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強勢伐衛(wèi),并最終讓衛(wèi)國服輸,這事轟動了整個中原。此時的天子周平王,終于對鄭國又有了意見。
本來嘛,你鄭伯請示予一人,予一人還給予你王師,并讓虢國也參與進來,幫助你鄭伯討伐衛(wèi)國。
但你鄭伯也太過分了一點,不經予一人同意,私自命令了邾國,要求邾國請求魯國一道出兵,這把予一人放在哪里了?
所以當鄭莊公想為在這次伐衛(wèi)行動中立下大功的邾國國君邾定公討個封賞時,周平王不予理會。
周平王眼里,你邾國不但不應該得到封賞,還得罰你哩。
邾國熱情洋溢地站在鄭國一邊,結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一邊郁悶去了。
鄭莊公呢?鄭莊公不動聲色,他已經看到了天子的不悅。那就消停一點吧,先將國政給治理好。
自平鄭段之亂,再修理了衛(wèi)國后,鄭莊公潛心治理鄭國。
這是位有作為的君王,短短數年,鄭國便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濟連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國力空前雄厚,軍事實力尤其強大。
我們前面說過,鄭莊公之所以能在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獨霸一方,不僅僅是因為鄭國國力強盛,在數次對外征戰(zhàn)中獲得了勝利,關鍵還有一點:鄭莊公世襲了周卿士這一重要職位!
在周王朝,卿士相當于丞相,那可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大官了。
按理說,在其位得盡其職,但由于鄭莊公要收拾國內老弟叛亂以后的殘局,并加緊發(fā)展國力,所以一時無法顧及朝廷相關事務。
鄭莊公一連幾年都不上朝,這使得周平王找到了修理鄭莊公的理由。
也就在這些年里,正好虢國國君虢忌父經常來朝見周平王。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虢國的來龍去脈,這個時候的虢國,正是南虢國。
有人要說了,虢國不是擁立周攜王的嗎?那可是周平王的死敵,怎么可能虢國國君虢忌父大搖大擺前來朝見周平王?
這里,我們得交待一下這個時候的時代局勢了。
首先是二王并立局面早在公元前750年終結了,當時的晉國國君晉文侯襲殺了在虢國的周攜王,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三十年了。
三十年太長了,屬下可以變領導,領導可以成屬下。朋友可以變敵人,敵人也可以變朋友。
西方大國秦國,在秦襄公、秦文公兩代英明君主的領導下,以奪取周平王賞賜的歧、豐、鎬一帶地盤為主要戰(zhàn)略目標,與長期盤踞在這一帶的西戎武裝作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為后來秦穆公稱霸西戎奠定了基礎。
北方大國晉國正陷入嚴重的內部斗爭中。曲沃的晉國小宗已經與掌握晉國政權的大宗斗爭了幾十年,暫時也是顧不上中原了。
南方大國楚國,在楚武王領導下,正與以隨國為首的漢陽諸姬死磕,暫時是顧不上中原的。
東方大國齊國,國君是齊僖公。但由于前些年齊國出兵滅了祝國,在周平王的震怒下,得到了一定的教訓,所以此時顯得也非常老實。
中原此時最強勢的,還得數鄭國。這個中原新貴,從京畿搬來不過幾十年工夫,但憑著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世代在周王朝為卿的權力,迅速在中原崛起。
中原,是予一人眼皮子底下最重要的地區(qū),不能讓你鄭國這么亂來。
你鄭國之所以敢胡作非為,無非就是憑著整個王朝就你鄭伯一個卿士,手握大權,才如此恣意妄為。
那,予一人就分了你的權!
周平王有意起用虢忌父,也是一舉三得的事:
第一,虢國支持過周攜王,居然與周平王足足對抗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定的擁護力量是絕對做不到的。
這個擁護力量,周平王需要拉過來,成為屬于擁護自己的力量。
如果重用虢國,那不但使這些曾經反對過周平王的諸侯從此徹底放下懸了足足三十年的心,還因此感恩戴德,真正成為強力擁護周平王的力量。
第二,借機可以分了鄭國的權。此時的周王朝朝政,由鄭莊公一人獨掌,這不符合周平王的利益。
虢國是很聽周平王的話的,此前,周平王在鄭國滅了東虢國后,讓虢國復國,重新建立了一個北虢國。
這意味著周王室繼續(xù)了周武王時期同時封東西兩虢國共同拱衛(wèi)王室的戰(zhàn)略部署。
雖然現(xiàn)在不能叫東西虢國,而是南北虢國,但形式上仍舊是兩虢國共存。
周平王已經試用了一下虢國,命令虢國出兵幫助鄭國討伐衛(wèi)國。
虢國高度講政治,二話不說,立即出兵,對周平王命令的執(zhí)行力相當強。
第三,虢國的爵位為公爵,選擇一個爵位較高的諸侯擔任卿士,恐怕沒人有意見。
既然你鄭伯沒精力來朝廷為予一人分憂,那予一人只好另請高明了。
人事人事說到底是自己人的事,用人不用自己人是愚蠢。
于是周平王有意提拔虢公,讓鄭國國君鄭莊公做左卿,虢國虢忌父為右卿。
周平王覺得這事挺在理:誰叫鄭伯久不來朝?再說,予一人又不是剝奪了你鄭伯的地位,只是你鄭伯太忙了,予一人想讓別人來多幫幫自己而已嘛。
于是,他找虢忌父談話,欲任命虢忌父為右卿。
這里我們講講虢忌父這個名字。虢忌父,首先是以虢為氏,以姬為姓,以忌為名,即其本名應該叫虢忌。
那后面加個父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們讀春秋,會讀到很多后面帶“父”字的名,比如孫林父、陽處父、觀丁父等等。
這個父,并非是父親的意思,也不是一開始他的名字便帶了這個父。名字后面加一個父,表示人們對于這個人的尊稱。
春秋記載的人名是非常復雜的,至少所謂的姓名,不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姓名。
周天子,一般筆者是姓加名來稱呼,如周平王姬宜臼。
各諸侯國君,則是氏加名稱呼,如楚武王,羋姓氏熊名通,故稱熊通,而不稱羋通。
宋國國君宋穆公,子姓,宋氏,名和,故稱宋和。齊國國君齊桓公,姜姓齊氏名小白,故稱齊小白。
這是遵循了以國為氏,加之以名的稱謂。但當上了國君后,我們則是以其謚號為正式名稱,所以我們就稱楚武王、宋穆公、齊桓公、鄭莊公等。
當然,有一些諸侯國是例外的。比如秦國,并非以國為氏,而是贏姓趙氏,我們就按傳統(tǒng),稱贏某某。比如秦穆公我們稱贏任好,不稱趙任好,也不叫秦任好。
越國國君,如越王勾踐,姒姓越氏,但我們不稱姒勾踐,也不稱越勾踐,而是稱越王勾踐。
吳國國君,如吳王夫差,姬姓吳氏,我們不稱為吳夫差,也不稱姬夫差,而是吳王夫差。
這個是取按傳統(tǒng)稱謂,否則,會亂得頭大為止。
所以,這位虢公,我們就尊稱他為虢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