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僖公薨后,子駟等人便立僅五歲的世子鄭嘉為鄭國國君,即鄭簡公。
誰都知道鄭僖公并非是得暴病而亡,但誰都希望他就這樣亡了。現(xiàn)在,鄭國的重擔落到了鄭簡公身上。
但鄭簡公實在是太年幼了,鄭國的重擔,真正的是落到了已經(jīng)成為鄭簡公的曾祖父輩的子駟、子罕、子發(fā)等老一輩穆族階級革命家的身上。
他們先是革掉了鄭僖公的命,但鄭僖公的命革掉后,前期與晉國人說好的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也就黃掉了,因為這次大會原本是計劃在鄭國鄬邑召開的。
鄭僖公正是為這次大會而赴晉國商議大事的,鄭國國內(nèi)有大喪,難道晉國人還要堅持開會么?
子駟對與晉國講和根本就是三心兩意,現(xiàn)在鄭僖公薨了,子駟當仁不讓,繼續(xù)忠實地執(zhí)行著鄭成公的遺命:跟著楚國走,一條道走下去,甚至不管前面有多少亮光!
那晉國那邊呢?先應付著吧,先不要斷了聯(lián)系。畢竟,晉國人的兵馬是分分鐘可到,而楚國確實現(xiàn)在鞭長莫及。
但有好幾個人,此時正冷冷在背后盯著子駟,他們都是子駟的曾孫子輩的,他們都是鄭僖公的兒子們。
父親僖公不明不白“暴亡”,他們是不相信的,既然你公子騑當時是與鄭僖公一起的,那父親僖公的死,肯定與你公子騑脫不了干系。
當然是子駟干的,你作為國君不但待人無禮至極,還公然違抗了先君的遺命,三番五次向晉國搖尾乞憐,不與執(zhí)政大臣等重臣商議,便私自決定參加了多次晉國組織的盟會。
既不能結晉國之好,更惡了楚國關系,鄭國顏面不存是小事,但鄭國危亡大事,由不得你國君亂來!
鄭僖公這些兒子們本就對鄭僖公居然立最小的兒子公子嘉為世子大為不滿,還想著靠子駟子罕他們勸鄭僖公別廢長立幼。
現(xiàn)在倒好,子駟子罕他們居然立了世子嘉為鄭國國君了,那大家還有希望么?
唯一的希望便是發(fā)動政變,干掉這些曾祖父們,然后再干掉年幼的弟弟公子嘉。理由就擺在那里:你子駟等人弒君。
鄭僖公的兒子們悄悄集聚人手,他們已經(jīng)開了好幾次會了。只是他們的能耐太一般了,哪里知道他們好幾次秘密會議中,便有子駟子罕的親信。
得到情報的子駟根本沒給這些曾孫子們?nèi)魏螜C會,就在另外一次這些曾孫子們的聚會中,子駟的部隊團團包圍了他們,全部處死!
鄭國經(jīng)歷了這場權力斗爭后,子駟與子罕、子國商議了一下,鄭國內(nèi)憂外患不斷,應該轉(zhuǎn)移一下國內(nèi)矛盾。
于是,大家決定發(fā)動一場對外戰(zhàn)爭,以振國人之心。
晉國人此前已經(jīng)多次與鄭國聯(lián)系了,上次的聯(lián)合國會議沒能去成,鄭國口頭上表態(tài)愿意與晉國和好,但沒有半點實際行動。
據(jù)說,晉國人又準備組織聯(lián)合國軍對鄭國予以教訓了。要對外用兵,打誰好呢?
蔡國吧,蔡國不是晉國盟國,打蔡國一定能使晉國人高興的。
那楚國呢?
蔡國可是楚國的盟友啊。沒關系,楚國人大度,如果楚國人來了,那便立即投降楚國即可。
投降楚國,那晉國呢?
沒關系,晉國來了,那便投降晉國就是。現(xiàn)在這是沒辦法的,誰來就降誰。反正最終是你們兩個超級大國間的事,鄭國還是做自己的事吧。
公元前566年4月,鄭國司馬子國率軍討伐蔡國。
一直在說,鄭軍是當時戰(zhàn)斗素養(yǎng)一流的軍隊,他們甚至常有憑一己之力打敗象晉國、楚國這種超級大國的上佳表現(xiàn),所以對于二流之末流的蔡國根本不在話下。
結果是鄭軍大獲全勝,還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
捷報傳到鄭國都城新鄭,整個新鄭城都沸騰了。咱們英勇的軍隊又取得了大勝!許多鄭國人都上街游行去了,愛國熱情突然高漲,人們自發(fā)組織起來,熱烈迎接凱旋的鄭國將士。
但有一個年輕人沒有去,他呆呆地望著滿城狂熱的鄭國人,以及凱旋歸來坐在戰(zhàn)車上自己父親子國洋洋得意的樣子,長嘆了一聲:
“象鄭國這樣的小國,不對外展示文德,卻宣揚武力,這不是一件好事啊。”
這位年輕人是誰?
他就是鄭國歷史上最有名望的人、時任鄭國司馬的子國之子,公孫僑。
公孫僑,姬姓鄭氏名僑,字子產(chǎn)。
這里,我們再梳理一下鄭國現(xiàn)在的那些牛人,首先是鄭穆公以后到現(xiàn)在鄭簡公時代鄭國已然形成的七大家族:
鄭穆公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606年,他其中有七個兒子,即子罕、子駟、子良、子國、子游、子豐和子印等七人,后來演化為七大氏族,即罕氏、駟氏、良氏、國氏、游氏、豐氏和印氏。
這七大家族后成為鄭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史稱七穆,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穆族。
不管如何,穆族都是鄭國的小宗,那大宗是誰呢?大宗就是國君這一支,如鄭穆公、鄭襄公、鄭成公、鄭僖公、鄭簡公這一族。
如果把公族看成是一棵樹,那大宗相當于公族中的樹干部分,小宗相當于樹枝部分。
名義上,大宗的鄭簡公當然是樹干,是最重要的。但這僅是名義上的,因為樹枝太大了,此時的鄭國,共有七根大樹枝,即七穆。
七穆的后人中,下面這些人是比較有名的。
其中罕氏家族宗主為公子喜,即子罕,他本是鄭成公指定的執(zhí)政大臣,但在鄭簡公時,貌似已經(jīng)去世了。
現(xiàn)在由其兒子公孫舍之即子展擔任宗主,并成為鄭國六卿之一,但排位稍靠后。
良氏家族宗主為公子去疾,即子良,但已經(jīng)去世了。現(xiàn)在由其兒子公孫輒即子耳接替他的位置,鄭國六卿之一,現(xiàn)任司空。
駟氏家族宗主為子駟,他現(xiàn)在是鄭國六卿中排名第一號的鄭國上卿,執(zhí)國大臣。他的兒子叫子夏,馬上要隆重登場了。
國氏家族宗主為公子發(fā),即子國,他現(xiàn)在仍是鄭國六卿中排名第二號的人物,具體職務是司馬。
他的兒子叫子產(chǎn),即公孫僑,在接下來的鄭國政壇上,這是一位響當當?shù)呐H恕?
孔氏家族宗主為公子嘉,即子孔,他現(xiàn)在仍是鄭國六卿之一,具體職務是司徒。
游氏家族宗主為公子偃,即子游,他已經(jīng)去世,現(xiàn)在由兒子公孫躉即子西繼任宗主,鄭國六卿之一。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鄭簡公初期,鄭國六卿中,穆族第一代現(xiàn)在還有三位:子駟、子孔、子國。穆族第二代已經(jīng)出道了,有四位:子展、子西、子耳、子產(chǎn)。
然后便是穆族其他的良氏家族、豐氏家族和印氏家族,他們在接下來的鄭國政壇上雖然號稱穆族,但一般是跑跑龍?zhí)祝瑫簳r可以不予重視。
需要重視的另外四家公族大夫,即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這四大家族,等會他們都會登上鄭國政壇,掀起一場滔天風波。
好了,要講鄭國的歷史故事,不將這些牛人交待完,那是要亂套的。
現(xiàn)在,我們要說的是,子產(chǎn)來了,因為子產(chǎn)這樣的大牛人,是整個鄭國歷史的驕傲,甚至是整部春秋歷史的驕傲之一。
當然,現(xiàn)在他還是一個小年輕,雖然已經(jīng)出道,但還沒進入到鄭國六卿序列。
這個時候的鄭國,仍然是以子駟為首的鄭國六卿在左右著鄭國的內(nèi)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