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久,派出的使者均帶回來了好消息。
秦、晉兩國已經合兵,并到達了鎬京西門外圍二十里處。得知鄭衛聯軍在鎬京東門外二十里處,秦國國君秦襄公、晉國國君晉文侯均親自前來會合。
繒、申兩國軍隊已經奪回了王城,據王城死守。待四國聯軍向鎬京發起攻擊,繒、申兩軍便從王城殺出,里應外合,可一舉擊敗戎軍。
鄭世子掘突以及三國諸侯均大喜,遂商議強攻鎬京之策。掘突獻策道:“若四面攻城,雖然憑將士之勇,定可奪回鎬京,但代價極大。不如請君侯們各率本國軍馬,各擇一處攻城。里應外合,戎人肯無戰意,急欲撤退。但留西門不攻,戎人定擇西門而撤,我等卻設伏于西門外二十里,戎人撤退心慌,又中埋伏,定可大敗戎人!”
眾諸侯均點頭稱善,于是,各諸侯軍按鄭世子掘突之策分開部署。由衛軍負責強攻東門,晉軍負責強攻北門,秦軍負責強攻南門,把西門外設伏重任交給了鄭軍。
掘突一陣感激,強攻城高墻堅的鎬京那可是硬仗。他知道這三國國君是看在鄭軍已經與戎人激戰一陣,軍隊有所損失,更兼自己身負父仇大恨,恨不得多殺幾個戎人,故將西門設伏交給鄭軍。
攻城戰打響了,正如聯軍預想的一樣,這邊開始攻城,那邊守著王城的申、繒兩國聯軍立即響應,打開內城門殺將出來。
戎軍大懼,情知已不能守住鎬京,想想搶奪了那么多財物人口,還不快撤?由于東南北三門攻城甚急,戎軍首領想也不想,便命令全軍自鎬京西門而撤。
鎬京重新回到了大周王朝諸侯聯軍手中,見戎軍撤退,哪里會讓這群實際上已經滅了大周王朝的敵人輕易跑了?申、繒、秦、晉、衛五國聯軍一路追殺,犬戎軍損失慘重。
鄭軍埋伏在鎬京西門外二十余里處,掘突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將才,他選擇的埋伏點既隱蔽又利于戰車沖殺。此時見敵軍潰逃而來,掘突命令全軍勿擅動,待敵人大部進入埋伏圈,一聲令下,戰鼓擂響,鄭軍如狼似虎般吶喊著殺向犬戎軍。
戎軍無心交戰,紛紛丟棄搶掠來的財物、人口,被殺了個大敗,殘部惶惶逃竄遠去。
聯軍取得大勝,收復大周王朝都城鎬京。昔日繁榮的鎬京,經歷過這一場浩劫,滿目倉夷,到處殘垣斷墻,連曾經的天下諸侯朝見天子的雄偉宮殿,也被大火毀于一旦!
眾人無不唏噓,申侯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家看怎么辦?”
還能怎么辦?這些個遠道趕來好不容易將萬惡的犬戎侵略者趕走的各諸侯,難道就這樣拍拍屁股回各自封國?眾人商議了一下,決定先立天子。
大家的思想非常統一,先王周宣王尚有嫡子在,即前太子宜臼,鎬京之難前便到了申國避禍,那就去迎回來當天子吧。
德高望重的衛武公高度表揚了鄭國世子掘突,提議由掘突率軍赴申國迎宜臼,眾人紛紛表示贊同。
掘突一陣感動,畢竟,迎立新王是一份肥差,看來,各諸侯還是對自己關心的。掘突所不知道的是,他只看到了一個表面。因為這一場大周王朝的浩劫,說到底是前太子宜臼與天子周幽王之間的一場權力斗爭。
王后姜后及其子宜臼分別被廢了王后和太子之位,另由褒姒及其子伯服為新王后、新太子。王室此等重特大事件背后,則是姜后背后的母國申國拉攏傳統盟國繒國反叛了大周王朝,再重金賄賂一支叫犬戎的西戎部落,聯合突襲鎬京!
申國的意圖是引進外力把控大周王朝朝政,恢復其女姜后的王后之位,以及其外孫宜臼的太子之位。但隨著犬戎武裝進入繁華富庶的鎬京大肆燒殺搶掠,局面完全失控,申、繒兩國這才恐懼萬分,后悔不已,緊急聯系各地諸侯前來勤王。
但各地諸侯都被大周王朝這樁重特大事件給震暈了,沒弄清楚之前,誰敢隨便向大周王朝都城鎬京發兵?最后,衛國、鄭國、秦國、晉國這四國諸侯站了出來,率軍赴鎬京勤王,六國諸侯里應外合,總算趕走了萬惡的犬戎武裝分子。
秦、晉、繒、衛、申等國很清楚,勤王肯定是有功的,但迎立一位新天子,則是有著巨大風險的。天下諸侯數以百計,誰說非得要迎立前太子宜臼為天子了?你宜臼若不是犯了大錯,前天子能廢了你的太子之位?
掘突后來才知道,朝中一大批幸存的大夫臣工,跟著另外一位有著高貴血統的王室成員逃到了虢國,在虢國等一批諸侯國的支持下,另立為王,即周攜王。
而且,天下那么多諸侯,如齊國、魯國、宋國、陳國、蔡國、息國等等,在這場鎬京之難以及大周王朝新王登基中,都選擇了靠邊站!誰也不想蹚這場渾水,天下諸侯誰都明哲保身,寧可錯失良機,也不可站錯隊伍。
尤其是對迎立前太子宜臼為天子這事,政治風險實在太大了。如果這次稿京之難真相被調查清楚與宜臼有關的話,那誰迎立這個天子,誰將倒大霉!
都是老奸巨滑的政治高手,但鄭國世子掘突年輕氣盛,他不想去懂。他只知道,父親是為了大周王朝而殉國的,那自己有機會迎立一位天子從而恢復大周王朝,肯定是對的。
就這樣,掘突領兵赴申國,將前太子姬宜臼接到了鎬京。姬宜臼在晉、衛、鄭、秦、申、繒等國的支持下,榮登大周天子寶座,成為新一代周王,史稱周平王。
周平王新王即位,大事小事忙得不亦樂乎,其中有一項,當然是論功行賞。其中,對鄭國的封賞尤其令人注目。
鑒于鄭桓公為保衛大周王朝英勇戰死,鄭世子掘突第一時間提兵勤王,驅除外敵,并迎立天子,為大周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周平王舉行了隆重的授圭典禮,承認鄭世子掘突繼任鄭國國君,這便是鄭武公。將鄭國的爵位由子爵提拔為伯爵,與德高望重的衛武公并列為大周王朝卿士,有權調動天子王師討伐不尊天子不遵周禮的諸侯。周平王還大手一揮,將虢國重鎮制邑以東的大片土地劃歸鄭國!
周平王還做了一個決定:遷都洛邑!從此,人們把大周王朝分成西周和東周兩段歷史。東周,即我們所熟悉的春秋和戰國時代,這是一段璀璨多姿的歷史。
鄭國,從此以一個嶄新的形象屹立于中原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