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5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815字
  • 2015-11-10 17:21:22

五忍之義出仁王經。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行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者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言伏忍者。就能為名。始習觀解能伏煩惱。故名伏忍。言信忍者。從伴立稱。忍體是慧。與信相隨故從伴說稱為信忍。是義云何。信有兩種。一者證信。從前伏后觀心轉深分證法性。于所證法證信清凈。故名信忍。二者玄信以己所得仰類上法。信解不疑故曰信忍。言順忍者。就能為名。依前信已更修勝慧趣順無生。以能上順故名順忍。無生忍者。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亦得名為遣相為目。得此忍時舍離生相。故曰無生。寂滅忍者。從境為名。一切法界常寂不動名為寂滅。慧安此法名寂滅忍。亦得名為當相為目。舍緣分別心體寂滅名寂滅忍。問曰。寂滅無生無我及空平等有何差別。通釋是一。是故諸地齊得此義。于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觀法虛假遣其定性是無我義。此理最淺。破相入如名空平等。此理次深。證實離相由來不起名為無生。此理轉深。法界皆寂名為寂滅。不同無生唯實無相。此理最勝。以不同故諸地之中亦得差異。異如后論。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位論。第一伏忍通則遍在一切地前。于諸地前始觀未斷。斯名為伏。別則唯在種性解行。以此世間未入圣位不能永斷故偏名伏。問曰。地持宣說。種性二障清凈似永不伏。彼文復說。解行菩薩有其種種煩惱上纏。涅槃亦云。地前菩薩具煩惱性名為凡夫。似如具在非伏非永。仁王說伏。似非永非具在。其義云何。釋言。煩惱粗細非一。于中粗者種性地時已伏已斷。地持據此說為二凈。中品之者地前始伏未能永斷。仁王據此說為伏忍。微細之者地前菩薩未伏未斷。地持所說解行菩薩有其種種煩惱上纏據此為言。涅槃所云具煩惱性義有兩兼。若望中品伏而未斷亦名為具。若望細品未伏未斷亦得名具。若復細論煩惱無量。或有煩惱。十信中伏。種性時斷。或有煩惱。種性時伏。解行中斷。或有煩惱。解行中伏。初地時斷。或有煩惱。初地時伏。二地中斷。如是次第乃至佛地。若復細論。從初發心乃至佛地念念之中前伏后斷。以有此義圣說沉浮種種不同。今據一義且說地前以為伏耳。是伏有三。謂下中上。下在習種。中在性種。上在解行。第二信忍通亦遍在。如道品中所說之信。別唯在于初二三地。如仁王說。信中下品在于初地。中在二地。上在三地。問曰。論說證信兩地。信在地前。故論說言。愿善決定已入初地。非信地攝。今說信忍。何故在于初二三地。釋言。信者是其始相世間中說。世與出世相對有二。一地前地上相對分別。地前世間說為信地。地上出世判為證地。二就地上隨相以分。初二三地是其世間說為信忍。四地已上是出世故更與異名。名為順忍無生忍等。問曰。若言信是始相世間說者。四不壞信應在世間。何故就彼出世說乎。釋言。不壞是其證信故就出世證處論之。不同玄信。在出世故。或對地前初地出世名不壞凈。故地持云。初地菩薩得不壞凈生歡喜心。或復對彼三地已還世間之行四地出世名不壞凈。故地持云四地菩薩不壞凈首。如修多羅。第三順忍通亦遍在。別唯在于四五六地。如彼仁王及地經說。以此三地破相趣寂順入無生。故說為順。順有三品。下在四地。為道品觀。中在五地。為四諦觀。上在六地。十法平等及因緣觀。無生忍者。通亦遍在。別則不定。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于七八九地。下在七地。始習無生。中在八地。成就無生。上在九地。無生忍滿。問曰。前來以何義故不名無生。至此方論。釋有四義。一就行以論。前六地中差別修道諸行漸起。初地起愿。二地起戒。三地起定。四地修起道品之慧。五地修起諦相應慧。六地修習緣起之慧。以此諸行分分新生故非無生。七地已上念念頓起。一切佛法無有別行新起之者。故名無生。二據修以解。初至六地功用修道修心未熟。故名為生。第七地中修無功用。八地已上成無功用。修心純熟故曰無生。三約有無二法以解。前六地中有無二行前后互起不能雙修。以互起故名之為生。七地已上寂用雙修無有間起。故名無生。四就一相如理以釋。初地已上觀法虛假破遣定性。名得無我。四地已上破相入如。未能證實自體無相。故非無生。七地已上證實離相知法本寂。由來不起故名無生。寂滅忍者。通亦遍在。別唯在于十地已上。于中唯有上下二品。如仁王說。下在十地。上在如來。故經說言。下忍行中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之為佛。問曰。此忍九地已前何故不得。以彼趣求一相寂滅無分別法。未能了達法界皆寂。故不得此。問曰。何故三持之中地前分多。地上為一。此五忍中地前為一。地上分多。釋言。地位開合不定。或有開前合后。如彼三持三決定等。或開后合前。如五忍等。或前后俱開。如五方便及六地等。或前后俱合。如彼證信二種地等。門別各異寧可一類。五忍之義大況粗爾。

五種菩提義

五菩提義如大品經無生品說。彼經直云五種菩提。不列名字。論有二釋。一以聲聞緣覺大乘三種菩提及與順忍無生法忍合說為五。第二直就大乘之中隨義分五。五名是何。一發心菩提。二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言發心者。論云。在于無量生死發菩提心求大菩提。因中說果。是故名為發心菩提。言伏心者。論言。菩薩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名伏心菩提。明心菩提者。論言。菩薩觀三世法本來總別得法實相畢竟清凈。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名明心菩提。言出到者。論言。菩薩于般若中得方便力不著般若。滅一切煩惱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薩波若名出到菩提。言無上者。論言。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菩提名為無上。問曰。此五位分何處。文無定判。義釋有三。一義分別。發心菩提在種性前善趣位中。以此在于無量生死求菩提故。伏心在于種性解行。以此位中伏忍攝故。明心菩提者。在于初地乃至六地。以此諸地得無我智破諸法故。出到在于七地已上乃至十地。以七地上出離情相到無生忍故名出到。又七地上得方便智不著有無。能出三界到菩提。故名為出到。如彼論說。得方便力不著般若。猶七地上十方便慧于空不著。得無生忍猶七地上無生法忍。無上菩提在于佛果。第二義者。發心菩提在于地前。以此發心求出道故。伏心在于初二三地。以此三地修世間行伏煩惱故。明在四地五地六地。以此三地同修慧明順無生故。后二如上。第三義者。發心菩提還在地前。伏心在于初地已上乃至五地。論言。伏心斷諸煩惱行諸波羅蜜。此五地中修施戒忍精進及禪五度行故。明菩提者在第六地。論言。明者謂般若相。般若在于第六地故。后二同前。此五種中前四是因。后一是果。問曰。前四通皆是因。何故論文偏言發心因中說果。釋言。望彼無上菩提前四皆是因中說果。隨分論之伏心已上分證菩提。是故不名因中說果。初發心者一向未證。是故名為因中說果。云何得知伏心已上分證菩提。釋言。有驗。如法華論釋法華經。所言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謂初地證智。故知地上亦證菩提。又涅槃說。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謂到性地阿耨菩提。明種性上亦證菩提。以同證故論家不名因中說果。五種菩提辨之粗爾。

五種方便義

五種方便如地持說。巧修上順名為方便。方便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隨護方便。二無罪方便。三思惟方便。四凈心方便。五決定方便。五中前二是種性位。次一在于解行位。次一在于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后一在于八九十地。言隨護者。種性地中集善行也。行有福智。智慧之行隨法防護。福德之行隨人防護。謂修福時自護護他。故曰隨護。言無罪者。種性位中離過行也。行修離過故曰無罪。言思惟者。論自釋言。謂解行地。以解行中思量出道故曰思惟。言凈心者。論自釋言。謂解行地以解行中思量出道故曰思惟。言凈心者。論自釋言。從凈心地至具行地。此出世間證心清凈。故曰凈心。言決定者。謂決定地決定行地及畢竟地。決定地者是第八地。決定行者是第九地。畢竟地者是第十地。此三在于法流水中決定趣向無上菩提。故曰決定。五種方便略之云爾。

五種善法義

五種善法者。謂信戒施多聞智慧。始于三寶得清凈心名之為信。依信起行行初離過。故次明戒。既離惡已次修善行。善有福智。福行易為。故次明施。既修福已次宜起智。智由聞法。故次明聞。依聞起慧。故次第五明其智慧。五善如是。

五行義三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體 三就位分別)

五行之義出涅槃經。名字是何。一是圣行。二是梵行。三是天行。四是病行。五嬰兒行。言圣行者。就人為名。如經中釋。諸佛菩薩是其圣人。圣人之行名為圣行。又此亦得當相為名。會正名圣。此行會正故名圣行。問曰。五行皆圣人行。何故獨此偏名圣行。釋言。諸行名有通別。通則一切皆是圣行。于中別分初一名圣。余者隨義更與異名。良以此行正圣人自行之體故偏名圣。言梵行者。當相為名。梵名為凈。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對治離過清凈。故名為梵。亦可此行從果為名。初禪已上離欲果報。名之為梵。四無量等能生梵果。故名梵行。又復涅槃亦名梵果。此行能得說為梵行。言天行者。當相為名。一切禪定名為天住。天住之行名為天行。亦可此行從果立稱。初禪已上凈天果報名之為天。禪為彼因名為天行。又禪能得大般涅槃第一義天亦名天行。言病行者。從所治為名。罪業是病。治病之行故名病行。嬰兒行者。有二種。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論自利從喻為名。行離分別如彼嬰兒無所辨了名嬰兒行。若論利他從所化為名。如經中說。凡夫二乘始行菩薩如似嬰兒。化此嬰兒名嬰兒行。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圣行體者。經說有三。一戒。二定。三者智慧。此三如上三學章中具廣分別。梵行體者。依經有二。一七善法化他之德。二四無量化他之心。何者七善。如經中說。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知自。六者知眾。七知尊卑。七中前五是自利行。后二利他。自利二行具足方堪益物。是以明之。言知法者。知佛所說十二部經。言知義者。知經所說一切法義。言知時者。知起行時。知如是時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舍心。如是時中任修施戒。如是一切。言知足者。是節量行。知于飲食湯藥眾具受求以限。故曰知足。言自知者。于前所修自行功德有成就者如實知之。故曰自知。故經說言。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戒施等。言知眾者。善知剎利婆羅門等種種眾別。如應教化。知尊卑者。知彼所化行有優劣。量宜勸道。七善如是。四無量心如上廣辨。有人更說。知見覺等以為梵行。案經以求四無量慧。知見覺心及六念等亦是第四舍中所收。不應別分。天行體者。謂八禪定。此義如后八禪章中具廣分別。此前三行猶地持中三住所攝。初圣行者。是彼圣住。第二梵行是彼梵住。第三天行是彼天住。前三攝善。后二離過。懺治前法名為病行。不起后過名嬰兒行。又化嬰兒令不起過亦得名為嬰兒行矣。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此五通則遍在諸地。隨相別分修在地前。成在地上。此云何知。如經中說。定行成時住堪忍地。慧行成時住不動地。慈行成時住于極愛一子之地。舍行成時住空平等地。所成皆在初地已上。明知修處在于地前。五行如是。

五生義

五生之義出地持論。受報隨物故名為生。生別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者勝生。四增上生。五者最后生。此五通論皆遍諸地。隨相別分前三地前。后二地上。息苦生者。菩薩愿力自在力故受生三界。隨所生處能除物惱。名息苦生。所息之苦略有二種。一息現苦。謂三劫時及于余時能息物苦。二息當苦。邪見眾生奉事天神。及諸惡行教令遠離不受當苦。隨類生者。菩薩愿力自在力故與物同生。教令離惡化之住善。名隨類生。言勝生者。菩薩自以功德善業于人天中受八勝生。言八報者。如地持說。謂壽具足色具足等。增上生者。初地已上十王等報名增上生。最后生者。菩薩學窮受生剎利波羅門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名最后生。問曰。此五二種生中為是分段。為是變易。釋言。此五在地前者亦是應化。亦是分段。愿力自在力故隨物現受。故是應化。隨所生處即與有漏結業相應。故是分段。所受是其六道身故非是變易故。在地上者惡道之身唯是應化。惡業盡故非是分段。善道之身亦是應化。應化如前。亦是分段。地上菩薩有漏殘氣未盡。隨所生處與之相應故。是所受亦是六道身。故非是變易。此義如前二生死中具廣分別。五生如是。

五無量義五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次第 四約對十盡共相收攝 五對二十無量共相收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台山市| 新民市| 连城县| 寿宁县| 安化县| 潜山县| 六安市| 上杭县| 扶风县| 洪湖市| 湘阴县| 开化县| 尖扎县| 博乐市| 三原县| 平南县| 沁源县| 仁布县| 重庆市| 安化县| 双桥区| 游戏| 张北县| 柘城县| 习水县| 洞口县| 龙川县| 尤溪县| 灵山县| 蓬安县| 安达市| 祁阳县| 惠东县| 巩义市| 绥江县| 资阳市| 尉犁县| 图们市| 辉县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