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069字
  • 2015-11-10 17:21:22

義法聚中此卷有八門(四諦義 四緣義 五果義 六因義 四空義 五法三自性義 六種相門義 八識義)。

四諦義九門分別(一釋名 二開合辨相 三染凈因果分別 四理事分別 五十六圣行分別 六有作無作有量無量相對分別 七同異分別 八虛實分別 九十諦分別)

第一釋名。苦集滅道。名四圣諦。逼惱名苦。聚積稱集。寂怕名滅。能通曰道。何故名圣。而復云諦。如涅槃云。圣者所謂諸佛菩薩。一切圣人。就圣辨諦。故云圣諦。何故就圣而辨諦乎。良以諦實唯圣所知。非凡能覺。圣所知者方名諦。故就圣辨之。所言諦者。世人一向。以實釋之。此非一向。如涅槃中。諦實兩別故。彼經言。有苦有諦有實。直論苦事。名之為苦。就彼苦中。因緣有無法相不謬。故稱為諦。窮其本性。非有非無。說之為實。通相釋之。實故名諦。實相云何。今以兩門分別釋之。一隨法深淺彰實不同。二隨教宗別明實有異。言隨法者。法之淺深。義別五重。一法相實。二虛假實。三空無實。四自體實。亦名性實。五緣用實。法相實者。苦集滅道當相實爾。故稱為實。如彼苦諦。凡夫為樂。圣觀實苦。故名為實。乃至道諦。凡夫迷謬。妄謂非道。圣慧觀之。知實是道。故稱為實。是以經云。苦者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如是等法。返對情妄。故說為實。言假實者。苦集滅道。實是因緣虛假之法。故名為實。于中分別。乃有四種。一因和合假攬別成總。二法和合假。苦無常等諸法相成。三妄相虛假。如虛空華。非有為有。四妄想虛假。苦集滅道妄想假集。如夢所見。此之四種。同名假實。良以執定非真實。故因緣虛假名為實也。據此返望前門。所論乃是諦相。非是諦實。言空實者。苦集滅道。以理窮之。實是空寂。本無所有。故名為實。于中分別。乃有五種。一者陰上無人之空。二因和合中無性之空。三法和合中無性之空。四者妄相虛無之空。五者妄想虛無之空。此之五種。同名空實。據斯返望前門。所說因緣假有。是其諦相。非是諦實。言體實者。苦集滅道。窮其本性。實是真實如來藏性。是以經言。于圣諦處說如來藏。又涅槃中。宣說苦實乃至道實。即是佛性常樂我凈。諦實如此。故稱為實。于中分別。有其二種。一如實空。二如實不空。如實空中。有二種空。一無相空。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別。皆不相應。二無性空。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緣集無有一法別守自性。故名為空。如就諸法說之為有法外。無別有一有性可得。還即說此有等諸法。以之為無是諸法外。無別有一無性可得。還即說此有無等法。為非有非無。有無等外。無別有一非有非無自性可得。以此類知一切諸法。畢竟無性。故名為空。空義如是。言不。如來藏中。從本已來具二種相。一如實心。所謂真實阿梨耶識神智性之。以阿梨耶神智性故。與無明合。便起妄智。遠離無明。便為正智。二如實法。于彼自性清凈心中備具一切恒沙佛法。如妄心中備具一切諸虛妄法。以真心中具諸法故。與妄想合。能熏妄心。起種種行。遠離妄想。便成法界廣大行德。此空不空。同是諦實據斯返望前門之中。遣相明空。乃是諦相非諦實也。緣用實者。苦集等相。究竟窮之。實是法界緣起集用。不染而染。起苦集用。不凈而凈。起滅道用。滅道有二。一隨妄集起。對治滅道。二舍妄顯真。真實滅道。諦實如此。故名為實。上來五種。隨分皆實。故稱為諦。言隨教者。教別既殊。明實亦異。毗曇法中。說實有二。一者有實。苦集滅道法相實爾。二者空實。陰上無人未空法體。成實法中。說實亦二。一者有實。苦集滅道實是因緣名用假有。二者空實。實無定相未空因緣。宜明苦中法相實爾。名之為實。未說虛假空寂等義。成實法中。辨明苦等。實是名用虛假之法。無有定性。故曰為實。據斯返望前宗所明。建立定性。非真實也。若就大乘破相教中辨實亦二。一者有實。苦集滅道實是妄相虛幻之有。二者空實。實無因緣假名之相。不但無性。相亦叵得。據斯返望前成實中未空幻化因緣法。故不名為實。若就大乘顯實教中辨實亦二。一空二有。于中分別。略有二門。一依持門。妄想所取苦集滅道于情為有。于理實無。名為空實。妄情所依如來藏性。相雖叵見。而實是有。名為有實。故經說為不空藏矣。二緣起門。如來藏性體。如一味名為空實。緣起苦集滅道之用。名為有實。如經中說。自性清凈。不染而染。十二因緣。皆一心作。生死二法是如來藏法界輪轉。名曰法身眾生。如是等言。是其真實緣起苦集。如來藏性。顯成法身菩提涅槃諸地行德。即是真實緣起滅道。諦實如此。稱之為實。宗別既然。隨宗皆實。故稱為諦四諦名義。略釋云爾。

第二門中。開合辨相。何者是苦苦之體相。開合不定。或總為一。謂攝諸苦為一苦諦。或分為二。所謂分段變易生死。六道之報。名為分段。三乘圣人微細生滅。說為變易。或分為三所謂苦苦壞苦行苦。辨此三苦。略有五門。一對緣分別。二約緣就體分別。三約三種無常分別。四諸過相顯。五對三受以辨通局。言對緣者緣別內外。內謂自心。外者所謂刀杖等緣。外中復二。一逆二順逆者所謂刀杖等事一切苦具。順者所謂己身命財親戚之類。緣別如此。從彼逆緣。逼而生惱。名為苦苦。刀杖等緣。能生內惱。說之為苦。從苦生苦。故曰苦苦。從彼順緣離壞生惱。名為壞苦。內心涉境。說名為行。緣行生厭。厭行生惱。故名行苦。第二對緣就體辨者。心性是苦。依彼苦上。加以事惱。苦上加苦。故云苦苦。就斯以論。向前三苦。至此門中。通名苦苦。謂性苦上。加前苦苦壞苦行苦。斯名事惱。有為之法前后生滅。無常敗壞。名為壞苦。即此有為遷流名行。遷流不安。故名行苦。言約三種無常辨者。于彼分段無常分齊。宣說苦苦。于有為法性苦之上。加彼三世分段粗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又以三世分段粗苦。顯有為法體性是苦。亦名苦苦。就念無常。宣說壞苦。彼念無常遷流滅壞。故名壞苦。是即向前第二門中行壞兩苦。至此門中。同名壞苦。就彼自性不成無常。宣說行苦。同體四相。互相集起。故名為行。以此門中同體。四相破壞行性。不成行性。無安故名行苦。言以諸過互相顯者。過有三種。謂苦無常及與無我。以苦顯苦。名為苦苦。謂以事惱顯有為法體性苦也。無常故苦。名為壞苦。無我故苦。名為行苦。以法無我因緣虛集故。稱為行。有為行故。體性是苦。言對三受辨通局者。受別有三。謂苦樂舍。違緣生惱。名為苦受。順緣生適。名為樂受。中容境界所生受心。舍前苦樂。故名舍受。三受如是。對之云何。如經中說。苦受之中。即具三苦。心性是苦。于性苦上。加彼對緣所生事惱。即名苦苦。前后生滅。無常敗壞。名為壞苦。即此前后遷流集起。名曰行苦。亦可有為自性虛集。名為行苦。樂舍二受。各具二苦。所謂行壞。行壞之相。不異前釋。三苦如是。又如經中。分為八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辨此八苦。略有三門。一釋其名。二辨其相。三對三苦。共相收攝。先釋其名。言生苦者。報分始起。謂之為生。生時有苦。就時立稱。故名生苦。衰變名老。老時有苦。就時為目。名為老苦。四大增損。謂之為病。病時有苦。就時彰名。稱曰病苦。陰壞名死。死時有苦。就時立目。名為死苦。亦可。此等當體為名。即指生老病死為苦。故云生老病死苦也。愛別離者。所念分名愛別離。愛別生惱。就緣立稱。名愛別離。怨憎會者。所惡強集名怨憎會。怨會生惱。就緣立稱。名怨憎會。求不得者。所悕不稱。名求不得。因彼生惱。就緣立稱。是故名為求不得苦。五盛陰者。五陰熾盛。名五盛陰。陰盛是苦。就體立稱。是故名為五盛陰苦。亦盛者。盛受之義。五陰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為五盛陰苦。若正應言五陰盛苦。名義如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宜宾县| 潞西市| 巴彦淖尔市| 东莞市| 江油市| 临澧县| 开平市| 柘城县| 北宁市| 都安| 石狮市| 林甸县| 东城区| 佛坪县| 汕尾市| 克什克腾旗| 和静县| 海淀区| 南乐县| 黄大仙区| 应城市| 吐鲁番市| 封开县| 乌拉特中旗| 怀柔区| 古交市| 太湖县| 临颍县| 云阳县| 南皮县| 肥乡县| 台前县| 通许县| 松溪县| 梁平县| 新龙县| 岚皋县| 崇阳县| 二手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