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5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536字
  • 2015-11-10 17:21:22

次辨乘體。于中略以五門分別。一乘法分別。乘有二種。一者乘法。二者乘行。法有三種。一者教法。所謂三藏十二部經。二者理法。所謂佛性。于中分別二諦一實緣起法界是其理也。三者行法。六度等儀。言乘行者要唯三種。一聞。二思。三是行修。依教生聞。依理成思。依于行法集起行修。問曰。經說聞思修證。今此行中何不說證。攝入修故。二行斷分別。行德雖眾無出三種。一智。二福。三者是報。波若是智。五度是福。又復波若一向是智。施戒及忍一向是福。精進與禪亦福亦智。壽等八種是其報也。此三種中依智起福。依福起報。故地持言。若報報因及與報果皆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三至果轉名波若解脫法身。智為波若。福為解脫。報為法身。行德如是。言斷德者。要唯三種。一煩惱斷。五住結亡。此前智慧所斷滅也。二者業斷。分段變易二種因亡。此前福德所遠離也。三者苦斷。分段變易二種報盡。此前凈報所出離也。此三種中斷煩惱故諸業不生。業不生故苦報不起。苦不起故得大涅槃。以斯行斷為一乘體。三自利利他二行分別。自行有二。一厭有為起離過行。二求佛智起集善行。利他亦二。一大悲方便。拔令出苦。二大慈方便。化令得樂。以斯兩行為一乘體。自行之乘至果便住。化他行乘畢竟無盡。所化眾生不可盡故。四證教分別。無始法性顯成今德。名為證行。依教修起方便行德。名為教行。此之兩行該始及終。五因果分別。因雖眾多無出滅道。果雖無量不出菩提涅槃之德。問曰。因行運人至果可名為乘。果德窮滿更無進趣。云何名乘。釋有三義。一乘因至果。果仍因名故說為乘。二者至果。雖無去處非是果德不能運去。如劫盡火更無所燒非火不能。此亦如是。以其能運故說為乘。三至果中自行雖竟化他未息。乘大涅槃周旋齊度一切眾生。故得名乘。乘體隨別難以具論。略舉斯五行無不攝。一乘如是。

二種莊嚴義四門分別(釋名一 就位分別二 辨體三 就人分別四)

二種莊嚴者。一福德莊嚴。亦名功德。二智慧莊嚴。言福德者。善能資潤福利行人。故名為福。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功德者。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此福與智經中或復名為莊嚴。或復說之為菩提具。或名助道。或稱律儀。言莊嚴者。如涅槃說。分別有四。一能嚴人。二能嚴心。第三嚴果。第四諸行共相莊嚴。故曰莊嚴。能為佛因亦名菩提具。資順菩提名助道法。言律儀者。如地持說。內調名律。行合真則。故曰律儀。亦可調法名之為律。行合戒律。故曰律儀。能嚴行人。故曰莊嚴。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于中別以三門分別。一就行分別。二體德分別。三體用分別。言就行者。行謂六度。攝此六種以為福智。相狀如何。經論不同。乃有四別。一依優婆塞經。施戒精進以為福分。忍禪波若以為智分。何故如是。施之與戒隨事修行資助行人。福利義顯故說為福。不能照見。故不名智。精進雖能遍策諸行而彼精進性是發動。隨事修行精進相顯。故從戒施攝之為福。余三種中。波若正是照見之性。故說為智。即彼波若安法名忍。忍體是慧。故攝智中。如五忍等。然就忍中義別有三。一他不饒益忍。加損能受。二安苦忍。逢苦堪耐。三法思惟忍。于法能安。此三種中前二非慧。后一是慧。彼經偏說法思惟忍為忍度。故攝入智中。即彼波若住緣名定。定體是慧。故攝智中。然就定中義別有二。一者事定系意住緣。二者理定慧心不動。彼經偏說理定為禪。是故禪度攝入智中。二依相續解脫及地持論。施戒及忍同為福分。波若智分。精進與禪亦福亦智。施戒及忍但能資潤。故說為福。體非慧性。不能照見。故不名智。波若慧性。故說為智。簡別前門。故不名福。精進與禪那體性是福。從其所生故。分二種福之與智。故地持說。依精進故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其福分。起聞思修是其智分。依禪修習四無量等是其福分。修陰界入巧便觀等是其智分。問曰。向說。依精進故修行施戒四無量等以為福分。何故依禪唯修無量以為福分。釋言。精進遍策諸行。是故通起施戒等善以為福分。施戒散善不依禪生。是故唯起四無量等以為福分。又問。精進起聞思修通為智分。何故依禪唯起修慧巧便之觀以為智分。正以精進遍策諸行。是故通起聞思修等以為智分。聞思二慧乃是禪因非是禪果。是故依禪唯起修慧以為智分。三依大品等經。前之五度是其福分。體非慧性照明法故。故彼經中說之為盲。波若是智體。是慧性照明法故。是故論中說之為眼。四依涅槃經。前之五度及事中波若同為福分。以其不能見實義故。照理波若說之為智。見實義故。故彼經言。福莊嚴者從檀波羅蜜乃至波若非般若波羅蜜。慧莊嚴者是波羅蜜。何者波若。非波若波羅蜜。何者波若是波羅蜜。彼說六度。各有二種。一者布施乃至波若非波羅蜜。二者布施乃至波若是波羅蜜。隨事修行不到實義。非是自性清凈度故非波羅蜜。合理成者是其自性清凈度故是波羅蜜。于中前五體非慧性一向為福。就波若中分取波若非波羅蜜助成前五亦判為福。分取波若是波羅蜜為智慧也。上來第一就行分別。次就體德以分福智。真心為體。從緣修生諸行為德。心體本凈從緣說染。后息妄染真心始凈。真心始凈內照法界。說之為智。從緣修生方便行德。資順義強。通說為福。體德如是。行體雖眾無出證教。無始法性顯成今德。是證行也。方便修生是教行也。教行修起資順義強。通說為福。證行體明照窮法界。說之為智。體德如是。次就體用開分二種。體謂證如涅槃之行。用謂隨緣世間之行。用隨世間同世福善。說之為福。體則合如照第一義。說之為智。隨世行中非無有智。隱而不彰。合如行中非無有福。隱而不說。故涅槃云。福莊嚴者。有為有漏以有果報有礙非常。是凡夫法。慧莊嚴者。無為無漏無有果報。無礙常住。是賢圣法。是凡法者。諸佛菩薩常在世間同凡行也。以同凡故有為有漏有礙非常。是圣法者。諸佛菩薩舍離世間合如行也。以合如故無為無漏無礙常住。此二即是地經之中常與無常二種愛果。福德是彼無常愛果。智是常果。然此二種性不相離。故經中說。無常共常常共無常。二種莊嚴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位別有二。一世間出世間相對分別。地前世間。地上出世。然福與智義有通別。通而論之并通世間及與出世。所言別者如法鼓經說。地前之行名為福德。地上所行說為智慧。良以地前在相修行隨事猶潤故說為福。于深法性未能證見。故不名智。初地已上于深法性證見分明。故名為智。簡別前門故不名福。二約眼見聞見分別。如涅槃說。初至九地聞見佛性未能眼見。因名為福。十地若佛同能眼見說之為智。位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約就此人以辨福智。略有二門。一對理分別。凡夫所行隨事資潤。說之為福。未能見理故不名智。三乘所行見理而成。故通名智。簡別前門故不名福。二對實分別。實謂不空如來藏性。凡夫二乘于實未見。一切所行通名為福。諸佛菩薩見實性故。一切所行通名為智。凡夫二乘非無智慧。隱而不彰。諸佛菩薩非無福德。隱而不說。二種莊嚴略辨如是。

二種種性義三門分別(行位相對定其先后一 就分別二 就行分別三)

第一門中。約就行位辨定先后。二種性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此二種性若據位分習種在前性種在后。若就行論性習同時。以同時故前后不定。依體起用先明性種后明習種。尋用取體先明習種后明性種。與彼證道教道相似。就位以論教道在前證道在后。世間之行為教道故。所以在前。地上之行為證道故。所以在后。據行論之證教同時。以同時故先后不定。依體取用。先證后教。尋用取體先教后證。先后如是。

第二門中。就位分別。為辨種性通對解行十地以論。于中義別有其四門。一釋其名。二約解以分。三就行顯別。四通解行以彰其異。名字如何。言種性者亦名十住。若言十住當分為名。解觀成就不退名住。若言習種對后立稱。依前觀解習后性種所成行德。修而未成。說之為習。望后佛果能生曰種。第二性種亦名十行。若言十行當分以名備具法界一切行性。故名為行。言性種者對前望后以立其名。前習種中所修行德至此位中成就不壞。故名為性。望后佛果能生曰種。解行之位名有四別。一名解行。二名發心。三名回向。四名道種。言解行者。對出世道以立名也。于出世道解而行。故名為解行。言發心者。對果以名。于大菩提起意趣求故名發心。亦可發求出世之心故名發心。言回向者。亦是對果以立其名。回己善法趣向菩提。故名回向。言道種者。當分望后以立其名。當分中之如觀道立故名為道。望后佛果能生曰種。十地之位亦有四名。一名十地。二名行方便。三名菩提分。四名圣種。言十地者。當分以名。行德成就住處名地。亦可望后能生名地。行方便者。當分以名。善起諸度名行方便。菩提分者。當分為名。出世之道名曰菩提。道行差別名菩提分。亦可此言對果以名。佛果之道名曰菩提。地上所行與彼為因名菩提分。言圣種者。當分望后以立其名。當分之中會正名圣。望后能生故說為種。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河南省| 辽阳县| 万山特区| 东源县| 通城县| 辽中县| 嘉峪关市| 丹阳市| 宿迁市| 宜兰县| 云南省| 长子县| 贵定县| 莒南县| 泰顺县| 镇巴县| 双辽市| 谢通门县| 新郑市| 岳池县| 东乌| 沂南县| 石狮市| 鹰潭市| 德钦县| 浮山县| 肥东县| 泸西县| 内乡县| 宁强县| 景泰县| 平和县| 简阳市| 文山县| 周至县| 安远县| 丹东市| 乐昌市| 名山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