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510字
  • 2015-11-10 17:21:22

第六明其淺深分齊。于中增數(shù)次第辨之。要攝唯二。一真二妄。十二因緣。真妄所集。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相依故。有因緣集起之義。據(jù)妄攝真。皆妄心作。就真攝妄。皆真心作。隨心粗細。分齊有三。一事相因緣。二妄想因緣。三真實因緣。一因緣法隨義分三。所言事者。六識分齊所起生死煩惱業(yè)苦。當知。即是事相因緣。言妄想者。則前事相。以理求之。唯是妄想虛構(gòu)集起。如夢所見。心外畢竟。無事可得。即是妄想因緣之義。言真實者。即前妄想因緣之體。窮其本性。唯是真識緣起所集。真外畢竟無妄可得。即是真實因緣之理。故地經(jīng)云。十二因緣皆一心作。皆心作者。謂真心作。又勝鬘云。自性凈心不染而染。即是生死因緣集起。又如不增不減經(jīng)說。即此法界。輪轉(zhuǎn)五道。名曰眾生。楞伽亦云。如來之藏。是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猶如伎兒變現(xiàn)諸趣。以斯驗求。生死因緣。皆是真作。如夢所見皆報心作。如波水作。如夜見繩以之為蛇蛇是繩作。如是一切。以真作故。因緣即真。故涅槃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見十二緣。名為見佛。亦名見法。亦名見僧。勝鬘亦云。生死二法。是如來藏。隨義淺深分齊有五。一事相因緣。如毗曇說。二虛假因緣。假有無性。如成實說。三妄想因緣。如陽炎水揵闥婆城。遠望似有。近觀本無。非但無性。相亦叵得。四妄想因緣。皆妄心作。如夢所見。心外無法。五是真實集用因緣。皆真心作。真外無法。五中初二。猶是三中事相因緣。中間兩種。猶前三中妄想因緣。后之一種。猶前三中真實因緣。分齊如是。

第七門中。就人分別。人謂凡夫二乘菩薩。今就此等以辨因緣。于中有三。一明所有。二明起滅。三明所解。言所有者。因緣有二。一是分段。二是變易。若論分段。凡夫具有善道惡道二種因緣。二乘人中。惡道因緣。盡在見諦。故須陀洹。名為抵債。抵三涂債善道因緣。終至無學(xué)。無學(xué)猶有生死殘果。大乘人中。惡道因緣。盡在初地。故經(jīng)說言。初地菩薩。離惡道畏。問曰。經(jīng)說。種性已上大力菩薩。為變易死。惡道因緣。是分段故。今云何言初地始盡。釋言。惡道義別三階。一惡業(yè)為因。四住為緣。受惡趣報。在于外凡常沒位中。二惡業(yè)為因。四住正緣緣力微薄。悲愿佐助。受惡趣身。在于外凡善趣位中。三惡業(yè)為因。悲愿為緣。受惡趣生。在于種性解行位中。勝鬘以彼種性已上離前二種。名離分段。非無第三故。地持言。種性解行。或墮惡道。善道因緣。至佛乃盡。是故經(jīng)中說。佛一人斷有頂種。問曰。經(jīng)說。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今云何言至佛乃盡。釋言。善道亦有三階。善業(yè)為因。四住為緣。受人天報。在種性前。二善業(yè)為因。四住正緣緣力微薄。悲愿佐助。受人天身。在種性上。三善業(yè)為因。悲愿為緣。四住殘氣。隨而佐助。受人天報。在初地上。經(jīng)以初地離前二種故。說初地破二十五有。非無第三故。地持中宣說。解行轉(zhuǎn)惡趣報。入歡喜地。不言轉(zhuǎn)善。又大智論說。初地上猶有肉身。良在于此。彼初地上。雖復(fù)有之。但于應(yīng)化人天身中。微有淺氣。無純受者。分段如是。變易因緣。凡夫但有一無明支。無明住地先成就故。二乘之人。有無明行。而未受報。彼何時受。不愚法者。此身滅已。凈土中生。即便受之。愚法之人。未來無余涅槃之后心想生時。方乃受之。大乘人中。十住已上有無明行。種性已上受生死果。至佛乃盡。所有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起滅。先論分段。凡夫于彼分段因緣集起不滅。二乘求滅不能學(xué)起。大乘之人。亦滅亦起自斷故。滅化他故起。故經(jīng)說言。亦不畢竟滅有為法。化眾生故。次論變易。凡夫于彼變易因緣。未起未滅。二乘學(xué)起而未能滅。問曰。二乘亦能滅智入般涅槃。云何不滅。釋言。二乘雖暫滅智。后必還生。非是永盡。故不名滅。大乘之人。亦起亦滅。始學(xué)故起。終盡故滅(此二門竟)。

次約所解以辨因緣。凡夫于彼因緣法中。見有我人未流轉(zhuǎn)起十二緣。以有我故。所起因緣便有系屬。名為我所。二乘解知無我無人。但諸因緣共相集起。以無我故。因緣之法。無所系屬。故非我所。大乘之人。深解因緣非有非無。離于二邊。是義云何分別有三。一就法相明非有無。十二緣法。從緣集生。本無自性。是故非有。從緣集故。不得言無。見法非有。是其逆觀。見法非無。是其順觀。二相實相對。明非有無。妄情所起十二緣法。名之為相。所依真諦。說以為實。故經(jīng)說言。十二因緣。皆依一心。依情起相。名為非無。據(jù)實本寂。說為非有。見實非有。是真諦觀解相非無。是世諦觀。三就實中體用分別。真諦常寂。無緣可得。名為非有。即此真識。隨妄流轉(zhuǎn)。起十二緣。說為非無。又佛菩薩隨世起用。亦名非無。見法非有。是實性觀。知法非無。是實相觀。就人如是。

第八門中。約智分別。智門非一。今且約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辨因緣相。于中略以五門。分別。一先定三觀。二明七方便。第三約彼七方便義。辨明四十四智差別。第四約前三種觀義及七方便。辨明七十七智不同。五隨人辨異。言三觀者。若依毗曇。說陰界入。以為三觀。此觀在于念處位中。若依成實。說觀無常無我及苦。明之為三。四觀在于四現(xiàn)忍中(此一門竟)。

七方便者。先就色論。后類諸法。七名是何。一者觀色。二觀色集。三觀色滅。四觀色道。五觀色味。六觀過。七觀色出。言觀色者。觀色果報。苦諦觀也。觀色集者觀色因緣。集諦觀也。觀色滅者。觀色盡處數(shù)滅無為。滅諦觀也。觀色道者。觀色對治無漏之道。道諦觀也。觀色味者。觀察前色能生愛味。觀色過者。觀察前色能生苦過。觀色出者。觀色得滅出離生死。何故不說觀色生道。釋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義觀。為是不論。色中既然。諸法同爾。此七能與第一義觀為方便故。名為方便。此之七種位。在何處。若依毗曇。前四方便。有四現(xiàn)忍及見道中。后三在于修道之中。依如成實。此七門在聞思地中(此二門竟)。

次辨四十四智差別。四十四智。如成實說。此猶是前七方便中初四門觀。就十二緣為此四觀故。有四十四智差別。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就此十一。從末尋本。逆以推之。先就老死對生為四。一觀老死苦。二觀老死集。三觀老死滅。四觀老死道。次第逆推乃至行支。對前無明。亦有此四。所謂觀行苦行集行滅及行滅道。無明望前。更無集因。所以不說。何故逆觀。據(jù)果尋因。順諦觀故(此三門竟)。

次辨七十七智差別。七十七智。如成實說。論文但言。如經(jīng)中說。現(xiàn)在世中生緣老死。不離生緣老死。過未亦然。是法住智。滅相觀者。是泥洹智。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皆悉同然。不廣分別。為是論家種種異釋。窮其體相此智。猶是七方便中第二集觀。及無常等三觀所攝。以何義故。七方便中偏為集觀。十二緣法。因緣為宗。集是緣義。故偏為之。集觀之中有六十六。三觀之中有其十一。彼此合說有七十七。前六十六。觀因生果。住持不滅。名法住智。后之十一。觀苦無常空無我等。趣向涅槃。名泥洹智。故論說言。增長生死。名法住智。損減生死。名泥洹智。相狀如何。現(xiàn)在世中。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過未亦然。便有三十三對因緣。今先就彼三世之中生緣老死。辨其觀相。余類可知。現(xiàn)在世中生緣老死。有二集觀。一生緣老死。二者不離生緣老死。此二何別。毗婆沙云。初是正觀。后是審觀。何故須審。成實釋言。諸外道人。多迷因緣。或說冥性為眾生因。或說梵天以為因等。佛為破之。彰因作果是實不虛故。說不離現(xiàn)在世中生緣老死。既有此二。過未同然。即分為六。此六集觀在聞思地。四現(xiàn)忍中。總觀三世生緣老死。作三種觀。謂無常苦及空無我。三觀雖殊。同趣涅槃。總攝為一。名泥洹智。以此通前。合有七智。問曰。何故集觀之中。三世分六。泥洹智中。三世為一。釋言。集觀觀因生果。生果不同。世別分之。泥洹智者。破生死相。趣向寂滅。寂滅平等。三世合一。三世之中生緣老死。既有此七。次第逆推乃至無明緣行亦然。十一對中。皆有七智。是故合有七十七智。問曰。何不從無明行乃至老死。先從老死至無明行。因緣法中。有二次第。一順二逆。從始至終。是順次第。從終至始。是逆次第。觀法多途。不可一定。復(fù)是聲聞觀法。聲聞鈍根。從末尋本。其觀易成。是故然矣。又問。因緣相生無窮。老死望后。何故不說緣生之義。老死望后。更無所生。是故不說。若爾何故地經(jīng)之中宣說。老死與后作因。釋言。老死轉(zhuǎn)望未來。實有因義。菩薩能見故彼說之。七十七智聲聞觀法。老死為因。聲聞不見。故此不論。又復(fù)聲聞亦知老死緣生后義。今此且據(jù)一分為言。是故不說(此四門竟)。

人辨。通而論之。四十七智七十七智。三乘同起。隨別論之。四十四智七十七智。并是聲聞觀行之法。依如論文。聲聞人中有利有鈍。四十四智。鈍人觀行。七十七智。利人觀行。何故如是。前四十四。觀果由因。為觀易成。鈍人能作故言為鈍。七十七智。觀因生果。為觀難熟。利人方堪故說為利菩薩于此因緣法中。觀門無邊。廣如地經(jīng)。不可具辨。因緣之義。厥趣粗爾。

十八空義三門分別(辨相一 異同二 修入次第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保山市| 嘉定区| 塘沽区| 杭锦旗| 华宁县| 体育| 孟州市| 乌鲁木齐县| 齐齐哈尔市| 九寨沟县| 德安县| 盐城市| 汕尾市| 盐源县| 奉节县| 皋兰县| 宁蒗| 泽普县| 旺苍县| 谷城县| 旬邑县| 黑山县| 阜新市| 安阳市| 庆安县| 四子王旗| 磐安县| 谢通门县| 昆明市| 金溪县| 台东县| 苗栗县| 博爱县| 永德县| 湖北省| 昌吉市| 阳城县| 鹰潭市| 思茅市|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