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的鄭國政壇,國君鄭簡公今年已經二十歲了。由于游眅、子張去世,他根據子展的意見,很快作了新的人事調整。
正卿子展,子罕之子,穆族二代。其余五卿為:
子西,子駟之子,穆族二代。
子石,子張之子,穆族三代。
子產,子國之子,穆族二代。
游吉,子蟜之子,穆族三代。
良霄,子耳之子,穆族三代。
這一年,中國歷史上一位大牛人出生了,他叫孔子。
當然,他出生在魯國,我們講魯國時會好好介紹孔子。而這里是鄭國,鄭國也有一位大牛人,他便是子產。
由于鄭國已經與楚國鬧翻,所以晉國很高興。
但晉國人也很生氣,因為按照規定,既然你鄭國從了晉國,那就應該來朝見晉國啊。
鄭國并不是故意不去朝見,這些年,鄭國國內經歷了一場血淋淋的政治斗爭,剛剛收拾掉子孔一黨,現在才安定下來。
晉國為何要各國朝見?
因為有巨大利益。
朝見一般要貢納給晉國,本來嘛,你是諸侯老大,為保護各小弟也是需要履行職責的。
但晉國人太貪了,所要求的貢賦一年比一年重,包括鄭國在內的許多諸侯都吃不消了。
哪里有壓迫,哪里便有反抗。齊國首先對晉國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甚至不惜與晉國刀兵相向。
而鄭國,則是干脆不去朝見。因為鄭國實在困難,拿不出貢賦,總不能空手前去吧。
象其他國家對晉國也開始心存三心兩意。晉國國內又爆發了叛亂,晉國人有些著急了。
子產冷靜地分析著國際形勢,在鄭國六卿會議上,他提議應該去一趟晉國。
“去晉國做什么?我們已經連續兩年沒去朝見他們了,欠下的貢賦不少哩。”正卿子展搞不清子產的意圖,其余四卿也都不知道子產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正因為我們數年沒去晉國了,現在正是好時機。晉國剛平定叛亂,我們正好借機祝賀,并送上貢賦。
晉國已經犯了眾怒,如果此時我們主動一點,晉國必然高興。晉國一高興,我們便可以要求減免貢賦。”子產耐心道。
“晉國人貪得無厭,他們能減少我們的貢賦嗎?”大家都有點不相信。
“試試看吧,不試哪能知道呢?反正我們該交的貢賦還得交。但盡可能少交點吧,否則晉國又要來攻打我們。”子產胸有成竹。
于是,公元前549年2月,子西陪同鄭簡公前往晉國朝見。
臨出發前,子產將一封信交給子西:“子西,煩請把此信交給晉國中軍帥范匄。”
鄭國人在這個時候來朝見,令晉國人非常高興,執政的中軍元帥范匄設宴隆重招待鄭簡公一行。
鄭簡公不失時機地向晉國這些年為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表示了最高級別的贊揚,對如齊國這樣公然反對晉國的不恥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表示鄭國將一如既往地擁護晉國的領導。
晉國人都很享受鄭簡公的這頓早已準備好的馬屁,子西也不失時機地將子產的信交給范匄:“元帥,子產帶來的,希望您一定要仔細閱讀啊。”
子產的賢名在當時列國中都有流傳,范匄對子產也是非常尊重的,聽說子產帶信給自己,非常重視:“快,給我看看。”
子產的信是這樣寫的:
“元帥,現在您執政貴國,本來以您的才能,可以令貴國收獲無數美譽。
但這些年來,未聞您的美德,卻見您不斷加大諸侯貢賦,這真的很令人擔心啊。
我聽說,君子執政,不應擔心沒有貢賦,而是擔心沒有名聲。
貢賦多是好事嗎?我看是壞事。
如果列國諸侯的財物,集中在貴國公室里,那諸侯定會叛離。
如果集中到您的家里,那貴國的卿大夫們便會忌妒從而導致貴國不團結。
諸侯叛離,貴國就要受到損害。貴國內部不團結,您的家族就會受到損害。
所以,我一直很奇怪,貴國為什么那樣糊涂呢?貪圖貢賦沒有好處啊。
一個國家有了好名聲,才可以傳揚其德行,德行才是國之要基。
有了德行,國家也就穩固而不致于敗亡,這就是象您這樣執政的大臣所應該努力去做的。
國家有德行,人們便會幸福,而民眾的幸福快樂是國家的責任,這是君子一定要堅持的大義。
上天是一直在看著的,不要去違反了這個道義。
只有心存寬恕才可以彰顯美德,有了美德,好名聲就可以四處傳播,從而無論是遠方的人們還是附近的諸侯,都會主動歸附,都會因此安心。
現在,貴國強大,這個是不爭的事實。那貴國到底要讓諸侯認為,列國確實依靠著貴國而活著,還是讓諸侯認為,貴國是靠列國而活著呢?
元帥啊,真的不要貪財啊,財多了禍患也就來了。就如同大象,如果不長象牙,那大象也就不會被人獵殺了。”
好家伙,洋洋灑灑,這封信敢情是用了很多竹簡,至少子西背著一定不輕松。
但這里的內容非常明確:晉國不應對諸侯課以重賦!
這便是著名的一則文言文《子產告范宣子輕幣》,估計中文系是要考試的內容。
當然,原文沒有這么羅嗦,古人用字那是精練簡潔,這里是意譯過了的東西。
范匄當然不是一個糊涂蟲,他本來便對子產非常尊重。再加上子產此信引義據典,道理通透,完全是站在晉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引起了范匄的高度重視。
這些年,晉國內亂不斷,各大家族如飛蛾撲火般被滅,原因在哪里?
就因為晉國太富庶了,大家都在爭奪!
爭權是與奪利緊密相連的,現在輪到范氏家族掌權了,難道范氏家族不應該從中好好深思嗎?
子產的信,如同一個炸雷,驚醒了范匄。
范匄無限感慨,信寫得很尖銳,直指晉國之貪,再提醒貪則必失德,失德必失人心,失人心必失天下!
晉國之禍,其根本就在于其貪婪!
范匄反思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諸侯國對晉國離心離德,最重要的原因,原來就是因為晉國不斷給諸侯帶來沉重的負擔!
想想那些諸侯納貢時的場景:數以百計的車輛裝載各類物品,數以千計的人員護送,哪個諸侯國內心是甘愿的?這些其實都是諸侯國百姓的血汗吶。
反觀晉國,無論是國君,還是卿大夫們,每次有諸侯來納貢,無不得意洋洋。
晉國無論是六卿,還是八卿,還是十卿十二卿,甚至那些有著深厚家族勢力的大夫級別的官員,諸侯向晉國朝貢時,哪個不要拜到?
列國諸侯,真正到了不堪其負的地步!
范匄做出了一個令天下諸侯都驚喜的決定:減免各國賦稅!
當然,現在還只是口頭表示,因為此類重大政策調整,必然是要召開會議的。
而這,正是子產和所有鄭國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