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門中。生法二空。相對辨異。各有四門。一辨惑情。二對情彰理。三顯法實(shí)。四對實(shí)彰用。先就生空四門分別。言惑情者。計我心也。計我之心。開合不定。或總為一。謂五見中。我見心也。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總別分二。總就眾生計有我人。名為總計。別計諸陰以為我人。名為別計。二即離分二。就陰計我。名之為即。計有常我遍一切處。名之為離。又就向前即陰計中。復(fù)有即離。指色為我。名之為即。余為我所。名之為離。如是一切。或分為四。一者即陰。如優(yōu)樓佉所計我也。指陰為我。陰滅我亡。二者離陰。如僧佉人所計我也。離陰有我。陰滅我存。若說離陰計我者。何故經(jīng)言眾生計我終不離陰。彼傍陰。故說不離。然不指陰以為我。故說為離也。三亦即亦離。如先尼計常我離陰。猶如虛空遍一切處。陰滅我存。作我即陰。陰滅我亡。四不即不離。如彼犢子道人所計。五陰和合更有我生。就陰辨我。故云不離。而我非陰。故曰不即。然今世人。建立有體假名之我。大況似此。彼亦取其佛經(jīng)之言。故為此計。如經(jīng)中說。眾生佛性。不即六法。不異六法。言六法者。所謂五陰及與我也。彼依此言故說有我。然佛法中。所說我者。諸陰和合。假名集用。故名為我。彼立定實(shí)。所以是患。或隨陰別說之。為五人計不同。或有宣說色陰為我。或受或想或行或識。或說十六。如大品說。一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yǎng)育.七眾數(shù).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義如后十六我中具廣分別。又隨陰別所立不同分為二十。如一色中。人計不同。差別有四。有人計云。即色是我。此是一也。或有計云。色非是我。色是我所。此是二也。說何為我。而云色者是其我所。彼乃指其受等四陰。以之為我。未須分別我所起處。分別起處。在后六十五種我中。今此且可總相言耳。或有計云。色者是其我之窟宅。我居其中。此是三也。或有計云。我者是其色之窟宅。色住其中。此是四也。四中初一。是其我見。余三是其我所見也。如色既然。受想行識。類亦齊爾。五陰各四。四五便有二十種計。此二十中。五是我見。十五是其我所見也。若具分別所起處者。便有六十五種計我。如一色中有其十三。即色是我。以之為一。色是我所。離分為四。有人計彼受陰為我。色陰是彼受我所有。如人有物。如是差別。乃至有人計識為我。說色以為識我所有。如是說色與彼受想行識之我以為所。故便分四種。通前為五。或有說色。與彼受想行識之我以為窟宅。復(fù)分為四。通前為九。或有宣說受想行識四陰之我為色窟宅。復(fù)分為四。通前十三。此十三中。初一我見。后之十二是我所見。如色十三。乃至行識類亦同然。五陰之上。各有十三。通合有其六十五種。六十五中。五是我見。即陰而計。六十我所。異陰計也。綺互相望。以為異陰。非全陰外。多人別計有六十五。非是一人。惑情如是(此一門竟)。
次對惑情。以辨道理。圣慧觀察。知但是陰無別我人。故地持云。聲聞緣覺。見陰離陰。我不可見。諸行緣起。生滅和合陰與離陰。無我人性。即是理也(此二門竟)。
次辨其實(shí)。見陰生滅。即是實(shí)也。故維摩言。既除我相。當(dāng)起法相。應(yīng)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生滅是其法之實(shí)相。故云實(shí)也(此三門竟)。
所言用者。依前五陰假名集用。便有人天男女等別。此之假用有而非患。是故圣人。常隨世俗。說有我人眾生壽命。上來四門。辨其生空。次明法空。于中四門。先辨其情。于前生空分齊之中。所立法實(shí)及以假用。執(zhí)相取。望彼法空。悉名惑情。以此同是法著我故(此一門竟)。
次辨其理。菩薩正觀知前所取畢竟無法。不但無性。相亦不有。無法即是遣情之理(此二門竟)。
次辨其實(shí)。既空情情相。妄想心息。便見真實(shí)如來藏性自體法界秘密法門。是其實(shí)也(此三門竟)。
次辨其用。依前真實(shí)如來藏體。緣起集成生死涅槃。是其用也。如經(jīng)中說。十二因緣。皆一心作。又云。三界一心作。復(fù)言。法身輪轉(zhuǎn)五道。名曰眾生。此是真實(shí)起生死也。又如經(jīng)中。如來藏性。顯成法身。如是等義。起涅槃也。無我體相。粗況如是。
第三門中。約宗分異。于中有二。一定其宗別。二約宗辨異。言宗別者。宗別有四。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顯實(shí)宗。此四如前二諦章中具廣分別(此一門竟)。
次約宗辨異。初宗之中。但明生空。不說法空。雖說生空。但說陰上無彼凡夫橫計我人。目之為空。未說眾生因緣虛假無性之空。第二宗中。具明二空。五陰及生。攬別成總。是因和合。因和合中。空無定性名眾生空。不同前宗陰上無人名眾生空。苦空無常等。集成諸法。名法和合。法和合中。空無定性。是其法空。問曰。五陰因和無性。云何得名眾生空乎。釋言。五陰是我所法。從內(nèi)作名。故曰生空。又復(fù)一切總因別起。通名眾生。彼生無性。故名生空。第三宗中。亦具二空異于前宗。言生空者。前宗直就因和合中虛假無性。名眾生空。不空假生。今此宗中。假生亦無。故名生空。如似空中無事見人。當(dāng)知。彼人無人為人。人即非人。不待以陰離分破壞方為無人。如是一切。故維摩云。菩薩觀生。如第五大第六陰等。言法空者。前宗之中。但說諸法苦無常等和合無性。故名法空。不說空無假名諸法。此宗所說。假法亦空故云法空。如空中華。無華為華。華即非華。不待以彼苦無常等離分破壞方為無。諸法如是。故維摩云。如燋谷互須陀見等。不但無性。相亦非有。第四宗中。亦具二空。與前復(fù)異。于中且以兩門分別。一依持門。二緣起門。若論依持。妄想法空。名眾生空。所依真寂。名為法空。良以妄想眾生所起。故妄想空名眾生空。所依真實(shí)。是法自體。法體寂。故名為法空。若就真實(shí)緣起門。說真如體寂。名為法空。緣用寂滅。名眾生空。真體寂者。真實(shí)法界。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集成無別自性。故曰體寂。如說諸法以之為常。隨義分別。諸法之外。無別常體。我樂凈等一切諸門類。亦同爾。無有一法別守自性。是故諸法一切皆寂。此法體寂名法空也。緣用寂者。彼如來藏緣起。集成生死涅槃一切諸法。用相寂滅。名眾生空。良以作用緣集在人。是故用寂名眾生空。宗別如是。
第四門中。就人辨定。人謂聲聞緣覺菩薩。菩薩之人。具解二空。聲聞緣覺。經(jīng)論不同。毗曇地持十地論等。說聲聞人但得生空。緣覺亦爾。成實(shí)論中。說聲聞等有得二空不簡利鈍。大智論中。說利根者具解二空。如先尼等鈍根之者。單解生空。是義云何。釋言。此等各有所以。于中略以三門釋之。一明如來所說不同。二明聲聞根有利鈍所解各異。三正會其言。所說不同者。如來于彼立性宗中。唯說生空。后三宗中。具說二空。如上所辨。根利鈍者。聲聞人中。根有三品。謂下中上。此三品人。聞彼初宗立性之教。但解生空。以此教中未曾宣說法體空。故聞第二宗破性之教。鈍者但能悟解生空。中上二人。通解二空。聞第三宗。中下二人。但解生空。利人俱解。聞第四宗。三品之人。同解生空。不解法空。以彼但于眾生所起情相法中悟解空故。次會其言。阿毗曇者。據(jù)彼初宗。是故宣說一切聲聞但解生空。成實(shí)執(zhí)彼第二宗中中上之人能解二空。過分說言。一切聲聞。莫問利鈍。同解二空。成實(shí)有此過分之失。大智論中。據(jù)第三宗。說彼鈍者但解生空利解法空。此乃中下。同名鈍根。十地地持據(jù)第四宗。是故宣說聲聞之人但解生空。妄想法中而得空故。亦可從彼初宗為言。無我之義。略判如是。
如法性實(shí)際義三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大小有無三)
第一釋名。如法性實(shí)際義。出大品經(jīng)。此三乃是理之別目。故龍樹言。如法性等。實(shí)相異名。所言如者。是其同義。法相雖殊。理實(shí)同等。故名為如。言法性者。自體名法。法之體性。故云法性。言實(shí)際者。理體不虛。目之為實(shí)。實(shí)之畔齊。故稱為際。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辨其體相。于中有三。一通就二諦以別三門。二唯就真諦以別三門。三就觀入以別三門。就初門中。論釋有二。一通就諸法空有二義。以別三門。二通就諸法九義差別。以別三門。言就空有以別三者。世諦為有。真諦為空。如法性等。皆通此二。相狀如何。如論中說。如有二種。一各各相如。謂地堅相水濕相等。問曰。此等事相各異。云何名如。良以諸法皆有自相。自相齊通。彼此相似。故名為如。又就地中有多種地。同皆是堅。堅義相似。故名為如。水等亦爾。亦可所說地等諸法如其體實(shí)。不如狂人顛倒所見。故名為如。二真實(shí)相。如論自釋言。于彼相中。求實(shí)叵得。即是空義。此之空義。諸法同等。故名為如。言法性者。論釋有二。一事法性。謂地堅性水濕性等。故論說言。用無著心分別諸法。各各自性。名事法性。二實(shí)法性。諸法實(shí)相名實(shí)法性。此二法性與地持同。言實(shí)際者。論言。法性即是其實(shí)。如亦是實(shí)。據(jù)后為言。證處名際。此就空有。以別三門。次就九義。以別三門。先辨九義。然后就之以別三門。何者九義。如論中說。一各各體。謂一切法各有自體。如彼眼根四大所造凈色為體。如是一切。二各各相。相謂相狀。一切諸法。各有相狀。故名為相。三各各力。力謂力用。一切諸法。各有力用。四各各因。謂一切法各有所因。五各各緣。謂一切法各有所緣。因緣何別。蓋乃親疏以別二門。親生曰因。疏發(fā)名緣。六各各果。謂一切法各自有果。七各各性。性謂三性。一切諸法無出善惡無記三性。故名為性。此非體性。若言體前體中攝。八者諸法各有限礙。謂一切法各有分齊。如陰唯五不得為多。如是一切。又如色法。唯有十入及一少分。不得有余。如是一切。名為限礙。九開通義。謂一切法義相開通。如似色義通于十入及一少分心通六識。如是一切。九義如是。如法性等。皆通此九。所言如者。論釋有三。一者下如。謂前九義。各各差別。既言差別。云何名如。以一切法同有此九故。名為如。二者中如。謂前九義。皆是無常生滅之法。三者上如。謂前九義。皆非有非無非生非滅究竟清凈。言法性者。論自釋言。九法中性。名為法性。于中有三。謂下中上。義如前釋。所言異者。向前直取相似為如。今此明其法之體性。故云法性。言實(shí)際者。論自釋言。九中證果。名為實(shí)際。于前所說如及法性。窮證名果。一義如是。又論復(fù)言。此九法中。有相名如。空名法性。于中得果名為實(shí)際(此一門竟)。
次就真諦以別三門。于中有四。一遣生死涅槃之相。以別三門。二遣三世差別之相。以別三門。三就空理總別之義。以別三門。四就實(shí)性有無之義。以別三門。言遣生死涅槃相者。如論中說。觀察生死涅槃皆空。名之為如。問曰。經(jīng)說生死是其無常無樂無我不凈。涅槃是其常樂我凈。云何言空。論言。為破顛倒心故。宣說生死苦無常等。不欲令人著無常等。以實(shí)相中無常苦等不可得故。又為破人顛倒心故。宣說涅槃常樂我凈。不欲令人著常樂等。亦以實(shí)中常樂凈等不可得故。良以諸法皆不可得。故故名為如。言法性者。入彼如中。舍離所觀染凈法相。不見生死涅槃可得。此不可得法性自爾。故言法性。故論說言。譬如小兒見水中月謂為實(shí)有。入水求之。求之不得便生愁憂。智者謂之水中無月。法性自爾。法性如是。故云法性。言實(shí)際者。如與法性。是其理實(shí)。此之理實(shí)。圣所證處故。名為際。言遣三世差別相者。如論中說。觀三世法。不生不滅寂靜平等。名之為如。斯乃三世空同曰如。言法性者。如論中說。法名涅槃。不戲論法性名本分。如黃石中金性白石中銀性。一切法中有涅槃性。故云法性。言實(shí)際者。如向所說。法性名實(shí)。如亦是實(shí)。據(jù)后為言。入處名際。言就空理總別分者。隨詮辨空。空有差別。說之為如。故論說。空有差品名為如矣。問曰。差品云何名如。以諸法中同有空義故名為如。言法性者。廢詮論理。理是一味。一味之理。是法體性。故云法性。是以論言。總為一空名為法性。言實(shí)際者。論自釋言。如及法性。名之為實(shí)。證處名際。言就實(shí)性有無分者。如經(jīng)中說。如來藏中。具過恒沙一切佛法。不離不脫不斷不異。是諸佛法。同一體性。互相集成。無有一法別守自性。雖無一性。而無不性。無有一性。即是如義。而無不性。即是法性。言實(shí)際者。彼如法性。即是其實(shí)。證處名際(此二門竟)。
次就觀門入以別三門。于中有二。一就觀入息染分別。二就觀入舍凈分別。言息染者。如論中說。何者是如。諸法實(shí)相常住不動。以有無明諸煩惱故。轉(zhuǎn)變邪曲。后息妄染。得于實(shí)相。如本不異。故名為如。言法性者。論言。實(shí)相體雖清凈。與煩惱合名為不凈。息除煩惱得本清凈。凈是一切諸法體性。故云法性。言實(shí)際者。如與法性是其理實(shí)。菩薩知此廣大無邊微妙最勝。更不余求。安住其中。住處名際。言舍凈者。如論中說。菩薩觀察實(shí)相法中無常無樂無我無凈。舍離凡夫常樂我凈。亦舍是觀。實(shí)相如本。故名為如。論自為喻。如水性冷從火變熱。是火滅已水冷如本。故名為如。諸法如是。實(shí)相平等。如水性冷。隨觀轉(zhuǎn)變。如水變熱。觀心息滅。實(shí)相如本。如火滅已水冷如本。故名為如。準(zhǔn)驗斯文。妄想緣智決定滅盡。言法性者。實(shí)相常住不變不動。法性自爾。故云法性。言實(shí)際者。若得證時。彼如法性。即是實(shí)際。體相如是。
第三次明大小有無。大乘具有。廣如上辨。小乘亦具。云何得知。如龍樹說。雜阿含中。說十二緣是如法相法住法位。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即是如義。又復(fù)如彼雜阿含中說。舍利弗善達(dá)法性。即是宣說法性之義。言實(shí)際者。龍樹釋言。小乘法中無其說處。雖無說處理實(shí)有之。云何知有。論言。涅槃即是實(shí)際。小乘法中說涅槃故。即是宣說實(shí)際之義。但涅槃法有種種名。或名為止。或名為妙。或名為離。或名為出。或名實(shí)際。是故涅槃即是實(shí)際。問曰。雖知小乘法中具此三義。相別如何。龍樹釋言。聲聞法中。觀法生滅名之為如。滅離諸觀得法實(shí)相。名為法性。彼名涅槃為實(shí)相矣。即此法性。圣所證處。名為實(shí)際。如法性實(shí)際義。略辨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