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111字
- 2015-11-10 17:21:22
次辨有無不同之義。大乘法中猶具三聚。小乘法中單受律儀無余二聚。以何義故無攝善戒。有人釋言。小乘之人意存息滅。故受律儀。無心起作。故無攝善。若爾小乘三學之中但應修戒不習定慧。彼存息滅三學俱修。雖存息滅三學俱修。雖存息滅何妨攝善。以有斯妨更為異釋。夫為制戒流類均齊。故制律儀。云何均齊。莫問利鈍同皆遠離五篇諸過得圣果故。攝善不等。是故不制攝善法戒。云何不等。彼小乘中作善無量。無有一人具修諸善方得圣果。故曰不等。如八禪等隨修一二亦得圣果。不要具修。問曰。何故離惡均齊集善不等。以惡易離善難成故。問。縱使攝善不等制攝善戒竟有何過。釋言。不得。若小乘中制攝善戒。有人不能具修善法便是犯戒。云何得圣。又不齊等云何名制。為是義故無攝善戒。問曰。若言小乘法中無攝善戒亦應小乘無有止犯作持之義。釋言。小乘雖不制于攝善法戒非全不修。故有止犯作持之義。雖有作持量分而為非制齊修。是故不名制攝善戒。又小乘中設有作持助止之作非攝善戒。問曰。若言小乘作善是助止法。三聚戒中無攝善者三學之中亦應不立定慧兩學。釋言。三學隨義分別。非制法故不得齊等。為是義故說有無過。以何義故無攝生戒。彼在獨度不兼他故。有無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寬狹。小乘律儀但防身口。不遮心過。名之為狹。大乘律儀通防三業。目之為寬。云何得知。小乘律儀但防身口。不遮心過。彼小乘中但說身口七善律儀以之為戒。不說十善以為戒故。故成實言。戒防身口定慧防心。云何得知。大乘之戒通防三業。如地經中說十善道為律儀故。問曰。何故小乘法中單防身口。大乘法中通防三業。釋言。小乘一身求果。習道不久心過難裁。非戒能制要修定慧方除心過。戒不防心。大乘法中多身求果。習道長久堪裁意非。故戒防心(此三門竟)。
次辨長短不同之義。小乘之戒止在一形不通異世。名之為短。菩薩戒法一受得已。若不退失菩提之心及不增上起煩惱犯盡未來際畢竟不失。名之為長。故地持云。菩薩無有舍身失律儀戒。何故如是。聲聞為欲一形期果受戒之時自誓要。故言盡形壽。一形已來是彼要期分齊之限。故不失戒。一形已后不復是彼要期之眼。所以失戒。菩薩為欲多身求果受戒之時自誓要期盡未來際。盡未來際是彼要期分齊之限。故不失戒(此四門竟)。
次辨受舍不同之義。先就受戒以明不同。受中有二。一就初受以明不同。二就重受以明不同。初受云何。小乘法中得戒有二。一者自得。二從他得。自得有三。一自然得。二上法得。三自誓得。言自然者。謂佛一人于最后身初出家時自然發得別解脫戒。不從師受故曰自然。言上法者。或有沙彌及與俗人。修道證得無學圣果。證得如是增上法時發得出家具足禁戒。從其所依名上法得。言自誓者。如大迦葉聞佛出世自誓要期。佛為我師我為弟子。于此言下得發具足名為自誓。從他得中差別有四。一者善來。有諸眾生上品利根。佛命善來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即發具戒。二者三語。所以一切沙彌俗人及佛初出諸比丘等師教三遍歸依三寶即便得戒。三者八敬。如大愛道比丘尼等。諸比丘僧遙宣敬儀令其奉行。彼聞頂受即發具足。四羯磨。得僧數具足和合作法與受具戒。有五人十人二十人等。大乘法中亦有二種。一從他受。唯對一師不藉多人。因力強故。二善凈心受。無如法人可從受時于佛像前自受而得。此即是其自誓得也。問曰。大乘何故不說自然得戒。釋言。大乘說佛過去為菩薩時先已成就別解脫戒。非最后身初出家時方始得故。何故不說上法得戒。義同自然。佛先成就。非最后身證上法時方得戒故。何故不說善來得戒。大乘戒廣具緣三聚無盡之法。要期領納方始得戒。直稱善來攝戒不具。故闕不論。何故不說三語得戒。義同善來。何故不說八敬得戒。菩薩尊勝。不如尼眾常敬他故。何故不說羯磨得戒。菩薩受戒唯從一師不藉多人。不假和合作法與故亦可。菩薩從他受者。即是菩薩羯磨受矣。初受如是。次就重受以明不同。如地持說。小乘法中犯重禁已遇緣舍戒。后若重受終不得戒。邊罪難故。菩薩不爾。犯重禁已舍菩薩戒。后若重受還復得戒。何故如是。菩薩法中有二緣故。重受得戒。一多身求果微善亦去。所以得戒。故地持中若有善心構牛乳頃亦得受戒。二菩提心是廣大意能滅重罪。是以得戒。小乘法中有二種義不得重受。一現世求果純善方得。若曾犯重障難深極為是不得。二小乘心劣不滅重罪。故不得戒。次就舍戒以明不同。聲聞法中別解脫戒有四種舍。一不用道舍。二命終舍。三斷善根舍。謂邪見人起大邪見斷善根時失律儀戒。四二形生舍。所謂男女二形生時失律儀戒。菩薩法中別解脫戒有二種舍。如地持說。一退菩提心壞本故舍。二增上煩惱犯波羅夷過重故舍。此同聲聞斷善根舍。何故菩薩無不用道舍。釋言。聲聞受形俱法。是故不用道失出家戒。菩薩通受七眾法。故不用道不舍。何故菩薩無命終舍。此如前釋。聲聞受戒要期一形。故命終舍。菩薩要期盡未來際。故不失戒。何故菩薩二形生時不失禁戒。釋言。聲聞別受七眾隨形法故。二形生時七眾不分。是以失戒。菩薩通受一切戒法。不隨形別故不失戒。何故菩薩退心失戒。聲聞不爾。釋言。菩薩行業微細受舍持犯多隨心本。是故退失菩提心時失菩薩戒。小乘法中行業浮粗受舍持犯多皆約相不隨心本。是故退心不失禁戒。問曰。若言小乘法中受者約相直爾退心不失戒者。斷善根時內心邪見何故失戒。釋言。邪見極違正法能滅善根。是故失戒。退出世心不壞世善。是故不類。何故菩薩增上煩惱犯波羅夷失菩薩戒。聲聞不爾。釋言。大乘多隨心制。故上煩惱犯波羅夷失菩薩戒。小乘法中約相而制不隨心。故輕重煩惱犯波羅夷齊不失戒。不同如是。
第六明其大小一異。大乘律儀與小乘戒為一為異。是義不定攝大接小得言是一。以是一故。小乘所受即大乘戒。故勝鬘說大乘威儀以為毗尼出家受具。地持亦云。菩薩律儀即七眾戒據小。望大小外有大。得言是異。以是異故。地持說言。聲聞波羅提木叉戒比菩薩戒。百千萬分不及其一。問曰。若言菩薩律儀即是小乘七眾戒者。有人在俗受得菩薩三聚戒竟。然后出家更須別受出家戒不。有人釋言。不須更受菩薩戒中。已通得故。此義不然。菩薩戒中雖復通攝七眾之法一形之中不可并持七眾之戒。隨形所在要須別受。如人雖復總求出道隨入何地別須起心方便趣求。此亦如是。
第七明其三聚總別。總別不定。離惡為宗。律儀一戒亦總亦別。余者唯別統收三聚為一律儀。名之為總。故地持云。一切三聚皆律儀攝。同離惡故。于中分出攝善攝生。余二不收還復攝在律儀戒中。名之為別。若就攝善以之為宗。則攝善戒亦總亦別。余二唯別。統收三聚莫不皆善。故名為總。于中別分余二之外還復攝在攝善戒中。名之為別。若就化生以行為宗。是則攝生亦前總亦別。余二唯別。菩薩修習三聚行德皆為利物故名攝生。以之為總。于中別分余二之外還復攝在生戒中。名之為別。當知大乘一切行德總別相望類皆同。三聚戒義厥趣略爾。
三種律儀義八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所防同異三 就界分別四 就趣分別五 就形分別六 就人分別七 得舍分別八)
第一釋名。無作之善說為律儀。所言律者。法之別稱。調惡之法名之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又復因調亦名為律。外應真則故曰律儀。律儀不同。一門說三。三名是何。一別解脫律儀。二禪律儀。三無漏律儀。別解脫者。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解脫。又復戒體免絕業羈亦名解脫。不與定道二種心俱。故稱為別。禪律儀者。經中亦名定共戒也。上界靜心思惟終起名之為禪。依禪發得防惡之法名禪律儀。禪心不亂目之為定。戒與定合名定共戒。無漏律儀經中亦名道共戒也。圣慧離垢名為無漏。依此發得防惡之法名無漏律儀。亦可戒體離垢清凈名為無漏。此與道合。故復經中名道共戒。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別解脫中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在家戒。二出家戒。或分為三。一者五戒。二者八戒。三出家戒。或分為四。于前三上加菩薩戒。或分為五。所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及菩薩戒。或分為六。謂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尼戒及菩薩戒。或分為七。謂七支戒。又七眾所受亦得分七。言七眾者。在家有二。謂優婆塞及優婆夷。出家有五。比丘及尼式叉摩那沙彌及沙彌尼。或分為八。于前七上加菩薩戒。或分為十。謂十善戒。廣則無量。禪戒之中亦開合不定。總之為一。或分為二。一禪律儀。二斷律儀。依未來禪以世俗道斷欲界結。九無礙邊所生之戒名斷律儀余禪定邊所生之戒名禪律儀。或分為三。一覺觀俱。謂未來禪及初禪地所生之戒。二無覺有觀俱。謂中間禪所生之戒。三無覺無觀俱。謂二禪上所生之戒。或分為四。謂四禪中所生之戒。或分為六。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所生之戒。若依成實禪戒有九。謂依八禪及欲界電光所生之戒。廣則無邊。無漏戒中亦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無漏律儀。二斷律儀。依未來禪發無漏道斷欲界結。九無礙邊所生之戒名斷律儀。余無漏邊所生之戒名無漏律儀。又常無常亦得分二。被照無漏所生之戒名曰無常。諸佛菩薩真無漏邊所生之戒名之為常。或分為三。謂三乘人無漏圣戒。或分為四。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漏戒也。或分為六。謂三乘人因果之戒。或分為九。謂三乘人別有見修無學道戒。或分為十。謂十善戒。廣亦無量。辨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所防同異之義。于中有三。一遮性分別。依如毗曇別解脫戒防禁性惡及離遮罪。言性惡者。所謂身口七不善業。言遮罪者。所謂飲酒殺草木等。禪無漏戒。唯離性惡不防遮罪。以非所受威儀法故。若依成實三種律儀同防遮性。二者根本方便分別。殺盜等罪名為根本。養豬羊等名為方便。依如毗曇別解脫戒通防根本方便之惡。禪無漏戒唯防根本。成實法中三種律儀齊防根本方便之罪。三約時分別。時謂三世毗曇法中別解脫戒唯防現在不通過未。禪戒隨心寬通三世。三世俱防。現起之者防離現惡。過去未來性成就者。防過未惡。無漏戒中最初得者。唯防現在未來之惡。不通過去。彼現在者防離現惡。寬通成就。在未來者防未來惡。以本未有過去世中不成就故不防過去。經生圣人無漏律儀通防三世。現起之者防于現惡。過去未來性成就者防于過未。若依成實三禪律儀體皆現在不說寬通過未之義。體雖現在而能通防三世之惡。問曰。何故毗曇法中現在之戒唯防現惡。成實法中現在之戒通防三世。釋言。毗曇性相中求。故隨世別以論所防。成實立義務就寬通。故說現戒通防三世。通相云何。現戒起時現惡不生名防現在。現惡滅故令過去惡因義不成名防過去。現惡滅故。更不作因牽生后惡名防未來。非謂過未有體可防。同異辨之粗爾(此三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