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九門(一暖等四心義 二人四依義 三法四依義 四圣種義 五四親近行義 六轉業四行義 七四修定義 八四不壞凈義 九四堅義 十四種道義 十一四種善法義 十二四種味義 十三四德處義 十四四種求知義 十五四陀羅尼義 十六四無量義 十七四無礙義 十八菩薩四無畏義 十九四攝義)。
一暖等四心。于中曲有六門分別(一釋其名 二定體性 三辨其相 四開合廣略 五長短分別 六就界分別)
第一釋名。暖頂及忍并世第一法是其名也。所言暖者。就喻為名。無漏如火。此諸善根學為理觀。得彼火相名之為暖。所言頂者。亦就喻名。如世山峰謂之為頂。此善為是在于暖上故名為頂。問曰。暖等四品善根一次第法頂非最極。何故名頂。釋言。善根有動不動。前二是動。以可退故。后二不動。不可退故。頂者是其動中之極。如世山峰分流之處。故名為頂。問曰。何不不動之極說名為頂。彼所受其第一名故。問曰。大小德位相并。如龍樹說。菩薩初地名之為頂。解行終心名為頂墮。將彼類小應苦忍去方名為頂。今何故說世間善根以為頂乎。釋言。頂義上下無局。一切所行隨分過前皆得名頂。以無局故。大小相類大乘世間亦有頂義。小乘出世亦有頂義。以俱有故。彼龍樹論且就出世不退之位說名為頂。小乘就彼世間善中退窮名頂。所言忍者。當相為名。慧心安法。故名為忍。通論四種俱皆是忍。但此是其不動之始安住義顯。故偏名忍。世第一者。顯勝之目于世間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然此四種毗婆沙中名別有四。一名達分。二名觀諦。三名修治。四名善根。如彼論釋。言達分者。出世圣慧觀徹諦理。名之為達。此四善根是彼性分。故名達分。言觀諦者。念處以前未觀諦理。此暖等上以無常等十六行法觀察四諦。故名觀諦。言修治者。為求圣道及圣道果修治身器。如世農夫為求子實修治凈田。故曰修治。言善根者。圣道是善。涅槃善果。暖等四種是彼初基。故名善根。又此四種調順名善。能生圣道。故根。名義如是。第二門中辨其體性。于中有二。一心法分別。依如毗曇此四善根由慧名體。于所觀察四圣諦慧。若論眷屬則五陰性。此慧相應受數為受。想數為想。心王為識。余數為行。定共之戒以為色陰。若依成實此四亦是智慧自性。前后眷屬唯行陰攝。若說遠緣亦五陰性。二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毗曇一向有漏。但能伏結不永斷故。又是圣慧方便道故。成實法中此四善根現見空理。性是無漏。以雜相故。亦名有漏。體性如是。
第三辨相。于中有四。一約境不同。二觀心有別。三生解不等。四治障有異。言約境者。如毗婆沙說。觀察五陰苦無常等。名之為暖。觀三寶功德名之為頂。觀四真諦名之為忍。唯觀身苦名世第一法。理實此四同觀四諦。為分四別且為言耳(此一門竟)。
言觀別者。此之四種同觀四諦觀心差降。故有四別。是義云何。依如毗曇苦集滅道界行分別有三十二。界謂三界。行者所謂苦無常等十六圣行。欲界地中有十六行。上界亦然。上下通說有三十二。于一一行正能觀察。說之為暖。觀之未明名暖方便。觀心分明名暖成就。暖法如是。于一一行心觀來去以漸略之至一心觀。名之為頂。一心觀前名為方便。一心觀后名為成就。此頂心中雖后漸略望于四諦及十六行猶名具觀。不名為略。然此成處各一心觀與后忍中初觀相似。如增上忍似第一法。問曰。善根漸多應好。何故須略。釋言。始觀多心重緣猶不明了。觀心后純少緣即見。是以減之。頂法如是。次辨忍法。于彼上下三十二行各一心觀。乃至于彼欲界苦下一行觀來說之為忍。就此忍中具有三十二番觀行。初第一番。于一一行各一心觀先觀欲界苦下四行。次觀上苦。后觀欲界集下四行。次上界集乃至觀道。類亦同然。各四行觀。次第二番。上界道下略去一行觀察余者。次第三番。上界道下略去二行觀察余者。如是漸去乃至最后唯觀欲界苦下一行。或苦無常或空無我。從初乃至唯觀欲界苦下二行名忍方便。唯觀一行名忍成就。向前頂中直略觀心。今此忍中心境俱略。問曰。諦法多觀應好。何故須略毗婆沙云。譬如富人欲適他土財物廣多不能持去。故以財易錢猶嫌錢多轉以易金。猶患金多以金轉買多價寶珠持去地土。行者如是。欲從世間入出世道。先舍有漏多相續心起于上忍。唯緣一行易入圣道。是以略之。忍法如是。次辨第一。增上忍后重起一心緣欲界苦。唯緣一行名世第一法。以一心故更無方便成就之別。毗曇如是成實論中直云。行者以無常行觀察五陰生泥洹智。下名為暖。中名為頂。上名為忍。上上名為世第一法。不明四種觀相差別。今且義釋。初暖法中先以無常觀察現在果報五陰智無定性。以此比知過未亦然。次觀現集亦但生滅無有自性。過未同爾。次觀現滅托待而立無有定性。過未亦然。后觀現道無常生滅無有自性。過未齊爾。第二頂中先觀苦諦因緣虛假無有自性。以此比知過未同然。集滅道觀類亦同爾。向前觀始以苦無常生滅法數分壞法體。今觀轉勝以其因緣虛假之理明法無性。第三忍中初先總觀三世諸法虛假無性。集滅道觀類亦同爾。向前觀始三世別觀。今觀轉勝三世總觀。世第一中總觀三世四諦虛假。以此總觀與無相中總見法空方便故。觀別如是(此二門竟)。
生解別者。如毗曇婆沙說。暖初緣諦能生下明。頂生中明。忍生上明。以此身中緣諦明故生世第一法(此三門竟)。
次明治障。如毗婆沙說。暖初緣諦能止上愚。頂止中愚忍止下愚。以止身中如是愚故生世第一法。顯相如是(此四門竟)。
第四明其開合廣略。此四善根總之唯一達分善根。或分為二。如毗婆娑說。一動善根。二者不動。前二是動。以可退故。又復雜起欲界善故。后二不動。不可退故。又不雜起欲界善故。或分為三。如毗婆娑說。謂下中上。暖名為下。頂名為中。忍及第一說以為上分。或分為四。暖名為下。頂名為中。忍名為上。世第一法名為上上。或分九種。如毗婆娑說。暖法有三。所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法有三。所謂中下.中中.中上。忍法有二。謂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其一種。所謂上上。又彼論中更有一說。暖法有二。所謂下下及與下中。頂法有三。所謂下上.中下.中中。忍法有三。所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其一種。所謂上上。或分為十。前三各有上中下別。世第一中其唯一品通前十也。暖中三者。修彼四諦三十二行始觀未見。名之為下。昧見為中。明見為上。頂中三者。于彼諸行多心觀中初略一觀。名之為下。略二已后及至于彼三十二行各三心觀說之為中。各二心觀說以為上。忍中三者。初于三十二行之中各一心觀。名之為下。故毗婆娑云。觀欲界苦行至上界道行三十二心是名下忍。于三十二行之中略一已后。乃至于彼欲界苦下。唯觀二行是名中忍。此中忍中極多有其三十一心。極少二心欲界苦下唯緣一行。是名上忍。故毗婆娑云。復以一心觀欲界苦名上忍也。世第一中唯有一心。更無多品。或分十八。如瞿沙說。前二善根名之為動。就此動中品別有九。始從下下乃至上上。此九品中暖有三品。頂中有六。后二善根名為不動。此不動中亦有九品。始從下下乃至上上。此九品中忍有八品。世第一法唯一上上。前后合說。故有十八。隨義細分乃有無量。開合如是。
第五門中長短分別。如毗婆娑說。暖頂善根一向相續。忍法之中或是相續。或是一念。中下二忍多念相續。上品之忍局唯一念。世第一法局唯一念。若依成實。暖等四種并皆相續。一念之心不能具觀四真諦故。長短如是。
第六門中就界分別。界謂三界。論者不同所說各異。若依尊者達摩多羅。暖等善根唯色界攝。以色界中有遍緣智能觀上下四圣諦故。色界善中有動不動。動中下者說名為暖。上名為頂。不動中下說名為忍。上名第一。以何義故非欲界攝。故彼宗欲界一向無定。不得依之修習起故。以何義故非無色攝。無色界中無遍緣智。不能觀下四圣諦故。彼心微弱。是故不遍。尊者瞿沙說。此暖等是其欲界及色界攝。非無色界。彼說。欲界亦有六禪定。可依修起。故欲界攝。色界可知。欲界攝者名之為動。動中下者說名為暖。上名為頂。色界攝者名為不動。不動中下說名為忍。上名第一。以何義故非無色攝。此如前釋。僧祇部說。是三界攝。彼說。欲界有其禪定。依之修起故欲界攝。色界可知。無色上能具觀四諦。故無色攝。如是說者依無色定上入見道。成實論家同此后說。暖等四心略之云爾。
人四依義五門分別(釋名義一 開合辨相二 侍佛多少三 得義多少四 所化差別五)
人四依義出涅槃經。來世憑仗稱之為依。依義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其第一。須陀斯陀是其第二。阿那含人是其第三。阿羅漢人是其第四。有人出世具煩惱者。所謂地前種性解行內凡人也。如來滅后現化在時名為出世。于初地上所斷二輪未能剪除名具煩惱。問曰。何知。此地前經自說言。是名凡夫非第八人。明在地前。何者第八。對之說非。依毗婆娑名須陀洹以為第八。對見道前七方便故。故彼論中問言。何者是第八人。所謂信堅及與法堅。鈍根之人入見諦道名為信堅。利根之人入見諦道名為法堅。問曰。地持說種性人二障清凈。何故涅槃說具煩惱。所望不同故說有異。地持約對聲聞緣覺。種性菩薩五住齊斷故名清凈。涅槃約對初地已上所斷二輪。地前未斷名具煩惱。問曰。是中為辨依德應說無惱。何故說具。為別后故。須陀洹者此翻有三。一名修習無漏。二名逆生死流。三名抵債。圣解漸進名修無漏。三途苦報違而不順名逆生死。拒而不受故云抵債。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初地終心。二者攝因從于初地始心已去通名須陀。三者進向上盡二地通名須陀。斯陀含者此名住薄。能薄修惑名斯陀含。如小乘中偏于欲界九品修惑能薄六品。大乘法中通于三界一切修惑齊能薄之。如地經說。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第三地。故經中宣說。三地一切欲縛色無色縛及無明縛皆悉微薄。以能薄故名斯陀含。二者攝因二地已上通名斯陀。三者進向上盡七地通名斯陀。以那含果未成就故。何故須陀斯陀之人合為一依。釋有三義。一得義同故合之為一。如經中說。于一切義十六分中得十二分。十六分義后當更論。二功用同故合為一依。始從初地乃至七地所修諸行功用同故。三化用同故合為一依。始從初地乃至七地隨所化生作意攝取。不能自然無分別化。是故合之。問曰。若爾八地已上同無功用。何故不合。得義別故。又復地位開合不定。各據一宜。不可定責。經說。此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于四果中須陀洹人未得第二斯陀住處。斯陀含人未得第三那含住處。阿那含者此名不還。小乘法中更不還未欲界受身。名阿那含。又于二十五有之中隨所過處不重受生名阿那含。大乘法中釋有兩義。一不重起愛拂煩惱故名不還。二不重受欲界地中分段殘報故曰不還。故經說言。更不重受肉身蟲身不凈之身名阿那含。設更受生但是應化。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第八地。以八地中愛佛心斷故名那含。又七地還欲界人天。分段殘習猶故未盡故。大品中宣說。七地猶有肉身。八地已上畢竟永離名阿那含。二者攝因七地已上同名那含。修習順忍向那含故。三者進向上盡九地同名那含。以阿羅漢果未成故判屬前矣。若分四依于此三中守果進向說為那含。攝因一種判屬斯陀。阿羅漢者此名不生。亦名無著。小乘法中于三界地不復受身。名為不生。大乘法中三界分段殘報皆盡。故曰無生。設使受之但是應化。具六妙行不染六塵。故云無著。以實論之佛是羅漢。此第四依學中究竟高美同佛。是故說之為羅漢也。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第十地。故涅槃言。阿羅漢者住第十地。二者攝因九地已上同名羅漢。三者進向上盡金剛同名羅漢。若分四依于此三中守果進向是阿羅漢。攝因一種判屬那含。問曰。何故第二依中須陀洹因攝之從后為第二依。此后二依分因屬前。釋言。向前第二依中須陀洹因與須陀果同是出世。得義相似。是故從后為第二依。后二依中那含之因與前斯陀同是功用。得義相似。故判屬前。羅漢之因與前那含同非究竟。故判屬前。不類在斯。此四種人能益世間猶如如來等無差別。問曰。此人何時為依。釋言。依實無時不為。今隨化相在佛滅后弘通正法為依也(此一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