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4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316字
  • 2015-11-10 17:21:22

三十七道品義三門分別(一通釋 二別解 三約對九法分別)

就通釋中曲有六門。一釋名義。二行門分別。三行體分別。四止觀分別。五八正分別。六大小不同。先釋其名。言道品者經中亦名為菩提分。亦名覺支。道者外國名曰末伽。此翻名道。菩提胡語。此亦名道。外國名多故于一道立種種名?;蛎刑峄蛟荒┵?。此方名少同名為道。如外國人于一滅中立種種名?;蛎鶚劵蛎?。或復說之為彌留陀。此通名滅。道亦如之。云何名道。通義名道。解有四義。一對人釋。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如世行處名為道也。二對障釋。能除壅障行時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如似世間無壅障處說為道矣。第三約就行義辨釋。戒定慧等行數各別。道如跡乘四義寬通。通故名道。第四約就行體分別。于真德中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菩提末伽兩道何別。通釋是一而立異名。其猶眼目。別則顯法。非無差異。異有三種。一因果分別。因中之道名為末伽。果中之道說為菩提。二通局分別。末伽之道通因及果。故四諦中末伽之道說通因果。菩提之道局唯在果。三事理分別。通理之道說為末伽。事別之道說為菩提。其義云何。戒定慧等三十七品各各別異。名為事道。道如跡乘四義齊通說為理道。又復道品名為事道??諢o我等諸法實性名為理道。所言覺者。覺知一切諸煩惱過故名為覺。又能覺知一切法義亦名為覺。所言品者經亦名分。亦名為支。亦名為具。亦云助道法。品謂品別。道行差異故名為品。分者分別。道行分異故名為分。與品義同。亦可。分者因之別稱。如藥多分共成一治。此亦如是。所言支者名兼胡漢。胡語名支。此翻名因。如辟支迦此名因緣。漢語名枝。是其枝別。別義如前。所言具者。是其因義。如米面等名為食具。彼念處等成道之具故名為具。言助法者。是其緣義。資助果德故名為助。又復諸行共相資助。亦名為助。問曰。為當正名菩提道之與覺為品為分為支為具。為當與彼菩提道覺作因義故名品分等。是義不定。若名果德以為菩提為道為覺。彼念處等三十七法能為彼因名道分等。若名因行以為菩提為道為覺。彼念處等道中差別集成道等名道分等。名義如是。

第二次就行門分別。行門有七。一是念處。二是正勤。三如意足。四是五根。五是五力。六七覺分。七八正道。故毗曇云。處方便一意軟鈍及利根見道思惟道佛說三十七。處是四念。方便正勤。一意是其四如意足。守心一境故名一意。軟鈍五根。利根五力。見道八正。修道七覺。就此七中三門分別。一就行約人。隨位分別。二就一人修入分別。三約位分別就行約人隨位別者。初之三門就行分別。次二約人。后二隨位。行中三者道品正用智慧為體。念處是慧。故先明之?;塾汕诓叻侥艹龜唷H缁鸬蔑L方能焚燒。故明正勤。勤過心動不能見法。如水風增令火疾滅。須以定攝。如意是定。故明如意。行別如是。言約人者。人有利鈍。前三道品。在鈍人心名為五根。在利人心說為五力。譬如世間利刀割物疾疾能過。利人如是。故名為力。人別如是。言隨位者位別見修。前三道品。在見諦道名為八正。在修道中說為七覺。問曰。圣位見前修后。何故名中先彰七覺后論八正。此說次第非行次第。何故說時不依行次。論有成釋。蓋依增數法門故爾。前念處等四四為門。增四至五。故根與力五五為門。增五至七。故次七覺。增七至八。故后宣說八正道分(此一門竟)。

次就一人修入分別。行者將欲修習正道先從師所聽受正法。既聞法已系念在心。是故初先明其念處。欲依此法求如實利非勤不得。故次第二明其正勤。以精進故得法心住。故次第三修如意足。以心住故能生出道。故次第四明其五根。是根增長能遮煩惱。說之為力。故次第五明其五力。如樹小時但可有根未有所堪。至其長大力能障水根力如是。根力具足欲入出道先以七覺調練其心。若心掉動以猗定舍三行攝之。若心沉沒須以擇法精進及喜三法策之。念則俱調。故次第六明七覺支。以心調故能入正道。故次第七明其八正。于此門中七覺在前。八正在后。然此門中見修二道同名八正。不局在見(此二門竟)。

次約位論。行實齊通。隨義且分。開合不定?;蚍譃槎?。世及出世。見道已前名為世間。見道已上名為出世。七中初五在于世間。后二出世?;螂x為三。一方便道。在見道前。二見三修。七中初五在于方便。八正在見。七覺在修?;蚍譃樗摹M夥矁确惨姷佬薜朗瞧渌囊病D钐幰亚懊麨橥夥?。未覺理故燸等四心名為內凡。學觀諦理成就出世圣人性。故見修可知。七中初門在于外凡。念處所攝。次四內凡。八正見道。七覺修道。或分為七。如毗曇說。念處位中名為四念。在燸心中名為正勤。初得理相。勤心求故。在頂心中名如意足。于所觀法心轉寂故。在忍心中名為五根。心住不退。決定能生出世道。故世第一法名為五力。深伏煩惱親生出世無漏道故。八正見道。七覺修道。將小類大。大亦應然。但無說處。行門如是。

第三就其行體分別。于中有三。一定其行體。二辨開合。三明其廢立。行體有十。所謂信進念定及慧。即以為五。彼八正中正思及戒通前為七。彼七覺中猗喜及舍通前為十。十中九種心法為體。戒之一門依如毗曇色法為體。若依成實作戒是色。無作是非色非心。心法之中若依成實。信進念思此四通數。余五別數。別中猗舍及與定慧唯善故別。喜唯有漏。不通無漏故名為別。若依毗曇信進猗舍。此四是其善。大地中心數之法念定慧喜。此四是其通。大地中心數之法喜是受數。余三可知。正思覺數五大地外別心數也。通善不善大小煩惱是五地也。思是覺數。何故名思。思量覺義。故名為思。問曰。何故諸心法中唯說此九以為道品。余通大地余善大地及與觀數不說為道。釋言。法門隨化隱顯。不可具責。今且隨相粗釋所以。通中想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釋言。想者取相為義。于彼假想事觀之中功力增強。于正道中想用義微為是不說。何故而然。諸是慧用。微隱之處多須想力?;塾脧娞幖傧氡厣佟5乐谢蹚姽什徽f想。通中欲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如來宣說三十七品欲為根本簡末異本故不說欲。通中觸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如來宣說三十七品。明觸為因簡果異因故不說觸。又觸專能和會心境令相觸對。于諸行心齊能和合無簡彼此。三十七品品別為義。于諸行門有偏強者說為道品。齊者不論。觸用齊等品別不顯。故道品中不說其觸。通中思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思是行主。起作為義。于諸行門齊能起作。無處偏強。亦于道中品別不顯。故隱不說。通中解脫以何義故不說為道。夫解脫者于境界中受取限量。于境數舍不能久住。道于境界久住。唯善。解脫不順。所以不立。又復解脫相顯在果。道品在因。故隱解脫。通中憶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于緣發悟是其憶義。于已更事憶多發悟。未經事中發悟則少。道品多于未知法中觀察求知。憶于是中力用微少故隱不說。善大地中無貪無嗔慚愧不害。此五何故不說為道。此于世事離過行中功力增強。于理觀中力用微少。為是不說。善大地中不放逸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不放逸根是其一切善法根本。簡本異未。為是不說。又不放逸于道品中齊能攝護。無偏強處。所以不說。問曰。前說三十七品欲為根本。今復宣說不放逸法以為根本。有何差別。如涅槃說。欲是生因。其猶生母。諸善皆由樂欲生故。不放逸者是其了因。亦名養因。其猶養母。護攝之心是不放逸。護諸善故。問曰。不放通護諸善不說道者。精進通策。何故說道。釋言。精進于道義中有偏強處。品別可得。故說為道。別心數中觀數何故不說為道。觀用似覺。從初以舉。故隱后觀。又復觀數推求似慧。道中慧強故隱彼觀。行體如是(此一門竟)。

次論開合。就行論之開六合四。就位而辨開四合六。云何就行開六合四。彼前十種行體之中思猗喜舍四種不分。名之為合。余六種中信分為二。信根信力或分為三。謂八正中正語正業及與正命。念分為四。念根念力念覺正念。定慧精進各分為八。是故使有三十七品?;鄯职苏?。彼四念處通皆是慧即以為四。五根之中有其慧根。五力之中有其慧力。七覺支中擇法覺支。八正道中有其正見。斯皆是慧合為八也。精進八者。彼四正勤通是精進。即以為四。五根之中有精進根。五力之中有精進力。七覺支中精進覺支。八正道中有正精進。通前為八。定中八者。四如意足通皆是定。即以為四。五根之中有其定根。五力之中有其定力。七覺支中有定覺支。八正道中有其正定。即以為四。通前為八。就行如是。云何就位開四合六。信唯在于見道已前。正思及戒唯在見道。猗喜及舍唯在修道。名之為合。念進定慧該通始終。目之為開。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灵武市| 喀喇沁旗| 宁波市| 昭平县| 三原县| 洛川县| 广南县| 广元市| 大英县| 临泉县| 土默特右旗| 平昌县| 贺州市| 碌曲县| 蒙山县| 霞浦县| 屯留县| 罗定市| 阿城市| 汾西县| 漾濞| 海阳市| 邻水| 南康市| 西宁市| 农安县| 简阳市| 集贤县| 府谷县| 无棣县| 建水县| 和硕县| 金平| 肃宁县| 高青县| 永川市| 图木舒克市| 麻城市| 措美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