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2861字
  • 2015-11-10 17:21:22

次就位論。位別有五。一外凡位。小乘法中念處已前。二內凡位。小乘法中暖頂已上。大乘法中習種已上。三見道位。四修道位。五無學道。依如毗曇。義別有三。一者斷處。二者得處。三者成處。若論斷處。唯在外凡見道修道。外凡位中。依世俗禪。六行斷結。見諦位中。斷見諦惑。修道位中。斷修道惑。內凡位中。雖學觀諦。但伏現起不能永斷。為是不論。無學惑盡無可斷除。是以不論。問曰。無學修九無礙九解脫道。斷己所有障根無知。云何不斷。障根盡處。非數滅故。所以不說。若論得處。在于外凡見修無學。外凡見修。斷隨得。無學之位。于彼因中一切所斷。一時頓得。合為果體。內凡一位。全無所得。若論成處。五位皆成。外凡所斷。內凡亦成。見修無學。成之可知。成實法中。義別有二。一斷得處。二成就處。斷得處者。在于內凡見修二道。內凡位中。暖等四心。漸斷煩惱。故得數滅。聞思二慧。但能伏除。未能永盡。是故所得。非真數滅。故彼論言。從暖等來。漸斷煩惱。見滅乃盡。明知。聞思未能永滅。見修二位斷得可知。彼宗之中。世俗八禪。無斷結故。外凡一向無斷無得。無學無斷。義在可知。若論成就。內凡見修及與無學。皆悉成就。外凡不成。大乘法中。善趣已前悉名外凡。于彼外凡善趣位中。隨分之中斷粗。五位亦得其滅。故華嚴經說。賢首中得海印等塵數三昧。八相成佛明。于其中有斷有滅。內凡見修。有斷有滅。無學得滅而無可斷(數滅如是)次辨非數。于中曲有五門分別。一約煩惱業苦分別。二約有漏無漏分別。三約內外分別。四約五趣分別。五約三世分別。初約煩惱業苦分別。煩惱之中。除其無礙解脫對治余緣力故。令不生者。是非數滅。業則不定。毗曇法中。染污業思。與煩惱同。自余一切。皆非數滅。成實大乘。一切諸業等。皆同煩惱。苦報之中。依如毗曇。皆非數滅。成實大乘。與煩惱同(此一門竟)。

次約有漏無漏分別。有漏法中。除其無礙解脫對治余緣力故。令不生者。是非數滅。無漏不定。依如毗曇。一切無漏。應起不起皆非數滅。成實法中。若以道力令無漏滅。是其數滅。如入滅定余緣力故令不生者。是非數滅。大乘法中。緣觀無漏。證實除舍。是其數滅。余非數滅(此二門竟)。

次約內外而為分別。非數無為。通滅內外一切諸法。外草木等。應起不起。是外法滅。眾生內法。應起不起。是內法滅(此三門竟)。

次約五趣而為分別。毗婆沙說。一切凡夫。于五趣中。所有五識。得非數滅。是義云何。隨身所在。余一切處五塵境界所生五識。永不生故。此處五塵。余處眾生。亦不得緣。故彼五識亦非數滅。問曰。意識何故不論。于一切處所有境界。彼此意識。得互相緣。非不生法。為是不說。于惡道分。已斷離者。得非數滅。何行能斷。論言。或有布施持戒聞思修不凈觀安般念等。或有修慧修學暖等能斷惡道得非數滅。于中得滅前卻不定。若自在者。修前善根即斷惡道。得非數滅。利根不退名自在者。若鈍根者。至忍心時方始得滅。問曰。所斷三惡道分。為當一時得非數滅。為次第得。有人宣說。一時得之。評者不定。若修施戒聞思等善。能斷處得。所未斷處。則不得之。若修達分無漏善根。斷惡道者。于三惡道。一時頓得非數滅矣。人天二道。有能永斷。更不受者。得非數滅。其中前卻。后門更論。約趣如是(此四門竟)。

次約時論時謂三世。非數無為。但滅未來一切諸法。不滅過現一切法也。未來法中有其二種。一者生法。現雖未起。當來必生。二不生法。緣差易奪畢竟不生。當生之法。今雖未生。后必當起。非畢竟滅。是故不得名非數滅。不生之法。畢竟不起。是非數滅。過去之法。當時滅壞。是四相中無常之滅。非非數滅。滅謝已竟。亦非非數。何故如是。起已謝往。是過去有。性成在過非無為。故非非數滅。現在之法。起已未滅。非無為故非非數滅。是故非數。不滅過現。體相如是。

次第三門。明得分齊。虛空外無。非所得法。今廢不論。數非數滅。多約內說。是人所得。今偏辨之。于中曲二。一約煩惱明得分齊。二約報說。就煩惱中。初先正辨得之分齊。后論二滅得之先后。分齊如何。依毗婆沙。三界見惑。增上忍時。得非數滅。以增上忍次第無間入見諦道。所有見惑。無重起。故以實細論。上上利根。不出觀者。暖心已去。得非數滅。由不出觀趣入圣道不重起。故論中多。就極鈍者說。故言上忍得非數滅。忍中合有三十二重。最后一重。名曰增上。苦忍乃至道比緣心得其數滅。無礙正斷。說為能得。解脫道后。說為正得。問曰。無礙以何義故不能正得。惑得在故。問曰。見惑增上忍時。已非數滅。更有何在復須數滅。釋言。非數但滅當惑。令不重起。不滅前因。故須數滅。又非數滅。但滅惑體。令后不生。不滅其得。故須數滅。問曰。非數已滅惑體。得何所得而須更滅。得前惑因生后。未滅煩惱果故。問曰。向言解脫道后正得數滅。何者是后。如論中說。解脫為首。已后一切無礙解脫無漏心邊。皆有得生。得前無為。名為后矣。故毗婆沙說。無礙道當得數滅。指解脫后一切無漏。以為當耳。見惑如是。次論修惑。欲界修惑粗細九品。始從上上乃至下下。對治之道。有九方便九無礙道九解脫道。始從下下乃至上上。先就初品明得分齊。余類可知。毗婆沙說。于圣人中。有不退法。不起觀者。方便道時。得非數滅。由不出觀。所斷煩惱。永不起故。無礙道時。正斷其得。當得數滅。解脫道后正得數滅。若不退人而起觀者。至無礙道得非數滅。數滅如前。若退法人。隨其起觀及不起觀。從方便道至無礙道。一切無有得非數滅。以退法人有重起義。為是不得。數滅如上。初品既然。余品乃至非想煩惱斷得例爾。問曰。退人所斷煩惱。于何時中得非數滅。毗婆沙云。信解脫人。轉為見到時。解脫人轉為不動。爾時得之。圣人身。在欲界斷結得滅。如是身。在色界及無色界。斷上煩惱莫問退人。不出觀者。方便道時。得非數滅。若出觀者。無礙道時。得非數滅。良以諸天無退轉。故數滅似前。無礙正斷。解脫道后得其數滅。分齊如是。次辨先后。毗婆沙中。四句辨之。或有煩惱。先得非數。后得數滅。如上所辨。見諦煩惱。增上忍時。得非數滅。苦忍已去。方得數滅。又修惑中。不退法人不出觀者。方便道時。得非數滅。無礙道后方得數滅。此是初句。或有煩惱。先得數滅。后得非數。如上所辨。有退法人所斷修惑。無礙解脫得數滅。已后轉根時。方得非數。此第二句。或有煩惱。數滅非數滅。一時而得。如上所辨。不退法人有出觀者。無礙道時。得非數滅。當得數滅。理實細求。先得非數。后得數滅。此前兩句。說為一門。又如論說。于彼欲界九品惑中。斷上上品。此惑相應染污五識。于所緣境。不復更緣。得非數滅。以道治故。亦得數滅。此亦一時。余品同爾。乃至斷除下下品時。此惑相應染污五識。于所緣境。不復更緣。得非數滅。亦得數滅。此時欲界一切善法。及不隱沒無記之法。離緣縛故亦得數滅。斷初禪地上上惑時。彼惑相應染污三識。于所緣境。不復更緣得非數滅。為道所治。亦得數滅。乃至斷除下下惑時。此惑相應染污三識。于所緣境不復更緣。得非數滅。亦得數滅。此時初禪一切善法。及不隱沒無記之法。離緣縛故亦得數滅。二禪已上。五識身無。為是不說。此等皆名數非數滅一時而得。是第三句。或有煩惱。數非數滅。二俱不得。常行者是。此第四句。約對煩惱分齊如是(此一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启东市| 巧家县| 南雄市| 正蓝旗| 翁源县| 青冈县| 土默特左旗| 蒙山县| 永善县| 遂宁市| 云浮市| 苏州市| 和龙市| 东乌珠穆沁旗| 大宁县| 腾冲县| 阳曲县| 施甸县| 东山县| 红桥区| 和硕县| 黄龙县| 天台县| 丰台区| 凭祥市| 兰西县| 陆丰市| 松潘县| 阜南县| 九龙县| 乌鲁木齐市| 铜梁县| 两当县| 凤城市| 南川市| 乌拉特中旗| 岳普湖县| 望江县| 邹城市|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