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王室內亂
- 春秋鄭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324字
- 2022-03-18 17:05:00
子產年輕時有一個同門師兄叫申徒嘉,當時提到了他們都是伯昏無人先生的學生。那這位伯昏無人先生又是誰呢?
伯,有長者之意。昏,意味著韜光養晦,以此來比喻德行很高。無人,意味著物我兩忘,境界登峰造極。
所以,子產的老師伯昏無人,其實是一個尊稱,而不是其真名實姓。我們只能說,伯昏無人是位德行很高、謀略很高的師者。
在春秋,總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迷一般的存在,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們的弟子或門人,則一個個牛氣沖天,縱橫于春秋江湖。
所以,鄭國之所以能夠出子產這樣的牛人,與有一位伯昏無人這樣的名師教導是分不開的。
這位伯昏無人先生還有幾位牛氣沖天的弟子,其中一位叫列子,據說列子與老子孔子齊名,那是在戰國時代的鄭國牛人了,我們以后一定會講到。
春秋時期的鄭國,牛氣沖得最高的當然是子產了。子產執政期間,鄭國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子產憑一己之力,讓鄭國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地位迅速得以提升,歷經子產改革后的鄭國,已經顯現中興之象。
子產被稱為春秋第一人,這是屬于鄭國的榮耀!
如果世界能夠一直太平下去,沒有戰爭,沒有列國爭霸,那我們可以期待鄭國將在接下來的歲月里,會一枝獨秀,再次走向諸侯爭霸舞臺的最前沿!
但這是不可能的,春秋后期,隨著楚國的日益強大,以及吳國的強勢崛起和晉國內部政治斗爭的加劇,由宋國費盡心機發起并有幸達成的弭兵運動只撐了四十余年,諸侯列強又開啟了血腥的戰火爭霸之門。
四十余年和平后重新燃起來的列國爭霸之戰火,勢必更兇更猛。鄭國,終于在列強爭霸中不斷受到打擊,慢慢衰落。
衰落中的鄭國,自覺退出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參與與競爭,比如這一次,王室之亂。
王室又亂了,又出現了血腥的爭奪天子之位的斗爭。王室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亂一次,想當年,春秋,正是伴隨著王室爭奪天子之位而開幕的。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圍繞著太子之位,申國、繒國等諸侯引犬戎入侵鎬京,鄭國積極勤王,鄭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為勤王中壯烈犧牲。
第二任國君鄭武公繼續擁護周平王,在驅除犬戎、擁護平王、保王東遷中立下大功,受封王朝卿士之要職,獲得制邑一帶大片土地。鄭國,由此而崛起。
公元前673年,在王室的王子帶之亂中,鄭厲公果斷勤王,聯合虢國平定王室叛亂,再次立下大功,獲賞制邑以東大片土地。
鄭國,在經歷了數十年內亂后,由此而中興。
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又爆發了王子帶之亂,此時的鄭國卻無力勤王,鄭文公坐失良機,眼看著晉文公出兵勤王,獲賞蘇氏四邑。
晉文公借天子之賜命,閃亮登場于春秋舞臺,成為春秋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現在,王室又亂了。天下正處于弭兵運動期,晉國和楚國兩大超級大國已經實現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相處了,諸侯之爭的戰爭暫時停止了,但王室卻出來亂了一把。
但公元前519年,王室爆發王子朝之亂,大周王朝又出現了周敬王與王子朝東西二王并立的局面。
本來,晉國在一開始是支持周敬王的,但是風向變了,貌似支持西王王子朝的周王室大臣越來越多,東王周敬王的天子地位貌似越來越不保,晉國在繼續支持周敬王上開始舉棋不定。
鄭國執政大夫游吉非常著急,看著晉國自公元前519年勤了一次王,將逃亡的周敬王送回洛邑,再在同年幫助周敬王在洛陽的郊邑立足了腳跟后,未再乘勢打擊在洛邑已經自立為王的王子朝。
支持周敬王是符合禮數的,只是鄭國早就沒有實力直接勤王了,作為周王朝的卿士,鄭國必須做些什么。
但是,鄭國到底該勤哪個王呢?
鄭定公也很著急,他把執政大臣游吉找來,君臣兩人一邊喝茶一邊聊著這當今天下最大的事件。
鄭定公道:“愛卿,你看,由于先王寵信王子朝,故在先太子英年早逝后,多次表示要立王子朝為太子,導致甘、召、南宮等大家族都支持王子朝。
后來又偏偏不立他,結果導致了這場叛亂。先王也真是給王室找了個大麻煩啊。”
游吉喝了口茶道:“是啊,主公您分析得對,據臣所知,不單是幾大家族都支持王子朝,百官臣工幾乎都支持王子朝。可以說,在王室內部,王子朝的勢力是非常龐大的。”
鄭定公嘆了口氣道:“其實,王室勢微,只要晉國真心實意勤王,這場叛亂很快可以結束。”
游吉笑道:“主公,臣倒不認為。眼下,王室內亂,已經成了晉楚兩國互相較勁的籌碼了。
王子朝生母為楚國人,楚國已經公開表態支持王子朝。
由于晉國對各諸侯最近非常過分,卿大夫又總是貪腐索賄,讓各諸侯對晉國離心離德。
所以,齊國、魯國、衛國等都是在暗中支持王子朝的,使晉國不敢再明著支持天子。”
鄭定公皺著眉道:“那寡人該怎么做?該支持哪一方呢?”
游吉道:“關鍵是看晉國的態度了,至少我們不能明著反對王子朝,否則引發楚國不悅,對鄭國沒有好處。
這樣吧,又到了朝見晉侯的時候了,就由臣陪著主公去一趟晉國,試探一下晉國態度吧。”
公元前518年6月,游吉陪同鄭定公赴晉國朝見晉頃公。
晉國下軍元帥范鞅非常欽佩鄭國這位由子產悉心培養的執政大夫游吉,知道這是一位有學問有見識的賢大夫,便問游吉道:“夫子認為王室的事該如何?”
游吉忙謙恭施禮道:“元帥,王室這一次鬧大了,我作為敝國的一介老臣,關心敝國內部的事都顧不過來,如同一個織布的寡婦,所擔憂的是自己織的布不夠用而已。
雖然幾乎每天都在擔心王室內亂的事,但如果自不量力,去操心王室內亂這樣的大事,那必將招致禍患。
王室的事,是大國需要考慮的啊,現在許多諸侯都與敝國一樣,對這場王室之亂到底持何態度,都因為大國的舉棋不定而左右搖擺。
貴國作為王室重要倚重諸侯,如果不表明態度,不采取實際行動,我擔心列國諸侯重新陷入紛亂,到時,貴國需要處理的問題就多了去了。”
范鞅一聽,對啊,現在晉國態度不明朗,諸侯們豈不是亂了方向?
如果大家都明著跟楚國支持王子朝,那萬一王子朝真的成了天子,對晉國大為不利!
范鞅立即建議中軍元帥韓起必須對王室之亂高度重視。
兩人商議了一番后,求見晉頃公,決定召集一場諸侯盟會,統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