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無量者。是化他智。名字是何。一眾生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善知所化眾生差別名眾生無量。善知眾生住處不同名世界無量。知諸眾生心心所起善惡等法用之教化名法界無量。知諸眾生根性差別名調伏無量。然此非直知調伏心。亦知不調。以調為主。故偏言耳。知度生法名調伏方便。度生法中行修善巧名為方便。用此授人調令起行名調伏方便。又復令他起行善巧亦名方便。問曰。如彼四無量心名為無量。今此五種亦名無量。無量之言為當在境。為就心說。釋言。不偏廢心論境。四境五境俱是無量。約境論心。四無量心五無量智皆是無量。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如地持說。六十一種眾生名眾生無量。何者是其六十一種。文無定判。有人釋言。調伏界中就人不同有五十五。加以六道為六十一。或可如此。要略如是。若隨心別形類不同。地處差異。難以限算。故地持言。隨意地身則有無量。十方世界國土不同有無量種。如娑婆等。名世界無量。無善惡無記三性之法。一一分別各有無邊。名法界無量。調伏界者如地持說。從一至十有五十五。廣亦無邊。調伏方便如地持論成就品說。二十七種方便一一各有九品分別。為無量種(此二門竟)。
次明五種次第之義。如地持說。菩薩方便為化眾生。是故先說眾生無量。所化眾生住處可得。是故次說第二無量。用何法化。是故次說第三無量。依何心化。是故次說第四無量。化住何法。是故次說第五無量(此三門竟)。
次對十盡共相收攝。十盡之義如地經說。一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盡。四法界盡。五佛出世界盡。六涅槃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此十皆悉該攝窮極。故名為盡。眾生無量攝眾生盡。世界無量攝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無量攝法界盡。調伏無量攝心緣界盡。調伏方便攝佛出世界涅槃界如來智界佛境界智入界盡。五種無量共攝第十世轉法轉智轉界盡。以彼總收(此四門竟)。
次對地經二十種無量共相收攝。何者二十。如彼經說。一無量眾生界。二佛無量化業。三無量世界。四佛無量凈土。五無量法界。六佛無量智。七無量劫。八佛無量通達三世界事。九無量隨信化。十無量根。十一無量隨根說。十二無量心行。十三佛無量心行。十四佛無量說對治。十五無量聲聞乘法。十六佛無量說聲聞乘。十七無量辟支佛乘法。十八佛無量知辟支佛乘。十九無量大乘法。二十佛無量種說大乘。此二十中初二一對是眾生無量。次二一對是世界無量。次四兩對是法界無量。次六三對是調伏無量。后六三對是其調伏方便無量。五無量義辨之粗爾。
五德舉罪義
五德舉罪如律中說。地持論中亦具明之。五名是何。一者慈心不以嗔恚。謂見他人有所毀犯以慈愍心舉罪令識。不以嗔恚故揚其過。二者柔軟不以粗礦。謂舉罪時軟言求聽。然后舉之不得粗礦令其嗔忿。三者利益不以損減。謂舉罪時屏處私語令其覺。令舍過住善終不彰揚使致衰惱。四者真實不以虛妄。謂舉罪時要具三根。見聞疑等。然后舉罪終不虛妄。五者知時不以非時。謂舉罪時先觀自己。有其勢力多善伴黨堪任治罰則宜舉之。無時便止。又觀前人。若無勢力惡黨相用是時宜舉。有時便止。如是一切名為以時不以非時。此五是其舉罪行德。故名五德。五德如是。
五種教誡義
五種教誡出地持論。教謂教示。誡謂誡約。教誡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者名制。制斷惡法。二者名聽。聽修善法。此二是本。后三隨之。三者名舉。于前制聽有缺減者如法舉之。此言舉者是其彰舉。標過令識。不同賓舉。四名折伏。于前制聽數數毀犯折伏與念令其改悔。五名歡喜。于前制聽有實德者稱揚贊說令其歡喜。五種教誡略之云爾。
六波羅蜜義十門分別(一翻名解釋 二論體 三開合辨相 四通就諸行同相分別 五別就諸行異相分別 六修之所為辨論是非 七六度相攝 八資導為因 九就位分異并辨優劣不同 十因起次第)
第一釋名。六波羅蜜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初言檀者。是外國語。此名布施。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輟己惠人。目之為施。言尸羅者。此方正翻名曰清涼。三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號清涼。復言戒者。隨義傍翻以能防焚故復稱戒。言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毀名之為辱。于辱能安目之為忍。毗離耶者。此名精進。練心于法故說為精。精心務達故稱為進。言禪那者。此名思惟修。亦名功德叢林。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惟修。能生諸德故復說為功德叢林。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觀達故稱為慧。此六何故名波羅蜜。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名度亦名到彼岸。所言度者如地持說。度有三種。一者時度。此之六度行依從種性上度三僧祇方始成滿。故彼優婆塞經說言。前二僧祇所行檀等非波羅蜜。第三僧祇所修行者是波羅蜜。彼亦就其時度為言。二者果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者自性清凈度。修此六種能舍有相到法實性。具斯三義故名為度。到彼岸者波羅者岸蜜者是到。釋有兩義。第一能舍生死此岸到于究竟涅槃彼岸。與前度中果度相似。第二能舍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于平等無相彼岸。與前度中自性清凈度其義相似。具斯兩義名到彼岸。
第二門中辨其體性。于中約就色心等法以論其性。隨義進退略有五種。一就根本。六度皆以心法為體。離心之外更無行德。二據攝修方便為論。六度皆以色心為體。如布施中。身口舍財是其色性。思愿舍財是心自性。第二戒中身口離過是其色性。內心清凈是心自性。忍中身口意不罵不報是色自性。內心安忍是心自性。就精進中身口造修是其色性。內心策勤是心自性。就禪定中身口安靜是其色性。內心不亂是心自性。就般若中身口求法是其色性。內心照明是心自性。第三約境以論行體。前之四種隨事造修該通色心。后二是其證法之行。局唯在心。住境見法唯心能故。第四就其行相以分。前三是其化眾生力。化藉三業該通色心。后三是其護煩惱力。局唯在心。伏惑斷結唯心能故。此之二力后當更辨。第五就其業性分別。布施持戒三業自性該通色心。施中思愿是其意業。身口舍財是身口業。戒中心凈是其意業。身口清凈是身口業。故此二種該通色心。后四心法意業自性。局唯在心。體性如是。
第三門中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約之唯一。統攝諸行唯一助道。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約行分二。謂自利利他之道。如彼相續解脫經說。前三是其化眾生力。化力即是利他行也。后三是其護煩惱力。護惱即是自利行也。化眾生中先以布施攝取眾生。次以持戒不惱不怖。后以忍辱于彼惱害逼迫恐怖堪忍攝取。護煩惱中先以精進粗伏煩惱修習善法。不為煩惱之所傾動。次以禪定正伏煩惱。令其不起。后以智慧永斷煩惱。二就德分二。德有二種。一是福德。二是智慧。辨此二種經論不同。乃有四別。第一依彼優婆塞經施戒精進判為福分。以彼事中方便所作故說為福。忍禪般若判為慧分。般若正是慧之正體。慧心安法說之為忍。如五忍等。蓋乃是其法思惟解忍。不取安苦他不益忍。專心住理不動名定。非是事中住心之定。以此忍定同即慧故說為慧分取小分非盡言耳。第二依彼相續解脫及地持論前三是福。般若是智精進與禪亦福亦智。依精進故修施戒忍四無量等名為福分。起聞思修陰巧便等名為智分。又依禪定修四無量名為福分。修陰界入巧便觀名為智分。然此就其功能以分判為福智。論其體性性是福德。第三就彼大品等經前五為福。非慧性故般若是智。是慧性故。四依涅槃經前五及與事中般若同為福分。理觀般若說為智分。故彼經言。福莊嚴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慧莊嚴者。是般若波羅蜜。依彼經中六度之行各有二種。一者隨事修行不到實性。非是自性清凈度故非波羅蜜。二依理修行到法實性。是其自性清凈度故是波羅蜜。前五莫問依事依理。同名為福。就般若中隨事修者。不見實性亦判為福。依理成者。見實性故說為智分。或分為三。所謂三學。前四戒學。次一定學。后一慧學。故地持云。眾具自性眷屬無盡是名戒學。禪為定學。般若慧學。言眾具者。是其布施。施為戒因。故曰眾具。言自性者。是其戒度。戒度正是戒學自體。故言自性。言眷屬者。忍波羅蜜。堪忍諸緣助成戒行。故云眷屬。言無盡者。以精進故持戒不息。故曰無盡。精進通策。以何義故偏說為戒。釋有三義。一三學中戒學在初。就初以言。故攝戒中。二戒學中備具三聚攝行寬廣難可成立。必須精進佐助方成。故攝戒中。三者戒學隨事修行。難成易敗。必須精進佐助方立。故攝戒中。或分為四。如彼相續解脫經說。前三戒學。禪為定學。般若慧學。精進通策別為一門。故有四種。或說為五。謂哀愍愛語勇猛惠施說深法義。如地持說。哀愍攝禪哀愍是悲。悲亦是禪。故攝禪定。愛語攝戒及與智慧。良以愛語離口四過戒分所收。是故攝戒。依慧起說。是故攝慧。勇猛攝于忍進及慧。由勇猛故苦緣不動。故攝忍辱。由勇猛故策修善法。故攝精進。由勇猛故能入深義。故攝般若。惠施攝檀。說深法義攝禪。攝慧依禪起說。是故攝禪依智起說。是故攝慧。或分為六。所謂檀等六波羅蜜。或復說十。謂十波羅蜜。就前六中開出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羅蜜。故合有十。是故經中說后四種為前六伴。然經論中說伴不同。若依相續解脫經中別說其伴。彼說方便別伴前三。愿伴精進。力伴禪定。智伴般若。何故方便偏伴前三。以前三種化眾生力化物須巧。故為方便別伴前三。何故以愿別伴精進。精進勝求須愿佐助。故偏伴之。伴有二種。一者前伴。如彼經說。以現在世多煩惱故。不能精進勤修善法。愿未來世煩惱微薄勤修善法。故為前伴。二者后伴。依精進故能起愿心。上上勝求故為后伴。何故以力別伴禪定。定多力用。故力伴之。伴有二種。一者前伴。如彼經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轉劣悕望得勝悕望。名之為力以是力故能修禪定。故為前伴。二者后伴。依禪定故起神通力。故為后伴。又復禪定發生如來十力種性。名之為力。此力亦是禪定后伴。何故以智別伴般若。知見性同相伴義親。故偏伴之。伴有二種。一者前伴。由世諦智開引出生第一義慧。故為前伴。二者后伴。依真諦智起世智用。故為后伴。若依地經及地持論通伴前六。彼說巧智以為方便。以方便故能修施等無量善法。求增進智名之為愿。以是愿故令其施等上上勝進。堅固之智不為魔動。名之為力。以是力故令彼施等不可破壞。于法開覺。名之為智。以是智故于施等法差別。示現攝化眾生。故后四種通伴前六。或復分為八萬四千諸度法門。如賢劫經說。彼說。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一切功德令有三百五十種門。一一門中皆以六度行修為因。便有二千一百度門。用此對四大及六衰十種之患便有二萬一千度門。言四大者。地水火風自身之患。言六衰者。謂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患。此六大賊衰耗善法。故名為衰。以此二萬一千度門化四眾生。故有八萬四千度門。四眾生者。一是多嗔。二是多貪。三是多癡。四是三毒等分。此等廣略各隨一宜。今據一門且論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