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書名: 大乘義章作者名: 慧遠本章字數: 2837字更新時間: 2015-11-10 17:21:22
第三門中。就人辨定。人者所謂凡夫二乘。于中分別。為有三種。一隱顯互論。凡夫唯起常等四倒。不知生死無常等。故謂佛同己常樂我凈。是故不起無為四倒。二乘唯有無為四倒。有為四倒。先已舍離。所以不起。謂佛同己無常無樂無我不凈。是故起倒。二簡終異始。凡夫是始唯有常等有為四倒。無為四倒。凡夫未起。義如上辨。二乘之人。具起八倒。良以二乘于有為中。習倒未舍。是故猶起有為四倒。又二乘人。未得法空。未知諸法自性無常。故有常倒。未知諸法自性壞苦。故有樂倒。未知諸法虛集無我。故有我倒。不得究竟凈法體空。故有凈倒。故涅槃云。汝諸比丘。于苦法事中。妄計為樂。乃至不凈妄計為凈。斯文顯矣。二乘之人。于無為法。正起四倒。理在易知。問曰。二乘于自涅槃猶不起倒說無常等。何故宣說如來涅槃為無常等起顛倒乎。釋言。有以。小乘法中。唯說數滅以為涅槃。故于涅槃不說無常不凈苦等。但說無我。于佛所得數滅涅槃。亦同此見。但二乘人。見己身智苦無常等。謂佛同然。故起四倒。三隨義具論。凡夫二乘。并起八倒。凡夫于彼有為法中。起四顛倒理在易知。何因起彼無為四倒。凡夫之人。亦聞如來同世有為苦無常等。故于無為起四顛倒。故涅槃中。宣說凡夫八倒邪曲。二乘具起。義如上辨。就人如是。
第四明其倒起所因。此之八倒。因何而生。緣何而起。因何生者。八倒因于三倒而生。如涅槃說。因三起八。后門之中。別當廣論。問曰。已知因三起八。直就八中得相起不。釋言。亦得。有為倒中我凈是本。依之集起常樂二倒。依我起常。由凈計樂。故地經言。我凈二倒名為惡心。非專念行。常樂二倒名為惡意。是專念行。根本集起。是其心義。因緣現起。是其意義。我凈是本。能集常樂。故名為心。久習性成。非作心起。名非專念。常樂是末。因緣現起故名為意。作意而發名專念行。皆是違理。故通名惡。無為四倒。翻對有為本末可知。無我不凈。還是根本。余二是末。由計無我。便謂無常。以計不凈。便謂實苦。所因如是。所緣云何。八倒皆緣圣教而生。教別今古。所生亦異。有為四倒。緣昔教生。無為四倒。依今教起。云何有為緣昔教生。如涅槃說。過去諸佛。宣說涅槃常樂我凈。彼佛滅后。諸外道等。抄掠佛經。安置已曲。便得聞有常樂我凈四種名字。雖聞其名。不達其義。便于己身妄想建立。說有常等。又涅槃云。如來過去為菩薩時。隨化現世。為諸眾生。宣說佛性常樂我凈。菩薩后時。遷化他土。眾生本昔。曾從菩薩。聞有常樂我凈名字。不解其義。便說己身常樂我凈。因是眾生迭相承習。乃至今日。猶說己身常樂我凈。如人夢中讇語刀刀。故經說言。一切凡夫所說我者。皆是佛說。若離佛說。世間無有我之名字。常樂亦然。云何無為。依今教起。如經中說。如來為化諸眾生故。亦同有為。欲令眾生知有為過故。說己身無常苦等。令物同知。眾生聞已便謂如來實同有為無常苦等。無為四倒。因茲而起。倒起所因。略之云爾。
第五門中。約對三倒。辨其同異。先明三倒。后辨同異。言三倒者。謂心想見。釋此三義。諸宗不同。乃有四別。一依毗婆阇婆提說。心心數法。體雖同時。用別前后。故分三種。彼說云何。先想次心后起見倒。初起微想。謂有常等。名為想倒。次重起心。緣前所想取為定有。名為心倒。后見成就。于所取中。執見分明。說為見倒。如大智論隨喜品中。亦同此說。故彼文言。先起想倒。次心后見。然彼文中。宣說小乘所斷三倒。不說大乘。大乘所斷。不同此說。二依達摩多羅所說。直就同時心心數法。義分三倒。心是心王。想是想數。見是慧數。此三之中。見是倒體。心想非倒。與見相應。為見所亂。通名為倒。見能濁亂一切心法。何故唯言亂心亂想。心是其主。故偏說心。想能取相。助見中強。故偏說想。又雜心云。心之與想。世人多說。故偏說之。三準成實。約就四心。以為三種。彼宗之中。識想受行四心前后。就此四中。說前三心。以為三倒。識為心倒。想為想倒。受為見倒。良以受心覺境分明。故說為見。此心想見體非是倒。能生行中四顛倒見。以因從果。通名為倒。又此三中。皆有取性。故名顛倒。問曰。此宗六識之中。皆有四心。何識三心說為三倒。唯依前義。唯在意識。所成四倒。唯在意。故若依后義。一切皆是。四依大乘。就七識心。義分三倒。七識妄心。性是乖理。顛倒之法。名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起。如依夢心便有一切夢境界。生于此心境。妄取分別。說為想倒。于所取法。違立定實。執見分明。說為見倒。故華嚴經十藏品中。先說心倒。次想后見。又于諸法。初起微想。計之為有。名為想倒。重起心緣。名為心倒。執見分明。名為見倒。又復說就前見倒之中。隨義分別。亦得說三。于諸法中。建立法體。名為心倒。此倒猶是自性妄想。次于所取自性法中。取差別想。謂此是色此非色等。名為想倒。此倒猶是差別妄想。后于自性差別法中。取其和合業用之相。名為見倒。猶是攝受積聚妄想。三倒如是。次辨同異。先對有為四倒之心。辨其同異。依如毗婆阇婆提說。有為四倒。即是三倒。想中具四。心見亦然。唯有始終。增微為異。如是說者。立十二倒。若依達摩多羅所說。有為四倒。即是見倒。心想非倒。與倒相應。相從名倒。依如成實。四倒三倒一向差別。三倒是因。在前三心。四倒是果。在于行中。大乘法中。四倒三倒亦一向別。三倒是因。四倒是果。三倒是其迷理之倒。故說為因。四倒是其迷法相倒。故名為果。有為如是。次辨無為。若依毗婆阇婆提于說。無為三倒。與心想見三倒體一。想中具三。心見亦然。若依達摩多羅所說。無為法中無常無樂不凈三倒。體是見倒。非心非想。依如成實。心想見等三倒是因。在前三心。無為法中三倒是果。在于行心。大乘法中。無為四倒與心想見。一向差別。心想見等。是迷理倒。無為四倒。迷法相倒。是故不同。問曰。向說。大乘法中心想見等是迷理倒。說之為因。八倒是其迷法相倒。說之為果。相狀如何。先以三倒迷于如理。取立生死涅槃法相。立相迷如。說為三倒。于彼所立生死法中。不如實知。妄計常等。有為四倒。因茲而生。復于所立涅槃法中。不如實知。橫計無常苦無我等。無為四倒。因茲而起。是故三倒親迷于理。說之為因。八倒迷于染凈法相。名之為果。三倒八倒同異如是。
第六約對二種著我共相收攝。何者二我。一眾生著我。于彼諸陰集用之中。謬計我人。二法著我。于陰法中。妄取定性。二我如是。今以此二約倒分別。先對有為四倒。以論。依名以定。二種著我。是四倒中我倒所攝。隨義通論。二種我中。各具四倒。若于五陰集用之中。建立我人。是眾生我。即計此我為常樂凈。此常樂等。雖非我見。相從判屬眾生著我。故龍樹言。若計神常。是眾生我。樂凈亦然。若于陰法建立定性。是法著我。即取此我為常樂凈。此常樂等。雖非我見。相從判屬法著我中。故龍樹言。若計法常。是法著我。樂凈亦然。問曰。如是法著我者。與彼三倒所取何別。通釋三倒亦是法我。于中別分。三倒之心。迷性立相。此法著我。迷相立性。相狀如何。情相諸法。以無為性。三倒之心。迷此無性。立因緣相。我倒之中法著我者。迷向所立因緣之相。立為定性。有斯別耳。有為粗爾。次辨無為。無為倒者。迷覆真法。橫計無我無常樂凈。此是邪見。非二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