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鄭國來講,公元前630年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年份。晉軍仍舊團團圍困著鄭國都城新鄭,雖然在燭之武的努力下,秦國已退兵了,但晉國仍舊擺出一副不滅了鄭國誓不退兵的架式。
鄭文公長嘆一聲,現在只能是一切聽晉國的,只要保全鄭國宗廟,隨便晉國人敲詐吧。
他派出使者去見晉文公,給使者的外交權力很大:一切聽晉國人的,只要能夠保住鄭國。
是啊,在目前的情況下,跟晉國人打,那是肯定打不過的,鄭國現在可以祭出的武器只有一件:那便是投降求和。
反正這也是鄭國近年來最擅長的本事了,對無論是楚國還是晉國,只要來揍自己,無非就是三種狀態:直接投降、象征性地抵抗一陣后投降、頑強抵抗失敗后投降。
這一次,是直接投降。
晉文公表示愿意接受投降,并提出了兩個條件:
一是將逃到晉國、現在已經在晉國為官的鄭國公子蘭立為世子,并接回鄭國,委以監國重任。
二是將鄭國上卿叔詹逮捕交給晉國。
晉文公為什么要鄭國交出叔詹?
因為叔詹是鄭國最有才能的上卿,只要他在,鄭國便基本不會亂。只要他在,親晉派的公子蘭便肯定監不了這個國!
此外,叔詹曾經提議要殺了當時還是流浪漢的晉文公。
鄭文公猶豫了,叔詹不單是自己的親弟弟,更是鄭國的柱國大臣、肱股之臣。
怎么可以將這位忠心賢德且智慧超群的上卿送到晉國給祭殺了呢?但如果不答應晉國的要求,那鄭國真要亡國了。
唉,都怪自己當初一時糊涂,早聽叔詹的話,無論是禮遇重耳,還是殺了重耳,鄭國都不至于攤上這等大事。
叔詹得知情況后,求見鄭文公。
叔詹道:“主公,臣聞‘主憂則臣辱,主辱則臣死’。如今國家危難之際,晉國佬既然要臣的性命,臣如果惜命,那萬惡的晉國佬是決計不會退兵的。
臣惜命,那是對主公的不忠,是讓主公憂慮甚至屈辱的事,這是做臣子的不對。臣愿意跟他們走,隨便他們處置就是了。”
鄭文公眼含熱淚道:“去晉營,則必死,寡人不忍心啊!”
叔詹道:“相比鄭國百姓的危困、社稷的滅亡,臣一條命何足道惜。”
鄭文公無奈之下,只得揮淚送叔詹去晉營。
晉文公見了叔詹,想起當年在鄭國風雪交加中被拒入城,無名之火上涌,命人架起油鍋,準備將叔詹投入油鍋烹死。
那個時代,敢情都喜歡油炸活人啊,動不動便是油烹,搞得炸油條一樣。
叔詹卻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朗聲道:“想不到我叔詹這樣一個仁智忠勇俱全的良臣到了晉國,卻要被油烹而死,真是不甘心吶。”
晉文公大怒,喝道:“你還仁智忠勇俱全啊,想當年寡人到你們鄭國,你作為執政大夫,卻放任鄭伯行不仁不義之舉。
作為上卿,你在敵兵進犯時不敢引兵相抗,還到寡人面前來吹牛。你倒說說看,你的仁智忠勇在哪里?”
叔詹哈哈笑道:“想當年,晉侯尚是落泊公子重耳,流亡經過鄭國。外臣勸主公要善待重耳,因為外臣認為公子重耳一定能夠有所作為。
主公不聽,外臣又勸殺了重耳,以免留下禍害,結果主公又不聽。這說明臣料事如神,這是智也。
外臣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故仁智忠勇俱全,既然晉國是不容人才之國,外臣這就赴死吧。”
說著,便一手扶著油鍋,厲聲道:“望天下人吸取詹之教訓,忠心侍君的人是怎樣一個下場!”
說罷,叔詹作勢要跳將進去。
晉文公是誰?大名鼎鼎的一代霸主,他此番一開始來確實是找鄭國的晦氣,也報自己當年被拒之恨。
但作為一位欲圖中原霸業的明君,他的戰略目標主要的不是滅了哪個國家,而是拉攏更多的國家。
如鄭國。當鄭國表示今后愿跟著晉國走后,他的目標也已達到了。
偉大的人物,當自己的首要目標達成后,如果有額外的附帶的小利益獲得,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于是,當他聽說鄭國最賢能的大臣是叔詹時,便有意要會會叔詹。所以,他表演了一場戲,搞了一場政治大秀。
這場政治大秀的主要目的便是:咱重耳,是一位愛才的君主。
既然愛才,便要惜才,惜才的君主,怎么會輕易殺掉一名人才呢?
而叔詹也是牢牢把握住了晉文公的思想,所以他才有這么一說。
他的這番說辭,當然也獲得了晉文公的尊重。最后不但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而且受到晉文公的厚待,邀請叔詹留在晉國擔任上大夫,當然,叔詹是婉拒了。
叔詹,就此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舍身救國的忠臣形象。
當然,歷史關于叔詹之死說法很多,如有的說,叔詹在晉文公面前這樣說完后便當場自殺了。
還有說是叔詹這番大義凜然的話里所透露出的霸氣,震懾住了晉文公,晉文公只好下令放了他。
還有說叔詹聽說晉文公要自己的命,在鄭國自殺,尸首送到了晉文公面前等等。
但是有一點,公元前630年以后,鄭國歷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執政大臣叔詹,確實不再見于史料。
到底叔詹有沒有赴死?叔詹又是如何死的?
這些其實都是不重要的,因為重要的在這里:叔詹甘愿舍身救國,故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