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辨心法相應不同。毗曇法中。同時相應。同時之中。多少不定。若善心法。在其欲界及初禪者。二十三法。同時相應。十通大地。十善大地。覺觀心王。在中間禪。二十二法。同時相應。唯除一覺。余皆如上。二禪已上。二十一法。同時相應。除覺去觀。余皆如上。煩惱法中。分為六分。嗔.忿.惱.害.恨.覆.慳.嫉。合為一分。此八一向是不善故。二十二法。同時相應。十通大地。即以為十。大煩惱中。不信.懈怠.無明.掉.放逸。通前十五。無慚無愧。通前十七。覺觀與睡并及心王。通前合為二十一法。彼嗔忿等。隨何現起。即以為一。通前合為二十二也。貪疑慢高。為第二分。就此分中。在欲界者。是不善故。亦有二十二法相應。十通大地。五煩惱地。無慚.無愧.覺.觀.睡.心.為二十一。貪疑慢等。隨何現起。即以為一。通前合為二十二也。若在初禪。是無記故。除無慚愧。有余二十心法相應。中間除覺。有余十九。二禪已上。更除觀數有余十八。不共無明。為第三分。在欲界者。是不善故。二十一法。同時相應。十通大地。即以為十。大煩惱中。除一無明。有余四種。不信.懈怠.掉.及放逸。通前十四。無二無明同時并。故除彼無明。加無慚.愧.覺.觀.睡.心。通前二十。不共無明。即以為一。通前合為二十一也。在初禪中。除無慚愧。有余十九。中間除覺有余十八。二禪已上。更除一觀。有余十七。邪見戒取及與見取。為第四分。在欲界者。是不善。故二十一法。同時相應。十通地中。除一慧數有余九種。邪見二取體是慧數。無有二慧同時起。故除彼慧數。大煩惱中。有其不信.懈怠.無明.掉.及放逸。通前十四。無慚.無愧.覺.觀.睡.心。通前二十。邪見等中。何現起。即以為一。通前合為二十一也。在初禪者。除無慚愧。有余十九。中間除覺。有余十八。二禪已上。更除一觀。有余十七。身邊兩見。為第五分。此之二種。若在欲界及初禪中。有十九法。同時相應。十通大地中。除其慧數。有余九種。身邊兩見。體亦是慧。兩慧不并。是以除之。大煩惱五。通前十四。覺觀睡心。通前十八。身邊兩見。隨何現起。即以為一。通前十九。以此二見是無記故。除無慚愧。中間除覺。有余十八。二禪已上。更除一觀。有余十七。諂誑二纏。為第六分。在欲界者。是不善故。二十二法同時相應。十通大地。五煩惱地。無慚.無愧.覺.觀.睡.心。通前合為二十一法。此諂與誑。隨何現起。即以為一。通前合為二十二也。在初禪中。除無慚愧。有余二十。中間除覺。有余十九。二禪已上。無有諂誑。不須論之。煩惱如是。白凈無記。總為一分。若在欲界及初禪者。有十三法。同時相應。十通大地。覺觀心王。中間除覺。有余十二。二禪已上。更除一觀。有余十一。問曰。其余諸心心法。何故不說。釋言。有以無慚無愧。與彼一切不善法俱。如余一切不善法說。不信.懈怠.相應.無明.睡.掉.放逸。遍與一切諸煩惱俱。如余一切諸煩惱說。十通大地。覺觀睡悔。遍通一切三性法中。如余一切三性法說。是以不論。毗曇如是。成實法中。前后相應。從彼了別違順中容三種識。復生三種想。了順之識。生于釋想了違之識。生不釋相。了中之識。生中容想。當分相生。故曰相應。從彼三想。生三種受。釋相生樂。不釋生苦。中容生舍。從彼三受發生行心。行中有三。一善二惡三是無記。若生善心。苦受生厭。厭離生死。樂受生欣。欣樂善法。舍生信進念定慧等。若生不善。苦受生嗔及嗔流類忿恨惱等一切煩惱。樂受生貪及貪流類一切煩惱。舍生余結及彼流類一切煩惱。若生無記。苦受心后求苦對治。如寒求暖熱求涼等。樂受心后。求諸樂具。如種殖等。舍受心后。生余漫散無記行心。此等前后。當分相應。故曰相應。大乘法中。義有兩兼。同時相望。同時相應。異時相望。前后相應。同時相應。粗同毗曇。細者不同。毗曇別體。此同體故。異時相應。與成實同。問曰。前言同時相應。云何復得異時相應。釋言。心法體雖同時。隨義隱顯。非無先后差別之義。故得宣說前后相應。心法如是。
次辨非色非心之法。依如毗曇。宣說十四不相應行。以為非色非心法也。于中略以五門分別。一釋名辨相。二三性分別。三就有漏無漏分別。四就界分別。五明舍不同。就初門中。先釋其名。名字是何。一無想定。二無想報。三滅盡定。四眾生種類。五命根。六分夫性。七味。八名。九句。十生。十一住。十二異。十三滅。十四得。此之十四。體非質礙故名非色。又非情慮。稱曰非心。不同想等諸心數法與心相應。名不相應。有為集起。稱之為行。名字如是。次辨其相。無想定者。諸外道等。謂無想報。以為涅槃。為求彼報。修無想定。學滅心想。依第四禪。滅諸心法。心想滅已。得一有為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無想定。成實法中。不存此義。故彼論言。凡夫不能滅心心法。但心寂靜微細難覺。故云無想。非謂全無。今依毗曇。宣說無想。無想報者。依前定因。生四禪中廣果天處。初生有心。中間無心。逕五百劫。是心滅時。得一有為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無想報。命欲終時。心想還生。以彼因時前后有心中間無心。是故得報。還與因同。前后有心。中間無心。報欲盡時。心想還生。心想生故。見未來世受生中陰。便謗涅槃。作如是念。我本謂呼寶有涅槃。勤苦求之。今見未來。還有生處。定知一切無有涅槃。以是謗故死入地獄。以是過故。佛諸弟子。都無求者。此無想報。成實論中。說為心法。但無粗想。滅盡定者。謂諸圣人。患心勞慮。暫滅心識。得一有為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滅盡定。若依成實。是無為法。非不相應。此義廣釋。如滅盡章。眾生種類者。有一有為非色心法。能使眾生類類相似。是故名為眾生種類。成實法中。不存此義。言命根者。眾生身中。有一非色非心命法。能持色心。令不斷絕。名為命根。若依成實。說過去業以為命根。不立非色非心命法。凡夫性者。有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之法。未斷已來。凡諸眾生。悉令使凡。此之凡性。成實不立。所言味者。是字法也。有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字法。與聲相應方成語言。說之為字。以此字法。攝聲成語。令人愛味。故名為味。若依雜心子注中釋。外國道字有其味音。故說為味。所言名者。有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名法。能攝彼字。表詮諸法。說之為名。所言句者。有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句法。拘攣名味。共相屬著。以成文誦。謂之為句。此名味等。成實法中。唯是聲性。色法所收法入所攝。不同毗曇。相狀如何。即彼音聲相續之中。屈曲高下長短之義。能成語言詮表之義。說為味等。雖是聲性。聲恒是實。味等是假。聲是聲入。味等法入。此云何別。當體為味。對法成詮。說之為名。若當一字詮表義成。字即是名。若一不成。字方成。是即一字。唯是其味。而非是名。多字和合。方是其名。若彼多字。共名一法。名即是句。若當一字即成名者。多名聚集。方乃成句。成實如是。所言生住異滅法者。非是諸法始起之生。經停之住。衰變之異。盡壞之滅。蓋乃一切有為法邊。別有非色非心相法。能生諸法。乃至能滅。此之四相。體雖同時。用在先后。生相用時。能生諸法。乃至第四滅相用時。能滅諸法。所相之法。初生次住終異后滅。是毗曇家。苦集之理。能相生等。是事非理。何故如是。有為之法。無常為理。前后四相。遷流運變。是無常義。故說為理。同時四相。體非先后無常之義。故名為事。若依成實。但說諸法初生次住終異后滅。不說法外別有非色非心四相。地持亦爾。所言得者。有為法邊。有一非色非心得法。能得諸法。故名為得。此是十四不相應行。毗婆沙中。更有二種。一圣人性。有一非色非心圣法。能令一切出世之人皆得為圣。二者不得。有一非色非心之法。令所斷法不屬行人。故名不得。若通此二。便有十六不相應行(此一門竟)。
次就善惡無記三性。分別其相。如雜心說。十四行中。二善五三。余悉無記。言二善者。謂無想定及滅盡定。言五三者。四相及得。皆通三性。若在善中。即名善。在不善中即名不善。無記亦然。問曰。此五在三性中。即隨彼法。名為善惡無記法者。此之五種。亦在色心二種法中。何不隨法說為色心。而名非色非心法乎。釋言。三聚通于三性。故隨所在。即名善惡無記之法。三聚相望。不得相通。是故雖在色心法中。而非色心。余之七種。一向無記(此二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之義。分別其相。依如毗曇。此十四中。四相及得。通漏無漏。在有漏邊。即名有漏。在無漏邊。即名無漏。余皆有漏。若依成實。滅盡定者。亦是無漏(此三門竟)。
次就三界辨其通局。彼無想定及無想報。唯在色界。滅盡定者。唯在無色非想地中。若依成實。滅盡無為。不屬三界。名味句。在欲色界。不通無色。自余八法。并通三界(此四門竟)。
次明其舍。無想定者。有二種舍。一退時舍。二生上時舍。滅盡定者。唯退時舍。無上可生故。無生舍。無想報眾生種類命根。此等皆悉隨世斷。故命終時舍。凡夫性者。有二種舍。一者凡夫生上時舍。二者圣人見道時舍。凡夫之人。舍而還得。舍下凡性。得上凡故。圣人一舍。不復更得。有斯異也。問曰。凡性有二對治。一者斷治。二者舍治。此二何別。釋言。斷彼凡夫性上煩惱系縛。是斷對治。舍彼凡性。是舍對治。問曰。此二何者在先。釋言。不定差別有三。一者一向先斷后舍。謂諸凡夫趣上地時。先斷自地所有煩惱。然后上生。斷煩惱時。自地之中。凡夫性上所有系縛。一切皆斷。雖斷系縛。凡性猶在后。生上時凡性方舍。是故名為先斷后舍。二者一向先舍后斷。謂次第人。乃至超越斯陀含人。入見道時舍彼凡性。故曰先舍。雖復舍之令不屬己。而彼凡性猶成。在于過去未來。為彼三界修惑緣縛。后起修道斷彼惑時。彼凡性上系縛方斷。故名后斷。三者先斷后舍。及先舍后斷。所謂超越阿那含人。先在凡時。或斷欲界所有煩惱。或斷初禪至無所有。后入圣道。入見道時。舍彼三界一切凡性。次起修道。斷彼三界修道煩惱。望彼凡時斷煩惱處。先斷后舍。望彼凡時未斷結處。先舍后斷。名味句等。于義不定。若論體性。念念中舍。剎那斷故。若論一向不行名舍。生無色時。方名為舍。無色一向。不依名字起言說故。問曰。初禪已滅語言。何故無色方名不行。釋言。初禪滅語言者。定體之中滅于語言。而初禪地。威儀心中。猶發語言。是故不名一向不行。問曰。初禪威儀心中。猶發語言。可不名舍。二禪已上。不復發語。何不名舍。釋言。彼處猶借初禪威儀之心起言說。故不得名舍。問曰。有漏生上舍下。何處得有下地之心借之起說。釋言。借者。二禪已上威儀之心。與初禪同。是故名借。非從彼來名為借也。四相及得。通漏無漏。有漏有三。一善二惡三者無記。善有二舍。一者退舍。退起下地諸煩惱時。舍彼上善。二者生舍。生上地時。舍下善故。不善之者。唯一斷舍。無記有二。一者穢污。謂欲界中身邊二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與此相應四相及得。唯一斷舍。二者白凈。所謂報生威儀工巧及與變化。此諸法中四相及得。舍之不定。與報俱者。唯命終舍。以報無記隨世斷故。若與威儀工巧俱者。舍之不定。不善修者。念念中舍剎那斷故。善修習者三世得。故生上時舍。變化俱者。退禪時舍。失其本故。生上時舍。有漏生上必失下。故有漏如是。無漏俱者。有三種舍。一者退舍。謂得無漏后還退失。二轉根舍。謂轉鈍根為利根時。舍彼鈍者。三得果舍。得圣果時。舍因無漏。若通究竟入涅槃時舍。有四種。毗曇如是。成實法中。唯說善惡無作之業及假名人。為非色心不相應行。自余有為。皆是色心二法所攝。三有為義。略之云爾。
三無為義十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得之分齊三 多少不同四 三性分別五 漏無漏分別六 有無分別七 常無常分別八 約對四無共相收攝九 約對四諦共相收攝十)
第一釋名。三無為者。一虛空無為。二數滅無為。三非數滅無為。言虛空者。當體立目。虛之與空。無之別稱。虛無形質。空無有礙。故曰虛空。言數滅者。義釋有四。一以慧數斷障。得滅名為數滅。故經說為智緣滅也。毗婆沙中。亦同此說。故彼文言。數者是慧。滅是慧果。依于慧數而得滅。故名為數滅。問曰。共念能斷煩惱。獨慧不堪。以何義故偏言慧滅。若依成實。獨慧能滅。毗曇大乘。慧數為主。故偏言之。此義簡余施戒等滅。二以無礙解脫數滅。名為數滅。簡余伏滅。三約四諦及修道等種數別滅。名為數滅。如毗婆沙說。故彼文言。苦忍智等所得之滅。別余集等。名為數滅。四以煩惱品別而滅。名為數滅。如欲界結九品別滅。如是一切。數滅如是。非數滅者。翻前可知。此等何故名曰無為。義釋有二。一對法外四相以釋。色心等法。為彼法外四相所為。虛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無為。二對法體四相以釋。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終異后滅。前后集起。稱之曰為虛空等三無彼為。故名曰無為。名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