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196字
- 2015-11-10 17:21:22
言三漏者。一切煩惱流注不絕。其猶瘡漏故名為漏。故經說為諸漏瘡疣。漏別不同。一門說三。三名是何。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如雜心云。欲界地中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為欲漏。上二界中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為有漏。外道謂彼色無色界是其結盡無漏涅槃。對除彼見故。說為有三界無明。名無明漏。問曰。何故三界無明合為一漏。以彼無明迷理之心。理相平等。不可別分。故能迷心從之說一。又問。四流四縛等中。皆說其見。何故漏中不說見漏。雜心釋言。連注之義。是其漏義。見心捷疾。于連注義。不相順故。不說見漏。雖不別說。當知。攝在前二漏中。然此三漏。通攝二輪一切煩惱。三漏之義。略述如此。
四縛四流四枙義
言四縛者。所謂欲縛.有縛.無明縛.見縛。名雖有四。體性唯三。一見二愛三是無明。取執之心。說名為見。染境之情。說以為愛。癡闇之意。說為無明。問曰。一切疑慢等結。攝在何中。當知皆是愛分。所攝有何所謂。偏攝在愛。不在余中。為分本末利鈍故爾。無明是本理別為一。余皆是末。不得入中。復就末中見是利惑。理復須別。自余鈍者。不得在中。為是義故。疑慢等結。不入癡見。攝在愛中。愛中既攝眾多煩惱。以何義故。偏名為愛。以愛重故。偏標其名。譬如世間王來王去主得其名。彼亦如是。就此三中。愛分為二。癡見各一。故有四種。故雜心云。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說為欲縛。色無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見。說為有縛。云何名有。諸外道人謂。色無色畢竟無愛。為破彼見故。說為有。三界無明。名無明縛。三界諸見。說為見縛。何故分愛癡見合乎。此義廣釋如五住章。然此四種。系縛眾生。故名為縛。漂流行人。故名為流。能令眾生為苦所枙。故名為枙。名義雖異。體性不殊。四中初一止在見諦。見道時斷。后三通于見修二輪。上下通除。四縛等義。略辨如是。
四取義
于境執著。名之為取。取別不同。離分四種。一名欲取。二名我取。成實論中。名我語取。三名戒取。四名見取。名字如是。于中辨釋諸論不同。若依毗曇。欲界一切諸鈍煩惱。緣五欲生。同名欲取。于中亦有取自身者。從多立名。故說欲取。上二界中諸鈍煩惱。縛自身起。同名我取。三界之中戒取之心。說為戒取。三界之中余之四見。合為見取。問曰。何故余之四見合為見取。獨一戒取為戒取乎。雜心釋言。以等擔故。云何等擔。謂彼戒取熾燃。集業及違正道。與余四見。功力齊等。故說等擔。云何違道。如諸外道。取不食等。以為正道。佛諸弟子。取糞掃衣。持戒行等。以為正道。乖違八正。故名違道。良以功力等余四見。故獨為一。若依成實。取身見者。名我語取。以無我實但取我名。故云我語。非緣內報名我語也。依此我見。起于邊見。取著斷常。若斷見者。則取五欲。名為欲取。以無后世。貪現樂故。若常見者。有利有鈍。若利根者。說神是常苦樂不變。則無罪福故起邪見。說為見取。若鈍根者。則取持戒。望后世樂。說為戒取。成實如是。論宗不同。各隨一義。難定是非。問曰。何故流縛等中。皆說無明。四取之中。不說無明。雜心釋云。執取之義。是捷疾行。彼無明心。非捷疾故。所以不說。四取之義。略之云爾。
四種身結義
四種身結。如成實說。于彼世間。自身他身系著不舍。故名身結。結別不同。離分四種。一貪嫉身結。二嗔恚身結。三戒取身結。四取身結。此四猶是貪嗔癡也。初一是貪。次一是嗔。后二是癡。相狀如何。成實釋言。于他資財。生貪嫉心。名貪嫉結。他人不與。則生嗔怒。加刀杖等。名嗔恚結。此二是其在家之人。斗諍根本。亦即名為隨順樂邊。若人持戒取。為清凈無漏圣道。又持烏雞鹿狗戒等。以為真凈。名戒取結。即謂所取以為真實余皆妄語。名見取結。此二是其出家之人。斗諍根本。亦即名為隨順苦邊。就此四中。初二鈍使。后二是利。四種身結。辨之粗爾。
五住地義八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地起不同三 心相應不相應四 即心異心五 見修分別六 對果辨因七 治斷分齊八)
第一釋名。五住之義。如勝鬘說。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見者所謂五利煩惱。推求名見。入見道時。一處并斷。名見一處。本為末依。名之為住。本能生末。稱之為地。言欲愛者。欲界煩惱。除無明見。著外五欲。名為欲愛。欲界非不愛己色身。著欲情多故言欲愛。又為別上故云欲愛。住地同前。言色愛者。色界煩惱。除無明見。舍外五欲。著己色身。名為色愛。色界非不亦愛己心。著色情多故言色愛。又為別上故云色愛。住地同前。言有愛者。無色界中所有煩惱。除無明見。舍離色貪。愛著己心。說為有愛。然此有愛。若當從彼所愛為名。應名心愛。若就背下以立其名。名無色愛。今就破患故名有愛。破何等患。外道多取四無色定。以為涅槃。滅離心愛。對破彼見。故說有愛。住地同前。言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住地如上。此五皆能勞亂行人。故曰煩惱。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辨其體性體性唯三。一見二愛三是無明。五中初一。是其見惑。中三是愛。后一無明。煩惱無量。以何義故偏說此三。此三重故。所以偏說唯說此三。諸結皆隨。譬如世間王來王去余眾皆隨。當知。一切諸煩惱中。除見無明。自余諸結。悉入愛中。若使愛中備含諸結。以何義故。偏名為愛。受生三界。愛力增強。從強立稱。故偏名愛。問曰。成實說。除貪嗔自余煩惱。皆癡使攝。今此何故攝入愛中。釋言。法門各異。不可一類。彼成實中。約別三受及三境界。以別三毒。貪依樂受。順境而生。嗔依苦受。違境而發。癡依舍受中容境起。除貪除嗔。自余諸結。皆依舍受中容境起。故攝癡中。今此為分本末利鈍差別不同。是故諸結悉入愛中。相狀如何。此義如彼四縛章中具廣分別。無明是本。理別為一。余皆是末。不得入中。復就末中。見是利使。理宜須別。自余是鈍。不得入中。是以嗔慢疑等諸結。不入癡見。攝在愛中受分為三。癡見各一。故有五住。見通三界。何故為一。釋有兩義。一見是迷心。易可斷除。入見道時。一處頓盡。故從治處攝之為一。是故論中說。斷見惑猶如折石。二見迷理生。理通不別。故從所迷合之為一。何故分愛以為三種。釋有兩義。一愛性纏綿難可斷除。治處非一。故別為三。是故論中說。斷愛結如絕藕絲。二愛緣事生事。別內外色心之殊。故隨所緣分之三矣。三界無明。治非一處。何故為一。良以無明微細難斷。若從治處品別無量。不局在三。以是義故。不隨界別說為三耳。然復無明迷理闇惑。不緣事生。所迷之理平等一味。故從所迷說以為一。斯乃且就一門之中。離合如是。若入余門。癡之與見。亦得分多。故彼九十八使門中。癡見之心。分為多矣。體性如是。
第三明其地起之別。四住之中。地起不同。泛釋有四。一性事分別。彼事識中取性煩惱。名之為性。說之為地。余見愛等一切煩惱。隨境別起。說之為事。皆名為起。彼取性者。馬鳴論中名執取相。亦名執相應染。余見愛等。馬鳴論中名計名字相。尋名計我。及生諸結。名計名字。二本末分別。于前事中十使是地。十纏六垢。是其所起。使纏垢等。有何差別。如毗曇說。根本增上。說之為使。依使所生津液之結。說為纏垢。云何津液。如瓶盛酥蜜津液外出。津液結中急縛名纏。輕系稱垢。三成起分別。一切煩惱久習性成。說之為地。成何處在。成在本識。對緣現生。說以為起。四前后分別。一切煩惱。前能生后。名之為地。后起依前。說之為起。就無明中。如勝鬘說。無明為地。恒沙為起。此義云何。分別有二。一就癡中粗細分別。妄識之中。任性無知。是無明地。緣而不了。是恒沙惑。二癡妄分別。于妄識中癡闇之心。是無明地。妄想分別說為恒沙。如地持說。如是如實。凡愚不知。當知。即是無明地也。以是因緣。起八妄想。當知。即是恒沙惑也。又復如彼起信論說。妄識之中。義別六重。一無明地。所謂根本不覺知心。二是業識。依前無明不覺。妄念忽然而動。三是轉識。心想漸粗。轉起外境四是現識。妄心所起。虛浪之法應現自心。如明鏡中現眾色像。五是智識。于前妄心所現法中。分別違順染凈等別。六不斷識。亦名相續識。妄境牽心。心隨妄境相續不斷。猶如海浪。六中初一。是無明地。后五妄知。是恒沙惑。問曰。若此是恒沙者。二障之中。應智障收。何故論中。說初一種以為智礙。后之五種名煩惱礙。釋言。二障階降不定。五住相望。四住及起。同為煩惱。無明及起。齊為智障。故地持中。無明八妄同為智障。就無明中。隨義更論。所起恒沙。復為煩惱。無明住地。獨為智障。故為此說。問曰。于彼事識之中。取性無明。是何地收。妄識之中。所有愛見是何地攝。釋言。不定。略有二義。一隱顯互論。彼事識中取性無明。以本從末。攝為四住。彼妄識中所有愛見。以末從本。收為無明。二隨義通論。妄識之中所有愛見。皆四住收。事識之中所有無明。亦無明攝。地起如是。
第四門中。明其相應不相應義。于中有二。一對心識明其相應不相應義。二就惑體明其相應不相應義。言對心者。心有三種。一事識心。所謂六識。二妄識心。謂第七識。三真識心。謂第八識。彼事識中所有煩惱。有其相應不相應義。現起之者。與心相應。是義云何。煩惱之數與心別體。共心同緣。故曰相應。如想受等。故馬鳴言。心與念異同知同緣。故號相應。性成之者。是不相應。即說心體。為煩惱性。不別有數與彼心王共相應。故彼妄識中一切煩惱。亦有相應不相應義。是義云何。如馬鳴說。妄識之中義別六重。廣如上辨。此六種中。根本四重。名不相應染。末后兩重。名心相應染。相應之義釋不異前。不相應者。即妄心體性。是煩惱。非是心外別有煩惱共心相應。名不相應。故論說言。即心不覺常無別異。名不相應。問曰。何故粗者相應。釋言。粗者有時作意別想而起。故與心別共心相應。細者性成非別起。故與心一體。名不相應。一切煩惱。望彼真心。亦有相應不相應義。真妄和合。名為相應。真妄性別。名不相應。故地經言。心相應不相應相。論家釋言。不相應者。永可得脫(此一門竟)。
次就惑體明其相應不相應義。惑體有四。一無明地。二無明起。三四住地。四四住起。此四重中。無明住地。定不相應。故勝鬘言。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妄識之心體是無明。故不相應。無明所起。經說相應。故勝鬘云。于此起煩惱。剎那相應。隨義細論。于中亦有不相應義。此云何知。如馬鳴說。業轉現識。是不相應染。智識續識是相應染。此五皆是無明所起。故知亦有不相應義。若爾勝鬘何故一向說為相應。為別無明故偏言耳。四住地者。總相粗論。唯心相應。隨義分。亦有相應不相應義。現行之者。共心相應。性成之者。與心同體。名不相應。以有此義故。雜心中。一家說使定心相應。一家說使定不相應義。既兩兼不可偏取。四住所起一向相應。以彼粗起與心別故。故勝鬘云。四住起者。剎那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