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約報論。五道之報。亦有數滅非數滅義。成實大乘。斷因離果。名為數滅。余緣不受名非數滅。毗曇法中。斷因離果。皆非數滅。斷潤生惑。及離緣縛。名為數滅。分齊如何。三涂之報。依如成實。暖心已上。畢竟不受。得非數滅。故彼文言。世上正見者。往來百千世。終不墮惡道。彼名暖等為上正見。依毗婆沙。若言利根得自在者。暖心已去。得非數滅。若鈍根者。忍心已上。得非數滅。涅槃經云。三惡道報。住忍法時非數緣滅。從鈍言耳。此處定滅。故多言之。問曰。未來三惡道報。為當一時得非數滅。為當前后。此如前解。若修施戒聞思等善。排滅惡道。滅則先后。若修理觀而斷滅者。滅則一時。于忍心時。修習理觀。堅住不退。一切惡道。無重受義。故令未來無窮惡道頓非數滅。問曰。見惑于忍心中得非數滅。三惡道報。亦于忍中得非數滅。為同一時。為在先后。釋言。先后。是義云何。忍中于彼上下四諦。各十六行。合有三十二重觀行。初重觀時。三惡道報。頓非數滅。無重受故。最后一重。增上忍時。見斷煩惱。頓非數滅。無重起故。問曰。三涂是見惑果。以何義故。果在先滅。惑在后滅。釋言。見惑有其二種。一受生煩惱。潤生三涂。二障道煩惱。染污心起。妨礙圣道。受生過粗。初入忍時。已能不起。故令惡道悉非數滅。障道惑中。細者難離。未至上忍。容使暫起。是故不名得非數滅。增上忍后。次第無間趣入圣道。無重起義。爾時方得非數滅矣。數滅云何。依毗婆沙。苦忍已去得其數滅。此數滅者。斷彼閏生煩惱之得。令報不生。名為數滅又斷報上緣縛之義。亦名數滅。若斷潤生煩惱之得。名數滅者。四法忍心無礙正斷。四法智后得其數滅。若斷緣縛名數滅者。苦集諦下十一遍使。緣縛一切有漏之法。三涂苦報。為之緣縛。苦法忍集法忍。正斷彼得。令彼遍使不來屬己。未來無窮三惡道報。悉脫緣縛。苦集二種法智已后。正得數滅。惡道如是。次論人天。依毗婆沙。得圣之后。欲界人天。各七生分。應是須陀斯陀所受。除是已后。一切人天。未來生死。增上忍后。無重受義。悉非數滅。色無色界一切生處。各一生分。應是那含未來所受。除一生分。未來一切色無色生。增上忍后。無重受義。增上忍時。悉非數滅。欲界人天。各七生分。何處得滅。斷欲界結。有九方便九無礙道九解脫道。從須陀洹向斯陀時。莫問利鈍。有不出觀得斯陀者。于彼最初方便道時。前六生分得非數滅。以不出觀得斯陀果。于此六生無重受。故縱有退者。退果不死。亦無受義。若有出觀得斯陀者。未得已前。容有受身。是故乃至六方便來。一向未得非數緣滅。至第六品無礙道時。得前六生非數緣滅。此無礙后。定得斯陀。無重受。故從斯陀含向那含果。莫問利鈍。有不出觀得那含者。于彼第七方便道時。欲界人天第七生分。得非數滅。以不出觀得那含果。欲界生死。永不受故。縱使退果。不死亦不受之。若有出觀得那含者。未得已前。容使受身。要至第九無礙道時。方得非數。非數如是。數滅云何。若斷潤惑名為數滅。欲界未來無窮生死。九無礙道。分分正斷。九解脫道。得其數滅。不止七生。若斷緣縛。名為數滅。至第九品無礙道時。正斷緣縛。至第九品解脫道后。欲界未來一切生死。得其數滅。不唯七生。問曰。何故第九無礙獨斷緣縛。前八雖斷未得出離。為是不說。此處出離故論說之。欲界如是。圣人身。在欲界地中。斷初禪結。初禪受身。何處得滅。斷初禪結。亦有九品方便無礙及解脫道。若不退人。以不出觀盡初禪結。于彼最初方便道時。得彼初禪二種生處。各一生分非數緣滅。何者是其初禪二處。梵眾一處。梵輔大梵。共為一處。圣人于此無重生義。是故宣說各一生分。二生已后。增上忍時。已非數滅。是故不論以不出觀斷彼結盡。更不退轉受彼生。故若數出觀盡彼結者。以出觀故。未盡之間。容舍欲身生于彼天。是故乃至九方便來。不得彼生非數緣滅。至彼第九無礙道時。方得彼生非數緣滅。此無礙后。無舍欲身生彼天故。若是退人。隨其出觀及不出觀。斷彼結盡。乃至第九無礙解脫。不得彼生非數緣滅。以退法人雖斷結盡。或容退起生彼天故。非數如是。數滅云何。若斷潤惑名為數滅。彼九無礙。一一能斷初禪地中無窮生死。非止一二。九解脫后。得其數滅。非止滅于二處二生。若斷緣縛名為數滅。至彼第九無礙道時。正斷緣縛。從彼第九解脫已后。于初禪中無窮生死。盡得數滅。非止一二。前八無礙。雖斷緣縛。斷之未盡。未得出離。所以不說。以九品結共縛初禪一切生故。身在欲界。望初禪地得滅。既然。望二禪地至無所有。類皆同爾。同曰。退人于上所斷皆是不得非數滅者。何時得乎。謂信解脫轉為見到。爾時得之。若不轉根。至斷非想煩惱時得。問曰。圣人身。在欲地斷除欲過。縱有退者。于所斷處七生之分。得非數滅。以何義故。退法之人斷上結時。于彼生分。而不得于非數滅乎。釋言。欲結斷離之處。制立斯陀那含二果。果退暫爾。終不經生。故于彼生得非數滅。斷初禪結至無所有。無別得果。退得經生。非永不受。為是不得非數緣滅。問曰。圣人身。在欲界斷上生分。其義如是。身在初禪至無所有。斷上生分得滅如何。釋言。圣人生在上天。無退轉義。于彼上地。隨所斷處。所有生分。莫問退人及不退人。一切皆得非數緣滅。問曰。圣人身。在下地斷非想結。得滅云何釋言。圣人斷非想結。亦有九品方便無礙及解脫道。莫問退人及不退者。有不起觀斷彼結盡。于其最初方便道時。彼一生分得非數滅。并得退人。于初禪地至無所有。所未曾得非數緣滅。亦悉得之。以不出觀得無學果。一切處生。更不受故。若有出觀斷結盡。以出觀故。未盡之間。容使受身。是故乃至九方便來。不得彼生非數緣滅。至彼第九無礙道時。方得彼生非數緣滅。并得退人。于初禪地至無所有。所未曾得非數緣滅。亦悉得之。此無礙后。定得羅漢。一切處生不重受。故非數如是。數滅云何。若斷潤惑名為數滅。彼九無礙。分分能斷非想地中一切生分。非止一生。九解脫后。分分得彼非想地中一切生分數滅無為。非止其一。若斷緣縛。名為數滅。至第九品無礙道時。方斷非想地一切生上所有緣縛。第九解脫。得非想地一切生分數滅無為。非止一生。約報如是。是中亦應辨二無為得之先后。準上可知。分齊如是。
次第四門。明三無為多少不同。先論多少。虛空最多。無一切法。今此且就數非數滅。以辨多少。其義不定。有一種義。數滅是多。非數滅少。數滅通滅三世之法。故名為多。義如上辨。滅過去惑。不能為因。滅未來惑。不能為果。滅現在惑。不得因果。非數無為。唯滅未來不生之法。故名為少。有一種義。非數滅多。數滅是少。非數通滅漏無漏法。故名為多。數滅唯滅有漏之法。稱之為少。以斯驗求。無漏轉根。定非數滅。良以二滅互有多少。是故應作四句分別。如毗婆沙說。第一句者有法。唯為數滅所滅。而不為彼非數滅滅。謂過現在有漏之法。及未來世可生有漏。第二句者。有法。唯為非數滅滅。而不為彼數滅所滅。謂未來世無漏之法不生者是。第三句者有法。雙為二滅所滅。謂未來世有漏之法不生者是。第四句者有法。不為二滅所滅。謂過現在無漏之法。及未來世可生無漏。多少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不同。依毗婆沙。以數非數二種之滅。對無常滅。而辨其異。異有十種。其一義者。約就有為無為辨異。數非數滅。是無為法。無常滅者。即法而辨。是有為法。依如毗婆阇婆提說。無常之滅。亦是無為。彼說法后無處為滅。故曰無為。評者不許。
第二約得解脫辨異。若法滅已得解脫得。是其數滅。若法滅已。而不得于解脫之得。是非數滅。若法散壞。亦不得于解脫之得。是無常滅。
第三約就縛脫辨異。若是解脫不系相者。是其數滅。有是解脫非不系相。是非數滅。未來染過。永更不生。通名解脫。有非解脫非不系相。是無常滅。此言不盡。理實無常。通脫非脫。無漏無常。是其解脫。有漏無常。是非解脫。系與不系。類亦同爾。
第四門中。約時分異。三世法中而得滅者。是其數滅。未來法中而得滅者。是非數滅。現起法中而得滅者。是無常滅。
第五約就三性辨異。數滅是善。彼得亦善。非數無記。得亦無記。無常滅者。通其三性。得亦如是。就善法說。即名為善。就惡法說。即名不善。無記亦爾。
第六約系不系辨異。數滅不系。無為法故。彼得是系及與不系。有為法故。得彼八禪等智所滅。名之為系。得無漏滅。名為不系。非數不系。非數無為法故。得唯是系。有漏法故。無常之滅。通系不系。得亦如之。就有漏說。名之為系。就無漏說。名為不系。
第七約就學等分異。數滅非學。亦非無學。數滅非心。是故非學。亦非無學。彼得是學。亦是無學。亦得名為非學非無學。得雖非心。從法說之。在因之得。從因說學。在果之得。從果得說無學。得彼等智數滅無為。名為非學非無學矣。非數緣滅。非學無學。得亦如是。無常之滅。是學無學及與非學非無學矣。得亦如是。就學因說。名之為學。就無學說。名為無學。就有漏說。名為非學非無學矣。
第八約就三斷分別。數滅不斷。無為法故。彼得不定。或修道斷。或是不斷。有漏等智數滅家得。是修道斷。斷其緣縛無漏圣智數滅家得。是其不斷。非數緣滅體是不斷。無為法故。彼得一向是修道斷。無常滅者。備具三種。見惑壞滅。是其見斷。修惑壞滅。是其修斷。無漏壞滅。是其不斷。得亦三種。準前可知。
第九約就道果分別。數滅無為是其道果。乃至等智數滅無為。為道印證。通為道果。彼得或道或是道果。或復非道亦非道果。無漏因中數滅家得。名之為道。果中之得。名為道果。有漏等智數滅家得。非道非果。非數緣滅非是道果。彼得非道亦非道果。無記法故。無常之滅。或是道或非道果。所謂向中無常滅也。與彼圣道為共有因。故通名道。或有是道亦是道果。果中無常。或有非道亦非道果。有漏無常。彼得亦爾。
第十門中。約諦辨異。數滅無為。是其滅諦。等智滅處。為道印證。通亦名滅。彼得是其苦集及道三諦所攝。有漏等智數滅家得。是苦集諦。圣滅家得。是其道諦。非數無為。非是滅諦。得苦集諦。無常之滅。是苦集道三諦所攝。得亦如是。多少不同。其義如是。
第五約就三性分別。性謂善惡無記法也。義別有五。一就體分別。數滅唯善。余二無記。二對人分別。順益名善。違損稱惡。非損益者。說為無記。若從是義。數滅唯善。以順益故。虛空無為。一向無記。非損益故。非數無為。義合三性。三涂苦報非數滅者。有順益義。義說為善。未來樂果非數滅者。有違損義。義說為惡。余非損益。義說無記。三對理分別。順理名善。違理名惡。非違順者。說為無記。若從是義。數滅唯善。以其離相順理成故。余二無記也。非違順故。四對因分別。善因得者。名之為善。不善因得。名為不善。不為違順二種因得。名為無記。若從是義。數滅無為。一向是善。善因得故。虛空無為。一向無記。不為善惡二因得故。非數無為。義通三性。戒施等故。令惡不起。名之為善。邪見等故。令善不生。名之為惡。余名無記。五對果分別。能生樂報。名之為善。生苦名惡。余名無記。若從是義。三無為法。俱是無記。不作生因記得果故。
第六有漏無漏分別。釋有四義。一體是漏故。名為有漏。余名無漏。若從是義。三無為法。悉是無漏。體非漏故。二斷漏得故。名為無漏。余名有漏。若從是義。一切數滅。是其無漏。余皆有漏。三為無漏智所證得。故名為無漏。余皆有漏。若從是義。虛空非數。一向有漏。數滅不定。為無漏智斷障得者。一向無漏。為世俗智。斷障得中。有是有非。直爾等智。斷障得者。是其有漏。等智斷竟。為無漏智重印證者。判屬無漏。四為無漏智斷障得者。名為無漏。余名有漏。據此以論。毗曇法中。數滅無為。有是有非。圣智斷得。是其無漏。等智斷得。是其有漏。非數滅中。有是有非。用無漏智。斷煩惱故。令余業苦應起不起。是其無漏。余非數滅。是其有漏虛空無為。一向有漏。成實大乘。數滅無為。一向無漏。余二無為。一向有漏有漏。無漏具辨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