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790字
  • 2015-11-10 17:21:22

義法聚中此卷有七門(三解脫門義亦名三空義 三有為義 三無為義 四空義 四優檀那義 四悉檀義 四真實義)。

三解脫門義八門分別(釋名一 辨性二 分別三 制定其名四 制立其數五 次第之義六 就地分別七 重空之義八)

第一釋名。三解脫門者。謂空無相及與無愿。所言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言無相者。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釋。涅槃之法。舍離十相。故曰無相。言無愿者。經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釋有三義。一就理彰名。理中無有貪求愿樂。故名無愿。理中無有作用集起。是故亦名無作無起。二就生死法相以釋。生死之法。不可愿求。故名無愿。三就行以論。于生死中不生愿求。故名無愿。不作愿求故名無作。不起愿求。故曰無起。此三經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說。言三脫者。對果名也。涅槃果德。絕縛名脫。空無相等。與脫為門。名解脫門。故龍樹言。行此三法。能得涅槃解脫果。故名解脫門。對治門者。對障名也。如地論說。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理如一味。隨詮以別。故有三種。三三昧者。就行名也。前三是數。后三胡語。言三昧者。此言正定。以心合法離于邪亂。故曰三昧。此等差別。故名為門。亦可通入趣入名門。名義如是。

第二辨性。三脫三治及與三空。以此法為體。三三昧者。以行為體。但就行中用慧為主。若論眷屬。是五陰性。心王是識。想數為想。受數為受。余數為行。隨生無作。即是色陰。問曰。此三用慧為主。何故經中說為三昧。釋言。一切諸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處。體實是慧而名為念。此亦如是。又龍樹言。此三智慧。若不住定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所能為。以住定故能破煩惱。故從所依說為三昧。又三昧者。名為正定。一切禪定。若無此三退轉不定。不名三昧。由此三故。正定不退。就能為目。故名三昧。體性如是。

第三分相。隨法不同乃有三階。一三法相對。分別三門。二兩法相對。以別三門。三歷就一法。以別三門。言三法者。一是生死。二是涅槃。三第一義空。就彼生死說無愿門。生死多過。不可愿故。就彼涅槃說無相門。涅槃寂靜離十相。故就第一義宣說空門。次就二法以別三門。于中乃有三種差別。一生死涅槃二。法相對以說三門。生死虛無。名之為空。故涅槃云。空者所謂一切生死。涅槃之法。離十相故。說為無相。遠離生死取舍愿心。故名無愿。故維摩云。不愿是菩提無貪著故。亦可生死體虛名空。相則鄙惡。不可愿樂。名為無愿。無相同前。二以生死對第一義。以說三門。就第一義。說空無相。就彼生死宣說無愿。彼第一義體寂名空。妙離諸相故曰無相。生死叵樂。稱曰無愿。三以涅槃對第一義。以說三門。就第一義說其空門。就彼涅槃。宣說無相及以無愿。涅槃無相無愿之義。不異前釋。次就一法以別三門。于中乃有三種差別。一唯就生死。二唯就涅槃。三唯就理。就生死中復有四種。一唯就外境以說三門。外境之中。有體相用。體空名空。相空之義。名為無相。用空之義。說為無作。無用可貪。亦云無愿。二唯就心以別三門。內心有三。謂心想見。妄想之體。名之為心。依心起相。隨之分別。說以為想。依想執取。建立定性。說之為見。心體空故。名之為空。彼想空故。說為無想。彼見空故。說為無愿。三境二心一。以說三門。經說生死。要唯三種。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外境無體。但是名有。故說為名。事相差別說以為相。就其內心說為妄想。彼名體空。說為空門。事相無故。說為無相。妄想心寂。說為無愿。四心二境一。以說三門。如地論說。障有三種。一者分別妄想之心。二者是相。謂依妄想起外境界。三者是愿。依前諸相起取舍心。彼妄想空名曰空門。彼相空者。名無相門。取舍愿空。說為無愿。上來四門。合為第一。唯就生死以說三門。次就涅槃以說三門。涅槃之中。有體相用。性凈涅槃。以之為體。方便涅槃。以之為相。應作涅槃。以之為用。彼體寂者名曰空門。相寂之義。名為無相。作用寂者。名為無作。次就理法以說三門。如成實說。理體寂故。名之為空。是空理中。無諸相故說為無相。無愿求心說為無愿。又大智論亦同此說。故彼論言。摩訶衍中。三脫是一。以行因緣故說三門。觀諸法空說為空門。于此空中不取于相。是時空門。轉名無相。于無相中。更無所作。是時無相。轉名無作。以同體故。若人入空。終不起相。亦無所作。乃至入彼無作門中。亦知空義。不取于相。但隨人別觀入不同故立三門。

第四門中。且就生死涅槃空理。制定其名。余類可知。言制名者。立名所依。言定名者。定其名相。先就三脫。制定其名。三解脫門。正用生死涅槃空理。以之為體。空解脫門制名定名。悉皆就體。無相門者。制名就體。說涅槃法。與彼解脫以為門。故若定其名。乃是體上遣相為目。無愿門者。制名就體說生死法。與彼解脫以為門。故若定其名。乃是體上。從厭受稱。次就三治制定其名。義同三脫。正說生死涅槃及空為對治故。次就三空制定其名然三空者。以理為宗。于中空門制名定名。悉皆就體。無相門者。制名就詮。無相涅槃。是空詮故。若定其名乃是詮中遣相為目。無愿門者。制名就詮。生死之法。是空詮故。若定其名。乃是詮中。從厭受稱。次就三三昧制定其名。然三三昧。行心為體。生死涅槃。第一義空。是其境界。言無愿者。制名就體。彼三昧心。于生死中不生愿樂。名曰無愿。若定其名。乃是體上遣患為目。愿求諸有。是其患故。無彼愿求說為遣患。言無相者。制名就境。無相涅槃。是三昧境。就境立稱。故曰無相。若定其名。乃是境上遣相為目。言空門者。制名定名同皆就境。空理是其三昧境故。此等立名左右不同。各隨一義。

第五門中。制定其數。凡有五義。一隨法不同。如地持說。法有二種。一有二無。有為無為。名之為有。無我我所。名之為無。生死之法。名有為有。涅槃之法。名無為有。第一義空。名之為無。此三法也。于有為有。不愿不隨。立無愿門。于無為有。愿樂攝受。立無相門。于此二中。非愿非不愿。于有不有見。以是見故建立空門。以見空故。不愿涅槃。稱曰非愿。不厭生死。名非不愿。舍前二有。名不有見。二隨根不同。建立三門。根有三種。謂利鈍中。為鈍根者。說無愿門。令怖畏故。為中根者。說無相門。令趣求故。為利根者。宣說空門。令證實故。三隨欲不同。如大智論說。欲有三種。一樂遠離。為說無愿。二樂寂靜。為說無相。三者樂實。為說空門。四隨行不同。如涅槃說。行有三種。謂定慧舍。為起定行。宣說空門。令心住故。為起慧行。說無愿門。令其觀察斷生死故。為起舍行。說無相門。令心依故。五對患不同。如大智論說。患有二種。一見二愛。為見行者。宣說空門。令其舍見。為愛行者。說無愿門。令厭生死不愿求。故見愛等者為說無相。宣說涅槃遠離色聲香味觸相。治彼愛行。離生住滅。治彼見行。離男女相。義有兩兼。三門治患差別非一。且論斯耳。

第六門中。明其次第。次第有三。一修入次第。先說無愿令厭生死。次說無相令求涅槃。后說空門令其契證。二據終成本末次第。空是德本。菩薩先觀。故先明空。由見空故。不見生死可以貪求故。次第二宣說無愿。由證空義不見生死。便與涅槃無相相應故。次第三宣說無相。三約所空體相用等。明其次第。先說空門。空諸法體。次說無相。空諸法相。后說無作。空諸法用。次第如是。

第七門中。就地分別。小乘法中。說之不定。有人宣說。三脫三昧。唯在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色。以無漏故。復有說者言。三解脫一向無漏。備如向辨。三三昧者。通漏無漏。無漏三昧。如三解脫。有漏之者。在十一地。所謂欲界根本四禪未來中間及四空處。大乘法中。三脫三昧。通漏無漏。有漏之者。備如向說。在十一地。無漏之者。依于十地。所謂八禪未來中間。若復通論。亦依欲界。大乘宣說。欲界地中。有禪定故。攝地如是。

第八門中。義別有五(列名辨相一 漏無漏分別二 就人分別三 就界分別四 就地分別五)就初門中先列其名。名字是何。謂空空三昧。無相無相。無愿無愿。就初彰名。名重空三昧。亦得名為重無相重無愿矣。相狀如何。依如毗曇。分彼四諦十六圣行。以為三門。苦下二行空與無我。判為空門。次有十行。說為無愿。苦下有二。謂苦無常。集下有四。因集有緣。道下有四。道如跡乘。說此十種。為無愿門。滅下四行。盡止妙出。為無相門。言重空者。羅漢先以無學等智。觀察空門。直名空定。然后以彼有漏等智。觀前空智亦空無我。名空空三昧。此觀智上空無我人。不空智體。重無愿者。亦先以彼無學等智觀察苦等。直名無愿。后觀此智亦是無常不可愿求。擊彼圣道。名無愿無愿。問曰。何故不以苦擊。違圣道故。道非是苦。若觀為苦。即為顛倒。何故不以因集有緣擊彼圣道。論言因等相順圣道。不名為擊。何故不以道如跡乘擊彼圣道。釋言。若作道如等觀。是樂圣道。何名為擊。重無相者。先以無學等見之智。觀彼滅下盡止妙出。直名無相。后觀此智盡滅之處非數無為亦是寂止。擊彼圣道。名無相無相。何者智盡非數無為。云何擊乎。觀滅之智。應起不起。是其智盡非數無為。欲擊彼智。先觀煩惱不起之處數滅無為是其寂止。是寂止故。可愿可樂。以此寂止可愿樂故。所滅煩惱。是可厭惡。后觀此智不起之處非數無為亦是寂止。可愿可樂。與數滅同。以智盡處同彼數滅可愿樂故。所滅之智。與彼煩惱。同可厭惡。擊之如是。問曰。何故不以妙出擊彼圣道。偏用止行。釋言。非數非妙出故。何故不以滅行擊之。以此濫同無常滅故。若依成實。諸法性空。名為空門。于此空中。無相可取。名無相門。空中無其悕求愿樂。名無愿門。圣人以智觀五陰空。名空三昧。復觀此智亦是空。故名為空空。觀陰空中。無相可取。名無相三昧。復觀此智亦空無相。名無相無相。觀陰空中。無悕求愿。名無愿三昧。復觀此智亦空無愿。名無愿無愿。大乘法中。三門多種。備如上辨。于中細論。或同毗曇。或似成實。若說生死涅槃空理。以為三門。相同毗曇。若就空理。義分三門。則同成實。淺深為異。重空之觀。多同成實。何故修此重空三昧。論言。如人以杖燒尸死尸既盡杖亦須焚。智亦如是。前用斷結。結患既亡。智亦須舍。故須修之(此一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毗曇。重空三昧。一向有漏。以其所觀非諦理故。成實無漏。故彼論言。重空無相無愿三昧。重空名勝。云何有漏。大乘無漏。同成實說(此二門竟)。

次就人論。毗曇法中。重空三昧。唯是利根阿羅漢得。非是余人。以彼學人有煩惱故。一向不得。鈍根羅漢。所得三昧不自在。故亦不能得。成實法中。一切羅漢及諸學人。皆悉得之。故成實言學人亦得。以證一切諸法滅故。大乘人中。種性已上一切皆得。若復通論。十信亦得(此三門竟)。

次就界論。界謂三界。依如毗曇。重空三昧。唯欲界起。非上二界。就欲界中。三天下人。能起此觀。由說起故。成實無文。理應遍通。大乘法中。菩薩自在。于三界中。隨身何處皆得修起(此四門竟)。

次就地論。依如毗曇。重空三昧。是有漏故。始從欲界乃至非想。一切地心。皆得修起。欲界唯緣未來禪中所有無漏。為重空觀。非想唯緣無所有處所有無漏。以相近故。成實法中。是無漏故。唯依初禪至無所有七依定中。而得修起。大乘所辨。一切地心。皆得修起。重空三昧。辨之粗爾。

三有為義兩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三有為者。所謂色心非色非心三聚法也。質礙名色。慮知曰心。不相應行違返前二。名非色心。此之三種。同名有為。為是集起造作之義。法有為作故名有為。是義云何。釋有六種。一者將因對果。以釋一切因緣皆能集果。能有所為。故名有為。二者據果對因。以釋有為果報皆為因生。有此因為故名有為。三就法外生住滅等。對法以釋。色等法邊。皆有同時別體四相。用此四相相色等法。由生相故。色等法生。乃至由有第四滅相。色等法滅。此之四相。能有所為故名有為。四就色等對彼法外四相。以釋色等諸法皆有生等四相所為。故名有為。五就法體前后四相。解釋有為。前后四相遷變曰為。色等諸法。體有此為。故名有為。六就同時同體四相。解釋有為。色等諸法性如幻化。幻有稱生。幻無名滅。幻立云住。幻變曰異。此四同體。互相緣集。稱之曰為。色等諸法體有此為。故名有為。名義如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梧州市| 黔南| 汤阴县| 陆川县| 神农架林区| 九寨沟县| 自贡市| 日土县| 盐边县| 咸丰县| 宜春市| 科尔| 方城县| 康马县| 凌海市| 垣曲县| 武平县| 腾冲县| 长岛县| 南乐县| 奉节县| 甘泉县| 灵寿县| 阿克苏市| 石城县| 阳东县| 仁怀市| 尉犁县| 伊通| 探索| 乳源| 磴口县| 崇明县| 平遥县| 平昌县| 汉源县| 云阳县| 江陵县| 砀山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