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2617字
  • 2015-11-10 17:21:22

四空之義。出大品經(jīng)。所言空者。理之別目。理絕眾相。故名為空。空隨義別。難以具陳。今據(jù)一門且論四種。四名是何。一法相空。二無法空。三自法空。四他法空。四中前二。遣法有無。后之兩種。破情顯理。成初二門。法相空者。破法有相。一切世諦有為無為。通名法相。此之法相。無法為法。法即非法。故名為空。其猶世間陽炎之水無水為水。水即無水。諸法像此。故龍樹言。一切法中。自相匹得。名法相空。問曰。世諦之無為空。應是第二無法相空。今云何言是法相空。釋言。世諦之無為者。對彼理無亦是其有。是故此空名法相空。故地持云。有為無為。名之為有。無我我所。名為無有。問曰。無為應名為無。云何稱有。以此事無相有彼此。故名為有。無法空者。破法無相。諸法理空。名為無法。無法體狀。名無法相。此無法相。破有故立。無別自性。故名為空。是以經(jīng)言。無為法相。不可得故。名無法相空。問曰。如來常以無生無住無滅。說無為法。今云何言無法相空。龍樹釋言。對破生故。宣說無生。對破住故。宣說無住。對破滅故。宣說無滅。此等皆從生住滅邊。得其名字。無別自性故名為空。又說。因緣非無之法。以之為無。良以非無以為無故。無即非無。故名為空。自法空者。明前二空法性自寂。不由智慧強觀令空。名自法空。于中所空。有其二種。一世間性。謂地堅性水濕性等。二圣人性。謂如法性實際法等。此二法性。同皆是空。名自法空。世間性空。猶是向前。法相之空圣人性。空猶是向前。無法相空。既是前空。何勞重說。良以世人謂前二空由觀故空。非法自空。為破彼見故復說之。他法空者。或有眾生。謂如法性實際之外更有余法。名之為他。今為破彼。明如等外更無他法。名他法空(此一門竟)。

次辨攝相。彼十八空。此四空中。何相所攝。經(jīng)論無文。準義相攝。粗亦可知。相狀如何。法相空中。攝十一空。所謂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大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諸法空.有法空。以此十一齊空世法。是故攝入法相空中。問曰。第六無為空者。應是第二無法相空。何故攝入法相空中。釋言。此空但空世諦無為之法。不是理無。是故攝入法相空中。無法相空。別攝三空。所謂空空。第一義空。及無法空。以此三種齊空理無。是故攝入無法空中。自法空中。唯攝性空。彼性空者。明其諸法體性自空不由觀力。故名性空。此義與彼自法空同。是故攝入自法空中。此前十五。分相別攝。余三共攝。彼法相空。無法相空。共攝二空。所謂相空。無法有法空。相空之中。明其自相及同相空。自相空者。明色等空。判屬第一法相空中。同相空中。有其二種。一明世諦苦無常等同相空寂。是空攝入法相空中。二明真諦同相理空。是空攝入無法相空。就彼無法有法空中。有法空者。是法相空。無法空者。攝入第二無法相空。彼法相空。及他法空。共攝一種不可得空。若說有法自相叵得。判屬第一法相空中。若說真如法性等外。邪見所立微塵世性。皆不可得。攝入第四他法空中。攝相如是。問曰。此四與十八空。體性不殊。說十八空其義廣足。何勞更說此四空乎。論自釋言。圣人說法凡有四種。一先略后廣。為欲解義。二先廣后略。為易受持。三先略后略。為利根者。四先廣后廣。為鈍根者。此就一義。以分利鈍。利根之人。少言能解。故為略說。鈍根之人。多言方悟。故為廣說。若對多義。為利根者。先后俱廣。彼能受故。為鈍根者。先后俱略。不堪受故。彼大品經(jīng)。為易受持故。先廣說十八空竟。復說四空。自余廣略。類此可知。四空之義。辨之粗爾。

四優(yōu)檀那義三門分別(釋名一 開合廣略二 隨別廣釋三)

第一釋名。四優(yōu)檀那。出地持論。名者所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有為集起。目之為行。行流非恒。稱曰無常。逼惱名苦。行同前釋。自體名法。法無性實。故曰無我。何故前二云一切行。后門之中說諸法乎。以苦無常止在有為。是故云行。無我通于一切法。故說諸法也。涅槃無為。恬泊名滅。優(yōu)檀那者。是中國語。此名為印。故大智論。明法無常無我涅槃。名三法印。成實亦爾。法相揩定。不易之義名印也。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廣略不定。或總諸法。以之為一。謂一法界。統(tǒng)攝一切善惡無記生死涅槃。悉入其中。故論說言。入于法界大總相觀。或分為二。謂生死涅槃。以此統(tǒng)收。無法不攝。依法辨人。人亦無出凡之與圣。凡圣之外。更無第三非圣非凡。或復分法。以之為三。謂三自性。一者緣起。二者妄想。三名為成。前二生死。后謂涅槃。彼生死中。無出心境。境無自性。從緣集生。故名緣起。內(nèi)心不真。說為妄想。涅槃之法。體非虛敗。自性成實。故稱為成。或分為四。謂此四門。苦無常等四中。前三是生死法。后一涅槃。無常與苦。生死可爾。無我理通。云何說之為生死乎。然我無我。隨法不定。經(jīng)中或說生死有我涅槃無我。或說涅槃以為有我生死無我。或復宣說二俱有我。或說俱無。若就其情。生死有我。涅槃無我。生死之中。凡情妄計。故說有我。涅槃之中。圣智離取。故說無我。故地持云。世間生處。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無生處。若據(jù)其法。生死無我。涅槃有我。生死虛無。又不自在。故說無我。涅槃真實。具八自在。故說有我。是以經(jīng)言。生死之法。無常與苦無我不凈。涅槃之法。常樂我凈。若據(jù)空理。二俱無我。皆是緣起無性法故。若論其實。二俱有我。如經(jīng)中說。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有我。我者所謂如來藏義。如來藏者。所謂佛性。此是生死有我義也。佛性即是涅槃之實。此是涅槃有我義也。今據(jù)一門故。說無我為生死矣。亦可。四中初二生死。后一涅槃。無我則通。蓋是生死涅槃理也。如維摩經(jīng)迦旃延中。分法為五。所謂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滅。就前無我。分出空門。即是五也。空與無我。有何差別而為兩門。此如前說。經(jīng)論不同。阿毗曇中。陰無我體。名為無我。陰非我所。說之為空。成實論中。眾生空者。名之為空。法空之義。說為無我。如維摩中眾生空者名為無我。法體空者說之為空。今依后門分為兩種。故有五也。若依楞伽。亦分為五。所謂五法。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四者正智.五者如如。五中前三是生死法。后二涅槃亦可。前三是生死法。次一涅槃。后一是其生死涅槃法之實性。此之五義。如后五法三性章中具廣分別。又如維摩方便品中。分法為六。所謂生死無常苦空無我不凈。佛身常住通前六也。佛身常住。即是涅槃不遷義矣。又如經(jīng)中分法為八。生死有四。謂苦無常無我不凈。涅槃有四。常樂我凈。或分為十。生死有五。苦空無常無我不凈。涅槃有五。常樂我凈及以有也。或分十六。涅槃有八。一常二樂三我四凈五真六實七善八有。生死亦八。翻前可知。若欲廣分別乃至無量。今據(jù)一門。且論四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东阿县| 称多县| 松潘县| 宁远县| 望城县| 宕昌县| 卢氏县| 江源县| 共和县| 肥西县| 阿拉尔市| 绵阳市| 延津县| 安塞县| 盐山县| 饶阳县| 吴桥县| 抚远县| 宿迁市| 汤阴县| 诸暨市| 翁源县| 泗阳县| 广灵县| 通榆县| 河曲县| 凌源市| 高密市| 南部县| 措勤县| 定日县| 加查县| 南平市| 兴安盟| 高青县| 河北区| 鲁山县| 四子王旗| 开原市|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