常者。有人說言。世間之中粗者。無常。微塵是常。是故名為亦常亦無常。所言非常非無常者。有人見彼常與無常二俱有過。是故宣說非常無常。此等四種。執定不舍。故名為邪。問曰。神者本來無法。于中妄取可名為邪。世間是有。設令取之。云何名邪。論自釋言。但破世間定執常等。不破世間。如人見蛇妄謂瓔珞。有明眼者語。言是蛇非是瓔珞。佛亦如是。破彼常等。不破世間。現見世間。無常生滅。云何定常。業報不失。云何說言定是無常。前二既非。寧有第三亦常無常。有為生滅業果不失。寧得定說非常無常。以是義故。常等四種。皆悉是邪(此一門竟)。

邊無邊中四種見者。一神及世間二俱有邊。二神及世間二俱無邊。三神及世間亦有邊無邊。四神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今先就神分別四種。后就世間神有邊者。有人宣說。眾生神我猶如微塵。或如芥子麻麥黍豆。或如棗等寸燈尺蛇蛛母中縷。或有說言。小人神小。大人神大。或云。一等如是。一切名為有邊。神無邊者。有人說言。神遍虛空無處不有。身所至處能覺苦樂。若無身處則不能覺。覺雖不遍神實周普。言神有邊亦無邊者。有人說。神有粗有細。粗者作身。細者常身。作身有邊常身無邊。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彼邊與無邊二俱有過。故說非邊非無邊也。雖復宣說非邊無邊。而不離神。就神如是。次就世間明邊無邊。于中先就眾生五陰明邊無邊。言有邊者。說有種種。有人以想分別思惟。眾生陰身。求其根本不得其始。便作是念。若無原始。亦無中后。無初中后便無世間。是故世間應當有始。以有始故。名為有邊。此是一論。復有宣說。八萬劫外冥性為始。始是其邊。此義云何。如僧佉經說。迦毗羅仙。得世俗禪。發宿命通。能知宿命。見過去世八萬劫事。過是已前。不復能見。便作是念。八萬劫外。不應無法。應有冥性。冥性微細。五情不知。從彼冥性。初生覺心。涅槃經中。名之為大。所謂最初中陰心識。從彼覺心生于我心。涅槃經中。名之為慢。從此我心生二種法。一色二心。就色法中。初從我心生五微塵。所謂色聲香味及觸。從彼五塵生于五大。所謂地水火風及空。從聲一塵生于空大。聲觸二塵生于風大。色聲觸塵生于火大。色聲觸味生于水大。從于色聲香味觸塵生于地大。地大從于多塵生故。最能生成一切萬物。次從五大生于五根。從火生眼從空生耳。從地生鼻。從水生舌。從風生身。復更生于五作業根。一手二腳三口聲四男根五女根。復有一種心平等根。所謂完心。諸大合成。故云平等。色法如是。就心法中有其三種。謂染粗黑。染者是貪。粗者是嗔。黑者是癡。如是次第從細生粗。后還從粗以至于細。如微塵中有其瓶瓫諸器之性故。從微塵出彼瓶等。瓶等壞時還作微塵。世性如是。此性是常。從來有之。是故說之為眾生邊。此是二論。復有人言。自然之性。是世間邊。貧賤富貴。皆是自然不由往因。此是三論。復有人說。微塵是其世間之邊。微塵是常。不可破壞。不可燒斫。以微細故。但由罪福。故有離合。罪福業集塵合成身。罪福業盡塵還離散。是故微塵是世間邊。此是四論。復有人說。自在天王。是世間邊。由彼出生一切人民。故說為邊。此是前邊。此是五論。復有人說。一切眾生。受苦樂盡自然至邊。譬如山頂轉于縷丸縷盡自止。止處是邊。此是后邊。此是六論。言無邊者。有人宣說。眾生五陰廣多無量。故曰無邊。復有宣說。眾生五陰前無原始。后無盡時。故曰無邊。問曰。此說與佛法同。何過之有。以其定執眾生相故。言亦有邊亦無邊者。有人宣說。眾生五陰前后有邊十方無邊。或有宣說。十方有邊前后無邊。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彼有邊無邊皆悉有過。故說非有邊非無邊也。雖復宣說非有非無。以其定執眾生五陰。所以是過。次就國土明邊無邊者。言有邊者。有人宣說。微塵是其世間之邊。微塵聚集世間便成。微塵散故世間便壞。是故微塵是世間邊。此是一論。復有人說。自在天王是世界主。造作天地一切萬物。萬物滅時天還攝取。如是天主。是世間邊。此是二論。復有人說。自然之性是世間邊。國土世界自然而有。言無邊者。有人宣說。國土世間前后十方皆悉無邊。言亦有邊亦無邊者。有人宣說。國土世間前后有邊十方無邊。十方有邊前后無邊。或有宣說。上下有邊八方無邊。或有宣說。八方有邊上下無邊。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彼有邊無邊二俱有過。便著非有非無邊也。以其定執所以是過。上來廣辨邊無邊等四見差別(此二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赣榆县| 繁昌县| 民勤县| 宁陕县| 东乡县| 融水| 新绛县| 宜城市| 旬阳县| 平安县| 志丹县| 九龙县| 大庆市| 张家川| 哈密市| 安龙县| 安化县| 新建县| 黄陵县| 四会市| 邵阳县| 汤阴县| 赤水市| 濮阳市| 长治县| 保靖县| 南和县| 东乌珠穆沁旗| 郴州市| 留坝县| 龙海市| 惠东县| 水富县| 本溪市| 望江县| 贵定县| 长治市| 资讯 | 冀州市|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