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2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2546字
  • 2015-11-10 17:21:22

凈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四門(十六特勝義 菩薩十八不共法義 二十種法師德義 三十七道品義)。

十六特勝七門分別(一釋名辨相 二約對四念分別 三所求成差別 四就位分別 五約禪分別 六就人分別 七隨義分別)

就初門中先釋其名后辨其相。十六特勝如成實說。毗婆娑中亦廣分別。言特勝者。此觀勝于不凈觀法故名特勝。勝相如何。釋有八種。一破患勝。不凈觀門但破貪欲。此觀能破一切煩惱。何故而然。一切煩惱因惡覺生。念出入息除滅惡覺。惡覺斷故煩惱不起。故破一切。二斷結勝。彼不凈觀但能伏結。十六特勝亦伏亦永斷。三寬廣勝。彼不凈觀但觀色法以為不凈。特勝通觀色心等法。四微細勝。彼不凈觀但觀骨等。特勝微細能觀無常斷離滅等。五堅固勝。彼不凈觀緣他身起。得而易失。十六特勝緣自身起。得而難失。六調停勝。如成實說。彼不凈觀未得離欲。已自厭惡。如彼婆求河邊比丘。由觀不凈服毒墜高求刀自殺。如藥過增反更為患。特勝不爾。能破貪欲而不生厭。七所生勝。如毗婆娑說。彼不凈觀增眾生想。以其觀察男女等骨為不凈故。十六特勝增長法想。以空三昧之根本故。八所異勝。如毗婆沙說。彼不凈觀與外道共。十六特勝不共外道。具斯八義故名特勝。名義如是。特勝不同離分十六。名字是何。念出入息。若長若短息遍身。除身行。以為初四。覺喜覺樂。覺心行。除心行。念出入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覺心令心喜令心攝令心解脫。念出入息復以為四。通前十二。觀察無常斷離滅等。念出入息復以為四。通前十六。名字如是。相狀如何。言息短者。如人上山擔重疲極氣息則短。行者亦爾。在粗心中氣息則短。何者粗心。所謂躁疾散亂心也。言息長者。如人定止氣息則細。細時則長。行者如是。心細息細。細則長矣。息遍身者。行者信解己身浮虛。見諸毛孔風行出入名息遍身。除身行者。行者系念住息境界。得境界力心則安靜。心安靜故粗息則滅。名除身行。問曰。氣息長短有無為當由身。為當由心。釋言。俱由。如人初始處胎之時。及在四空則無氣息。明知。由身。在第四禪及滅盡定便無氣息。明知。由心。問曰。氣息不由念生。如人雖復心念余事息常出入。云何說言由心生乎。釋言。是息雖不由于作念而生。但以眾緣和合故起。有心則有。無心則無。心粗息短。心細息長。故說由心。又問。此息為由地有。為由心有。釋言。俱由。故論釋言。由地由心。三禪已還是有息地。云何俱由。有人身在出入息地而無三禪已還之心則無氣息。故知。由心。雖復有心而身不在出入息地。爾時亦無。故知。由地。要身在于出入息地。并復有其出入息心。爾時方有。故知。俱由。問曰。出息從何處生至何處滅。入息復從何處而生至何處滅。釋言。出息從齊輪生至外便滅。入息從于身外而生入身便滅。隨心粗細近遠不定。問曰。于彼出入息中何者最先何者最后。依如成實眾生生時出息最先。眾生死時入息最后。出第四禪與生時同。入第四禪與死時同。毗曇所說生及死時與成實同。出入四禪與彼正翻。相狀如何。如毗曇說。出初入定。入初出定。入第四禪出息最后。出第四禪入息最先。故與彼翻。此初分竟。第二四中言覺喜者。由前四行心得定住。從此定法心生大喜。本雖有喜心不能如是。故名覺喜。言覺樂者。由前心喜身得調適。身調適故便得猗息。猗息故樂。如人疲苦得息安樂。故名覺樂。故經說言。以心喜故身得猗息。以身猗故則得受樂。覺心行者。論言。從喜生于貪心名為心行。見受有此生貪之過名覺心行。除心行者。行者以見從喜生貪。除受去貪心則安穩。名除心行。此四遠從念出入息方便發生。是故名為念出入息。此兩分竟。第三四中言覺心者。以除心行見心寂靜故名覺心。令心喜者。是心或時還復沉沒。榮發令喜名令心喜。令心攝者。若心還掉攝之令住名令心攝。令心脫者。若離沉掉心則調停舍離二邊。名令心脫。此亦遠從念出入息方便發生。是故亦名念出入息。此三分竟。第四四中無常行者。由心寂定見法生滅名無常行。所言斷者。用無常行斷諸煩惱故名斷行。所言離者。于有為法悉生厭離。故名離行。所言滅者。以心厭離得一切滅故名滅行。有人復說。觀五陰無常名無常行。觀察五陰空與無我名為斷行。觀五陰苦生于厭離。名為離行。觀陰不生是寂滅法。故名滅行。有人復說。觀身無常名無常行。斷除無明名為斷行。遠離愛結名為離行。證得涅槃寂靜之法名為涅槃行。有人復說。觀心心法無常生滅名無常行。斷除愛法名為斷行。離余煩惱名為離行。通滅一切諸煩惱結名為滅行。復有人說。觀法無常名無常行。斷過去煩惱名為斷行。離未來煩惱名為離行。滅現在煩惱名為滅行。此五義中初之一義如成實釋。后之四義如毗婆沙。此亦遠從念出入息方便發生。是故亦名念出入息。此四分竟。相別如是(此一門竟)。

次約四念以別十六。于中初四正念氣息。名身念觀。次觀四受念。次四心念。后四法念。問曰。此之十六持勝乃是安那般那觀行。安那般那五停心攝。世尊何故說為四念。毗婆娑云。以此四念之方便故名為四念。又復四念義通始終。故名四念。此亦名為四種身憶。問曰。憶者緣于過去。所念氣息在于現在。云何名憶。成實釋言。此實是其破假名智以憶名說。諸心心法更為名故(此二門竟)。

次明所成。修此十六。能成五行。如成實說。所謂圣行梵行天行學行無學行。觀彼氣息念念生滅。是故無常。無常故空。空即圣行。又如論釋。氣息名風。風行虛中。虛相復能開導壞相。壞相即空。空即圣行。能生凈天。故名天行。為到寂滅故名梵行。為得學果故名學行。為得無學行為無學行(此三門竟)。

次就位論。總相論之。此之十六名為安那般那觀行。安那般那五停心攝故。成實中辨此名為出入息品。毗婆娑中亦說此為出入息觀。理實行者觀一一法。皆能到于無學圣果故觀氣息。從始至終不唯局在五停心位。是義云何。通相論之。從凡乃至無學之果。分分皆得具為此觀。于中別分。初四始起在五停心。成在四念。次八在于念處位中。后四在于暖等已上乃至無學。位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約禪論。如毗婆娑說。息短初禪。息長二禪。遍身三禪。除身四禪。余亦如是。論文直爾。不廣分別。準義具論。初四如上。第二四中覺喜在于初禪二禪。覺樂三禪。覺心除心在第四禪。第三四中令心喜者在初二禪。令心攝者在第三禪。令心定及令心脫在第四禪。初得名定。成滿名脫。亦可。有漏名之為定。無漏名脫。第四四種皆遍諸禪。約禮如是(此五門竟)。

次就人論。如毗婆娑說。何人能具。謂佛如來。余皆不具。有人復說。羅漢辟支及佛能具。余皆不具(此六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宁县| 高阳县| 曲阳县| 农安县| 贡山| 塔城市| 黔西县| 高要市| 门源| 望都县| 承德市| 姚安县| 布尔津县| 丰都县| 天台县| 安龙县| 中西区| 永福县| 嘉祥县| 瓮安县| 普宁市| 类乌齐县| 永安市| 高阳县| 延寿县| 绵阳市| 合水县| 长宁区| 灵武市| 木里| 乐安县| 稻城县| 客服| 清徐县| 长子县| 于都县| 大田县| 新干县| 礼泉县| 铁岭市|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