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如何,這次鄭國在與宋國的戰役中是發了大財的,而且貌似鄭穆公的好運又來了。
因為,宋國失敗后,國內又爆發了權力斗爭,結果是宋國國君宋昭公被弒殺了。
一國國君被殺,尤其是象宋國這樣的國家,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晉國人終于要出來管事了,畢竟,城濮之戰后,晉國是中原諸侯聯盟盟主。作為盟主,得代天子行使討伐不義的權力。
既然你宋國無法無天,那盟主便要出面教訓教訓。雖然鄭國這幾年來是跟著楚國,但晉國也沒有完全放棄鄭國。
公元前610年,晉國出兵討伐宋國,并以盟主之令,要求鄭國、衛國、陳國參戰。
聽說是打宋國,鄭穆公頓時便興奮了,衛國、陳國可能是濫竽充數,不得已聽命晉國而已。
但鄭國,則是把打宋國當成是自己真正的重事要事。
鄭穆公親自率領鄭軍將士,駕著上次從宋國那里繳獲來的世界一流戰車,浩浩蕩蕩向宋國開進。
宋國聽說中原諸侯聯盟盟主晉國組織聯軍來教訓自己了,而自己上次與鄭國一戰后,連戰車都損失殆盡了,哪里還敢反抗?
宋國立即準備了重禮去見晉國統帥荀林父,將宋國內亂的前因后果作了詳細匯報。
荀林父是個貪財的人,其實晉國人都很貪財,見到宋國送來這么大一筆財富,當時便答應撤軍,承認宋國新國君宋文公為合法政權。
鄭穆公聽說晉國人私自答應宋國請求,非常不滿,他對荀林父道:
“元帥,宋國弒君,元帥率兵討伐,寡人跟著元帥出兵出力,那是為了匡扶正義。
現在,各國軍隊已經聚集,而元帥卻聽信詭辯,縱容不法。如此下去,今后各國的亂臣賊子將有恃無恐啊。”
荀林父早得了宋國財物,哪里聽得進鄭穆公相勸?不顧鄭穆公繼續討伐宋國的請求,下令班師。
鄭穆公大失所望。
回國后,鄭穆公對著滿朝文武恨恨道:“晉國,哪里還有半點盟主的樣子?象荀林父這種人,真不是東西,惟賂是貪,有名無實。
寡人看還不如跟著楚國,楚國至少是講信義的,而且楚國對我們鄭國也非常重視。
就這樣定了,從今以后,緊跟楚國,不要理晉國了。”
鄭穆公的態度當然很快被晉國知道,晉國聽說鄭國有意叛晉,當然大怒。
小樣,不給你鄭國人一點顏色看看,你就亂來了啊?
公元前610年8月,晉國召集宋、齊、衛、陳、許、曹等諸侯到鄭國的扈地召開國際會議,商量宋國內亂后續若干事項以及討伐鄭國之事。
鄭穆公本就是一句氣頭話,哪里會想到晉國真拿來說事啊?
見各國軍隊集聚鄭國的扈地開會,知道情勢對鄭國不利。
但這畢竟是在鄭國的地盤啊,你們在寡國開會,不管開什么會,寡人作為主人,完全有理由參加。
于是,鄭穆公派人去見晉國國君晉靈公,要求參加會議。
晉靈公鼻子里哼了一聲,心道:你們鄭國這根墻頭草,一會兒背楚向晉,一會兒背晉向楚,誰讓你們跟楚國好啊。
寡人這次召集諸侯開會,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要討伐鄭國,你鄭伯還想來參加會議?
沒門。
晉靈公拒絕了鄭國參加會議。鄭穆公心想,你晉侯又沒多少實權,晉國實權掌握在中軍將趙盾那里,寡人還是派人去見見趙盾吧。
這一次,鄭國卿大夫子家領了任務。子家也沒有直接去見趙盾,史料記載,他寫了一封長長的書信,令人送給了趙盾。
信是這樣寫的:
“元帥,寡君即位才三年時,當時敝國還有內亂,但為了貴國,寡君還是約了蔡侯一起去見您。
當時寡國突然出了侯宣多之亂,寡君無奈先行平叛。平叛后,便立即去貴國見元帥您了。
寡君即位第十二年的六月,歸生與世子夷專門去陳國見陳侯,要求陳侯與寡君一道去朝見晉侯。
然后過了兩年,寡君便去貴國朝見了晉侯。見寡君去了貴國,陳侯于第二年也去朝見了晉侯,從而促成了新城之盟。
去年正月,寡君又派大夫燭之武去貴國,為世子夷朝見晉侯打前站。到了八月,寡君又親自去朝見晉侯。
正是因為敝國這樣對貴國忠心耿耿,反復不停地朝見晉侯和元帥,不停地去為貴國聯絡其他諸侯,所以象陳國、蔡國這樣對楚國如此親密的國家都不敢對貴國有二心。
敝國對貴國如此用心,鞍前馬后效力,但為何還不能避免被貴國懷疑呢?
這些年,寡君親自朝見貴國先君一次,朝見如今的晉侯兩次,還不包括世子夷和許多大夫經常往貴國跑。
這天下,難道還有其他哪個諸侯對貴國如此忠心?
古人有言:畏首畏尾,身其馀幾。元帥啊,一個人如果縮了頭,也縮了手腳,中間身體難道還能不縮嗎?
敝國不但自己朝見貴國,還拉籠其他諸侯朝見,敝國對貴國那是完完全全臣服了啊。
可是現在,貴國卻責備敝國背晉向楚,那敝國還能怎么辦?
看來,敝國除了亡國外,已經是沒有辦法了,因為敝國實在不知道還能為晉國再做什么了。
古人有言:鹿死不擇音。雖然敝國知道平時鹿鳴之聲呦呦平和,但鹿之將死,其音不再平和,而是凄慘宏亮。
如同敝國,如果真把敝國逼到了絕地,那敝國也不會再溫順了。
如今的列國諸侯,小國當然要侍奉大國。大國如果以德相待,則小國恭順。
但如果大國處處發威,不講德禮,那小國就是陷入死地不擇音的鹿。
退一萬步講,敝國作為小國,求存于大國之間,順從于強勢的一方,這能算有錯嗎?
您是不知道小國的苦啊,如果大國一點也不體諒,那么象敝國這樣的小國就真要亡國了。
現在敝國已經到了鋌而走險之時,因為貴國對敝國毫無德禮。
既然敝國將亡國,那敝國也只好將全部的戰士集結起來,再聽候您的命令了。”
這真的是一封信嗎?
反正是有史料這樣記載的,如果真是一封信,估計這封信得用麻袋來背,因為當時用的是竹簡啊,這么洋洋灑灑一封信,子家得花掉多少竹簡?
不過,也無所謂了,反正子家的這封信有理有禮有節,大道理講得通透,也露出了小獠牙:
反正我們鄭國對晉國是忠心的,但你們晉國既然還要來問我們的罪,那我們也沒有辦法,只好以死相拼了。
趙盾閱了這封信后,大吃一驚,立即作了與鄭國和好的決定,并且與鄭國互派人質,表示晉國對鄭國也是信任的。
子家,即公子歸生。就這樣,子家一封信,解決了鄭國一個重大外交危機。
看來,這位子家是有著兩把刷子的,鄭國,正需要這樣的智謀之臣周旋列國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