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北制之戰
- 春秋鄭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824字
- 2022-01-27 17:01:00
五國聯軍討伐鄭國,但鄭國根本不為所動,最終五國聯軍只好各回各家。
但鄭莊公是那么好惹么?
鄭莊公緊緊盯著你衛國,不管如何,這次五國伐鄭,兵圍鄭國都城新鄭,迫使鄭軍在新鄭東門外不得不打了一場敗仗。
這場敗仗,雖然是基于整體戰略考慮而打出的一場佯敗,但對于當時必須在整個中原驚艷亮相的鄭莊公來講,這當然是一種恥辱。
有恩得報,有仇更要報!大丈夫身處江湖,當然得快意恩仇!
鄭莊公就是這樣的人,他一直在等著一個機會,一個報復衛國的機會。
機會很快來了,那便是衛國的持續內亂。
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弒殺了國君衛桓公,自立為衛國國君,史稱衛前廢公。
但衛前廢公為轉移國內矛盾,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五國伐鄭后,很快便被衛國人民給收拾了。
史料稱,衛國大夫石碏聯合了衛國傳統友邦陳國,發動政變,殺死衛前廢公,使衛國一舉成為幾個月之內連續兩位國君被弒殺的諸侯。
而且,衛國還是春秋史上第一位、第二位國君被弒殺的諸侯,創造了一個不光彩的歷史。
當然,衛國人也在這個不光彩的歷史中,創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的歷史。
衛國大夫石碏在這場政變中,親手殺死了助紂為虐的兒子石厚,為我們演繹了一個春秋史上最經典的大義滅親故事。
衛國又迎來了一位新國君,那就是衛宣公。衛宣公是被弒殺的衛桓公的親弟弟,他一上任,第一件事當然是辦理先君衛桓公的葬禮。
關于諸侯國國君葬禮,是有著嚴格周禮規定的。按周禮,諸侯五日殯五月而葬。
什么意思呢?
即正常情況下,諸侯國君薨了,得殯五日,即停棺五日待葬。
這個待葬則是要待五個月,這五個月里,要接受全國人民前來吊唁,所以需要五個月。
天子則是七日殯七月而葬;士大夫和庶人,則是三日殯,三月而葬。
那鄭莊公的機會到來了,是不是趁著衛國大喪發兵攻打衛國了?
不不不,根據規定,一國大喪,他國是不能討伐的。
也就是說,必須要等到衛國把喪事辦完了,鄭國才可以出兵討伐。
鄭莊公可不想違反什么禮制,那就把討伐衛國的準備工作做得再充分一點吧。
到了公元前718年4月,衛國總算把衛桓公給安葬了。
那,鄭國的討伐也就到了。
師出必須有名!
鄭莊公討伐衛國的理由非常充分:去年的時候,你衛國居然聯合那么多諸侯國來侵略我鄭國,此仇得報!
現在,我鄭國守著禮制,待你把國喪辦完了,接下來便是咱倆好好打一架了。
衛國也算是那個時候的中原強國,得報鄭軍來犯,立即聯絡南燕國奮起抵抗。
南燕國?會不會就是春秋十二諸侯的燕國?
不是的,當時的春秋列國中,有兩個燕國。
一個是姞姓燕氏的小國,子爵,始封國君為軒轅黃帝之后伯鯈。此時淪落為衛國附庸國,具體在今天河南延津東北一帶。
一個是姬姓燕氏的大國,侯爵,始封君為周武王兄弟召公,其地在河北、遼東,原稱郾國,后稱燕國。
這兩個諸侯國,一個在黃河以南,故稱南燕;一個在黃河以北,故稱北燕。春秋十二諸侯的燕國,指的是北燕國。
鄭莊公絕對是一位名帥級別的軍事奇才,在討伐衛國前,他早就作了軍事部署。
首先是允諾給予郕國好處,將魯國附庸國郕國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正面對抗衛國。
郕國,是周武王分封其弟姬武而建立的一個伯爵諸侯,都城在郕邑,即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古城村。
郕國本來是一個姬姓大國,但夾在衛國、魯國、齊國三大國之間,受三國不斷侵擾,慢慢衰落,最終淪落為魯國附庸。
郕國是有著討伐衛國的歷史積極性的,因為歷史上兩國有矛盾,郕國受的傷比較多,對衛國的恨也比較深。
這一次居然強大的鄭國來邀請自己打衛國,那是求之不得的事。
“就請郕伯率軍牽制衛侯吧。”鄭莊公的使者帶去了大把財物,對郕國國君提出了要求。
“但是,衛軍強大,寡國不敵啊。”郕國國君喜歡財物,但他很擔心衛國。
“寡君說了,郕伯完全不必與衛軍正面對抗。衛軍一進攻,你們就撤回郕國,關閉城門,任其攻城。寡君擔保,衛侯不敢攻城。”鄭使拍著胸脯對郕國國君道。
就這樣,郕軍出動了,向衛國都城朝歌進發。
那鄭軍呢?
鄭軍全面對付弱小的南燕國。
但就算是對付南燕國,鄭莊公也不想消耗鄭軍的有生力量,他要用一場完勝來證明鄭軍的強大。
他將鄭軍分成左右兩軍,左軍為主力,占總兵力三分之二,親自率領。
由大夫祭足、原繁、泄駕各率一部,聲勢浩大,以作正面進攻主力。
右軍為奇兵,由自己的兩個兒子即世子忽、公子突率領,繞道制邑,由制邑悄悄進發,目標繞至南燕背后。
待祭足等人的正面軍隊發起進攻時,右軍立即從南燕軍后頭發起突襲。
戰役打響了。
鄭莊公并沒有把討伐衛國的戰場選擇在衛國國都朝歌,而是吸引南燕軍到了衛國邊境,在邊境與南燕軍對峙。
估摸著世子忽、公子突的右軍已經到達了指定戰斗位置,鄭莊公擂響了進攻的戰鼓,鄭左軍向南燕軍發起了攻擊。
南燕軍當然不甘示弱,擂鼓迎戰。
在南燕軍的軍事部署中,兩軍就來個硬拼硬的戰場搏殺,都說你鄭軍強悍,但無非也就三百乘戰車,咱南燕也有三百乘,兩國就這樣的戰場豪賭一把,直接梭哈吧。
但南燕軍剛在戰鼓催動下吶喊著向鄭軍沖殺時,突然身后傳來更為響亮的戰鼓聲和喊殺聲,世子忽、公子突兩位鄭國公子率軍向南燕軍發起了進攻。
春秋戰場,本來應該按南燕軍想象的那樣,大家先列好陣,然后,各自沖鋒,面對面來場廝殺。
誰想敵人會自身后殺來?這不是不講規矩嗎?
對鄭莊公來講,自己的鄭國自西而東遷至中原,靠的便是不講規矩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講規矩,那是要走向滅亡的節奏!
在戰車為王的戰場上,你的戰車頭朝北,敵人的戰車在你的身后,也是頭朝北殺來,你這不是吃大虧嗎?
讓戰車調頭當然也是可以的,但調頭則意味著正面的敵人又要變成了你的身后敵人!
兩面包圍下的南燕軍根本不知道如何反應,無論是將帥,還是戰車上的甲士,或是隨戰車而動的步卒,頓時便慌了,然后是亂了,最后是潰了!
南燕全軍覆沒!
鄭莊公奪取了大量南燕軍器糧草,凱旋而歸!
這一戰,使鄭國獲得了數百乘戰車,這可是好東西,鄭莊公又可以武裝一支戰車部隊了。
衛軍在做什么呢?
衛軍主力被郕軍牽制了,根本不知道南燕國已徹底潰敗。
衛宣公見是弱小的郕軍前來阻擊,恨得牙癢癢的。他親自擂鼓,指揮衛軍向郕軍沖殺過去。
郕軍一看,喲,敵人進攻了。那還不快撤?
于是,郕國不戰而退,撤退回郕國。
衛國緊追不舍,衛軍侵入郕國境內。
衛軍貌似取得了勝利,驅趕著郕軍追殺至郕國都城郕邑。
但衛宣公敢繼續圍攻郕邑嗎?
衛宣公剛率衛軍至郕邑城下,戰報傳來,南燕全軍覆沒,鄭軍取得北制之邑大勝,正準備向衛國都城朝歌推進!
衛宣公緊張了,情知上了鄭莊公的當。自己傻呼呼地跟郕國死磕,自己的衛國都城卻攤上大麻煩了!
那還不快快回去?
于是,郕邑之圍頓解。
這就是鄭國歷史上一場經典之戰,北制之戰。
北制,即鄭國重鎮制邑北邊地帶。北制之戰,是春秋時期鄭莊公親自指揮的一場著名戰役。
鄭莊公完全拋棄了所謂的戰爭禮儀,熟練運用了牽制敵軍主力,以優勢兵力加奇襲,兩面進攻一舉消滅敵人。
戰爭,當然以取得勝利為目的,哪怕是眼前的失敗,也要為了更大的勝利而主動失敗。
如鄭國在東門之役的失敗,是為了一舉粉碎氣勢洶洶的五國聯軍的全面圍攻。
那些個堅持著戰爭只是為了讓對方屈服的諸侯,追求的是把架勢擺足了的面子勝利,最終注定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