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0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766字
  • 2015-11-10 17:21:22

次明大小有具不具。無量有二。一小。二大。六識七識分別緣修名之為小。第八識中無量等益名之為大。以分別心緣別彼此不能自然等益一切。故名為小。真心平等無簡彼此。自然等益故稱為大。大小相對義別有三。一簡凡異圣。小無量心凡夫所修唯眾生緣。大無量者賢圣所習破離人相及法相。故唯有法緣及與無緣。二簡小異大。凡夫二乘同名為小。菩薩及佛說之為大。小無量心小人所修唯有生緣及與法緣。大無量心大人所習唯有無緣。以佛菩薩見法空故。三就實通論。大小就量并具三緣。小無量中分別之心緣諸眾生欲為利益是眾生緣。觀察眾生但是五陰是其法緣。觀陰空寂名為無緣。此之無緣望前是大。對后真行猶名為小。故大智論十八空觀名小慧門。真證般若名大慧門。此亦同爾。大無量中無心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名眾生緣。故涅槃中慈益眾生而言。我時實不往彼。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見如是事。此即是其大無量中眾生緣也。雖益眾生而無愛見。故涅槃云。譬如母中行求水草。以愛念故若足不足忽然還歸。諸佛世尊不如是也。又佛菩薩取舍心亡而能遍照一切法界名為法緣。神知交絕而能常照一切法如名為無緣。三緣如是。

第五門中義別有二。一體用分別。二主伴分別。言體用者。初一慈行是其德體。后三德用。如維摩說。慈是體故一慈門中統含法界一切行德。故彼經言。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乃至修行六度慈等。良以真實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成故。依之成德。德只如是。一一之中皆備一切。是以慈中得具法界一切行德。后三用故隨人化益。故彼經言。何謂為悲。菩薩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舍。有所福祐無所悕望。此等皆是對人用也。一相如是。理實四行齊得為體并得為用。互相依故(此一門竟)。

次論主伴。如龍樹言。慈為如王。余三隨從如民隨王。慈心正是與樂之意。故說為主。無悲拔苦與樂不成故。悲隨慈無喜除嫉。與樂不勝故喜隨慈。無舍除礙。與樂不等故舍隨慈。蓋乃只據一門為論。理實四行皆得為主齊得為伴。互相隨故。

第六明其修得之相。于中先就眾生緣說。次就法緣。后就無緣。眾生緣慈得有二種。一離欲得。二是修得。離欲得者。眾生本來曾依諸禪修得無量。后還退失起下煩惱。后修禪定。離下欲時本所失者今還得之名離欲得。離欲雖得而不現前。要假方便。譬如有人財在他方。雖復屬己不得現用要須方便。方便如何。先以觀心分別眾生以為七品。親中分三。上中下別。怨中亦爾。通前為六。中人為一。合為七矣。良以中人無多階異故合為一。毗婆娑論及涅槃經同為此判。人言分境以為九品當應謬耳。彼涅槃等就怨親中分定所化。地持論中就苦樂等分定所化。彼苦樂等猶怨親中。損己名苦猶是其怨。益己名樂猶是其親。不損不益名不苦樂猶是中人。境別既然。次對起修。依如成實修慈悲喜。始緣上親終緣上怨。上親易益上怨之所難與利故。彼宗所說慈悲及喜究竟成時即名為舍。先別修習相狀如何。如修慈心品別有七。其第一品先緣上親欲與上樂。次緣中親欲與中樂。后緣下親欲與下樂。其第二品是緣中親齊同上親等與上樂。次緣下親欲與中樂。后緣中人欲與下樂。如是次第乃至第七。緣彼上怨齊同上親等與上樂。以心難調七品修習方能齊益。七中前六修慈方便。第七一品慈行成就。前六方便直名為慈。第七一品亦慈亦舍。與樂名慈。平等名舍。以慈對舍修之既然。悲喜對舍修之亦爾。唯有拔苦慶物為異。若依毗曇毗婆娑等修慈悲喜與成實同。然彼宗中至第七品唯名慈悲喜行成就。不名為舍。以此親想非是中容亡懷心故。以第七品非是舍故。別須修習。彼法云何。于中亦有七品差別。其第一品先緣中人而修舍心。中品人所先無憎愛易行舍故。其第二品緣下品怨齊同中人。其第三品緣中品怨亦同中人。其第四品緣上品怨亦同中人。其第五品緣下品親齊同中人。乃至第七緣上品親齊同中人。此七品中前六方便。后一舍成。良以最后上親處成故說舍心為無貪性。問曰。何故先舍三怨卻舍三親。怨相易除親難舍故。問曰。慈等愛憐眾生能為利益可須修習。舍心亡懷不能深益。何用修乎。釋言。無舍彼慈悲喜雖復等益多先益親。后方及怨。為除是患故須修舍。又若無舍慈悲及喜益親心易。利怨心難。故須修舍。又若無舍彼慈悲喜便成愛見。故須修舍毗曇如是。大乘法中多同毗曇。故地持中慈悲喜外別修舍心眾生緣行修得如是。次辨法緣。隨義淺深略有七重。一觀眾生體是五陰事相之法無我無人。二觀眾生體是五陰生滅法故無我無人。三觀眾生體是五陰因緣假法如土禾城。但假因緣無我無人。四觀眾生體是五陰妄相之法如揵闥婆城。誑相似有無我無人。五觀眾生妄想有法如夢所見無我無人。六觀眾生體是真實集用五陰。如夜所見皆報心作如波水作。亦如有人見繩為蛇蛇是繩作。五陰如是無我無人。七觀眾生體是真實如來藏性緣起法界無我無人。如是觀察名修法緣。次辨無緣。于中有四。一觀五陰假有性無如土禾城緣假無性。二觀五陰妄相本無如揵闥波城遠觀似有近觀本無。非直無性亦無城相。三觀五陰情有理無如夢所見。但出妄心心外無法。四觀五陰真法所集。窮其本性體是真如。古今常湛不起不滅。如是觀察名修無緣。修得如是。

第七門中就處分別。于中有四。一所依處。二所緣處。三修起處。四成就處。所依處者。四無量心依禪定起。論說不同。毗婆娑中有一論師說。四無量唯依四禪中間禪起。余皆不依。復有論師說。四無量依于四禪未來中間六地禪起。非四無色。就所依中初禪二禪無悲無量。悲與喜違。彼處有喜。是故無悲。未來中間三禪四禪無喜無量。彼處地法無喜受故。慈舍二行六地俱起。此前兩家雜心論中舉束對破。雜心所立亦說無量依六地禪。慈喜及舍與前所列第二家同。悲行有異。彼說悲行念眾生心。喜者是其慶眾生心。兩不相返故。初二禪亦得起悲。何故不說依無色定。彼宗無量緣欲界生。無色不緣下有漏故。是以不依。成實法中四無量心具依八禪。故彼論言。是無量心三界皆有。問曰。喜心在初二禪。三禪已上云何得有。成實釋言。我不說喜是喜根性。但為利生心。得清不濁說名為喜。故上有之。問曰。云何知依四空亦起無量。成釋言。經說修悲生于空處。喜生識處。修舍生于無所有處。明知通依。問曰。經中不說無量生于非想。非想應無。釋言。彼有微故不說。大乘所論凡夫二乘及小菩薩所修無量與毗曇同。佛大菩薩四無量心具依八禪。問曰。地論說慈心等欲色界中受正習果。非無色界。云何說言諸佛菩薩具依八禪。釋言。彼依世間相說。所以無過。云何得知。如無色定如經中說。修習悲心生于空處。乃至修舍生無所有。不說余人。成實取此。非阿毗曇道理不應。所依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緣處。無量緣于眾生而起。依如毗曇四無量心唯依欲界眾生而起。非上二界。以欲界中有苦須釋故偏緣之。上界無苦所以不說。成實法中通緣三界。故彼論言。有論師說。無量但緣欲界眾生。是事云何。答曰。何為不緣余者。佛說慈心普覆一切。豈獨欲界。又色無色諸眾生等亦有退沒墮惡道等。何為不緣。然成實中雖說無量通緣三界止一三千不論十方。諸佛菩薩無量寬廣盡眾生界。悉皆普緣(此二門竟)。

次明起處。隨身修起名為起處。依如毗曇身在欲界起四無量。非上二界。何故如是。雜心釋言。慈治嗔恚。悲止害覺。喜除嫉妒。舍除貪恚。此皆欲界煩惱對治故欲界起。又慈欲與苦眾生樂。余三隨助。欲界有苦故欲界起。上界無苦是以不生。就欲界中三天下人能起無量。余皆不修。何故偏在三天下修非郁單越。由說起故。何故唯人非余四趣。人多方便故能修起。天多著樂不肯修習。三涂難處不能修起。故非余趣。成實三界皆得修起。彼問曰。有論師說。欲界現入。是事云何。答曰。不然。一切生處皆能現入。彼復問言。若在上界亦得修起。即上界死還上界生。報應無盡。釋言。上界雖得修起亦有退失。故還生下。大乘亦說。三界俱起。菩薩所在常修習故(此三門竟)。

次辨成處。隨身不失名為成處。依如毗曇四無量心性是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以是義故依于初禪未來中間所修無量但未退失。大梵已還隨身何處皆得成就。生上界失。依二禪者二禪已還一切處成。乃至依于四禪起者四禪已還一切處成。生上即失。成實法中有漏生上不失于下。上得寄起下地法故。以是義故依一切禪所修無量但未退失。于三界中隨身何處皆得成就。故彼成實無量品云。于一切處有一切矣。大乘亦爾。菩薩所修隨身何處常成就故。

第八門中明無量心大小不同。略有十二。一心體不同。小無量心六識七識以之為體。大無量心真識為體。二心法不同。小無量中慈之與悲是無嗔性。喜是受性。舍貪性。大無量心是智慧性。故雜心云。大悲是慧。一切無量皆大悲攝故。余三種亦是慧性。以慧證入法界門中化益法門說為慈等。故名為慧。隨用義分與小相似。三漏無漏別。小無量心一向有漏妄為體故。大無量心一向無漏。真為體故。四常無常別。小無量心一向無常。妄為體故。大者是常。真為體故。五心緣不同。小無量心攀緣分別。大無量心心如虛空。無一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六行緣不同。如涅槃說。無量有四。一緣而非自在。普緣一切名之為緣。不能自在與其利樂名非自在。二自在而非緣。如緣父母妻子眷屬與樂無礙名為自在。所益不廣稱曰非緣。三者非緣亦非自在。如聲聞等緣小境界。故名非緣。不能與樂名不自在。若緣小境即非無量。何故經言有無量心而非緣乎。釋言。此是無量中分亦名無量。如一比丘僧中分故亦名為僧。四亦緣亦自在。普緣一切名之為緣。與益無礙稱曰自在。四中前三是小無量。后一是大。七依法不同。小無量心依世法成。大無量心依真諦成。故涅槃云。舍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即是佛性。故涅槃云。慈即佛性菩提涅槃常樂凈等。八成德不同。小無量心一行一緣。大無量心德體圓通。一一門中曠備法界一切行德。如維摩說。九起行不同。小無量心出生小善。大無量心能生一切功德善根。故涅槃中說。慈能生一切諸行。地持亦爾。十功能不同。如雜心說。小無量心能緣不能度。大無量心能緣能度。又小無量能度小苦小惡眾生。大無量心能度大苦大惡眾生。十一位分不同。小無量心位在世間。大無量心位在出世。所謂無量初地已上。故涅槃云。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是故出世名大無量。十二在人不同。如雜心說。小無量心與二乘共。大無量心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四無量心辨之粗爾。

四無礙義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隨義具論三 相對辨四 大小有無五 大小不同六 對力無畏彰別本末七)

第一釋名。四無礙者起說智也。說智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所言法者。泛釋有二。一軌則名法。二自體名法。知法無滯名法無礙。義無礙者。泛釋有四。一所以名義。二義用名義。三義利名義。四德義名義。知義無滯名義無礙。辨法之言目之為辭。于辭自在名辭無礙。語稱物情名為樂說。于樂自在名樂說無礙。此四經中亦名四辨。若別分之無礙是智。辨是口業。智于諸法知無滯礙。故名無礙。言辭辨了故稱為辨。通即心口俱名無礙。齊稱為辨。智于諸法知無滯礙。故名無礙。知法辨了故復名辨。口于諸法說無障礙名為無礙。言辭辨了故復稱辨。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此四種中隨相別分前二是智。后二是說。智中窮本唯一知法。就智法中上窮深故別分義。說中窮本其唯一辭。辭中善巧故復分樂。通而論之四俱是智。智之所照四俱是法。依智起言四俱是說。故地經言。四無礙智起言辭說。今先就法辨其四種。余類可知。辨法不同略有四門。一教法為法。二諦為義。依此法義隨方言音辨宣之儀用之為辭。辭中差別能應物情名為樂說。二世諦為法。真諦為義。于世諦中色等諸法各有自體。故名為法。又復世諦顯真之軌亦名為法。真諦之理有深所以。故號為義。一切教法名之為辭。隨方言音辨宣之儀名為樂說。三真諦為法。世諦為義。真諦是其諸法自體故名為法。世諦是其顯真所以。故說為義。又復義用亦名為義。辭樂如上。四歷法分別一一法中皆具四種。如地經說。如一色中總相論色名之為法。色中差別目之為義。隨方說儀稱之為辭。辭中差別即名樂說。如是一切。上來所辨通皆是法。依法正知。悉皆是智。依此起言。四俱是說。辨相粗爾(此二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万盛区| 彰武县| 洛宁县| 平邑县| 西平县| 丰顺县| 淮南市| 宝坻区| 紫阳县| 长顺县| 成武县| 高清| 精河县| 格尔木市| 北川| 墨脱县| 东方市| 泰宁县| 永宁县| 迁西县| 贡觉县| 巴南区| 梅州市| 内丘县| 新丰县| 邹城市| 蒙自县| 马山县| 封丘县| 获嘉县| 南雄市| 夏津县| 柘荣县| 乌拉特中旗| 合肥市| 象州县| 沂源县| 治多县| 肃南| 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