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594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二門中開合廣略。明因緣相。因緣之法。廣略不定。如涅槃經梵行品說。或說為一。謂十二因緣唯一有為。或說為二。謂十二緣唯因與果。過無明行。現愛取有。是其因分。現在識等。當來生死。是其果分。或說為三。于中乃有三門不同。一三世分別。無明與行。是說過去。識支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是屬過去。若取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是屬現在。若說求生心識。為識。義則不定。望其過因。說為現在。望其現報。說為過去。名色六入乃至觸受。一向現在。愛取有三。義則不定。論其體性。起在于今。判屬現在。論其功力。能有當果。以因從果。判屬未來。地經之中。據斯說也。若如是者。過去之因。何不從果判為現在。釋言。有以。過因現果。起之已定。故隨世別。不相從說。未來未有。由因故有。是故攝因。從果為未。生死二支。定屬未來。此是第一三世分別。二三道分別。如地經說。無明愛取。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其業道。識與名色六入觸受生死。七分說為苦道。無明愛取。并是煩惱。以何義故。過說無明。現彰愛取。是義應齊。但今為分三世別異。隱顯互論。等分三世。非無所以。釋有兩義。一本末分別。無明是本。理在先彰。過去說之。愛取是末。理在后論。現在說之。二強弱分別。無明煩惱。迷其本際。建集生死。其力功強。過去說之。愛之與取。牽生未來。其力增上。現在說之。行有二支。同皆是業。何故過去彰其行名。現在說有。理亦應齊。為分三世差別異名。等分三世。非無所以。過去世中集起已定。當相名行。未來未有。由業有之。故就功能說為有耳。識等五果生死二報。同皆是苦。以何義故。現彰識等。未說生死。理亦應齊。為分世別。隱顯異名。等分三世。亦有所以。現報起竟。故就報體說為識等。未來未起。就過以名。令物生厭。故說生死。此是第二三道分別三苦分別。如地經說。無明行識乃至六入。名為行苦。觸受二支。名為苦苦。余因緣分名為壞苦。三苦相通。何故如是。理實齊通。但今為明。觸受二支。現諸緣生。心性是苦。于彼苦上。加現事惱。苦上加苦。故云苦苦。無明行等起今。義顯故說為行。行體是苦故名行苦。愛取有等。趣向未來。生老死等。敗壞之果。故名為壞。壞體是苦。故名壞苦。此隨粗細隱顯論之。非盡道理。此是增數三門分別。或說為四。如涅槃說。謂無明行生及老死。愛之與取。攝入無明。有攝在行。識等五果。攝入生死。故說四也。或分為五。如涅槃說。謂受愛取有及生也。識等五果。攝入受中。無明攝入愛取之中。行入有中。死入生中。故說五也。或說為六。如涅槃說。所謂三世因之與果。或說為七。如涅槃說。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及取也。余略不論。或說為八。如涅槃說。謂識名色乃至于有。無明攝入愛取之中。行入有中。生死攝入識等支中。故但說八。或說為九。如城喻經說。除前三支宣說余九。或說十一。如為薩遮尼乾子說。除生一法說余十一。薩遮尼乾子弟共姊生。佛護其意。不說生支。或時具說十二因緣。廣如經辨。此之廣略。隨化故爾。
第三門中。就時分別。于中有六。一五世分別。二就三世分別。三就二世分別。四就一世前后分別。五就同時別體分別。六就同時同體分別。言五世者。如涅槃說。過去過去立其二支。如彼經說。煩惱因緣生于煩惱。是其一也。業生煩惱。是其二也。此明過去過去世中煩惱及業。生于其次過去世中無明支也。其次過去建立二支。如彼經說。煩惱生業。是其一也。謂過無明。生于行支。業生于苦。是其二也。謂從過行生現五果。現立四支。如彼經說。苦生煩惱。是其一也。從現五果。生于愛支煩惱。生煩惱是其二也。從愛生取。煩惱生有。是其三也。從取起有。有緣生苦。是其四也。從現有支。生未來苦。其次未來。建立三支。如彼經說。業緣生業。是其一也。謂未來世業業相生。如從意業發身口業。業生煩惱。是其二也。謂未來業。起于未來受生煩惱。煩惱生苦。是其三也。謂從未來受生煩惱。生于未來未來生支。未來未來。唯立一支。如彼經說。苦緣生苦。是其一也。從彼生支起老死等。唯彼三世十二因緣。生起老死。應是二支。但彼直就能生因緣。立十二支。不取所生。故從生支起于老死。唯名一支。五世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三世以分別者。因緣之法體通前后。今據三世隱顯論之。過去世中未造業前一切煩惱。判為無明。行支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行支則短。當造業時。說為行支。造業已后。判屬識支。若取求生及受生心。以為識支。行支則長。造業已后未死已前。斯屬行支。識支不定。若說種子心識為識。在于過去造業已后未死已前。若說求生心識為識。在于中陰。所望不定。望過去因。說為現在。望現在果。說為過去。若說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定屬現在。行識二支。時分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識支則長。行之則短。當造業時。說為行支。造業已后受生已前。判屬識支。若取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行支則長。識支則短。造業已后受生已前。判屬行支。最初一念受生心識。判屬識支。故論說言。生有及死有。當知一剎那。名色支者。前后不定。若說種子及求生心。以為識支。于現在世。初生以后。悉是名色。若說初生以為識支。第二念后方是名色。向后長短。經有成判。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名色支。言五分者。毗婆沙云。胎中五時名為五分。亦人一報攝為十時。胎外有五。胎內有五。如涅槃說。胎內五中。眼耳鼻舌四根未具。判屬名色。四根具已未出胎來。判屬六入。所言觸者經有成判。未別苦樂。是名為觸。出胎以后。匍匐已前。不能思量分別違順苦樂等事。是故名為未別苦樂。觸境方覺。故名為觸。所言愛者。如經中說。染習一愛。是名為愛。愛有二種。一者食愛。二是色愛。匍匐以后。未有色愛。但有食愛。名習一愛。自斯已來。判為愛支。具二愛已。未有思想追求境界。是時名愛。已有思想追求前境。未能造境身行欲事。是時名取。身行已后。乃至未來受生已前。判之為有。未來世中。最初一念受生心識。說為生支。名色已后。判為老死(此二門竟)。
次就二世分別十二。于中有二。一就過去望現說具。二就現在望后說具。何者過去望現說具。若就三世隱顯以論。過去唯有無明與行。現在唯有識等五果。就實通論。過去非直有無明行。當知。亦具愛取及有。現在非直有于識等。當知。亦有生及老死。過去世中。發業煩惱。說為無明。潤業煩惱。說為愛取。故地經云。先際之因。謂無明愛。過去世中所發之業。名之為行。所潤之業。名之為有。現在世中當其報體。名為識等。就過以彰。即是生死。識即是生。名色已后。即是老死。何者現在望后說具。若就三世隱顯論之。現因唯有愛取及有。當知。當果唯有生與老死。據實通論。現因非直有愛取有。當知。亦具無明及行。未來非但有生老死。當知。亦具識等五果。現在世中發業煩惱。說為無明。潤業煩惱。說為愛取。故地經中先際之因。名無明愛。后際亦爾。現在世中所發之業。說之為行。所潤之業。說之為有。未來世中所有報體。說為識等。就過去說。為生老死(此三門竟)。
次就一世前后明具。現望過去。非但有彼識等五果。當知。亦有生死二報。具有之義。備如前辨。現望未來。非直有其愛取有因。當知。亦具無明及行。具有之義。亦如前辨(此四門竟)。
次就同時別體明具。如毗婆沙具廣分別。彼論名為剎那因緣。此奢摩達之所建立。相狀如何。彼文且就貪心起殺。明具十二。余類可知。貪起殺時。貪相應愚。說為無明。彼相應思。即名為行。彼相應心。說之為識。起有作業。必依色心。說為名色。必依六根。說為六入。彼相應觸。說為觸支。彼相應受。說為受支。貪即名愛。貪相應纏。說之為取。何者是乎。與貪相應。有無慚愧睡及掉纏。通則俱是。于中分別。睡纏一種。于境睡著。不能堪忍。取執義顯。說之為取。身口作業。能有當果。說名為有。無作亦是。彼文不說彼前諸法。有生住滅。生為生支。變異名老。滅壞稱死。此雖同時。體性各異(此五門竟)。
次就同時同體之法明具十二。十二因緣。根本唯心故。經說言。十二因緣。唯一心作。唯心作者。謂依妄心。便有一切色境界起。如依夢心便有一切夢境界生。即彼心中闇惑之義。說為無明。集起之義。說之為行。了別之義。說以為識。心與色相。說為名色。是名色中隨別不同。離為六入。心觸前境。說為觸支。心能領納。即說為受。是心染境。即說為愛。心有取執。即名為取。能生后義。說之為有。相起名生。虛無名滅。滅名老死。此十二中。就余十一說為無明。余十一外。無別無明自性可得。乃至宣說前之十一。以為老死。前十一外。亦無老死自性可得。以十二緣同一體性。互相緣起。故十二緣。皆無自性。無自性故。悉皆空寂。時分如是。
第四約就界地分別。界謂三界。地謂九地。先約界論。毗婆沙中一論師說。欲界地中。具十二支。色界十一。除名色支。何故如是。色界六根一時頓生。生即六入。故無名色。無色有十。無名色支及六入支。何故如是。彼處無色。故無名色。彼無五根。故無六入。若就彼說。應當說言識緣于觸。評者言曰。于三界中悉具十二。欲界具有義在可知。于色界中。雖復六根一時頓生。初生六根。未能猛利。判為名色。后轉猛利。說為六入。故具十二。無色界中。無色有名。雖無五入。而有意入。故具十二。若就彼說。應當說言識緣于名名緣于意。一一細論。通局眾多。非可具辨。約界如是(此一門竟)。
次約地論。依毗婆沙。身在欲界。未離欲結。于欲界中。起愛起取。亦起于有。于未來世。有生老死。此人則是欲界地中。一愛取有一生老死。此人后時。斷離欲愛。初禪未離。于初禪地。起愛取有。未來當有初禪生死。此人現在。具欲初禪二愛取有二生老死。此人更斷初禪之愛。二禪未離。于二禪地。起愛取有。未來當受二禪生死。此人現具三愛取有三生老死。如是轉增。乃至斷離無所有愛。非想結在于非想地。起愛取有。未來當受非想生死。此人現具九地之中九愛取有九生老死。此人命終。生非想地。用前非想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非想有。為過去行。用前未來非想生死。為現五果。此人爾時。于下八地愛取及有。非過去因。下八地中生老死報。非現在果。亦非未來。何故如是。論自釋言。因果成處。則可宣說過去現在及與未來。此人于下。因果不成。故不得名過現未來三世因緣。此人后時。退生識處。用本所起識處地中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本有支。為過去行。用本所有識處地中未來生死。為現五果。望上望下。一切所有。悉非過去現在未來。義同前解。如是轉下。乃至退生欲界地中。用本欲界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本有支。為過去行。用本欲界未來生死。為現五果。余一切地所有因果。悉非過去現在未來。義同前釋。身在欲地。起因受果。其義既然。在上亦爾。界地分別。其狀如是。
第五門中。三性分別。望理以論。十二因緣。違理而生。斯是不善。隨相論之。于中亦有善惡無記三性差別。無明支者。依如毗曇。有其二種。一是不善。二穢污無記。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身邊見。余悉不善。以與無慚無愧俱故。欲界地中身邊二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皆是穢污。不與無慚無愧俱故。說為無記。若依成實。一切煩惱。斯是不善。大乘法中所說不定。若望果報。同毗曇說。故地持云。起身見人。不謗所知。不因此見墮于惡道。若望于理。同成實說。行支有二。一善二惡。樂因名善。苦因名惡。識支有三。一種子之識與行支同。二求生心識。三受生心識。與無明同。此二必用煩惱心故。問曰。若使受生心識必由煩惱。云何名報。然彼識支。雖是穢污。命根是報。又復所緣父母精血攬為體者。亦是報法。從此判為報無記耳。名色六入乃至觸受。一向無記。于中非無善惡之義。今對往因說為報。故斯名無記。愛取二支。同無明說。有同行說。生同識說。老死同前名色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