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3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649字
  • 2015-11-10 17:21:22

三種般若出大智論。言般若者。是外國語此翻名慧。于法觀達目之為慧。慧義不同。一門說三。三名是何。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此三種中觀照一種是般若體。文字實相是般若法。法體合說故有三種。言文字者。所謂般若波羅蜜經此非般若。能詮般若故名般若。如涅槃經詮涅槃故說為涅槃。此亦如是。又此文字能生般若亦名般若。如食生命說食為命。言觀照者。慧心鑒達名為觀照。即此觀照體是般若名觀照般若。如眼是目名為眼目。于中具辨開合不定。總唯一智。或分為二。二有多門。一約境分二。謂世諦智。第一義智。世諦智者名一切種。于世法中種別智故。第一義智名一切智。以知一切諸法如故。二真妄分別。六七識中緣照分別是其妄智。第八識中體照之慧是其真智。是義云何。如來藏中恒沙佛法集成心事。是心性凈而為客塵煩惱所染相似不凈。后息妄染凈相始顯。始顯凈識普照法界說為真智。三大小分二。方便觀解緣別彼此。不能滅想普照一切。名之為小。故龍樹云。十八空觀名小智慧。滅觀般若絕其緣想而能普照一切法界。名之為大。故龍樹言。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或分為三。三有多門。一觀入分三。謂聞思修。二約境分三。謂世諦智第一義智及一實諦智。三隨義分三。謂清凈智一切智無礙智。義如后釋。四隨人分三。一一切智二乘所得。二道種智菩薩所得。三一切種智如來所得。亦如后釋。五隨識分三。一事識中分別之智。二妄識中分別之智。三真識中分別智。或分為四。謂聞思修證。或分為五。一聞。二思。三修。四報生識智。變易圣人報無漏心生便見法名報生智。此四是妄。五是證智。謂真識中無分別慧。或分十一。所謂十智及如實智。此義如后十一智中具廣分別。廣則無量。問曰。此之觀照般若體性云何。如龍樹辨。人說不同。凡有六種。第一家說唯有漏慧是般若體。何故如是。如小乘中佛道樹下方斷煩惱。自斯已前所修智慧皆名般若。故知有漏。第二家說。無漏圣慧是般若體。有漏則非。見理之心名般若故。如此說者小乘法中佛最后身所修無漏方便是般若。已前悉非。第三家說。從初發心至坐道樹所修智慧莫問有漏及與無漏悉是般若。至佛轉名薩波若智。如此說者般若在因不通于果。第四家說。菩薩所修一切智慧通名有漏通名無漏悉是般若。論自釋言。以觀涅槃行佛道故通名無漏。未斷結盡通名有漏。第五家說。菩薩慧中無漏無為不可睹見。無對常智是般若體。無常緣智一切悉非。第六家說。般若之體不可取得。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非空非實非陰界入。非有非無無生無滅無取無舍。猶如火炎不可嘗觸觸則燒人。般若如是。不可取執。取皆破遣。向前所取一切悉非。問曰。此門與前第五有何差別。釋言。向前第五門者從緣方便修。生真智為般若體。此說無始佛性真心從緣修顯。得證通望從來體外畢竟無緣。緣既不有真亦亡對。絕對真心說為菩薩般若正體。余者悉非。問曰。此六何者為是。論有兩判。一言皆是如諸比丘各說彼此中間之義。佛言。皆是。此亦如是。一言。第六所說者是。前五皆非般若正體。故說為非。觀照如是。言實相者。是前觀照所知境界。諸法體實名之為實。實之體狀目之為相。何者是乎。開合不定。總為一實。或分為二。如地持說。一事法性世諦實也。二實法性真諦實也。或分為三。如涅槃說。一者世諦。二第一義諦。三一實諦。或分為四。一者事實陰界入等。二者法實苦無常等。三者理實空無我義。四者性實佛性真法。又地持說四真實義亦是四實。一世間所知。二學所知。三煩惱障凈所行處法。四智障凈所行處法。如上廣辨。此諸法中通而論之皆是實相。于中別分唯第一義名實相耳。此之實相體非般若。能生般若故名般若。如色香等體非是欲。能生欲心說為五欲。問曰。圣智非直知實亦知虛妄。何故所知唯名實相。釋言。圣人如法而知。知實知虛皆稱前法。故通名實。又知實時達本無妄。故唯言實。問曰。觀照即是般若。此之三種俱名般若。何故不得通名觀照。釋言。亦得但彼論中為辨般若文字觀照實相別之。是故一種偏名觀照。若復就彼觀照門中以辨其義。亦得說為三種觀照。一文字觀照。二般若觀照。三實相觀照。義既均齊。不得偏取。三種般若辨之略爾。

三智義兩門分別(辨相一 就人分別二)

第一辨相。言三智者。一道種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此之三種出大智論。道種智者。于一切道種別而知名道種智。又知一切化眾生道名道種智。所知云何。如彼論中增數廣辨。或說一道。所謂趣向涅槃之道。或分為二。二有多門。謂善與惡。世及出世。有漏無漏見之與修。有學無學無礙解脫向果得果。如是無量不可具辨。或分為三。三亦多門。謂三惡道及三善道人天涅槃三乘之道。戒定智慧見修無學止觀及舍。如是無量。或分為四。四有多門。所謂凡夫三乘之道。聲聞緣覺菩薩佛道。四念四勤四如意等。如是無量。或分為五。五亦多門。所謂五趣五度觀門。凡夫二乘菩薩佛道。如是無量。或六或七乃至八萬四千道法。知如是等道法差別名道種智。彼一切智與一切種智有何差別。通釋是一。于中別分凡有六種。一總別分別。總相知法名一切智。別相知法名一切種。如知苦諦是一切智。分別是苦有無量種名一切種。如是一切。二通別分別。知苦無常空無我等諸法通相名一切智。知五明等諸法別相名一切種智。三空有分別。知諸法空名一切智。知其種種世諦諸法名一切種。四廣略分別。略知諸法名一切智。廣知諸法名一切種智。如知分段因果對治名一切智。分段變易因果對治一分皆知名一切種智。亦如有人知一世界事名一切智。知于一切世界中事名一切種智。如是一切。五大小分別。小乘之智名一切智。大乘之智名一切種。問曰。向前道種智中知法已盡。何須別說一切智及一切種智。釋言。向前道種智者直知道法。自余一切五明處等空無我等第一義法非彼所知。是以更明(此一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聲聞菩薩及佛。約就此人辨義有四。一隨人別分。如論中說。聲聞之人有一切智。以能總相知諸法故。又復聲聞但能通相知于諸法不能別知。又復但能略知諸法不能廣知。是故說彼有一切智。菩薩之人有道種智。能知一切差別道法化眾生故。諸佛有其一切種智。以能別相廣知法故。二簡勝異劣。于此門中下不兼上。上得兼下。以是義故聲聞唯得有一分智無余二種。菩薩之人有道種智兼一切智無一切種。諸佛如來具足三智。三簡大異小。佛菩薩大。聲聞是小。小中單直有一切智。大中不爾。佛與菩薩兼具三智。四就實通論聲聞之人小分具三菩薩漸勝。諸佛并極。三智如是。

三量智義三門分別(釋名義一 辨相二 就位分別三)

第一釋名。三量之義出于相續解脫經中。慧心取法各有分限。故名為量。量別不同。一門說三。一是現量。二是比量。三是教量。地持成實亦有此相。地持說言。現智比智及從師同聞。成實論言。見聞及比猶此三矣。言現量者。現知諸法名為現量。又知現法亦名為現。于中分別有其二種。一者知事。二者知理。言知事者。隨在何時何處法中不因比度。不藉他言而能知者同名現量。事相粗近隨在何時何處之中能現知故。言知理者毗曇法中就處分別。知欲界法名之為現。以何義故。知欲界法偏名為現。毗婆沙云。得正決定必在欲界。要先見于欲界苦等后見上界。良以欲界法粗易見故先見之。先見分了。故偏名現。上界不爾。故知上界不名為現。又復行者于欲界苦有二現見。一離欲現見。以離欲道現照知故。二自身現見。欲界之苦身現覺故。于上界苦但有一種。離欲現見。身不在彼。不覺知故。如兩擔物。一則自擔。二使人擔。于自所擔有二現見。一知是物。二知輕重。知欲界苦其狀似此。于他所擔但有一種知物。現見不知輕重。上界如是。以知欲界其二現故偏名為現。上界唯一。故不名現。成實法中約時分別。彼現有二。一據修始。見諦已前現在時中觀假無性。名之為現。二據修成。見諦已上三世法中現見空理。同名為現。大乘通就時處分別。義釋有四。一據修始。唯于欲界現在法中見諸法如。名為現量。欲界現法易觀察故。二者修次。或于欲界見三世如。或于三界見現在如。同名現量。三者修成。于自分中現見三世一切法如。悉名現量。四據修息。到菩提時現見三世一切諸法。皆名現量。不簡自分他分之別。故地持言。諸佛如來于一切法現知見覺。現量如是。言比量者。譬度知法。名之為比。于中分別亦有二種。一者知事。二者知理。言知事者。隨在何時何處法中比度而知悉名比量。言知理者。毗曇法中約處分別。知上二界四諦之理名為比量。成實法中約時分別。見諦已前過未法中觀假無性名為比量。大乘通就時處分別。義釋有三。一據修始。以彼欲界現在法如比知他界他世法如名為比量。二據修次。或以欲界三世法如比上二界。或以三界現在法如比知過未名為比量。三據修成。以自分中所知三界三世法如。比他分中未所見處三界三世一切法如。名為比量。以何義故不說修息。到菩提時無復比故。然此比量經中亦名譬喻量也。通釋是一。于中分別同類相比名為比量。異類相比名譬喻量。言教量者。有法玄絕自力不知藉教以通名為教量。于中分別亦有二種。一者知事。二者知理。于世諦中藉教知者名為知事。二諦理中藉教知者名為知理。此之教量法中亦名信言量也。通釋是一。于中分別法鄰自分藉言入者名信言量。法大玄絕依教知者名為教量。有人就此分量為四。現量為一。比量為二。教量為三。信言為四。此亦無傷。但非經論。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石市| 万宁市| 宿迁市| 密山市| 西宁市| 建德市| 清河县| 屯留县| 蒲江县| 乌海市| 汉沽区| 新平| 若羌县| 镇沅| 霍城县| 洞口县| 宁晋县| 商南县| 大渡口区| 于田县| 浦北县| 乌兰浩特市| 锡林郭勒盟| 屏山县| 濉溪县| 凤凰县| 富川| 大安市| 陆川县| 诏安县| 长泰县| 裕民县| 昌黎县| 张掖市| 旬邑县| 铜川市| 太保市| 平武县| 武宣县| 芦溪县|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