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0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4327字
  • 2015-11-10 17:21:22

凈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門。凈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門。此卷有九門(一發菩提心義 二回向義 三金剛三昧義 四斷結義 五滅盡定義 六一乘義 七二種莊嚴義 八二種種性義 九證教二行義)。

發菩提心義三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因起次第二 就位分別三)

第一釋名辨其體相。發菩提心者。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然此發心經亦名愿。要大菩提令來屬己故名為愿。名義如是。體相云何。隨義不同。略有三種。一者相發。二息相發。三者真發。言相發者。行者深見生死之過涅槃福利棄舍生死。趣向涅槃。隨相厭求名相發心。言息相者。行者深悟諸法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如。生死寂故無相可厭。涅槃如故。無相可求。返背前相歸心正道故名為發。良以取相違背正道故名舍相以為發也。蓋乃廢外以歸其內故名為發。亦可離相平等之心。始起名發。故經說言滅諸發不發是發菩提心。言滅發者滅諸相發。言不發者不起相發。是發心者是無相發。無相心起名為發矣。言真發者。菩提真性由來己體。妄想覆心在而不覺謂之在外。向外推求。后息妄想。契窮自實。知菩提性由來己體。無異趣求。知菩提性是己體故。菩提即心無異求。故心即菩提。舍彼異求歸心自實故名發心。良以外求違背正道。是故舍彼歸心自實說為發心。此亦廢外以歸其內故名為發。亦可真證菩提。之心始起名發。體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因起次第之義。先就相發以明因起。彼相發心因何而生。因大悲生。悲因何生。由依信慧。信慧因何。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謂聞生死大苦涅槃至樂。因聞生信。信生死苦涅槃大樂。因聞生慧。知生死苦涅槃大樂。由信慧故便起慈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眾生未出故起大悲。信知涅槃是至樂故念眾生未得。故起大慈。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眾生。于苦未出欲為濟拔。自我不出無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發心愿出生死。慈念眾生未得涅槃欲為授與。自我不得無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發心愿得涅槃。故因悲慈起菩提心。次就息相以明因起。息相發心是修慧攝。彼依何生。由思慧生。思因何生。由于聞慧。聞慧因何。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謂聞生死涅槃法空。如大品等。既聞是已便知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如。成就聞慧。依聞起思。思惟生死涅槃法空。依思起修。觀諸法空。見法空故舍彼相求。安心如道。名息相發。息相如是。次明真發因起次第。真發即是證行所攝。彼由何生。由于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發。思依何起。依于聞慧。聞由何生。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聞知真實如來藏性是己自體。如勝鬘經楞伽經等。既聞是已便成聞慧。因聞起思。思量真實如來藏性是己自體。因思起修。觀察彼實。因彼舍妄便證自實。以證實故名真發心。因起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此三發心。隨義通論統于始終。約位以分非無差降。位要有三。廣開為六。言要三者如馬鳴論說。一信發心位。在種性。此即是前相發心也。二解發心位。在解行。此即是前息相發也。三者證發位。在地上。此猶是前真發心也。言廣六者。始從外凡終至法云攝以為六。一者外凡隨想趣求名為想發。二十信位中真信已成。以信趣順名為信發。三習種位中真解成就。以解趣順名為解發。四性種位中真行成就。以行趣向名為行發。五解行位中如觀道立。觀心趣順名為觀發。亦名道發。六初地已上證行成就。證心趣順名為證發。發心之義略之云爾。

回向義三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修之所為二 約對余行辨定因異辨寬狹三)

第一釋名辨其體相。言回向者?;丶荷品ㄓ兴は?。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回向。二眾生回向。三實際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丶核抟磺猩品ㄈで笃刑嵋磺蟹N德。名菩提回向。眾生回向者。是其深念眾生之心。念眾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與他。名眾生回向。問曰。佛法無有自作他人受報。他亦無他作自己受果。菩薩何須回己善法施與他人。設令與之他人云何得此善利。釋言。佛法雖無自業他人受果。亦無他業自己受報。非無彼此互相助緣。以相助故得以己善回施于彼。以回向故于未來世常能不舍。利益眾生助令修善。故須回向。又復回向即是己家能化之因。回向力故未來世中眾生見者敬順受法。即是己家能化之果。良以佛法自作自受故。須回向以成己家能化之因。使未來世成就己家能化之果??澳芤嫖铩H龑嶋H回向。是厭有為求實之心。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名實際回向(此一門竟)。

次明修習回向所為。何故修習菩提回向。所為有三。一者為去。二者為住。三為增廣善根。言為去者。一切凡夫心性樂有。若不回向所修善法堅住三界不得出離。以回向故令所修善出離諸有。故修回向。言為住者。一切有為無常磨滅。若不回向所修善根三有受報。受報已滅不得常住。以回向故令所修善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故經中說。如海龍王注一滴雨欲令此雨經劫不滅。若經平地無由可得。降之大海經劫不盡。回向如是。求菩提故令所修善常住不盡。言增廣者。為有修善局狹不多。為佛修善廣多無量。故修回向。是義云何。菩提果德廣大無邊。用一善根回求彼。故于大菩提一一德邊皆有善生。一善回向增廣既爾。一切善根回向例然。是故經中宣說回向以為大利。為是三義。故須修習菩提回向。何以故修習眾生回向。所為亦三。一者為去。二者為住。三為增廣善根。言為去者。一切眾生心樂自樂。若不修此眾生回向。得樂便住不能隨物在苦攝化。以回向故得樂不住。常能隨物化益眾生。言為住者。若不修此眾生回向。得寂即滅不肯住世饒益眾生。以回向故常在世間。饒益眾生。為增廣者。自善狹。小曠益善多。為令諸善隨物廣多。故須修習。是義云何。如修一善用以回施一切眾生。眾生無邊令此一善增廣無邊。一善回向增廣既爾。一切善根增廣例然。為是三義。是故修習眾生回向。何故修習實際回向。所為亦三。一者為去。二者為住。三為增廣善根。言為去者。一切眾生心性取著。若不修此實際回向。所修善根隨有系著不能舍離。以回向故令所修善舍相出離。故須修習。言為住者。情相之法性自浮危。依之起善磨滅不住。要與理合方得固安。故經說言。以法常故諸佛亦常。為令諸善合理常住。故須修習。為增廣者。隨相修善局狹不多。行與理冥方乃廣大。如理無邊。是故菩薩為令所修諸善如理廣大。是故修習。所為如是(此二門竟)。

次對余行辨其同異寬狹之義。先辨同異。問曰。愿心亦愿菩提。愿利眾生。愿證實際。與三回向有何差別。釋言。此二有同有異。所愿修所向三義不殊。故說為同。所言異者真爾悕求。名之為愿。挾善趣彼說為回向。次辨寬狹。問曰。回向遍回眾善。精進之心通策諸行。何者為寬。釋言。此二雖并通遍?;叵蚝銓挕>M恒狹。何故如是。精進但策未生諸善。故名為狹?;叵蛲ɑ匾哑鹞雌鹨磺猩品?。故名為寬。問曰。隨此寬回向邊有精進否。答言。亦有問。此精進與回向俱。何為不寬。答曰。精進雖復與彼寬回向俱。而彼回向通回三世一切善法。故得名寬。精進但策未生回向。不策所回向已起善法。故說為狹。問曰。若言精進之心但策未生不策已生一切善者。四正勤中已生善法方便令廣。云何說言不策已生。釋言。彼說已生善法令增廣者。令已生善流類在于未來之者續起[甦-生+(恙-心+皿)]添。令前增廣。非謂策修已生善體。策斷已惡義亦同然?;叵蛑x隨行異論。廣別難窮。今據一門辨之且爾。

金剛三昧義五門分別(釋名一 體性二 開合辨相三 就位分別四 有惑無惑五)

第一釋名。金剛三昧出涅槃經。言金剛者借喻名德。世間金剛有十四義。一能破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破壞。謂壞一切沙礫瓦石及諸鬼毒。三昧如是。能破一切煩惱業苦及諸外道魔怨等事。二清凈義。如世金剛體無瑕穢。三昧如是。體性清凈無諸垢穢。三體堅義。如世金剛自體堅固非物能俎三昧如是。不為一切煩惱業苦外道魔怨所能阻壞。四最勝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諸寶中勝。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諸三昧中最為殊勝。五難測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一切世人無能平價。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諸天世人無能平量。六難得義。如世金剛貧窮之人所不能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世間眾生所不能得。七勢力義。如轉輪王金剛輪寶飛行自在有大勢力。三昧亦復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經中說。菩薩住是金剛三昧及身如佛。遍滿十方恒河沙剎。又一念頃能至十方恒河沙界。如是等也。八能照義。如世金剛光明清凈能有所照。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能放智光照窮法界。故經說言。菩薩得是金剛定目一切皆見明了無障。九不定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若置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以此定力能于十方現種種身而無定相。十者主義。如轉輪王金剛輪寶為眾寶主。一切諸寶悉皆隨從。亦如輪王為諸一切小王隨從。金剛三昧亦復如是。為諸行主一切諸行悉皆隨從。十一能集義。如世金剛若有得者一切寶物自然聚集。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有得者一切種德自然而集。十二能益義。如世金剛能益貧人。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能益眾生。十三莊嚴義。如世金剛能嚴身首。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能嚴行者法身之首。十四無分別義。如世金剛雖具眾德而無分別。金剛三昧亦復如是。雖有所作而無分別。故經說言。菩薩住是金剛三昧雖見眾生無眾生想。雖見諸法而無法想。雖有所斷而無斷想。雖有所作而無作想。菩薩行德具是眾義如世金剛。是故就喻名曰金剛。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云正定。心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于中有二。一就心法分別。二就心體分別言心法者。所謂一切諸心數法。今此三昧諸心法中用慧為體。觀理斷結唯慧能故。是何等慧。小乘法中四諦之慧。緣覺法中十二緣慧。大乘法中了達法界如實慧也。體性如是。若論眷屬曠備法界一切種德。問曰。若此體是慧者何故經中說為三昧。釋有四義。一諸心數法更相受名。如四念處體實是慧。而名為念。此亦如是。二從伴稱。是金剛慧共定相隨。故從伴目說為三昧。良以散慧無所成辦。即定之慧堪有所能故。此金剛從伴名矣。三就能為名。是金剛慧能令諸行正定不動。故從功能名曰三昧四隨義受稱。是金剛慧體含多義。于中含有正定安固不動之義。故曰三昧。心法如是。次就心體言其體性。心別有三。一者事識。所謂六識緣事之心。二者妄識。亦名業識亦名現識。所謂第七虛妄之心。三者真識。所謂第八如來藏心。小乘金剛用彼分別事識為體。于事識中第六意識。分別觀解能斷四住。不為四住煩惱所壞。故曰金剛。大乘法中金剛有二。一緣治金剛。二者真證。緣治金剛妄識為體。于妄識中觀空之解。能除闇障不為闇惑之所破壞。故曰金剛。真證金剛真識為體。真識之心本性清凈??樟x隱覆遂成垢染。息除妄染心凈照明。照明凈慧證法本如。不見一法可起妄想。不起妄故能除闇惑。不為惑障之所破壞。故名金剛。以是金剛體是真故。故經中說以為佛性智印三昧首楞嚴等。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阳县| 兴海县| 高阳县| 双峰县| 楚雄市| 闸北区| 陆丰市| 库车县| 汾西县| 福鼎市| 合川市| 莱芜市| 淄博市| 叙永县| 金寨县| 乌什县| 定南县| 平潭县| 玉山县| 皮山县| 大田县| 黑龙江省| 黄骅市| 当阳市| 岗巴县| 上林县| 互助| 西青区| 鹰潭市| 吉木乃县| 海原县| 松潘县| 长寿区| 大城县| 唐海县| 平江县| 高雄县| 夏河县| 南通市| 乐亭县|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