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3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162字
  • 2015-11-10 17:21:22

次第五門。明其三佛常無常義。于中進退四門分別。一對理以論。三佛在果悉是無常。不如理法非因非果一向是常。云何三佛悉是無常。三佛悉是道諦所收。勝鬘經說。苦集及道三諦無常。故知。三佛悉名無常。其義云何。無常有二。一者有始。二者有終。若論應佛。有始有終。故曰無常。法報兩佛。雖非有終。而是有始。故名無常。果時說故。二簡本異末。法佛是常。應報無常。何故如是。法佛雖復從緣始顯。性出自古。體非緣生。故名為常。報應兩佛。本無今有。方便修生。故名無常。三簡真異應。法報是常。以不遷故。應佛無常。現同世間。有起滅故。四對生死妄法而辨。三以俱是常。生死妄法。悟要則舍。一向無常。三佛真法證實以成。一向是常。問曰。法報是常可爾。應佛生滅云何名常。釋言。據凡以取其應。有始生應。有終滅應。得言無常。就佛辨應。化德常然。無時不為。故得名常。現生之用。無時不生。現老之用。無時不老。如是一切。是故三佛悉得名常。常無常義。進退如是。不得偏定。

次第六門。明其佛說不說義。分別有三。一隨相以論。應佛有說。法報無說。應佛隨化吐宣言教。故得有說。真德離言。是故法報二佛不說。二推化歸本。法報有說。非說。諸佛如來一切言說。皆從三昧法門力起。是法佛說。皆從法螺圓音而起。是報是報佛說。常寂之聲。恒有恒無圓通無礙。是法螺音。應佛乃是。眾生所見。非佛如來起說之本。故不名說。故彼金剛般若論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三通相而辨。三俱說法。此義如彼楞伽經說。問曰。應佛說何等法。謂說三乘化教之法。于教道中。通說一切。以教為主。名說教法。報佛如來說何等法。謂說行法。彼云何說。謂諸菩薩行修成就入佛境界。諸佛報身。相現其心。名之為說。又于法螺圓音之中。隨人異聞一切種法。亦名為說。法身如來說何等法。謂說證法。彼云何說。謂諸菩薩證入佛法。諸佛法身相現其心。故名為說。又以一切三昧法力。令人異聞一切種法。亦名為說。如谷發響無有窮盡。問曰。三佛俱能說法。以何義故不悉名應。釋言。望彼諸佛如來寂滅平等無言說義。有說隨物俱得名應。但于說中。隨相分別。應佛如來。隱真隨物。故名為應。法報雖說。顯班真德。令他趣入。非隱真德曲隨于物。故不名應。說不說義。其相如是。

次第七門。明其次第。次第有二。一觀入次第。如地論說。應佛粗現。隨化易睹。先明應身。尋應有本。次明報身。尋報有本。后明法身。二本末次第。法身是本。先明法身。依法成德。次明報身。依德起用。后明應身。三佛淵深難以情測。且依詮咒粗述若此。

三智義兩門分別(辨相一 攝相二)

第一辨相。三智之義。出地持論。故彼文言。有三種智。名為菩提。名字是何。一清凈智。二一切智。三無礙智。清凈智者。是佛如來第一義智。觀第一義。斷離五住性結煩惱。離障無染名清凈智。其一切智及無礙智。是佛如來世諦智也。于世諦中。了知四種一切法相。名一切智。何等為四。謂一切時一切界一切事及一切種。是其四也。一切時者。過去未來三世時也。于此三世。窮無余。名一切智。一切界者。所謂世界及眾生界。于此二界。窮知無余。名一切智。一切事者。所謂有為及無為事。色法心法非色心法。是其有為。義如上解。虛空數滅及非數滅。是其無為。亦如上釋。于此二事。知之窮盡名一切智。一切種者。所謂因果。有為法中。有因有果。善惡是因。苦樂是果。無為法中。有因有果。圣道是因。涅槃是果。于此因果種別法中。了知窮極名一切智。余經論中。第一義智名一切智。世諦之智。名一切種。今此宣說第一義智。為清凈智。世諦之智。名一切智。名之左右皆得無傷。無礙智者。于前四種一切法中。發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同余人思量乃知。名無礙智。辨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約對余智。共相收攝。于中有四。第一約對三種般若。共相收攝。第二約對大品三智。共相收攝。第三約對涅槃三智。共相收攝。第四約四無礙慧。共相收攝。初門約對三種般若。共相攝者。三種般若。如龍樹說。一觀照般若證空實慧。通則了達二諦之智。斯皆是也。二文字般若。謂般若經。此非般若。能詮般若。能生般若。故名般若。三實相般若。謂真諦空。通則二諦法相皆是。簡情取法。故云實相。此非般若。是般若境能生般若。故名般若。前三種智。入此三種般若之中。是其第一觀照所攝。非余二種。彼非智故。次對大品三種之智。共相收攝。言三智者。一一切智。謂諸聲聞緣覺之人。了知一切陰界入等。名一切智。二道種智。謂諸菩薩了知種別化眾生道。名道種智。三薩般若智。此翻名為一切種智。諸佛如來。覺知一切二諦諸法。名薩婆若。向前三智。入此二中。薩婆若攝。非余二種。彼二在因不在果故。次約涅槃三種之智。共相收攝。言三智者。一名波若。此翻名慧。二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三者阇那。此翻名智。彼經具以兩門分別。一約人分別。其般若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同有慧數故名波若。毗婆舍那聲聞緣覺。彼觀四諦十二緣等故。就二乘說毗婆舍。其阇那者。諸佛菩薩。彼能了達一切法界故名阇那。若據此門。向前三智入此三中。阇那所攝。非余二種。波若毗婆不在佛故。二約法分別。其波若者是別相。觀了知世諦。毗婆舍那是總相。觀知第一義。其阇那者。是彼相觀。觀察一實。破離二諦有無相故。若據此門。向前三智與此三種。共相收攝。此毗婆舍及與阇那。是前三中清凈智攝。同能觀理離染障故。前一切智及無礙智。是此三中波若所攝。以能了知別相法故。次約四辨共相收攝。法義辭樂。是四辨也。義如上釋。此之四辨。在佛之者。與前三智共相收攝。在因則非。就彼果中。即名以求四無礙慧。是前三中無礙智攝。隨義細獲。四無礙智有其多種。如地經說。若就世諦明四無礙。此四無礙。是一切智無礙智攝。以其同知世諦法故。若就真諦法性之理名法無礙。則法無礙。是前三中清凈智攝。余之三種。是一切智無礙智收。若說了知第一義諦為義無礙。則義無礙。是清凈智。余之三種。是一切智無礙智攝。三智如是。

三不護義

三不護義。如經中說。如來三業。純凈離過。不須防護。名三不護。諸阿羅漢三業雖凈。常須防護方能離過。如來異彼。是故宣說三不護矣。問曰。如來何因緣故身口意業不須防護。久修凈戒性成就故。常住深定未曾出故。三業恒隨智慧行故。住大涅槃永寂滅故。是故三業不須防護。三不護義。辨之略爾。

三念處義

三念處義。如經中說。一切眾生。是佛如來生念境界。故云念處。念處不同。隨境分三。一是正眾。二是邪眾。三非正非邪。如來自知己法最勝。然于所受者不生喜心。是初念處。于不受者不生嗔心。第二念處。于彼非受及非不受中容人所。不生癡舍。常得凈心。第三念處。于邪正等。既得分三。于怨親中三種人所。亦得分三。于怨不嗔。是初念處。于親不愛。第二念處。中容人所不生癡心。第三念處。問曰。如來何因緣故得三念處。久于眾生修習平等大舍心故。深觀眾生無我人故。了知諸法性空寂故。故于三眾得平等心。三念處義。略之云爾。

四一切種凈義

四一切種凈。如地持說。佛德離垢。名之為凈。凈隨義別。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者身凈。二者境界凈。三者心凈。四者智凈。此四窮本唯身與心。初二是身。后二是心。但就身中境體不同。開分為二。心中隨其福智不同。復分為二。故合為四。言身凈者。煩惱習身永滅無余。得最上身生滅自在。故名身凈。煩惱習身永滅無余。得最上身真身凈也。生滅自在應身凈也。又得上身是身體凈。生滅自在是身用凈。境界凈者。種種現化及所言說。無礙自在名境界凈。種種現化是身境界。及所言說是口境界。又復種種現化境界是事境界。及所言說是理境界。于此境界。作用自在。緣中無障。名境界凈。言心凈者。明佛福德莊嚴凈也。一切福德。以心為主。就主以彰。故云心凈。故彼文言。煩惱悉離善根成就。名為心凈。煩惱悉離斷德凈也。善根成就行德凈也。言智凈者。明佛智慧莊嚴凈也。故彼文言。舍離一切無明穢污。一切所知無礙自在。名為智凈。舍離一切無明穢污除無明地。真諦智凈。一切所知無礙自在。斷事無知。世諦智凈。四凈如是。

二智義

其二智者。一是實智。二方便智。言實智者。泛解有二。一于諸法如實了知。名為實智。非是不知妄稱知故。故地持云。離增上慢智名為如實智。此如實智與彼慢心妄智相對。不對方便。于此門中。佛一切智悉名實智。不簡方便。二知實法名為實智。于中分別曲有五義。一對妄明實。知如來藏真實之法名為實智。知于妄想情所起法名為實智。如知苦諦名為苦智。如是一切。于此門中。實智與彼妄智相對。不對方便。二對假明實。知第一義真諦之法名為實智。知于世諦假名之法名為假智。于此門中。實智與彼假智相對。不對方便。三對相明實。知一實諦實性之法名為實智。知于一諦有無法相名為相智。知于世諦假名之法名為假智。于此門中。實智與彼相智相對。亦得說言與第一義世智相對。不對方便。四對教明實。證實法性名為實智。尋言始學名為教智。于此門中。實智與彼教智相對。不對方便。若名教智以為方便。亦得無傷。五對權明實。知于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于此門中。實智與彼方便智對。今論實智。據后言耳。方便智者。泛解有四。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進趣向果。與果為由故曰方便。此一方便與果相對。不對實智。若名果德以之為實。義亦無傷。二施造方便。如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于所修行善巧為之。故曰方便。此方便中曲有三種。一教行方便事中善巧。如地持說。十二巧便是其事也。二證行方便。觀空不著。如地經說。十方便慧是其義也。三不住方便。于世出世善巧雙游。如地論說。于世出世方便不染。善巧住故是其義也。此三皆是施造方便。此一方便與無方便愚拙相對。不對實智。三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曰方便。云何巧成。一真心中曠備法界恒沙佛法。是諸佛法。以同體故。用慧為門。余法助成。用定為門。余義助成。如是一切。以同體法巧相集成故曰方便。故地論言。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又地經中說。一切行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而為方便。此亦是其集成方便。此一方便與彼一切陰界入等事法相對。不對實智。故地論中辨六相門說言除事。事者所謂陰界入等。四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權巧施之故曰方便。于中分別曲有三種。一是身巧。謂佛獼猴鹿馬等化。二是口巧。實無三乘。隨化說之。三是意巧。謂方便慧。起前身口二種巧化。如法花經。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如是等也。今說意巧為方便智。此方便智。得與向前實智相對。二智如是。

四智義三門分別(約境辨定一 體相分別二 約對盡智無生智分別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寿阳县| 红河县| 富川| 五峰| 永寿县| 广河县| 山阳县| 当雄县| 潼南县| 依兰县| 宁强县| 修武县| 亚东县| 微山县| 富川| 昌图县| 咸阳市| 化州市| 三河市| 镇远县| 松原市| 南阳市| 镇平县| 新和县| 昆明市| 烟台市| 吉木萨尔县| 金昌市| 通渭县| 华宁县| 师宗县| 日土县| 梧州市| 乐业县| 滦平县| 达拉特旗| 赣榆县| 昌邑市| 丰顺县| 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