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6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274字
  • 2015-11-10 17:21:22

次第二門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為一依。或分為二。一凡二圣。地前名凡。地上名圣。或分為三。就此三中或開前合后。種性為一。解行為二。地上為三。或開后合前。地前為一。初地見道以為第二。二地已上修道為三。又復地上功用無功用亦得分二。或離為四。就此四中或開前合后。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為三。地上為四。或開后合前。地前為一。見道為二。修道為三。無功為四。又如向說。地前為一。須陀斯陀以為第二。那含第三。羅漢第四。此亦開后以合前也。或前后俱開。種性為一。解行為二。出世間中見道為三。修道為四。又出世中功用為三。無功為四。亦是俱開。或分為五。就此五中或合前開后。如五忍說。地前為一。初二三地信忍為二。四五六地順忍為三。七八九地無生為四。十地寂忍以為第五。或前后俱開。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為三。初地見道以為第四。二地已上修道為五。又復地前種性為一。解行為二。見道為三。修道為四。無功為五。此五亦是前后俱開。或分為六。如地持說。種性為一。解行為二。凈心為三。二地已上乃至七地行跡為四。八地九地決定為五。十地畢竟以為第六。如涅槃中言為六住。謂諸菩薩者謂此六也。或分為七。如地持說。于前六中開決定地。以之為二即為七地。彼論八地名決定地。九地名為決定行地。或分為八。就前七中習種性種各別為一。即是八也。或分為九。地前為一。出世間中四五六地合為正見。余各為一。通為九也。或分為十。就前九中種性解行分為二種。即是十也。或分十一。地前為一。十地為十。或分十二。地前種性解行為二。十地為十。或分十三。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為三。十地為十。或分四十。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及與十地。若分等覺有四十一。廣則無量。此等開合各且是一宜。今據一門且分為四。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辨明四依侍佛多少。如涅槃說。第一依人于五恒河沙佛所發心。能持禁戒善解文義。能為他說。于惡世中不謗正法。故堪為依。第二依人于六恒河沙佛所發心。具修眾善能持正法善為他說。于惡世中不謗正法。第三依人于七恒河沙佛所發心。德行純熟能建正法廣為他說。能于十方周旋往返濟度眾生。于惡世中不謗正法。第四依人于八恒河沙佛所發心。斷諸煩惱舍于重擔逮得己利所作已辦。欲成佛道即能現成。隨人所樂悉能現化。得自在智廣為他說(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辨明四依得義多少。如涅槃說。一切諸義統而攝之為十六分。如說一慈為十六分。如是等也。此十六中第一依人得八分義。第二依余八分中復得人四分。通前十二。第三依人余四分中復得兩分。通前十四。第四依人具得十六。據實論之第四依人余二分中但得一分。通前十五。諸佛方得十六分義。以第四依位鄰佛境高美同佛故。說具得十六分也。又第四依于佛所得第十六分雖未窮證觀解相應。故說具得。問曰。四依初劣后勝。何故得義初多后少。釋言。粗義浮淺易知。故初得多。細義難精。故后得少。又復粗義隨詮相別少為多分。細義說實階降相微多為少分。分數雖少其義實廣。問曰。若言粗義易知初處得多。細義難精后得少者。何故經言初地菩薩得百三昧二地得千。乃至十地得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三昧佛土廣數三昧。釋言。辨義泛有兩門。一就攝義從詮門中明得多少。二就舍詮實門中明得多少。從詮門中細分有四。一約一詮始終別論。初得多義。后時得少。從詮之義具顯文中。初得聞持成就之時依文具解。故初持得多。后設重思。委審而已無多異見。故后得少。故涅槃中初依菩薩得八分義。第二依人更得四分。乃至第四但得兩分。二約一詮以終攝始。初時得少后時得多。故涅槃中初依但得八分之義。乃至第四得十六分。三約多詮始終別論。初得少義。聞教少故。終得多義。聞教多故。故第十地能受諸佛云雨說法依其所聞亦知多義。四約多詮以終攝始。初時得少后時得多義在可知。就其舍詮證實門中細分有二。一始終別論。初時得少。對教心多見理昧故。終時得多。以能舍詮見理明故。二以終攝始。初少后多義在可知。地經所說是其舍詮證實之義。故后得多。不同在斯(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辨明四依所化差別。三乘之人是其所化。聲聞人中所化有二。一化令入小。除阿羅漢余皆化之。彼阿羅漢得果滿足不假化故。二化令入大。一切皆化。乃至羅漢亦憑四依入大乘故。緣覺人中所化亦二。一化入中乘。除緣覺果余皆化之。二化令入大。一切皆化。大乘人中所化有六。如涅槃說。一初發心在外凡地最初發意。第二已于熙連河沙佛所發心聞法初不謗。第三已于一恒河沙佛所發心。聞法愛樂不謗同前。第四已于二恒河沙佛所發心。聞法受持余德如上。第五已于三恒河沙佛所發心。隨所聞法能為他說。余德如前。第六已于四恒河沙佛所發心。能解深義十六分中已得一分。余德如上。六中初一鄰入善趣。后五在于善趣位中。四依如是。

法四依義五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次第三 對四無礙共相收攝四 約對人依辨明可依不可依義五)

第一釋名。法為行托名之為依。依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依法不依人。二法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言依法者法有兩義。一軌則名法。二自體名法。故論釋言。法名自體。憑法起行故名為依。不依人者宰用名人。不依有二。一自未見法不依邪偽乖法之人名不依人。非謂不依正見之人。二自已見法一切不依言。依義者義有四種。一所以名義。二義用名義。三義利名義。四德義名義。依同前釋。不依語者詮談曰語。不依有二。一求義之始不依顛倒乖義之語。非謂不依如法之言。二得義舍詮一切不依。依了經者顯法之詮名了義經。憑之趣實故名為依。不依不了經者。彰邪之言名不了義。棄而不從故曰不依。言依智者。解法決了名之為智。憑之取法故名為依。不依識者。闇心分別名之為識。舍而不從故曰不依。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依法不同差別有五。一教法名法。二者世諦自體名法。三者真諦自體名法。故涅槃言。法謂法性常恒不變。四因行自體名之為法。又復因中起行之軌亦名為法。所謂三十七道品等。五果德自體名之為法。故涅槃言。法者所謂大般涅槃。依義不同亦有五種。一對教法二諦名義。二諦并是教下所以故名為義。二對世諦法真諦名義。真諦是彼世法所以故名為義。三對真諦法世諦名義。世諦是彼真家義用故名為義。又復世諦顯真諦所以亦名為義。故地經中知世無常顯無我法名義無礙。四因行利人名之為義。故地持中名彼善法為義饒益。五果德名義。故地持中名得菩提以為得義。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者。分別有二。一就大小相對分別。或小乘名了大乘不了。小乘粗顯故名為了。大乘秘密故名不了。或大乘名了小乘不了。大乘顯實名之為了。小乘覆實名為不了。二約愚智相對分別。正智取法大小皆了。隨法淺深當分了故。愚心取法大小所說一切不了。淺深相望互相違故。此之一門如地持說。故彼論云。于如來說除信清凈于此法律不可破壞名了義經。于如來說作不決定法律可壞名為不了。所言依智不依識者。分別有四。一解惑分別。聞思修等三慧解心名之為智。惑心分別說以為識。二就解心明昧分別。三慧之中修慧深明名之為智。聞思闇昧說以為識。此之一門如地持說。故彼論言。用修慧智不以聞思識諸法義。名為依智不依識也。三大小分別。大乘三慧知法實相悉名為智。小乘三慧不見法實齊名為識。此之一門如涅槃說。故彼經云。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智慧所應依止。聲聞不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四真妄分別。就大乘中真證名智。見實義故。妄修三慧悉名為識。此之一門如地論說。故彼論中宣說。地實唯智境界。聞思修報生識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第三門中辨其次第。經論不同凡有五種。一觀入次第。如成實說。第一依法第二依于了義之經。第三依義。第四依智。此等據其聞思修等以辨觀入。四中初二是其教法依成聞慧。但就聞中初先簡去人以取其法。后就法中簡去不了取其了義。始終雖思同成聞慧。第三依義。是其理法依成思慧。依聞起思。故次明之。第四依智。是其行法依成修慧。上人智慧為下仿習。說為行法。依思起修。故后說之。第二依體起用次第。如涅槃說。第一依法。謂大涅槃。涅槃果體是故先明。第二依義。所謂法身解脫般若。此是果德。依體有德故。次辨之。第三依智。所謂如來一切種智。此是果用。依德起用。是故次說。第四依于了義之經。謂佛所說大乘經典依智起說。是故后論。第三據果尋因次第。如涅槃說。第一依義。所謂法身解脫般若。第二依法。所謂法性常恒不變。第三依智。所謂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凈之物。第四依于了義之經。所謂一切大乘經典。就此四中前二是果。后二是因。就前果中義是果體是故先明。果依法成故次明法。就后因中智是因體。是故先明。因依法成故次明其了義之經。又義是果果是所求。是故先明。果依理成故次明法。此二一對。向前果德由因而起故次明智。向前理法藉教而顯故后明其了義之經。第四據深尋淺次第。如維摩說。第一依義。義是理法。第二依智。智是理行。第三依于了義之經。經是顯前理法之詮。第四依法。法是成前智行之軌。理是所詮故先明義。依義成慧故次明智。所求之義由詮故顯。故次第三明了義經。所成之智依法而起。故次第四明其依法。第五攝法起修次第。如地持說第一依義。義者是理。第二依法。法者是教。第三依于了義之經。正解取法名為了義。第四依智修慧達義名之為智。四中前二攝法次第。后之兩種起修次第。就攝法中義能成行。正是所求故先明義。義由教顯故次明法。后起修中隨義相別分初了義經依前教法起聞思解。解法無違名之為了。故論釋言。深信佛說名了義經。后依智者依前理義起修慧行。故論釋言。用修慧者智名為依智。通而論之了義經者依前法義起聞思解。言依智者依前法義起修慧行。次第如是(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對四無礙共相收攝。隨相分之初依法者是法無礙。第二依義是無礙。第三依于了義經者是辭無礙。第四依智善達物心起說自在為樂說無礙。以實論之初依法者。是法無礙方便之道。第二依義是義無礙方便之道。第三依于了義經者。是辭無礙樂說無礙方便之道。第四依智是其四種無礙正體。故地持中第四依智名為修慧。就修慧中開四無礙。于法章句修慧不謬名法無礙。于諸法相修慧不謬名義無礙。于法名字修慧不謬名辭名無礙。隨順世俗種種名字修慧不謬名樂說無礙(此四門竟)。

第五門中約對人依辨明可依不可依義。人依有四。如上所說人法相從二俱可依。人即法故。依法之者亦必依人。故涅槃云。如上四人應當依止。法即人故。依人之者亦必依法。人法別分互有可依不可依義。有肉眼者人為可依。法不可依。人能教誨樂道善惡故人可依。法相難辨。故法叵依。故涅槃云。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人四依。終不為于有慧眼者。有慧眼者法為可依。人不可依。以有慧眼正見法故。法親成行故。法可依。人是疏遠不親成行。故人叵依。法四依義辨之略爾。

四圣種義兩門分別(辨相一 就人分別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定西市| 老河口市| 灵璧县| 十堰市| 安宁市| 思南县| 张家川| 宁强县| 北京市| 会东县| 垫江县| 惠安县| 宁化县| 福州市| 桃源县| 安溪县| 喀喇| 四川省| 黑龙江省| 阳曲县| 赤峰市| 若尔盖县| 松阳县| 油尖旺区| 墨竹工卡县| 巴林右旗| 平泉县| 沂水县| 谢通门县| 汽车| 武隆县| 白河县| 肇源县| 罗甸县| 长沙县| 鄄城县| 蛟河市| 娄底市| 孝昌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