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632字
  • 2015-11-10 17:21:22

第二門中。就時分別。時謂三世。六因之中。所作最寬。故通三世及非三世。有為法中。所作因者。通于三世。無為法中。所作因者。非三世攝。自分遍因。唯在過現。不通未來。未來未起。無前后故。相應共有及以報因。通其三世。故彼論言。作因一切法。二因說二世。余三說三世。若使未來無前后故不說自分及遍因者。是則未來無前后故。應無報因。釋言。報因異類牽果。顯故得說因。自分遍因。同類相起。因相微隱故不說也。

第三門中。對果分別。果別有五。一增上果。二者依果。三者報果。四功用果。五解脫果。增上果者。如彼眼識。為其眼根。增上緣生。故望眼根。為增上果。乃至意識。望意亦然。言依果者。從前生后。同類相起。名為依果。言報果者。善惡等業。得苦樂報。名為報果。功用果者。謂現在世有所成辨。名功用果。地持名此為士夫果。解脫果者。為雜心中。世諦凈智及無漏道。斷諸煩惱。所得無為。名解脫果。地持之中。明世俗智滅諸煩惱。彼非究竟非解脫果。唯取無漏斷結之處。為解脫也。此五果中所作因者。得增上果。自分遍因。同類相生。得彼依果。其報因者。得彼報果。相應共有。得功用果。所作因中對治道者。得解脫果。

第四門中歷法分別。法七種。一者報法。二者不善。三穢污無記。四威儀等白凈無記。五者一切有漏善法。六除初念無漏之道自余一切無漏善法。七者初念無漏之法。此之七種。攝為四階。初之一門。即為一階。次有兩門。為第二階。次有三門。為第三階。末后一門。為第四階。初階之中。要分為二。一者心法。二非心法。彼心法者。從五因生。除其遍因。以彼報法非煩惱故。非心。從四因生。除其遍因之義。類同前釋。除相應因。非心法故。第二階中。亦有心法及非心法。彼心法者。從五因生。除其報因。非報法故。非心法者。從四因生。除彼報因。非報法故。除相應因。非心法故。第三階中。亦有心法及非心法。彼心法者。從四因生。除其報因。非報法故。亦除遍因。非煩惱故。非心法者。從三因生。除彼報因。及除遍因。義同前釋。除相應因。非心法故。第四階中。亦有心法及非心法。彼心法者。從三因生。除其報因。以非報故。亦除遍因。非煩惱故。除自分因。以初無漏無自分故。非心法者。從二因生。謂所作因及共有因。無有一法從一因生。

第五門中。辨其同異。同異之義。如大智論說。所言同者。如彼中說。六因之義相同毗曇。更無差別。所言異者。小乘法中。隨相定執。不知此等幻化緣起。菩薩了知如幻如化如水中月明鏡中像等。畢竟無有一法別守自性。雖無定性因緣不無。此即是其同異之相。六因之義。略辨如是。

四空義兩門分別(辨相一 攝相二)

五法三自性義三門分別(一明五法 二明三性 三相對分別)

先辨五法。五法之義。出楞伽經。自體名法。一切諸法。各有體性。故云自體。法相不同離分為五。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后翻經中名為分別。四者正智。五者如如。后翻經中名為真如。名雖少異。其義大同。此五之中。前三生死。后二涅槃。名者所謂妄想施設諸法名字。宣說諸法流滅言教。故稱為名。是以經言。名謂瓶等。又復世間假名之法。窮實無體。但是名有。故曰名也。所言相者。就彼世間假名法中。事相差別。所謂色聲香味觸等。形色不同。故名為相。是以經言。眼色耳聲。如是一切處所形相色像等。現名為相也。言妄想者。即前立名取相之心。虛構不真。名為妄想。故經說言。隨名取相。了別諸法名妄想也。言正智者。了法緣起無有自性。離妄分別契如真照。名為正智。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恒沙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虛妄。故復經中。亦名真如。然此如理旨通染凈。窮契在佛。是故通攝。以為涅槃。對實論之。五中前三。是生死法。次一涅槃。后一是理。名義如是。體相云何。生死法中。義別七重。一者根本迷實妄想。二依妄想便有一切境界相生。如因昏夢便有一切夢境界起。三依是相復起心想。取為實有。為之施名。四依是心便有名生。五依名已復起心想。隨名取相。名為覺觀。六依覺觀起于言說。七依言說復起心想。隨言取法。就此七中第一第三第五第七。說為妄想。第二重者。說之為相。第四第六。說以為名。然此名相及與妄想。若隨情取。悉是狂惑顛倒所見。畢竟無法。若窮其本。皆是法界如來藏性。隨顛倒轉為此三事。故經說言。自性清凈。不染而染。義在于此。前三如是。后二云何。然就第八真識之中。隨義分二。一體二用。論其體也。即是法界恒沙佛。同一體性?;ハ嗉?。一備一切。成一法。良以法界互相成故。無有一門別守自性。如說諸法以之為有。隨義別分。諸法之外。無別有法自性可得。有不可得。有法是如。還即說彼有等諸法。以之為空。隨義別分。諸法之外。無別空體自性可得??詹豢傻???招砸嗳纭D酥列f一切諸法為非有無。隨義分別。有無等外。無別有一非有非無自性可得。是故亦如。諸門類爾。畢竟無有一法一義別守自性。皆無性故。說為如如。論其用也。恒沙佛法。集成心事。此之心事在染。與惑妄想應緣集成生死。說為前三。名相妄想在凈息染。契窮自體。便成法界差別行德。就此凈用。說為正智。五法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三性。三種自性。亦出楞伽。言自性者。諸法自體故為自性。此猶是法之異名。然性得不同離分為三。一者妄想。二者緣起。后翻經中名為因緣。三者為成。后翻經中。名第一義。三中前二。是生死法。后一涅槃。言妄想者。所謂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故經說言。虛妄分別名字及相。名妄想也。心法非一。以何義故但云妄想。不說妄受及余心法。然心法中想者。正是取相之義。執取中強故偏說之。理實一切心心數法。皆是妄也。言因緣者。前妄想中。能取之心。及所取法。窮其體實。皆非自性。因緣之有。故曰因緣。法從緣起。故復經中說為緣起。所言成者。諸佛如來離妄真智。及智所證諸法如理體非虛敗。自性成實。故名為成。對前二種。此法勝出。故后經中名第一義(此二門竟)。

次以五法。對三自性辨其同異。此五及三。離合為異。體性同也。故經說言。彼三自性。攝入五中。即攝五法。為三自性。相狀如何。彼五法中名相妄想。入三性中。攝為妄想因緣自性。正智如如。合為成性。故經說言。名相妄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則為成相。對之且然。義猶難解。準依經文。五中前三。通為妄想因緣自性。不別分別。云何前三。通得名為妄想因緣。妄想還為妄想自性。義在易知。是以經言。從名生于虛妄分別。是妄想性分別。猶是妄想義也。彼名及相。尋名及相。尋名取之。雖非妄想。窮其根本。妄想所起。攝末從本。是故通名妄想自性。故經說言。彼名及相。是妄想性。云何前三通得名為因緣自性。名相妄想。雖是情事。窮其體實。悉是幻化因緣之法。故曰因緣。通相如是。若別分之。亦得宣說。五中名相。即是三中因緣自性。以彼名相從于妄想因緣生故。名因緣也。五中妄想。即是三中妄想自性。五法三性。略辨如是。

六種相門義

六種相者。出華嚴經十地品也。諸法體狀。謂之為相。門別名門。此門所辨。異于余門。故曰門別。如經中說。不二法門有盡解脫門等。若對行心。能通趣入。故曰門也。門別不同。故有六種。所謂總別同異成壞。此六乃是諸法體義。體義虛通。旨無不在。義雖遍在。事隔無之。是以論言。一切十句。皆有六相。除事。事謂陰界入等。陰界入等。彼此相望。事別隔礙。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攝事相以從體義。陰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無量六相門也。今且就一色陰之中。辨其六相。余類可知。如一色陰。同體具有恒沙佛法。謂苦無常不凈虛假空無我等一切佛法。是等諸法。義別體同?;ハ嗑壖?。攝彼同體一切佛法。以成一色。色名為總。就此總中。開出無量恒沙佛法。色隨彼法。則有無量。所謂苦色.無常色.不凈色.名用色.空無我色.乃至真實緣起之色。如是無量差別之色。是名為別。就彼別中。苦無常等諸法之上。皆有色義。名之為同。色義雖同。然彼色苦。異色無常異。如是一切。各各不同。是名為異。就彼異中。義門雖殊。其體不別。體不別故。諸義雖眾。不得相離。不相離故。隨之辨色。得攝為一。是故名成。成猶略也。體雖不別。義門恒異。義門異故。一色隨之。得為多色。目之為壞。壞猶廣也。據實論之。說前四門。辨義應足。為約同異成前二門故有六也。色義如是。今更就彼色無常中。以辨六相。余類可知。總攝諸義。以為無常。是名為總。就此總中。開出無量恒沙佛法。無常隨彼。則有無量。謂色無常.苦無常.不凈無常.空無常.無我無常。乃至真實緣起無常。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是名為別。就彼別中色苦等。上皆有無常。是名為異。無常雖同。而色苦等各各不同。是名為異。就此異中。義門雖殊。體性不別。性不別。故義門雖眾。不得相離。不相離故。隨諸義門。所辨無常。得攝為一。是名為成。體雖不別。義門恒異。義門異故。無常隨之得為眾多。是名為壞。如是色中無量諸義。及余一切陰界入等。準此可知。六相之義。既通諸法。依法成行。行亦齊有。是故初地第四愿中宣說。一切菩薩所行。皆有總別同異等也。隨行所說。廣如地論。此六乃是大乘之淵綱。圓通之妙門。若能善會斯趣。一異等執。逍然無跡。六相之義。略辨如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雷波县| 邢台市| 名山县| 五大连池市| 田阳县| 青海省| 康平县| 康平县| 福海县| 辽中县| 遵化市| 灵寿县| 岑巩县| 海南省| 册亨县| 宝兴县| 郸城县| 濮阳县| 南阳市| 西丰县| 桃园县| 天水市| 托里县| 习水县| 东兰县| 辉县市| 兰州市| 商河县| 贵州省| 游戏| 宜春市| 聂荣县| 门源| 枝江市| 墨玉县| 甘肃省| 柳林县| 乐清市| 札达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