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鄭桓公受封鄭國
鎬京,大周王朝朝堂上,天子周宣王威風凜凜端坐龍椅,文武群臣肅立大殿左右,一年約三十余歲的俊郎青年正跪殿前。
一宦官正尖著嗓子宣讀天子周宣王的分封詔令:“王弟友,慧敏而好學,篤誠而忠勇,屢立戰功,授子爵,敕封于鄭。望王弟友從此更加勤于王事,永遵王令,為大周拱衛好邊陲?!?
群臣齊賀:“陛下英明!”
此俊郎青年正是王子友,周宣王異母兄弟,也是眾兄弟中最受周宣王喜愛的。今天,王子友得到了封國賞賜,特別興奮。
王子友早就想過成為一方諸侯,他的童年和少年期,跟著被鎬京的國人們趕到彘地的父親周厲王,吃夠了流亡的苦,也不斷吸取著父親這個名為天子實為流浪漢的教訓:有機會,得好好治國理政。
王子友對哥哥天子周宣王非常敬重,這位稱得上西周晚期一代明君的周天子姬靜,在當太子時,受父親周厲王牽連,同樣經歷了一個悲慘的童年。
由于當時的大周王朝天子周厲王實行暴政,甚至到了都城鎬京的國人們“道路以目”的地步,終于爆發了國人暴動。
周厲王甚至都沒帶上家人便如喪家之犬逃出鎬京,當時的太子靜被暴動的國人們列為大周王朝第二號罪大惡極之徒,四處搜捕。太子靜一旦被找到,必然是一個死于非命的下場。
但太子靜最終逃過了一劫,大臣召公用自己兒子的死換來了太子靜的生,從而使太子靜在召公府里秘密成長。
公元前829年,周厲王崩后,經歷了童年浩劫的太子靜被周公和召公扶持成為天子,這便是周宣王。周宣王非常珍惜自己能夠死里逃生并當上天子的機會,他決心當一個合格的天子。
但是,剛即位的周宣王面臨著重重壓力。當時,歷經周厲王統治下的大周王朝,可謂是吏治敗壞、百姓離散。
周宣王實施了一系列的治國理政和富國強兵策略,效仿先賢遺風,選用賢人能臣,體諒基層百姓,發展農業生產。
在此基礎上,他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恢復,四方夷戎蠻狄得到威服,各地諸侯重新朝見天子,恢復向周王室進貢。
少年時的王子友看著這位當天子的哥哥周宣王任用賢才,內抓生產,外壓夷戎,大周王朝政通人和,大改將先王周厲王時期大周王朝的頹廢之氣,呈現了欣欣向榮中興之勢。
王子友頓生豪邁之氣:一定要好好輔佐天子,一定要成為如天子哥哥那樣文韜武略威風凜凜的一國之君。他勤奮讀書,尤其愛讀大周王朝開國重臣、太師姜子牙的兵書,也精通太宰周公旦所作的禮制,平時更是勤于習武。待王子友成年時,已經是一位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了。
周宣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多次對外征戰中,周宣王帶著王子友一同出征,給了王子友大把的立功機會,終于在公元前806年,把鄭國分封給了王子友。
從此,鄭國便成了大周王朝最年輕的一個諸侯,被封于棫林,即今陜西鳳翔南。鄭國毗鄰鎬京旁邊,屬大周王朝內封國,爵位為子爵。公子友受封鄭國,其謚號為桓,史稱鄭桓公。
爵位是上古時期由天子所封賞的諸侯級別。大周王朝實施的是五等爵位制,即天子以下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共五等爵位,這些有爵位的為諸侯。
那沒有爵位的呢?列國諸侯中,也有許多不在這五等爵位中的,即連子爵都不是,這樣的諸侯國,往往是大周王朝的附庸,或者是其他列國諸侯的附庸。
鄭桓公,開創了大周王朝子爵諸侯鄭國的歷史。
鄭桓公雖然擁有了一個國家,但是令他頗感遺憾的是,鄭國是一個內封國。他渴望自己的鄭國能夠如齊國、魯國、晉國、虢國等大國一樣,有著獨立的發展空間。但是他也知道,天子不想讓自己這位既忠心又有能力的兄弟離開朝廷。
那就好好輔佐天子吧,畢竟,這個時候的周王朝面臨著來自戎狄夷蠻的巨大挑戰。這些不講道理只顧著燒殺搶掠的少數民族武裝,頻頻向周王室所在的京畿以及各諸侯發起進攻。
周宣王東征西戰,疲于應命,但無濟于事,反而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公元前797年,天子王師伐太原之戎,無功而返。公元前793年,天子王師征討條戎和奔戎,慘遭敗績。公元前790年,天子王師討伐姜戎大敗,王師全軍覆沒!那些個西戎北狄東夷西蠻對大周王朝都城鎬京帶來了嚴重威脅,一度實現了王朝中興的周宣王,卻在其晚年對外征戰屢屢失敗,這令鄭桓公非常擔憂。
更令鄭桓公揪心的是,自己的鄭國,已經無力在原封地發展了。敵人太多了,他甚至隱隱感覺,連大周王朝都城鎬京,都有可能不保!怎么辦?
最好的辦法,那便是換塊封地!但分封諸侯本就是一件神圣隆重的大事,自己的天子哥哥此時內憂外患,哪里會有閑心管這事?而且,哪怕自己提出換封地得到天子支持,鄭國應換到哪里去呢?
鄭桓公非常焦慮,但不管如何,這個想法暫時不能透露。
鄭國被分封在鎬京旁邊,本就是要作為王朝的西部屏障。如果提出換地,豈不是對天子的不負責任?
鄭桓公繼續在朝中為官。到了公元前782年,心力交瘁的周宣王崩了。去世前,周宣王拉著鄭桓公的手,用微弱的聲音道:“予一人無德,導致先王創立的王朝衰落至此。王弟乃國之棟梁,予一人之股肱,王朝的將來,就靠王弟和各位卿大夫了。太子即位后,王弟一定要傾力輔佐,以振王室。”
予一人,乃天子自稱。春秋時期,關于自稱是有講究的。天子往往自稱予一人,有時降格自稱為不谷。予一人,意指絕了后,只剩下自己。不谷,指不結果實,也意指絕了后,只剩下自己。這樣的自稱,突出了作為天子要時時警示自己,一旦失德就將失去一切。
予一人和不谷都是天子的自稱,但在春秋時期,僭越稱王的楚國國君一般自稱不谷。據說,春秋首霸齊桓公也僭越自稱不谷。
列國諸侯一般自稱為寡人,小一點的諸侯自稱孤。孤也好,寡人也好,都指孤家寡人,意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這與天子專用的予一人和不谷是一樣的意思,用于警示自己要以德治國,不能亂來,否則就會遭到群眾的拋棄,成為孤家寡人。
那一般的士大夫或老百姓呢?從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往往是自稱名,人稱字,書用號。如我們熟悉的三國牛牛牛大人物諸葛亮,姓贏,復氏諸葛,字孔明,名亮,號臥龍。那諸葛亮在他人面前往往自稱亮,人家稱呼他時一般為孔明,諸葛亮往往會在他的著作中署名“臥龍”。
對了,在春秋時期,“我”“你”這樣的稱謂是很少見的。當然,為了與現代語言文字相吻合,本書還是使用了大量的你我,敬請諒解。
周宣王去世后,太子宮湦登基為新天子,即周幽王。
鄭桓公本就忠君愛國,對王朝之事非常敬業,深得周幽王的敬重和信任,被周幽王提拔為司徒,成為大周王朝卿士。作為王朝卿士的鄭桓公就一頭扎入掌管國家輿圖、戶籍、賦稅、物產等具體工作中,履職非常勤勉。
但是,他一直在找機會,找一個給自己的鄭國換一塊封地的機會。鄭桓公已經決定必須實現整個鄭國的遷移,以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一塊相對安全且有發展潛力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