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周鄭始惡
- 春秋鄭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1724字
- 2022-01-27 11:33:41
公元前720年,當了51年天子后的周平王終于崩了。在鄭國作為人質的太子狐,就被鄭莊公送回洛邑,準備接任新一任周天子。
鄭國世子忽也順利從王室回歸到鄭國,周鄭之間的人質事件,總算圓滿結束了。
但大周王朝太子狐心理素質差到極點:聽聞父王過世,不知是實在太過傷心呢,還是大哭作秀作得過分了,居然哀痛致死!
這下好了,天子與太子的喪事一起辦理了,周王室還節省了不少喪葬費。
太子狐的兒子王孫林便成了連一天太子也未當,便直接成了周天子,即周桓王。
周桓王在小時候便對鄭莊公看不慣,感覺自己的爺爺雖然是君臨天下的周天子,但貌似經常受制于一個王朝卿士。
特別是當自己的父親太子狐居然作為人質久留于鄭國,而且死在鄭國回來的路上時,周桓王就對鄭莊公恨之入骨。
周桓王繼位為周天子后,馬上表現出了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氣概。他不顧大臣周公黑肩的反對,對鄭莊公表現出了相當的厭感。
在剛上任的第一次朝會中,周桓王冷冷地對鄭莊公說:“予一人這兒廟小,養不起鄭伯你這尊大神,請鄭伯自便吧!”
鄭莊公萬萬沒有想到天子會在朝堂之上,面對如此多的諸侯臣子,居然如此嗆自己這位執掌朝政多年的卿士!
鄭莊公憤而歸國,臨別時撂下一句話:“孺子負心,不足輔也!”
意思就是:既然你小子如此薄情寡義,也就不值得寡人來扶保你了。
得知鄭莊公在朝廷碰了一個大大的壁,鄭國上下群情激憤。
大夫高渠彌認為,天子無道,本國兵強馬壯,干脆出兵教訓教訓這個黃毛小子,最好是廢了天子,另立新君。
此建議得到了大夫潁考叔的反對,他說:
“主公,臣認為此時我們應忍氣吞聲,畢竟天子如父母,臣子如子女,哪有子女攻擊父母的道理?
況且,主公您剛剛掘地見母,此番孝心之良苦,全天下人都知道。
如果此時攻打天子,那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壞了主公一世英名,不劃算。
臣建議,我們靜觀其變。天子只是此時年輕氣盛,虢公德威能皆不如主公。
主公您忍個一年半載再去朝見天子,到時候天子一定會有后悔之心的。”
這個潁考叔前面我們講過,此人以孝著稱,此番話講得是頭頭是道。
群臣聽了連連點頭。很多人等他一講完便在心里說:果然跟自己的意見一致。甚至不少人還在暗暗后悔:為何自己不早點出班講這番道理呢?
這種人呢,叫馬后炮,平時毫無主見,不敢積極發言,等人家的意見建議表達了,便覺得這就是自己的意見。
這種人在朝堂上叫吃干飯,附和派。
但鄭莊公本來是挾一肚子火氣而來,堂堂七尺男子肚量再大也要有一點火氣的,你潁考叔講得是對的,但他犯了一個糊涂:不是時候!
明顯鄭莊公此時是要教訓一下周桓王的,出朝廷時還忿忿說了一句“孺子負心,不足輔也”。
寡人都向全天下人說不足輔了,你還叫寡人過一年半載去見他?犯賤吶?
但潁考叔的話又確實在理,而且貌似群臣也基本贊同他的建議,這下鄭莊公真頭大了。
正在鄭莊公猶豫不決的時候,真正厲害的人出現了,他便是大夫祭足。
祭足道:“主公,臣看兩位大夫的建議都有道理,但都不可行。
攻打天子,于情于理不妥;忍氣吞聲,讓人家覺得咱鄭國是軟蛋。
所以,臣建議,把他倆的建議綜合起來,在情理允許范圍內,給天子一點點教訓!”
“怎么個在情理允許范圍內,給天子一點點教訓?”鄭莊公來了興趣。
祭足說:“到我們與王室管轄地段的交界處搞點小動作。就以今年我國收成不好,糧食欠缺,我們去借點糧食,以借機來觀察天子對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度。
如果天子派人來責難我們,那我們便這樣答復:每年那么多諸侯國朝貢給你的糧食,你是吃不完的。
鄭國因遭災,沒飯吃了,那只好到你那里弄點飯了。
如果天子不管不問,那就如潁大夫所說的,我們過一年半載去看看天子,他應該會從中有所反思。”
這確實是妙計,祭足也不愧為鄭國第一謀士。所以,真正厲害的人,肯定不做這幾件事:
第一,不率先表態。一般情況下,任何率先表態由于考慮時間不足,總會有不足,比如這里的潁考叔和高渠彌。
第二,不隨便附和。萬一附和錯了便成了傻蛋,比如這里的大部分鄭國文武官員。
第三,不輕易得罪別人。比如潁考叔提出的建議便否決了高渠彌的,便也得罪了他。祭足可不,他先說兩人都有道理。
第四,揣摩領導意圖。這至關重要,只要按領導的意圖去辦事,一定會獲得領導的賞識,得到領導的支持。
看看結果吧,鄭莊公聽后是眉開眼笑,立即同意,并給祭足一支兵馬:去吧,就按愛卿所言,給那小子一點顏色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