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857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一釋名。言三藏者。謂修多羅毗尼毗曇。修多羅者。中國之言。此方釋者。翻譯非一。或名法本。或復翻為真說語言。或名契經。或翻名綖。人家所以翻為經本。蓋依仁王百論。故爾如仁王中。佛告大王。經本偈經乃至論義。一切皆如。以彼經中名修多羅為經本故。人即執此用為翻名。又百論中。名其經本為修妒路。或云經本。人復執此定為翻名。蓋乃隨義以名經體。非正翻名。何者本義。本義有四。一理教相對。教為理本。故名為本。二就教中經論相對。經為論本。故名為本。三就經中自有本末。本自三義。一總為別本。二初為后本。三略為廣本。是義云何。修多羅中。義別有三。一總修多羅絯攝十二。莫不皆成一修多羅。故涅槃云。始從如是終至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二別修多羅。就前總中。開分十一。余不收者。還復攝在修多羅中。名之為別。三略修多羅。十二部中。初略標舉一切。通名為修多羅。后廣解釋。說為十二。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修多羅部。謂十一種青黃等色。是其廣釋修多羅部。如喻經中。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即是喻說略修多羅。其宅朽等是其廣釋。譬喻經攝。如是一切。此三種中。總修多羅。望別十二。總為別本。故名為本。別修多羅。望彼祇夜重誦之偈。及望譬喻論議之經。初為后本。故名為本。望余非本。略修多羅。望廣十二。略為廣本。目之為本。四就論中。自有本末。有二種。一略為廣本。如迦旃延所作之論。與毗婆沙廣論為本。二廣為略本。如毗婆沙。與阿毗曇及雜心論以為本等。本義如是。彼仁王中。所云本者。就經以說總為別本。故名為本。初為后本略為廣本。亦名為本。彼百論中。就論以說略為廣本。故名為本。此等乃是。隨義傍翻。非正翻名。人復所以翻為直說。依成實論故為此釋。彼文說言。修多羅者。直說語言。人即執此。以為翻名。蓋乃是其辨釋之辭。非正翻名。訶梨跋摩。作論解釋十二部經。對彼祇夜伽陀偈經。故指序言修多羅者直說語言。如似說言熱者是火。豈是翻名。何故偏對祇夜伽陀。以此二種一向別故。人復所以翻名契經。依彼增一阿含序故。便作此釋。彼言。契經是第一藏。毗尼第二。毗曇第三。明知。契經是修多羅。又依雜心業品之文。彼文說言。斷律儀者。如契經品。乃其所指。是修多羅品。人即執此以為翻名。斯乃隨義。以名其經。非是翻名。以其圣教稱當人情契合法相。從義立目。名之為契。此既方言。何用私情種種圖度。若正相翻名之為綖。何以得知。今此且以三門釋之。一準定方言。二以義解。三以文證。準方言者。外國之人。正名世人縫衣之綖。為修多羅。那得異翻。言義解者。諸法星蘿散周法界。所以次第顯理在世不墜不失。良以圣教貫穿故。爾貫法之能。如綖貫華。故名為綖。言文證者。如律中說。如種種華散置案上。風吹則落。何以故。無綖貫故。如是種種名種種性種種家出家。令佛法疾滅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教攝取法故。故目圣教以之為綖。佛法如華。所被眾生三業如案。造過非如風。由過滅法如華零落。若無言教記持彼法。法則隱滅。良以言教記持。在世人雖造過。法常不滅。以有此能故說如綖又雜心言。修多羅者。名曰結鬘。能貫諸法。貫法猶是綖之義也。言毗尼者。名別有四。一曰毗尼。二名木叉。三曰尸羅。四名為律。言毗尼者。是外國語。此翻名滅。外國說滅凡有三種。一者涅槃。二尼彌留陀。謂四諦中滅諦名也。三曰毗尼。此三何別。若通論之。體一名異。其猶眼目。外國之言。一法十名。此三即是十中數也。若別分之。非無差異。異相如何。涅槃彌留。當體立稱。是二何異。義釋有三第一義云。所滅不同。如涅槃釋。諸經火滅名為滅度。此即是其彌留陀滅。離諸覺觀稱曰涅槃。第二釋云。通局有異。涅槃之滅。偏據滿處。尼彌留陀滅義通因果。是故滅諦有滅皆收。第三釋云。通別以分。隨事別滅。說為涅槃。通相三滅名尼留陀。約對品異名為事別盡止妙出四義。寬通名為通相。此二雖異。當體是滅。若論毗尼。體非是滅。有為行德。能有所滅。故名為滅。又能證得寂滅之果。故說為滅。何故戒行名曰毗尼。有其兩義。一者戒行能滅業非。故稱為滅。二能得彼究竟滅果。故說名滅。何故律教得名毗尼。亦有兩義。一能詮于毗尼之行。從其所詮故號毗尼。二能生于毗尼行德。從其所生故稱毗尼。言木叉者。此名解脫。解脫有二。一者無為二者有為。無為解脫直名木叉。有為解脫名毗木叉。是故相續解脫經言。涅槃解脫名為木叉。五分法身有為解脫。名毗木叉。何故戒行名為解脫。有其兩義。一者戒行。能免業非。故名解脫。二能得彼解脫之果。故名解脫。是以經言。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也。何故律教名為解脫。釋有兩義。一能詮于解脫行德。故名解脫。二能生于解脫行德。故名解脫。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何故律教名之為戒。亦有兩義。一詮戒行。故說為戒。二能生戒。故說為戒。所言律者。是外國名優婆羅叉。此翻名律。解釋有二。一就教論。二就行辨。若當就教詮量名律。若當就行調伏名律。毗尼之教。詮此律行。故稱為律。又生律行。故復名律。阿毗曇者。名別有四。一名優婆提舍。二名阿毗曇。三名摩德勒伽。亦云摩多羅迦。此正一名。傳之音異。四名摩夷。優婆提舍。此正名論。論諸法故。阿毗曇者。此方正翻。名無比法。阿謂無也。毗謂比也。曇摩名法。解釋有二。一就教論。二據行辨。言就教者。三藏之中毗曇最。為分別中勝。故曰無比。言就行者。毗曇詮慧。慧行最勝故曰無比。毗曇之教。詮此勝行。故名無比。又能生彼無比之慧。故曰無比。摩德勒伽。此方正翻。名行境界。辨彰行儀。起行所依。名行境界。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詮行法。能生行故。名為行母。與前境界。其義相似。此三之中。各有苞含蘊積名藏。三藏名義。略之粗爾。
第二門中。言體性者。三藏皆用教法為體。何者是教。音聲字句。與法相應。是其教也。聲是聲入。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名字句等。諸論不同。依如毗曇。是其法入。三聚法中。非色非心不相應攝名字句等三種。何別長短屈曲高下之法。說之為字。攝字表法。說以為名。拘攣名字。共相屬著。以成文頌。說之為句。直說音聲。表法便足。何用字等。若直音聲。不與字法和合相忘。不成言語。與風鈴等音聲無別。要與字合方成言語。雖與字合得成言語。若當不與名法相應。不得以此表呼前法。良以與彼名法相應故曰表法。雖得表法。若當不與句法相應。名字分散不成文頌。良以與彼句法相應故。攝字等得成文頌偈句差別。依如成實不相應品。廣非前義。彼論不說聲外別有非色非心字等可得。彼說字等。是其聲性。即彼聲上表召之業。說為字等。理不相離。聲恒是實。字等恒假。其猶色與色業之別。當體是色。色上相續動作是業。色性恒實。業恒是假。以此類彼義在可知。不勞說其韻數多少。此三何別。即就聲上。音韻屈曲。說之為字。召法曰名。眾多名字。說以為句。大乘法中所立字等相同成字。故地持論云。字者所謂惡阿等音。不說聲外別有非色非心字等。又大智論句義品云。天竺語法。眾字成語。眾語成句。字句語等。增減為異。即聲為語。字等與語。增減為異。寧得異聲。三藏體性。略辨如是。
第三門中。廣略不定。或說為一。所謂一切三藏之法。通名內論。或分為二。謂經與論。一切本教。通說為經。隨順釋者。斯名為論。若隨人別亦分為二。謂聲聞藏及菩薩藏。或分為三。三有三門。一三藏分別。謂修多羅毗尼毗曇。二三乘分別。所謂一切三乘法也。三隨大小漸頓分別。所謂局教漸教頓教。一切小法。名為局教。大從小入名為漸教。大不從小名為頓教。或分為四。四有兩門。一修多羅毗尼毗曇及以雜藏。分為四種。三學別論。即以為三。三學雜說。名為雜藏。二隨人分四。所謂三乘凡夫法也。或分為五。謂修多羅毗尼毗曇雜藏及與菩薩藏也。前四小乘。后一大乘。或分為六。大乘三藏小乘亦三。或分為八。小乘之中有修多羅毗尼毗曇及與雜藏。大乘亦爾。或分十二。謂十二部。如地持說。大乘之中唯一方廣。小乘十一。大小通論。故有十二。大小隱顯。備如十二部經中釋。或分十八。小乘有九。大乘亦爾。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記無問自說及以方廣。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緣譬喻論義。大小各九。故有十八。有無所以。廣如十二部經中釋。或復分為二十四部。大乘十二。小乘亦爾。或復分為八萬四千。隨別廣論。數別難窮。開合之義。略辨如是。
第四門中。差別有三。一隨教本末。二約法辨異。三就行以分。言本末者。經律是本。論是其末。但就本中。經律兩分。末中亦二。所謂毗曇摩德勒伽。泛釋法相名阿毗曇。辨宣行儀名摩德勒伽。亦云摩夷。以生行故。本末如是。于中隨義分別有三。一化教所說。名修多羅。行教所說。名曰毗尼。泛宣理事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儀。是行教也。就彼末中釋修多羅。名阿毗曇。解毗尼者。名摩德勒伽。亦名摩夷。第二就彼化行兩教。集善義邊。名修多羅。化行兩教離惡義邊。名曰毗尼。釋此二中。所有化教。名阿毗曇。釋此二中。所有行教。名摩德勒伽。第三直取集善行教。為修多羅。離惡行教。名曰毗尼。于此二中。泛爾分別止作之義。為生物解。名曰毗曇辨其修相。為起行心。名摩德勒伽(此一門竟)。
言約法者。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三藏皆是如來本教。于中隨法分為三種。若言聞法歸依三寶。修習諸行。如是之義。名修多羅。分別一切戒行輕重。持犯得失。如是之義。名曰毗尼。分別一切情理虛實諸諦差別因緣法相五明處等無量義門。名阿毗曇(此二門竟)。
言就行者。行別有三。謂戒定慧。詮定之教。名修多羅。詮戒之教。名曰毗尼。詮慧之教。名阿毗曇。三藏之中。皆明三學。何故如是別配三行。毗婆沙中。釋有兩義。一以義分。隨彼一切圣教之中。詮定之義。斯皆攝之為修多羅。詮戒之義。以為毗尼。詮慧之義。判為毗曇。第二隱顯互相助成。修多羅中。雖明戒慧。助成定行。毗尼藏中。雖明定慧。助成戒行。毗曇藏中。雖明戒定。助成慧行。以隱顯相從故為此判。分相。雖然義猶難解。何故如是。以修多羅直彰法體令心正住。生定義強。故名詮定。阿毗曇者。廣開法義。令心照知。生智義強。故名詮慧。毗尼詮戒。義在可知。
第五門中。明其大小有無之義。通而為論。大小皆具。小乘三者。四阿含等。是修多羅。五部戒律。是其毗尼。毗婆沙等。是阿毗曇。大乘三者。華嚴等經。是修多羅。清凈毗尼等。是其毗尼。大智論等。是阿毗曇。若別論之。小乘具三。大乘不具。何以得知。如大智論龍樹釋云。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又法華云。不得親近三藏學者。名習小乘。為三藏學。準驗斯文。定知小乘備明三藏。大乘不論何故如是。此就如來本教故爾。如來所化。小乘眾生。鈍根難悟。聞說經律。不能廣解。是故如來。重以毗曇分別開示。方能悟入。故有三藏。如來所化。大乘眾生。利根易悟。聞說經律。即能深解。不假如來重以毗曇分別解釋。是故不具。以不具故。不說三藏。其猶大乘九部經中無論義經。與此相似。以義細推。如來本教。亦得具有。但無部別。所以不論。若通末代。并具不疑。末代之中。雖有眾生聽受大乘。不能悟入。是故菩薩。為之作論。解釋佛經。故有大乘阿毗曇也。大小有無。略辨如是。
第六次第略有四門。一起說次第。佛初成道第六七日。仙人鹿苑。為陳如等。轉四諦法。是故先明修多羅藏。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說華嚴修多羅也。依僧祇律。五年已后。廣制戒律。若依四分。十二年后。因須提那廣制戒律。故次第二明毗尼藏。如來后于毗舍離國。因于跋耆諸比丘等本末因緣。遂為比丘。說五怖畏。所謂殺生乃至飲酒。故次第三明毗曇藏。第二明其結集次第。經論不同。智度論中。明佛滅后摩訶迦葉。先令阿難誦修多羅。次優婆離誦出毗尼。后令阿難誦出毗曇。阿育王傳。次第復異。彼文之中。先令阿難誦修多羅。第二迦葉自誦毗曇。后優婆離誦出毗尼。五分律中。次第復別。先優婆離誦出毗尼。次令阿難誦修多羅。復令阿難誦出毗曇。本事應一。傳者不同。故有此異。第三明其化益次第。毗婆沙云。為初入者。說修多羅。以其教化令生信故。為已入者。宣說毗尼。令其受持起修行。故已受持者。為說毗曇。令其依行生正智故。第四明其行修次第。先明毗尼。令其學戒。次修多羅。令其習定。后明毗曇。令修智慧。戒定智慧義次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