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就色心非色心等三義分別。法佛體中備具三義。法身色根相好光明。是其色法。此義云何。如涅槃說。佛性是色可以眼。見彼色顯了為法身色。又涅槃說。念法之義。非色斷色。而亦是色。非陰斷陰。而亦是陰。非入斷入。而亦是入。非界斷界。而亦是界。諸佛菩薩所游行處。常恒不變。此等顯了為法身色。又涅槃說。明者即是涅槃常住。不從因緣。云何問其因緣。如是一切。亦有因緣。因滅無明。獲得熾然三菩提燈。以是因緣有是因緣。有是光明。如此光明當知。亦是法身色也。諸根相好類亦同爾。真識之心。從緣顯了。說為智慧三昧行等。是其心法。真如之空。絕離一心等相。是其非色非心之法。以非色故。維摩說言。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取色有。名不觀色。不取色無。名不觀如。不取色法非有無義。名不觀性。又涅槃云。入于無色大般涅槃當知。亦是非色義也。以非心故。維摩說言。不觀受想行識。不觀受想行識如。不觀受想行識性。義同前解。又地經說。自體本空智自空故當知。亦是非心義也。有人宣說。法體之體唯一空理。都非色心。如涅槃說。教空得實。云何唯空。又如經說。如來之藏是真識心。復言。佛性體性是色。彼法顯了說為法身。云何說言都無色心。有人復言。法佛之體。唯色與心。一向非空。設言空者。但無他相。而體實有。如地經說。自體本空云何非空。又論釋言。自體空者智自空故。云何說言唯無他相。又楞伽云。如來藏中過恒沙法。一切皆依法無我說。彼法顯了說為法身。云何不空。又復如彼起信論說。有人問言。如來藏中具一切法。便謂色心各有自體。對破此執。說一切法依真如說。真如猶是空之別稱。彼法顯了說為法身。云何不空。法佛如是。報佛之體三義。相好之身是其色法。彼相如何。分別有三。一依法說。如來報身諸根相好光明音聲。與彼平等法門身同妙寂。相虛融無礙。還似陰陽五行之法。如涅槃說。月愛光明。是光無限。非冷非熱。非青非黃。非赤非白。無有邊際。其光既然。諸根相好及佛音聲一切同爾。此色微妙唯佛獨見。故涅槃經。明金剛身。妙絕眾相圓備諸義。唯有如來乃知是義。余人不及。二約應辨。如花嚴說。于佛應身。一一相處。各有無量百千相海。名字不同。作用各異。雜有是相。而不可見。如梵天王頂上寶珠有而叵見。此之相好。地上菩薩。漸能見之。三隨應說。應化所現。諸根相好。光明音聲。體即是報。以從過去凈業生故。此即是佛福德莊嚴。故涅槃云。福莊嚴者。有為有漏有礙非常。是凡人法。即其義也。此報粗相。地前亦見。問曰。何故有此三異。由因別故。因別如何。修有三種。一隨事修得第三報。良以修時隨有可見。是故得報。隨有可見。又本修時。隨有益物。二舍相修破有入空。得第二報。良以修時所有諸行。依空以成無相可見。得報還爾。無相可見。又復修時。依空成德。廣多無盡。得報還爾。廣多無盡。三依實修。息妄契真。得第一報。良以修時無念無緣。得報還爾。無相離緣。又復修時行合法界虛融無礙。得報還爾。身滿法界虛融無礙。又復修時常而不動。得報還爾。常而不動。報身隨因有此三別。報土亦然。宜復深記。色法如是。智慧三昧解脫行等。是其心法。數滅涅槃。是其非色非心之法。問曰。數滅是涅槃門。云何名佛。釋言。分相涅槃非佛。攝相言之。涅槃是佛。故花嚴中說。涅槃佛永滅度故。應佛體中亦具三義。所觀色形。是其色法。應化修成智慧行等。是其心法。五陰所成假名行人。名非色心。又如毗曇。隨化命根亦非色心(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五陰分別。色受想行識。是其五也。法佛體中。備具五陰。如涅槃說。色是佛性。乃至受想行識是性。彼性顯了說為法身五陰法也。又涅槃說。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涅槃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至色者。是不寂靜。因滅是色。獲得涅槃寂靜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等亦是法身五陰。雖說有色。但離色法。猶如比丘無作戒法不可事取。余亦如是。問曰。經說入于無色大般涅槃。云何宣說法身有色。釋言。經說入于無色大般涅槃者。無于凡下虛偽之色。非無真色。故涅槃云。真解脫者。亦空不空。言其空者。謂無生死二十五有。言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凈。又彼經說。二乘解脫名為非色。諸佛解脫。名之為色。故知。諸佛法身有色。問曰。經說大般涅槃。但有寂樂而無受樂。云何宣說法身有受。前釋。無其凡下分別之受。非無平等納法之受。故說有之。是義云何。受有二種。一納受法相應納法在心。二受境界違順等事。名之為受。謂苦樂等。樂受之心受于境順。苦受之心。受于境違。舍受之心。受于境界不違不順。諸佛如來。但有初門。而無第二。第二故名無受樂。有初門故名有受陰。問曰。諸佛分別想滅。云何有想。釋言。諸佛妄想心滅。非無明凈了法之想。明達一切諸法相故。行之與識類前可解。法佛如是。報應二佛。具足五陰義在可知(此三門竟)。
次就六根分別三佛。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法佛體中。備具六根。如地持說。性種性者。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名性種性。彼六至果。即名法身眼耳等根。又如經說。眾生身中。具如來眼如來耳等。如模中像。彼性顯了說為如來眼耳等根。雖說有之。不可相取。當知。悉是法門義異。彼有何用。以是緣起眼法門故。出生者盡報應眼根。如依陰陽五行之法出生造作一切世事。如眼既然。余根亦爾。報佛六根。粗同法身。有而無相。無相而有。應佛六根義在可知。上來一門。開真合應。以說三種。開應合真而說三者。如彼七卷金光明說。彼中有一三身之品。專論此義。名字是何。一真身佛。二應身佛。三化身佛。前法與報合為真身。名為合身。前應身中。開分二種。應之與化。名為開應。相狀如何。于中分別。曲有四門。一分其相。二明立所以。三約諸佛以辨三身。第四約就涅槃辨之。言分相者。此之三佛義釋有二。一準依涅槃。法報兩佛名為真身。王宮所生道樹現成。說為應身。依此應身。出生無量無邊化佛。名為化身。故涅槃中。如來欲令眾生望滿足。于其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受大眾供。即是化身。釋迦自受純陀之供。即是應身。偈中所說。如來常住。即是真身。二依金光明。法報兩佛是其真身。隨化眾生。示現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悉名應身。此即向前應化兩佛。入此門中同名應身。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為佛形。名為化身。此三身中真身為本。依真起應。依應起化。如依煩惱而起業行依業受報。分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二門。明立所以。今此且依金光明經所辨論之。以四種義故立三身。一起因不同。二治障有異。三所凈差別。四隨化有殊。起因不同立三身者。如彼經說。如來昔在修行地中。愿為眾生修種種行。彼行滿足。得至究竟自在之地。能隨眾生多種。辨了現種種形。故立化身。彼經復說。佛昔在因。愿為眾生演說真諦通達生死涅槃一味。趣求佛身。又為眾生怖畏如來無邊佛法。求佛一種相好之形。而利益之。彼行滿足。能為眾生示現佛身。演說真諦。而度脫之。故立應身。又佛因中自修諸行。斷諸煩惱。具一切善。息除妄想。趣求實際。彼行滿足。得如實果。故立真身。其真身者。謂如如法及如如智。其如如法。即是法身。如如智者。即是報身。此是第一起因不同故立三身。治障異者。如彼經說。一切凡夫三相所縛不得三身。翻對彼相故立三身。言三相者。一分別相。所謂煩惱妄分別心。障佛真身。斷除彼故得佛真身。二依他起相。所謂諸業依煩惱起。以此罪業。障佛如來相好之果。斷除彼故得佛應身。三成就相。謂依前業成就苦報。以此苦報定礙之形。障佛如來無障礙化。斷除彼故得佛化身。又經復言。一切凡夫有三種心。不得三身。翻對彼故建立三身。言三心者。一起事心。所謂四住所起煩惱。此惑粗強能起業事。名起事心。障佛化身。菩薩修習伏結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本心。謂四住地依無明起。名依本心。障佛應身。菩薩修習斷結之道。斷除此心。故得應身。三根本心。謂無明地。與彼四住煩惱為本。故名本心。障佛真身。菩薩修習勝拔之道。滅此本心。故得真身。此是第二治障不同故立三身。所凈別者。如彼經說。如如法性極清凈故。攝受法身。此名真心。為法身矣。如如智慧極清凈故。攝受應身。依真起用。故說智凈攝受應身。以三昧門極清凈故。攝受化身。依定起用。故三昧凈攝受化身。此是第三所凈不同故立三身。隨化不同立三身者。如彼經說。佛隨眾生多種意故示現化身。此為凡夫。佛隨弟子一種意故示現應身。此為聲聞。聲聞弟子同求見佛名為一意。佛隨此意唯現佛身。說之為應。隨諸菩薩破相心故。顯示真身。以佛真身遮一切相。非執相境。不同應身。其唯一相。不同化身現種種相。菩薩不取一異等相。故為顯之。此是第四隨化不同。故立三身。上來四門。合為第二明其建立三身所以(此二門竟)。
次約諸佛以辨三身。如彼經說。其化身者與佛同事。同諸如來變化之事。其應身者與佛同。意同諸佛如來顯揚佛法化益之意。其真身者與佛同體。一切諸佛。以如如法如如之智而為體故(此三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