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3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275字
  • 2015-11-10 17:21:22

味望凈定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除其因緣有余三種。二就地分別。于自地中具足三緣。望下亦爾。上味心后起下凈定。防自地退。故望下凈有其次第增上緣義。依下凈定學觀上味為苦集觀。故上地味為下緣緣。望上凈定得有緣緣增上緣義。是義云何。他人上凈緣我下味生厭惡心。故有緣緣。我味不障他人上凈。故有增上。三品數分別。于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此兩門竟)。

味望無漏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唯有緣緣。增上緣義非自分。故無其因緣。非親起故無次第緣。二就地分別。望同地者。有其緣緣及增上緣。望下亦爾。上地味定為苦集境故有緣緣。上不障下故有增上。望上無漏與下無漏亦具前二。我味與他上地無漏為苦集境。故有緣緣。我味不障他上無漏。故有增上。三品數分別。于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緣別如是。

第八門中。大小不同略有十三。一體性不同。小乘禪定事識為體。大亦始習事識為體。次除事識妄識為體。終除妄識真識為體。二常無常異。小乘所得一向無常。大乘法中始修無常。終成是常。真為體故。三漏無漏別。小乘初禪至無所有通漏無漏。非想一地唯是有漏。成實設有但有順舊游觀無漏。大乘八禪皆通有漏及與無漏。故龍樹言。云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是名菩薩非想處定。四滅障不同。小乘禪定但能滅除四住粗亂。大乘禪定能滅一切。五深淺不同。小乘定淺。可為緣動。故龍樹說。大樹緊那羅王鼓琉璃琴。迦葉起舞。阿難歌吟。以定淺故。如諸菩薩禪定深靜。乃至天雷不能發動。六緣心不同。小乘禪定有想有緣。大乘始習有想有緣。終成離緣。故地持云。如佛先為迦旃延說。比丘不依一切修禪。云何不依。若地地除。乃至一切一切想除。七緣境不同。凡夫禪定事相為境。二乘禪定苦無常等法相為境。諸佛菩薩實性為境。八出入不同。小乘所得有出有入。大乘法中始有出入。成則不爾。于一切時無不定故。九超越不同。小乘超禪不過一地。諸佛菩薩于一切地隨其多少皆悉能超。十受生不同。二乘得禪不能回來欲界受生。菩薩悉能于禪定中離系縛故。十一起行不同。小乘修禪但為自樂。大乘俱利。十二生德不同。小乘禪定但能出生少分功德。菩薩禪定出生一切。故地持云。菩薩禪定出生功德。聲聞辟支不知其名。況復能起。十三得果不同。二乘禪定但得小果。菩薩所修得大菩提。不同如是。

上來第一通解八禪。自下第二別解八禪之中。先解四禪。后解四空。解四禪中。別有六門。一辨定所釋。二開合辨相。三支因同異先后體具多少廢立。四約對道品彰其通別。五修成之相。六隨文釋義。

先定所釋。禪有三種。一味二凈三是無漏。味是煩惱。非功德法。今廢不論。無漏禪果。今亦不釋。且解凈禪。凈有四分。一者退分。二者住分。三勝進分。四決定分。言退分者。釋有兩義。一下品凈定鄰下煩惱。喜為下地煩惱所敗。故名退分。此可退故名之為退。非是已退。二為自地煩惱所雜故名退分。謂從凈定入味煩惱。從味煩惱還入凈定。如欲界中微劣善心還為欲界惡法所雜。此亦如是。雖復為彼煩惱所雜。不名失定。同地法故。言住分者。釋有兩義。一堅守自地。不為下地煩惱所敗。故名為住。簡上初退。二堅守凈心。不為自地煩惱所雜。故名為住。簡上后退。勝進分者。厭自地過趣順上禪。決定分者。學觀諸法苦無常等。趣順圣道。而未得圣。

第二門中。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唯一禪。謂三學中唯一定學。六度之中唯一禪度。或分為二。一是遠離。二是寂滅。如地持說。初禪遠離欲惡不善名為遠離。二禪已上息覺觀等名為寂滅。或分為三。三有兩門。一約受分三。初禪二禪名喜俱禪。三禪樂俱。四禪舍俱。二就覺觀有無分三。初禪名為有覺有觀。中間名為無覺有觀。二禪已上無覺無觀。或分為四。所謂四禪六義不同。故分為四。一滅障不同。初禪遠離欲惡不善。二禪地中滅除覺觀。三禪滅喜。四禪滅樂。二滅受不同。如經中說。初禪滅憂。二禪滅苦。三禪滅喜。四禪滅樂。問曰。初禪憂苦并滅。今云何言初禪滅憂二禪滅苦。若依毗曇。初禪地中有眼耳身三識身在。此三識身苦根所依。故不說滅。若爾。意識憂根所依初禪有意。應不滅憂。釋言。憂根其過粗重。定在欲界。是故宣說初禪滅憂。云何粗重。憂從欲界貪欲心起。貪著欲界五欲境界。見彼散壞方生憂故。苦不如是。故不說滅。又后憂根退定方生。苦則不爾。出定便起。為是不類。成實所論。不由初禪有三識身欲故不滅苦。但彼初禪近欲界地不定之心。不定心中能生苦受。故不滅苦。若近欲界。亦應生憂。何故說滅。釋言。憂從貪喜心起。退定方生。若不著欲。終不生憂。苦不如是。故有苦受而滅憂根。三別地法異。初禪覺觀異于余禪。二禪內凈。三禪安慧。四禪地中不苦不樂。皆各別異。所以須分四。定心粗細。故分四禪。如經中說。初禪定心如密和麨。心性散動。以法攝持。故能住緣。二禪定心如山頂泉。水從中出。不從外來。三禪定心如池中華。內外盈溢。四禪定心如密室燈。怡然不動。五受果不同故分四禪。初禪能得梵眾梵輔大梵天果。二禪能得少光無量光光音之果。三禪能得少凈無量凈遍凈之果。四禪能得福愛福生乃至阿迦尼吒天果。第六住處寬狹不同故分四禪。如毗婆沙說。彼有二論。一家說言。初禪住處如一四天下。二禪住處如一千界。三禪住處如二千界。四禪住處如三千界。復有一說。初禪住處如一千界。二禪住處如二千界。三禪住處如三千界。四禪住處無量無邊。以斯不同故分為四。若隨法別。亦得分五。所謂覺.觀.內凈.安慧.不苦不樂。地別不同亦得分六。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心數不同亦得分九。初禪五支即為五數。覺是覺數。觀是觀數。喜是受數。樂是猗數。一心定數。第二禪中加一內凈。通前為六。此內凈支依阿毗曇。是其信數。信下覺觀動亂多過。信二禪法寂靜安穩大智論中亦說為信。喜樂一心與初禪同。第三禪中更加舍念安慧三數。通前為九。舍者。是其善大地中舍數。念與安慧是通地中念慧兩數。樂與前喜同是受數。一心與前一心支同。故不別論。第四禪中舍念清凈與三禪中舍念支同。不苦不樂與前喜同。一心支者同前一心。為是不說。行名不同離分為十。初禪五支即以為五。內凈為六。舍念安慧通前為九。三禪中樂心數分別與前喜同。行名分別與前樂同。不苦不樂通前說十。此不苦樂心數分別與前喜支同。是受數故不別論。行名分別異前喜樂。是以別說。第四禪中舍念一心名不異上。故不別說。行義不同離分十一。如毗婆沙說。就前十中。分樂作二。故有十一。何故分者。初二禪樂是其猗樂。三禪中樂是其受樂。所以分之。若依地論。滅障等別則有十六。初禪有四。一者滅障。謂滅欲惡。二者對治。所謂覺觀。三者利益。所謂喜樂。四者彼二依止三昧。所謂一心。初禪既然。余三類爾。故有十六。支別不同分為十八。就前行名十種之中。覺.觀內凈安慧不苦不樂。當分守一。即以為五。喜及舍念各分為二。通前十一。喜分二者。所謂初禪二禪喜。舍念分者。所謂三禪四禪舍念。樂分為三。通前十四。初二三禪并皆有樂。故分三種。一心分四。故有十八。四禪地中各有一心。故分四種。以實具論。心法不同有二十三。謂十通大地。想欲觸慧念思解脫憶定及受。十善大地。所謂無貪無嗔慚愧信猗不放逸不害精進舍。加覺觀心王為二十三。地別具論。有八十六。初禪地中有二十三。后三禪中各二十一。除其覺觀。開合如是。

第三門中義別有四。一支因同異。二支因先后。三定體具。四明支因多少廢立。言同異者。依如毗曇。初禪五支體性各異。乃至四禪支別亦然。若依成實。始終通論。皆即于心心外無數。隨其行相非無同異。如初禪中。覺觀體同前后為異。彼說。粗心初思名覺。細心后思說之為觀。而體是一。初二禪中喜樂體同。故彼論言。彼喜初來在身名樂。后時名喜。彼說。初禪二禪中樂亦是受樂。故與喜一。二禪內凈與一心同。故彼論言。內凈支者。即二禪體。三禪安慧與念體同。故彼論言。三禪安慧與念同。故后分禪中不立安慧。無漏三禪望有漏禪說為后分。又三禪中舍與樂同。故彼論言。我不說舍外別更有樂。即舍說樂。第四禪中四支各別。大乘法中心識有三。一是事識。二是妄識。三是真識。彼事識中心與數異。于中說禪。支因各別。妄識之中義別六重。如馬鳴說。根本四重心數無別。于中說禪。支因體同。末后兩重心與數異。于中說禪。支因各別。真識之中心數無別。于中說禪。支因體一(此一門竟)。

言先后者。依如毗曇。初禪五支體性同時。用有先后。乃至四禪類亦同然。若依成實。初禪五支定在先后。不得一時。彼說心數不同時故。不同時故。前四滅已方得一心。問曰。若言前四滅已方得一心。是則初禪非五支成。又經中說。初禪地中有五支俱。云何先后。又一心時若無覺觀。與二禪何別。彼成實論二禪品中釋通此義。向言初禪非五成者。我不說五支盡是初禪。但近初禪有覺觀等。故說五支成其初禪。經言初禪五支俱者。雖小相違。亦名為俱。如言弟子與師俱。雖小前后。亦名俱矣。言與二禪有何別者。初禪近亂。定未深靜。出入皆有覺觀之心。二禪不爾。出入皆無。是故不同。問曰。初禪近覺觀故說為支者。亦近五欲。何故不說五欲為支。論言。五欲背故不名為近。又復五欲不住為因故不說近。問曰。若言至一心時已無喜樂。喜樂云何得至二禪。釋言。彼宗心法不并。故一心邊無其喜樂。非斷無故。至二禪支。初禪既然。余禪類爾。彼論偏執用相先后。故違一時。大乘所說與毗曇同。故龍樹言。譬如晝日眾星不現。非無眾星。心法如是。隨時受名。非無諸數(此二門竟)。

言體具者。如毗曇說。就彼初禪五支之中。一心支者。是禪是支。言是禪者。是禪體也。言是支者。是支別也。余四是支而非是禪。是其支別非禪體也。問曰。此五望何說支。釋言。總望初禪之位故說為支。一切經論悉同此說。唯瓔珞經說。有第六默然之心。以為禪體。五支為因。何故不同。當應彼經凡圣通說故為此論。前五是其世俗禪心說之為因。第六是其圣默然心說為定體。成實云何。論無定判。人釋左右。有人釋言。與瓔珞同。亦用第六默然為體。以一心等名為支。因故是因非體。若依瓔珞。凡圣通論。理亦無傷。若當直就世俗禪中。言用第六默然為體。是義不然。云何知非。如彼論中解三昧義。言心住一緣名三昧相。解一心支。言離覺觀喜一緣中住。是名為禪。與解三昧其義相似。若一心外別立第六默然為體。則三昧外亦應別立三昧之體。而三昧中住一緣外不可更立三昧之體。禪中亦爾。住一緣外何為更立默然為體。若言經中說一心等為禪支故更立體者。是則經中說七覺支。應七覺外別立覺體。又復經中說八道分。應八道外別立道體。彼既別無。此亦應然。何得更立。問曰。若用一心為體。何故名支。釋言。此望初禪總位說支。何妨。如望見位八正名分。望修道位七覺名支。此亦同彼。于中別分。前四是支。后一是體。亦如八正正見是體。余者是因。問曰。若爾則同毗曇。云何得別。釋言。成實但非毗曇五支同時。不非一心以為禪體明知共用。初禪五支體具既然。余禪類爾(此三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木县| 伊宁县| 格尔木市| 寿宁县| 汶上县| 永顺县| 苏尼特左旗| 清远市| 佛学| 玉田县| 宁夏| 凌海市| 霍林郭勒市| 岫岩| 砚山县| 邻水| 无棣县| 北辰区| 民丰县| 临桂县| 陕西省| 沿河| 新丰县| 瑞安市| 兰溪市| 四川省| 溧阳市| 瓮安县| 海城市| 宝鸡市| 宜兰市| 大名县| 奉节县| 吐鲁番市| 怀集县| 扶风县| 舞钢市| 荣昌县| 高唐县| 章丘市|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