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伯嚭有了交待,但對吳國另一位重量級大人物伍子胥,鄭獻公緊張了。
應該說,所有的鄭國人都緊張了。因為大家突然想起一件事,十多年前,鄭國殺了楚國流亡太子建。
太子建本受到鄭國禮遇,但后來居然想圖謀鄭國,事情敗露而被殺,純屬自作孽不可活。
當時追隨在太子建身邊的,正是伍子胥。鄭國不但殺了太子建,還到處緝拿伍子胥以及太子建之子公孫勝,結果被逃脫。
現在,這個全世界報復心最強的人已經率軍攻陷了楚國。接下來,伍子胥肯定要率吳軍前來報復鄭國!
“主公,臣建議將囊瓦首級用匣子裝好,吳軍若來,則立即獻上。”子齹對鄭獻公道。
鄭獻公哪里有主意?立即吩咐照辦。
吳軍來了嗎?
吳軍來了,由于四處搜捕楚昭王但一時查獲不到,在太子建之子公孫勝的強烈要求下,伍子胥、伯嚭、熊勝率著一支吳軍北上鄭國。
鄭國早有準備,新鄭城高墻堅,吳軍僅僅是一支輕兵,根本無法攻下。
此時,鄭國派出上卿子思前來交涉。子思,國氏,名參,前鄭國執政大夫子產的兒子,此次奉命前去交涉,心中不免忐忑。
家丁張三見主人犯愁,主動請纓共赴吳軍陣前。
子思很驚訝,這可不是什么肥差,而是極可能分分鐘要了性命的差事。
吳軍在楚國都城郢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相比曾經滅亡了西周王朝的犬戎攻陷鎬京有過之而無不及。
面對這樣的敵人,子思作為鄭國上卿,當然得遵君命前去交涉,但內心當然是緊張的。
如今的鄭國卿大夫中,也就子思辯才繼承了一部分父親子產的,其余的確實也一般。
但張三只是子思一介家丁,平時本分老實。原是子產當政時,子產在鄭楚邊境收留的一個流浪少年。
當時子產見這少年雖然衣著破爛,面黃肌瘦,但長得敦實。交談中知道少年本與打魚的父親相依為命,在吳楚邊境的淮水一帶過著漁家生活。
由于楚吳兩國長期交戰,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離家園。少年不幸喪父后,流浪至鄭楚邊境。
子產非常感慨,當時中原諸侯都在彌兵會盟期,各諸侯國互相不再刀兵相向,唯有未參加盟會的吳國長期與楚國為敵。
戰爭,害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這便是當時子產執政下的鄭國,始終堅定地站在晉國一邊,積極支持晉國繼續主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原因。
張三被子產收留,成為家丁,平時也不多話,只悶頭干活。人長得敦實,干活麻利,非常勤快,對主人忠誠。看得出小時候受過一定的禮義教育,深得子產的賞識。
子思見張三主動追隨自己,一陣感動,對張三道:“此去艱險,你還是別去了。”
誰知張三卻笑道:“主人盡管放心,小人定保主人功成而退。”
子思大為驚訝,由于時間緊迫,也不再多話。主仆二人就奉命出城赴吳營交涉。
見到伍子胥、伯嚭,子思獻上了囊瓦首級,道:“奉寡君命,前來問候相國,恭賀貴國伐楚大勝,并賀相國大仇得報。
寡君聽說楚國令尹囊瓦乃太宰的仇人,故囊瓦逃到寡國,寡君當即命捕殺囊瓦。現奉上首級。”
伯嚭大喜,命接過囊瓦首級。
卻聽伍子胥則冷冷道:“一個囊瓦首級,難道就要讓我等退兵不成?難道鄭伯忘了,楚國乃我伍子胥之仇敵,鄭國難道不是嗎?”
子思不卑不亢道:“相國口中所言仇敵,可知為何成仇?難道食我之?、受我之禮,最后卻圖謀我鄭國,不應該得到懲罰嗎?
非是鄭國有負于太子和相國,實乃相國和太子有負于鄭國也。況且事又過十余載,鄭國又何曾赴吳國為難相國?
相國至今耿耿于懷,定要視鄭國為仇敵。鄭國雖不及楚國之強,不愿與吳國為敵,但亦乃王卿之后!
鄭國上下,不敢辱沒先君榮耀。如果相國定要為難鄭國,那鄭國上下就聽憑相國您的吩咐吧。”
公孫勝大怒,指著子思大罵道:“你們鄭人,冤殺我父,日夜追捕我與相國,此等深仇大恨,今日定然要報!”
回頭對伍子胥道:“相國,何必與鄭人多話,下令攻城吧。”
伍子胥當然知道自己這位當年的少主,曾經跟著自己為躲避鄭、楚兩國追捕,吃盡了苦頭。
公孫勝與自己到了吳國后,在自己的悉心教導下,懷報仇之心,日夜勤詩書,習武藝,研兵法,目的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滅了鄭國。
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少年英杰,文武雙全,此次隨軍伐楚,驍勇異常,自己非常欣慰。
此次帶公孫勝率吳軍北上,也是有意要遂公孫勝之志。
伍子胥知道子思之才,亦知自己理虧,心想何必多言,干脆直接攻城得了。
只要這里戰事一開,吳鄭就算宣戰了,大吳已經滅了楚國,難道還怕再滅一國?
伍子胥冷冷道:“子胥不想與大夫爭口舌之長短,先父子產曾善待子胥,子胥不想為難大夫。請大夫回去吧,讓鄭伯作好迎戰準備。”
子思氣極,正欲開口,突見張三上前一步,對著伍子胥冷冷道:“相國,還記得漁丈人否?”
吳軍各將佐見鄭使中一個家仆模樣的人居然上前對相國無禮,既驚訝更氣極。
公孫勝挺著大戟便欲向張三砍去,嘴里大叫:“你是什么東西,敢對相國無禮?”
卻不料伍子胥一把拉住公孫勝,用略微顫抖的聲音問張三:“先生是哪位?怎知漁丈人?”
張三向伍子胥施了一禮,悲泣道:“漁丈人,實乃家父也。”
伍子胥立即跳下戰車,向張三納頭便拜:“原來是恩公之后,子胥實不知。子胥有罪,愧對恩公啊。”
伍子胥此番言行,令眾人皆驚愕不已。
只聽伍子胥無比愧疚道:“想當年,若非恩公冒死渡河,子胥與少主已被楚國緝拿,早作刀下之鬼了。今日得見恩公之后,實乃上天眷顧子胥日夜愧疚之心。”
轉頭對公孫勝喝道:“還不下車致謝恩公之子?”
公孫勝哪敢不聽?下車對張三跪拜致謝。
別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公孫勝當然知道此事原由。
原來,當年伍子胥帶著熊勝過了昭關,走了一會,便被一河阻擋。如果不及時渡過河去,一路追捕的楚軍分分鐘可能趕上。
由于楚軍緝捕伍子胥和公孫勝,預計兩人有可能逃向吳國,故將重點放在昭關一帶,早就明令禁止船行,包括漁船。
伍子胥正著急時,卻見一漁船向自己駛來,主動招呼自己趕快上船。
上船后,漁船迅速隱入蘆葦蕩,憑著漁夫對水域的熟悉,不久便將伍子胥兩人載至對岸,并取出酒食給兩人飽餐。
由于尚未脫離危險,伍子胥向漁夫致謝,問漁夫姓名。
漁夫道:“小人知道大夫一門忠良,受奸人陷害,今見您帶一童,著急渡河,故認定是大夫。小人雖一介草民,但也知禮曉義,故甘冒風險以助大夫。”
說罷,取出一個包裹,繼續道:“略備盤纏,只希望忠良不絕后。至于小人姓名,何足掛齒,大夫只需知道漁丈人即可。此地仍危,請大夫快走吧。”
伍子胥感慨萬分,向漁夫深施一禮,帶著公孫勝離開。
伍子胥走了幾步,想想哪里不對,又折回,對漁夫道:“恩公,大恩不言謝,此劍雖短,乃子胥祖傳之寶劍,子胥平時視之如命。
現贈恩公,請恩公無論如何,切勿對人透露遇子胥之事,拜托拜托。”
漁夫愕然,他輕輕嘆了口氣,喃喃自語道:“小人救大夫,只因大夫滿門忠良,不忍見忠良蒙難,卻何曾圖報?
既已冒險救大夫,大夫又何必擔心小人會泄露大夫行蹤?大夫放心,小人定讓大夫放心。”
言罷,撐船而走。伍子胥呆呆看了看手中的寶劍,再看著漁夫而去,慚愧無比。
正罵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卻見河心小船慢慢沉沒。
伍子胥大驚,這才明白,漁夫所謂讓自己放心,原來是自沉其船,不惜自盡!
漁夫要告訴伍子胥的是,死人,是不可能泄密的,你就放心吧。
伍子胥仰天悲呼:“漁丈人漁丈人,子胥負您,子胥害您啊。”
伍子胥所不知道的是,河的對岸,有一漁家少年,滿臉是淚,看著自己的父親自沉于河。
他是來叫自己的父親回家吃飯的,但卻看到了這一悲愴的一幕!
這個少年,正是子思家仆張三。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張三聽說伍子胥率吳軍犯鄭,以報當年鄭國殺太子建、追捕伍子胥和公孫勝之仇,故自告奮勇隨子思見伍子胥。
此時,恩公之子在前,伍子胥哪里還有什么報仇之意?
伍子胥哽咽著對張三道:“漁丈人之恩,子胥至死不忘。今見恩公之后,子胥敢不聽命令?”
說罷,命令全軍立即撤軍,趕回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