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武公可以考慮結婚了,他看中的,是一位申國公主,即申侯之女。
早在十年前,申國國君申侯便主動提出與鄭國結親。當時鄭武公因為父親剛去世,還在戴孝中,所以不能娶妻。
更何況當時的申國公主年齡還未及笄,再加上自己把全副心思放在了為鄭國開拓疆土上,這事便拖了下來。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申國還是自己的仇國。因為公元前771年,正是因為申國、繒國引犬戎兵入侵鎬京,導致當時擔任周朝司徒的鄭桓公為保衛鎬京、保衛天子而英勇犧牲。
這也正是申侯早早向鄭武公提出聯姻,但鄭武公拖了整整十年之故。
此時的鄭武公,政治上更加成熟,為了鄭國的長遠利益,那就結婚吧。
公元前761年,英姿勃發的鄭武公迎娶了申國公主。這位申國公主,姜姓,嫁給鄭武公為夫人,故后人稱為武姜。
這位武姜夫人,注定是要為鄭國的歷史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
迎娶武姜,對鄭武公來講也是基于戰略考慮的,因為武姜的身份除了是申國公主外,還是周平王的表妹!
也就是說,當時的申侯是周平王的舅舅,申國與王室是姻親關系。
鄭武公是王朝卿士,再攀上這層關系,那使周平王對鄭國這十年來違規擴張國土之舉的不滿,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鄭武公從自己擔任周王朝卿士的政治地位中嘗到了大甜頭,他必須保住自己的卿士職位,那就必須主動示好周天子!
鄭武公一方面及時抓住機會,大力擴大疆土。另一方面,又十分看重與周王室之間的關系。
他借著鄭國都城離王都洛邑非常近的地理優勢,經常赴周王朝處理政務,所以很快便得到了周平王的再度信任。
周平王不但不再向鄭國索要制邑以東的土地,而且在公元前758年大周王朝另一位卿士衛武公薨后,未再另行設第二個卿士。
就這樣,鄭武公便成了周王朝唯一的卿士,獨秉周政。
鄭武公正是憑借著他在周王朝中的執政地位,牢牢把握了朝政,為發展壯大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使鄭國一躍而成為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
鄭武公的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成功,那他的愛情呢?愛情也終于有了結晶。
迎娶武姜四年后,即公元前757年,武姜為鄭武公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生兒子那天,鄭武公親自陪在身邊,看著夫人武姜被分娩之痛折磨得死去活來,心里非常著急。
他可能不知道,后世有人就疼痛作過等級評定,最終把疼痛分十二級,最高級別的疼痛,正是母親分娩時的疼痛。
具體有多疼痛呢?反正是比手指割斷還要高兩個等級。
武姜生這個兒子是頭胎,偏偏又碰上了難產,好在最后總算母子平安。
但被難產折騰走了半條性命的武姜一點也沒有當母親的欣喜,她恨恨對鄭武公道:
“夫君,此兒生來便是要克娘的命,這種人不能留,夫君還是拿去扔了吧。”
???寡人好不容易有了兒子,你叫寡人拿去扔了?夫人喂,寡人知道你受苦了,但再怎么樣,也不能就這樣對待寡人的兒子啊。
鄭武公好說歹說,終于說服了武姜。他已經三十多歲了,在當時也算是晚婚晚育,此時得子,當然是欣喜萬分。
鄭武公甚至相信上天降臨這個兒子給自己,怎么可能與常人一樣?故對其母親有此折騰,這正是非凡人物出世的征兆!
鄭武公很看好這個兒子,特意給他取了一個很賤的名字:寤生。意思就是難產而生下來的。
這個名字取得夠難聽的。但古人給孩子取一個難聽一點甚至賤一點的名字,是為了好養,說什么名賤命大。
鄭武公很看重寤生,但武姜卻是無怨無悔地討厭公子寤生。
未來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君、我們在接下來故事的主人公公子寤生,自出生起便失去了母愛,盡管他的母親每天生活在他的眼前。
據說,公子寤生沒有享受過一丁點的母愛幸福,可以說是自公子寤生出生后,母親武姜從來不抱他。
兩年后,武姜再次生產,生了兒子公子段。這次,武姜沒有難產。武姜終于表現出了母性,她對次子公子段百般疼愛。
而且,隨著公子段慢慢長大,長得越來越可人,武姜把全部的母愛都給了公子段。對長子公子寤生,則是越發厭惡。
可憐的公子寤生,就這樣度過了失去母愛的童年和少年。非但如此,自他懂事起,便受盡了母親對他的種種非難和責罵。
父親鄭武公為了拓疆開土治理鄭國,又要當好朝廷的卿士,實在是太忙太忙,也很少來疼愛他。
公子寤生的童年和少年,應該是很苦的。而一個自小便受盡苦難的孩子,往往會成長為一個非凡的人。
在沒有父母依賴的生活里,他必須要靠自己茁壯地成長!
弟弟公子段也在茁壯地成長著,而且,顯然公子段長得比鄭寤生更有模樣。
公子段自少年起便表現出孔武有力,善于騎射,武藝高強。武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她多次對鄭武公吹枕邊風:“夫君啊,段兒文武全才,特別是武藝高強,立段兒為世子好不好?”
世子,就是儲君,就是繼承父親職位或爵位的兒子。根據周禮和習俗,一般來說這個世子位置是由嫡長子來擔任的,除非特殊情況。
但鄭國又沒有特殊情況,公子寤生再怎么樣也是鄭武公的嫡長子。
鄭武公嚴肅地對武姜說:“夫人,寤生各方面挺不錯的,誰說便不及段兒了?再說,按禮也不能廢長而立幼啊。”
但武姜卻不依不饒天天纏著鄭武公要立公子段為世子,惹得鄭武公很頭疼。
最后,就依武姜所求,先讓兩個兒子比試比試看,誰更勝一籌。
按照武姜的提議,兄弟倆比試射箭。結果,公子段一連射了三箭,箭箭中靶心。
公子寤生卻竟然箭箭脫靶!這下把武姜給樂壞了:我的段兒喂,世子是你的嘍。
鄭武公綸納悶了,他差人叫來了寤生,嚴肅地問他:“寤生哪,你今天怎么回事?寡人明明見過你的射術是一流的,今天怎么發揮這么差勁呢?”
公子寤生恭恭敬敬地回答:“回稟君父,不是寤生不會射箭,而是寤生不想跟兄弟爭斗,更不想令母親不悅。
寤生是兄長,理應讓著兄弟,讓兄弟在比賽中獲勝的話,他和母后都很高興。
兄弟喜歡爭強好勝,如果寤生勉強贏了他,他一定會記恨在心。從而使我倆的矛盾越來越深,如果被別的國家知道了這件事,對我們鄭國不利啊?!?
好家伙,這個鄭寤生,短短幾句話,將他的聰明才智全部在父親面前展現了出來。
他說不跟兄弟斗要讓著兄弟,展示了胸襟;他說讓母后高興,展示了孝順。
他說弟弟爭強好勝,暗示作為君主不應該爭強好勝,還暗示弟弟心胸狹隘。又說到于國家不利,展示自己時刻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英明神武的鄭武公面前,寤生以輸掉一場比武的代價將他的心胸開闊、宅心仁厚、謙恭溫順以及以社稷為重的大局觀,展現在自己的君父面前,還大大地損了一把公子段。
鄭武公下了決定:立公子寤生為世子。
公元前744年,為鄭國打下了江山、奠定了強盛基礎的鄭武公染病不起。
去世前,鄭武公把鄭國上卿公子呂、大夫祭足等人叫來,當眾宣布立公子寤生為世子,要求公子呂、祭足、高彌渠等大臣傾心輔佐。
武姜眼巴巴希望鄭武公立公子段為世子,但最后世子之位卻是公子寤生,兄弟公子段被封于共邑。
武姜雖氣惱兼郁悶,但也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
過了不久,鄭武公因病去世,世子寤生繼位,這就是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君,鄭莊公。